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邊境區域民族教育不足及策略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本文作者:歐以克作者單位:廣西民族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邊境地區是一個國家較為特殊的區域,其戰略地位極其重要。中國的邊境地區大多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在2.2萬多公里的陸地邊境線中約有1.9萬公里屬民族自治地方。發展邊境地區民族教育事業是落實中國民族政策的具體體現,不僅直接關系中國的形象和國際聲譽,而且關系到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定。
一、廣西邊境地區民族教育的發展成就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處祖國南疆,與越南4個省17個縣毗鄰,陸地邊境線長1020余公里,海岸線為1595公里;廣西邊境地區有那坡縣、靖西縣、大新縣、龍州縣、憑祥市、寧明縣、防城市防城區、東興市等8個縣(含市、區,下同),面積1.8萬平方公里,轄103個鄉鎮。其中,與越南接壤的鄉鎮有41個,行政村有389個。2009年,廣西8個邊境縣總人口為250.09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203.98萬人,占總人口的81.56%,聚居著壯、漢、瑤、苗、京等12個民族。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近年廣西邊境地區民族教育事業發展取得了新的成就。
1.“兩基”目標全面實現
到2007年,8個邊境縣全部通過了國家級“兩基”達標評估驗收。2009年,廣西邊境地區有幼兒園265所,在園幼兒5.77萬人;小學1098所,在校學生18.55萬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9.8%;有普通初中117所,在校學生8.08萬人;有普通高中15所,在校學生2.1萬人,有中等職業學校9所,在校生0.97萬人,高中階段毛入學率為53.6%。
2.學校辦學條件明顯改善
近年來,廣西先后實施了“邊境建設大會戰”和“興邊富民行動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重點完善邊境地區基礎設施,使邊境地區的中小學校發生了較大變化。其中“邊境建設大會戰教育項目”總投資2.6億多元,建設中小學856所,新建、改擴建校舍面積52.06萬平方米。目前邊境地區已基本消除D級危房,實現了班班有教室、人人有課桌椅、住校學生有宿舍。邊境地區村完小以上的學校都建有1棟以上的教學樓,每所初中都建有1棟以上的學生宿舍樓,有部分小學也建起了學生宿舍樓。學校教學所需的儀器、電教設備及體育衛生器材基本上都能按必備標準配備。從2009年9月至2010年底,自治區實施興邊富民行動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集中力量解決離邊境線0~20公里范圍內的基礎設施、教育、廣播電視、衛生等問題,項目涵蓋8個邊境縣及2個享受邊境縣待遇的縣。根據規劃,自治區財政投入教育項目1800萬元,支持17個教育項目,擬完成1.77萬平方米的校舍建設和維修任務,使邊境地區學校辦學條件得到更大改善。
3.教師隊伍結構日趨合理
廣西邊境地區通過教學點的撤除與合并,以及特設崗位教師等措施,初步建立了結構日趨合理的教師隊伍。2009年,廣西邊境8個縣有各級各類學校教師20798人。其中,幼兒園專任教師752人,學歷合格率為99.1%;小學專任教師12490人,學歷合格率為75.5%;初中專任教師5621人,學歷合格率為96.1%;普通高中專任教師1539人,學歷合格率為86.5%;中職學校專任教師485人,學歷合格率為71.5%。教師隊伍中,有少數民族教師15915人,占教師總數的76.52%;各級各類學校少數民族教師的比例分別為:幼兒園76.96%、小學78.75%、初中74.85%、普通高中77.78%。
4.寄宿制學校建設步伐加快
邊境各縣積極對中小學布局結構進行調整,以各鄉鎮小學中心校為主,以人口覆蓋較廣的完小為輔,建設寄宿制學校,并不斷完善學校寄宿功能。目前,全部初級中學和部分村完小實行寄宿制,基本上能夠滿足學生日常學習生活需要。2008年,中央下撥2億元,專項用于廣西邊境地區義務教育學校改善學生宿舍、食堂及飲水等附屬設施條件,覆蓋廣西8個邊境縣和5個享受邊境縣待遇縣,計劃建設138所學校,新增校舍19萬平方米。預計該項目竣工后,將極大改善邊境寄宿制學校辦學條件。
5.民族班辦學取得新成績
自1985年以來,廣西在邊境地區辦學條件較好的中小學開辦寄宿制中小學民族班,招收本縣品學兼優的農業人口少數民族學生。自治區財政每年都投入大量經費用于補貼寄宿制中小學民族班學生的學習補助,各承辦學校在師資方面對民族班重點傾斜,安排優秀教師到民族班任教,使民族班的辦學質量不斷提高。
6.民族團結教育成效顯著
邊境地區學校注意針對少數民族學生多的特點,積極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民族團結教育、民族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培養各族學生的民族團結意識和跨文化適應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祖國觀、民族觀,為廣西成為民族團結的模范、維護統一的模范、維護穩定的模范做出了積極貢獻。
二、廣西邊境地區民族教育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1.地方財政投入有限,教育經費嚴重不足
廣西邊境地區曾遭受多年戰爭的破壞和影響,自然環境比較惡劣,經濟發展較為緩慢,地方財政收入不足,自給率低,用于教育事業發展的經費嚴重不足。8個邊境縣中,龍州縣、靖西縣、那坡縣屬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防城區、寧明縣、憑祥市、大新縣是自治區級扶貧縣。2009年,廣西8個邊境縣國內生產總值288.4億元,財政收入30.23億元,教育經費支出13.1645億元(其中財政性教育經費10.7012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財政收入分別為11531.8元、1208.8元,而廣西全區分別為15923元和1899.84元。近幾年,由于“普九”硬件設施建設和“兩基”攻堅經費投入加大,廣西邊境縣級財政在保工資、保運轉之余安排不出足夠的資金全部落實各種配套補助經費,基礎教育的經費投入遠不能滿足學校發展的需要。學校發展所需建設項目因資金問題難以實施,教學硬件設施后續建設跟不上,設備設施簡陋,沒有發揮出應有的功能。
2.教育可持續發展能力較弱,“普九”鞏固難度大
2009年,廣西邊境地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3084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4078元,許多家庭特別是農村家庭的生活狀況仍處于較低水平,相當多的家庭除了必需的農業成本和生活成本外,無法再支付孩子的教育成本。盡管國家的“三免一補”惠農政策減輕了這些家庭在教育支出上的困難,但由于政策的惠及面和惠及度有限,相當一部分家庭的孩子仍因為經濟問題而隨時面臨棄學的危險。
3.教師隊伍不穩定,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有待提高
廣西邊境地區學校,特別是農村學校大多遠離都市,居住條件差、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由于邊境學校普遍缺少教師周轉房,相當一部分教師每天不得不步行幾公里,甚至十幾公里,嚴重影響了學校教學活動的正常開展。現有教師住房多為20世紀六七十年代建起來的磚瓦房,不僅條件差,面積小,且使用極為不便。同時,邊境地區教師工資待遇低,生活質量受到很大影響,難以吸引優秀人才到校任教;教師培訓經費匱乏,教師全員培訓目標難以實現,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有待提高。如2009年,廣西全區小學、普通高中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分別為99.24%和92.17%,而邊境8個縣僅分別為75.5%和86.5%。此外,邊境地區教師結構性不合理較明顯,邊境農村中小學教師數量不足,英語、美術、音樂、計算機、體育等特殊專業教師嚴重缺乏。
4.寄宿制學校輔助設施不完善,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
盡管廣西邊境地區小學、初中的生均完好校舍面積分別達到4.96平方米和6.46平方米,但仍有較多規模小、辦學條件差、不具備寄宿條件的學校。同時,寄宿制學校生活用房嚴重不足。2009年,廣西邊境縣小學、初中寄宿率分別為13%和71%,但初中的生均生活用房面積僅為3.46平方米,與國家《農村普通中小學校建設標準》規定的6.57平方米仍有較大差距。寄宿學校的廁所、飲水設施、體育設施、圍墻等配套設施建設滯后,8個縣中37%的學校飲用水不達標,47%的學校沒有標準公共廁所,37%的學校沒有圍墻。
5.高中階段教育發展緩慢,成為邊境地區教育發展的“瓶頸”問題
由于投入不足,基礎薄弱,廣西邊境縣高中階段教育辦學條件差,辦學規模小,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僅達53.6%,靖西縣的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僅達到28.4%,遠低于全區高中階段毛入學率61%的平均水平。各邊境縣共有15所普通高中,平均16.67萬人口有1所普通高中,低于全區平均10.68萬人口擁有1所普通高中的水平;除防城區有5所外,其他縣僅有1-2所高中。15所普通高中里面只有3所是自治區示范性高中,那坡縣、憑祥市、龍州縣、大新縣、東興市等5縣高中仍未通過自治區示范性高中評估。邊境各縣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僅達普通高中在校生的40%,最低的縣僅為16%,最小規模學校如那坡縣職業中學僅有學生185人。邊境縣現有的9所職業中學沒有1所屬自治區重點職業中學,其中3所職業中學還沒有通過學校合格評估。由于這些職業中學專業設置單一,服務當地經濟發展的能力差,師資和設備條件得不到改善,生均設備價值不足1000元,遠未達到國家規定的標準。
三、發展邊境地區民族教育事業的對策建議
廣西邊境地區少數民族居住在邊境、邊遠山區,環境惡劣,長期肩負著保衛祖國南大門的重任,屢受戰爭創傷,經濟基礎薄弱,貧困面大,地方財政十分困難。發展邊境地區民族教育事業,必須采取特殊的政策措施。
1.完善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建立“以省財政投入為主”的投入體制
在邊境地區經濟十分落后的情況下,國家加大對廣西邊境地區的財政投入力度,自治區政府在經費上向邊境地區民族教育事業傾斜,充分體現了黨對少數民族的特殊照顧政策,有利于維護國家安定和民族團結。今后,應從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進一步加大對邊境地區民族教育發展的扶持力度,在安排支持基礎教育專項資金、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補助款、改善中小學辦學條件補助費、職業技術教育補助費、師范教育補助費、中小學信息化教育專項補助資金等專項資金時,進一步向邊境民族地區傾斜。建議由中央財政設立邊境地區教育發展專項經費,支持邊境地區發展教育事業。鑒于邊境地區財政支付能力特別有限,絕大多數的邊境縣都是負債運轉,依靠自身財力無法為義務教育提供充足的教育經費,為保障少數民族平等受教育的權利,建議改革邊境地區教育管理和投入體制,將由縣級管理、以縣財政投入為主轉變為省級直接管理、以省財政投入為主,從制度上保證對邊境地區義務教育經費的投入。[1]
2.支持邊境地區學校建設,樹立良好的國際形象
進一步促進公共教育資源向邊境地區傾斜,積極支持邊境地區推進中小學校標準化建設,優先對邊境鄉鎮學校和沿邊境線行政村學校進行標準化建設,全面實現國門學校標準化,樹立良好的國際形象;加強寄宿制學校建設,努力建設一批條件達標、管理規范、質量有保證的寄宿制學校,促進邊境地區九年義務教育普及水平全面提高。同時,支持邊境地區改擴建、新建一批高中階段學校,鼓勵每個縣重點建設1所普通高中,力爭在2~3年內使每個縣都有1所自治區示范性高中,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滿足初中畢業生接受高中階段教育需求;完善職業教育支持政策,大力發展邊境地區職業教育。
3.制定優惠政策,確保優質教師資源率先流向邊境地區
進一步改善邊境地區教師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條件,提高教師的待遇和地位。完善邊境地區教師特殊補貼政策,對邊境地區教師設立特殊崗位津貼,并大幅提高邊境線0-20公里范圍內教師的邊境補貼標準;率先在邊境地區實施教師安居工程,切實解決教師的住房困難問題;通過完善邊境地區優質師資引進和留用政策、農村中小學教師特崗計劃、優秀師范生定點免費培養、特級或優秀教師邊境支教、園丁工程人選邊境支教等措施,鼓勵支持內地優秀教師和高等學校畢業生到條件艱苦的邊境地區任教,及時補充英語、體育、音樂、美術、信息技術、民族語言等特殊專業教師。
4.加強教育對口支援,盡快縮小邊境地區與內地的教育差距
教育對口支援是中國幫助欠發達地區發展教育的政策與制度安排。[2]鑒于邊境地區教育基礎較為薄弱,今后應進一步加大教育對口支援工作,鼓勵內地通過提供資金、資助儀器設備、培訓教育行政干部和骨干教師,以及指導教學改革等各種方式,對口支援邊境地區發展民族教育事業。支持內地和邊境地區的中小學以結成友好學校等方式,建立對口支援合作關系;鼓勵內地學校通過選派優秀教師赴邊境地區學校任教、接收邊境地區學校教師進修和攻讀學位等措施,幫助邊境地區學校建設師資隊伍;內地學校向邊境地區學校對口支援圖書資料和教學設備,在硬件設施和辦學條件上對邊境地區學校給予大力支持;內地學校以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幫助邊境地區對口學校更新思想觀念,提高教育質量和管理水平;推動內地學校和邊境地區學校學生的交流互動,開展結對子、互幫互助等活動,提高邊境地區學生的綜合素質。
5.加強民族團結和國家認同教育,增強師生維護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定的自覺性
在影響國家安全的各種因素中,民族問題始終是一個重要方面,特別是冷戰結束后,民族問題的政治影響在世界范圍內普遍凸顯,并對國際格局和一些國家的安全造成強烈沖擊。[3]邊境地區學校是各民族師生薈萃之地,由于各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傳統、生活習慣,以及由此形成的個性特征。因此應重視開展民族團結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和國家認同教育,推動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國家法律法規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廣泛開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活動,努力營造良好的多元文化共存的、不同文化背景師生和睦相處的校園環境,促進不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增進民族之間的了解和尊重,引導廣大師生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祖國觀、民族觀、宗教觀,不斷夯實各民族大團結的基礎,努力使廣大師生成為維護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定的模范。
6.切實解決邊境地區學生的生活困難,為少數民族學齡兒童創造更多的教育機會
邊境民族地區家庭對子女的教育支付能力較弱,家庭經濟困難成為少數民族學齡兒童失學、輟學的首要原因。[4]為保障邊境地區學生最基本的受教育平等權,應進一步擴大學生的生活補助范圍,逐步實現邊境地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享受生活補助;在邊境地區設立實行“三包”(包吃、包穿、包住宿)的寄宿制學校,進一步提高邊境地區義務教育階段寄宿生的生活補助標準;中小學生除了免收雜費、教科書費外,應逐步免除部分文具費、校服費,并為學生提供交通費,以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上的困難。同時,妥善解決邊境一線地區因戰爭致殘人員子女的教育問題,以體現國家的關懷,維護邊疆的安定團結。
7.擴大對外交流與合作,提高邊境地區教育國際化水平
邊境地區地處國家對外開放的前沿,開展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邊境地區應充分發揮區位和資源優勢,與鄰國開展多種形式、寬領域的教育交流合作。鼓勵有條件的普通中小學校招收周邊國家學生,借鑒鄰國發展教育的經驗,促進邊境地區教育改革發展,提升邊境教育的國際化水平和競爭力,把邊境地區建設成為中國教育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吸引境外知名學校、教育和科研機構以及企業,在邊境地區合作設立教育教學、實訓、研究機構或項目,探索多種方式利用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加強國際理解教育,推動跨文化交流,增進學生對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認識和理解,促進中國與周邊國家睦鄰友好關系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