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財務管理目標對比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不同的學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出于對財務管理目標的不同理解,提出了不同的財務管理目標,筆者在分析比較不同學者觀點的基礎上,提出了建立財務管理目標體系的設想。
[關鍵詞]財務管理目標;目標體系
目標是系統所希望實現的結果,不同的系統希望的結果不同,目標也不同。所謂財務管理目標又稱理財目標,是指企業財務活動所要達到的結果,也是評價企業理財活動是否合理的基本標準。
一、研究財務管理目標的重要意義
從理論角度看,財務管理目標是構建財務運行理論的基石。邏輯嚴密的理論不能簡單的來自于慣例的描述,不能只靠歸納,必須采用歸納和邏輯相結合的辦法進行研究。財務管理目標的確立為財務理論的研究,特別是財務運行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只有明確了財務目標。才能明確財務管理到底是干什么的,它能干什么,它該怎么干。
從實踐角度看,明確了財務目標有利于充分發揮財務職能,有利于實施目標管理,有利于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創造出最佳成績。目標具有客觀性,可驗證性,因此具有業績考核的作用。總之。研究財務管理的目標是建立科學的財務管理理論體系的需要,也是指導優化實務的需要。無論是在實踐上,還是在理論上,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對財務管理目標主要觀點的評價
對于財務管理目標的確立問題中外學者爭議一直較大。根據現有資料,筆者總結出如下主要觀點:利潤最大化、凈現值最大化、資本成本最小化、股東財富最大化(陳毓圭,1992);現金股利最大化(劉貴生,1992);經濟效益最大化(王化成,1991);所有者財富最大化(郭復出,1997);綜合現金凈流量最大化(向顯湖,1996);企業所有利益相關者權益最大化(曲行遠,2001);資金運動合理化(楊丹,1997);權益資本利潤率最大化(王慶成,2000);資本價值最大化(彭韶兵,2003);企業價值最大化(王化成2006)13種。由于上述觀點太多,有些只是一家之言,在實際工作中并未廣泛應用。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對其進行一一評論。現就在我國理論界爭論較大的幾種觀點評價如下:
(一)產值最大化
在1984年以前的計劃經濟時期。企業的所有權和經營權高度集中,國家采取的是統購包銷的方式,企業自主權有限,主要任務就是完成國家下達的總產值目標,企業領導人職位的升遷,職工個人工資待遇,均同總產值目標完成的程度相連,所以以不變價格計算的總產值是反映企業總的產品生產數量多少的最直觀的價值量指標,自然“總產值最大化”就是當時企業的財務目標。但是隨著1984—2003年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政企分開使得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人們逐漸認識到這一目標存在如下缺陷:一是與效益相脫節。在產值最大化目標的驅使下,人們會不問成本盲目追求產出量,最終導致投入產出比遞減甚至負增長。二是與質量相脫節。質量的提高需要一定的人力與物力的投入,這樣一來勢必會影響增加產量方面的投入,在產值目標的引導下。多數企業的結果是只講數量,不求質量。三是與市場相脫節。市場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逐漸轉變的過程中,不問消費者需求,盲目追求產值的結果往往是存貨大量積壓。生產受阻,企業面臨破產風險。因此,現階段把總產值定為企業目標是不符合歷史發展要求的,也是違背財務運行規律的。
(二)利潤最大化
利潤最大化觀點來源于西方經濟學理論,西方許多經濟學家都是以利潤最大化來分析和評價企業行為和業績的,例如,亞當·思密、大衛·李嘉圖等經濟學家。20世紀50年代以前,西方財務管理界也大都認為以利潤最大化作為財務目標是財務管理的最佳選擇。以利潤最大化作為企業財務目標的優勢在于:一是利潤是企業一定時期內全部收入和全部費用的差額,將利潤最大化作為財務管理目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資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經濟效益的提高。因為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就必須講求經濟核算。不斷改善企業管理,降低產品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這些措施都有利于資源的臺理配置和經濟效益的提高。二是一個企業的利潤指標比較具體直觀,而且容易獲取,因此利潤最大化目標容易被企業管理者和職工所接受。
但是以利潤最大化作為企業財務目標在實踐中存在著以下缺陷:一是利潤是一個絕對數指標。不能反映投入與產出比,因此不利于同一企業不同時期以及不同規模企業的比較。二是利潤指標可操作性強,一定時期利潤的增加并不代表企業凈資產的增加。三是利潤是一個時期指標,是一個總量值。它沒有考慮取得利潤的時間,沒能考慮資金的時間價值。四是利潤最大化沒有有效地考慮風險,這可能會使財務管理人員忽視風險去追逐高額利潤。五是利潤最大化往往會使企業管理者的決策帶有短期行為傾向,即只重視實現近期利潤目標,而忽視企業長遠發展。可見,不斷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無疑是保證企業長期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礎,以利潤最大化作為財務管理目標是不恰當的。
(三)股東財富最大化
按照現代委托學說,企業的關系是一種契約關系。在這種關系下,企業的日常經營管理活動由受委托的經營者負責處理。基于委托條件下的受托財產責任,經營者最大限度地謀求股東或委托人的利益,而股東或委托人的利益目標則是提高資本報酬率,增加股東財富。實現權益資本的保值增值。在股份經濟條件下,股東財富由其所擁有的股票數量和股票的市場價格兩方面來決定。在股票數量一定時,當股票價格達到最大化時,股東財富也達到最大,所以股東財富最大化又演變成股票價格最大化。與利潤最大化目標相比,股東財富最大化有其積極的方面,這是因為:第一股東財富最大化目標考慮了風險因素,因為投資者是在對風險和收益進行權衡之后進行決策的:第二股東財富最大化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企業在追求利潤上的短期行為,因為不僅目前的企業利潤會影響股票價格,而且未來的利潤也會對股票價格產生重要影響。
但應該看到,股東財富最大化也存在一些缺點:一是無論是我國還是西方,上市公司在全部企業中只占一小部分,大量的非上市公司不可能采用這一指標。二是即使是上市公司,股票價格也要受多種因素包括非經濟因素的影響,股票價格并不總能反映企業的經營業績。3股東財富最大化強調了股東利益最大化,很容易忽視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新的產權理論認為,股東、債權人、員工都是企業的產權主體,都有權獲取企業創造的剩余財富。不難發現。市場競爭的加劇使得一切以股東利益為出發點的企業財務目標處處捉襟見肘。
(四)企業價值最大化
所謂企業的價值是指企業全部資產的市場價值,也即股票與負債的市場價值之和。通俗地說就是企業值多少錢。企業價值最大化目標有兩種計量方法:未來企業報酬貼現值和資產評估值。采用企業價值最大化作為財務目標,具有以下優點:一是企業價值最大化目標考慮了取得報酬的時間,并用時間價值的原理進行了計量。二是充分考慮了風險和報酬的因素。三是企業價值最大化能克服企業追求利潤上的短期行為,因為不僅現在的利潤而且將來的都會影響企業價值的評估。四是有利于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社會資源都是向企業價值最大化的企業流動,有利于實現社會效益最大化。但是以企業價值最大化作為財務管理目標還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對于股票上市企業,雖可以通過股票價格的變動揭示企業價值,但是股票價格受多種因素影響,特別是即期市場股價不一定揭示企業的獲利能力,只有長期趨勢才能做到這一點。其次,對于非股票上市公司來講,只有對企業進行專門的評估才能真正確定它的價值。再次,在評估企業價值時,企業未來報酬和與企業風險相適應的折現率很難預計。但即使有以上缺陷,企業價值最大化仍是目前認同度較高的財務管理基本目標。
三、確立財務管理目標應區分的兩組概念
(一)財務管理目標同企業的總目標
一方面,企業作為以盈利為目的的經濟組織而存在;另一方面。企業又是社會系統的一個細胞,同系統其它子細胞相互關聯。因此,企業目標是企業所有目標的集合,既包括盈利目標,又包括非盈利目標,而財務目標只是企業目標的一個方面。
(二)可操作性和可計量性
可操作性不能簡單的等同于可計量性。有時,由于公式復雜。數據難以獲取,或者由于認識能力的限制和客觀世界的模糊性,有些東西難以量化或沒有必要量化,這時可操作性就可以理解為可指導性,即只能由財務管理目標推導出一系列觀念和原則,可以告訴企業怎么走,朝什么方向走,而不必告訴企業走多遠。
可操作性不是“有”“無”的問題。而是“強”“弱”的問題。因此,財務管理目標結構中。處于較高層次的目標一般較抽象,可操作性弱,反之則強。
四、確立財務管理目標應考慮的兩個問題
(一)出發點的問題
一種觀念是“所有者觀念”。認為企業是所有者的,財務管理目標是企業所有者的目標;另一種觀念是“實體觀念”,認為企業剩余索取權應該包括股東、債權人、職工、政府、社會公眾等在內的所有利益相關者。因此確認財務目標應該考慮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從財務管理環境和經濟理論來看,實體理論更加符合實際情況。首先,發達資本市場具有投資主體分散化,投資目的多元化的特征。其次,現代經濟學認為企業是一系列生產要素的契約。最后,未來社會是經濟社會,企業的資本除了負債資本、權益資本外,還有人力資本、知識資本等其他形式的資本。
(二)財務評價指標的問題
財務管理的目標并不直接就是財務管理目標的評價指標,這與“可操作性”不等于“可計量性”的理解是一致的。比如營銷管理以客戶滿意為目標,其評價指標可以是“質量投訴次數”“回頭客”的多少。財務管理目標評價指標是財務管理目標的量化表現形式。
五、財務管理目標的選擇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財務管理目標應與企業多個利益集團相關,是這些利益集團共同作用和相互妥協的結果。同時,可以看出財務管理目標是有層次的。總目標應該考慮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需求,應具有全局指導性。具體目標根據總目標來展開,應具有實際可操作性。通過實現具體目標最終達到總體目標的實現,同時可以適時通過對具體目標的評價,來預計對企業總目標的實現程度。
將企業價值最大化作為企業財務管理總目標,既充分考慮了資金時間價值和風險與報酬的關系,又兼顧了企業各方相關者的利益。在總目標的指導下。企業分目標之一的籌資管理目標要求所籌資的數量既要滿足企業生產經營的需要,又要使資本成本風險達到最小。具體可以考慮采用加權資本成本、財務杠桿系數來進行分析評價。分目標之二的投資管理目標要求企業經營者在認真分析影響投資決策各種因素的基礎上,進行投資報酬和風險的權衡,作出決策,以使企業價值不斷提高,實現企業財務管理的整體目標。具體可以考慮用凈現值、內含報酬率來分析評價。分目標之三的營運資金管理的目標就是加速資金周轉,提高企業資金利用率。這一目標的考核可以考慮采用周轉率指標,比如存貨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等。分目標之四的企業利潤管理目標。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努力挖掘企業潛力,使企業合理利用人力或物力。以盡可能少的耗費取得盡可能多的經營成果,實現的利潤要合理分配,使企業的發展獲得不斷的動力。同時及時解決各種矛盾和利益糾紛。這一目標的評價需要利益相關各方共同作出表示,所以難以用具體指標來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