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對我國經濟現代化模式的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中國30年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說明了“中國經濟現代化模式”的存在。但筆者認為,國人仍需冷靜對待,在為巨大成就感到自豪時,更要正視中國經濟發展模式中存在的深層問題:經濟發展的政府主導型和在國際分工中的低端性。
一、“中國經濟現代化模式”的不可否認性
中國改革開放后的30年,取得了過去一個多世紀都遠未取得的成就:年均經濟增長率達9.6%,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國家。根據2007年的數據計算,中國的經濟總量居世界第四,僅次于美、日、德。對外經濟方面,2007年進出口總額為21745.37億美元,居世界第三,與1978年相比增長了104倍;2007年實際利用外資747.74億美元,是世界上吸收FDI最多的國家之一。而在2009年,全球經濟低迷時,中國經濟仍然保持了8.7%的增長,再創世界奇跡。對于中國的成就,國際社會的看法大體上可以分為兩類:
其一,對中國改革與發展成就持否定態度。“中國威脅論”和“中國崩潰論”是其典型代表;提出“中國威脅論”的美國學者伯恩斯坦和芒羅認為:“不久即將變為全球第二大強國,將隨著世界面貌在新的四年中發生巨大變化而成為一支支配力量,作為這樣一支力量的中國,將勢必不再是美國的戰略友邦,而成為它的敵人”;“中國崩潰論”的代表人物美國華裔律師章家敦(GordonGChang)認為:“與其說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還不如說中國正在崩潰。”我國政治穩定和經濟快速發展的現實使這些言論不攻自破。
其二,對中國改革和發展持肯定態度。世界上一些主流政治經濟學家認為,中國的發展不會對世界上其他國家構成威脅,中國改革與發展的道路選擇應該作為一種成功的典范,為世界上大多數后發展國家學習和借鑒。2004年,英國外交政策研究中心發表喬舒亞·庫玻·雷默的《北京共識:論中國實力的新物理學》一文提出:“中國正在指引世界上其他一些國家在有一個強大重心的世界上保護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政治選擇。這些國家不僅在設法弄清如何發展自己的國家,而且還想知道如何與國際接軌,同時,使他們真正實現國家獨立。”這種新動向和發展物理學被稱為“北京共識”或者“中國模式”。
二、“中國經濟現代化模式”的不足之處
在為巨大成就感到自豪時,更要正視中國經濟發展模式中存在的深層問題:經濟發展的政府主導型和在國際分工中的低端性。第一個方面,中國傳統發展方式就其經濟增長的動力而言,主要是依靠政府主導,依靠政府的投入,帶動GDP的增長。在政府主導下,大力投資于電力、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因此,這些行業硬件設施在中國獲得較高水平的發展,但軟件層面的市場體系尚不夠完善。自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來,并沒有建立起運轉良好的金融體制和健全的法律體系,來保證市場經濟的順利運轉。隨著加入WTO,中國經濟和世界接軌,軟環境可能會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瓶頸。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資金利用率低。據美國經濟和政策改革研究中心的專家分析,中國投資額達到了國內生產總值的40%,中國可持續發展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中國很多錢都浪費了。二是金融領域大幅度落后,呆壞賬多。中國銀行體制仍有不少問題,還有很多地方亟須改革。提高資金的利用率、注重投資的質量、減少銀行的呆壞賬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當務之急。三是與市場經濟配套的法律體系亟需完善。
第二個方面,我國政府重國際市場、輕國內需求;重低成本優勢、輕自主創新能力;利用外資,卻被外資所利用等。根據國情發展制造業,對擴大出口、增加就業起了重大作用。通過對外開放,參與了國際分工,取得了巨大成就,曾一度被稱為“世界工廠”。所謂世界工廠,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有一批企業和一系列產品在世界市場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生產能力、開發能力、技術創新能力、經營管理水平、市場份額等已位于世界同類企業和同類行業的前列,在世界市場結構中處于相對壟斷的地位。并且它們的存在和發展,直接影響甚至決定著世界市場的供求關系、價格走向以及未來的市場發展趨勢。如此衡量,中國只是在一些勞動密集領域以及部分勞動密集與技術密集相結合的領域成為世界的重要的生產基地。從總體上講中國還遠遠沒有成為世界的工廠。由于不具有不可替代性,很容易被產品輸入國反傾銷。產品的低端性個體表現在工業制造附加值比較低,為26%,一般發達國家都有40~50%。另外,我國的制造業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缺乏品牌,也沒有能夠撐得起來的大企業集團。中國經濟總量發展如此之快的狀況下,竟然缺乏能與大型跨國公司抗衡的世界級私營企業。
這種局面固然是由于我國人口眾多,就業巨大客觀使然,主觀則是與西方相比較,依靠科技的投入相對要少。目前世界上公認的創新型國家有20個左右,包括美國、日本等。這些國家的共同特征是:創新綜合指數明顯高于其他國家,科技進步貢獻率在70%以上,研發投入占GD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對外技術依存度指標一般在30%以下。我國科學技術創新能力還較弱,2005年科技創新綜合指數大約在世界排28位,處于中等偏下水平。
實行對外開放的目的是為了利用外資,學習外國先進的管理經驗,來發展我國的經濟,而實際上,卻是出口導向的企業中是外資企業占據壟斷地位。“中國的私營公司一貫受到國外資本市場和法律制度的歧視,外國公司比本地私營公司得到更多的認可、更好的法律保護和更優惠的市場準入條件。而國有企業和國有商業銀行又效率低下。因此,由出口帶動的中國制造業的振興在很大程度上是外國直接投資的產物,這些投資實際上取代了中國國內的創業。”結果是中國得到GDP,外資賺取利潤。
另外,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能否真正轉向以內需為主導,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所有這些都是需要我們認真思考和研究解決的全局性問題。還有在涉及到國計民生的一些重點領域保持國有經濟的主導地位的同時,如何更好地發揮民營經濟的作用,防止壟斷,如何有效地解決國有經濟管理這個世界性難題。外資企業在中國享有特殊待遇,而中國民族企業卻是“二等公民”。中國的民族企業的未來令人憂心忡忡。另外由于大量土地和自然資源的投入,造成資源短缺和環境破壞;由于資本要素的超常投入,引致投資和消費的失衡,內需能否拉動經濟的增長,都是令人擔憂的事。
總之,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的經濟現代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形成的一個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模式,這是對世界發展的一個重大貢獻。但這個模式尚在形成中,還不成熟,需要我們繼續努力研究,使之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