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循環經濟模式在縣域地區的作用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隨著我國的社會經濟的改革進入到關鍵的攻堅時期,我們要重視縣域經濟的循環發展模式。考慮資源短缺和環境惡化等問題,要從生態和經濟的角度全面統籌縣域地區的循環經濟模式,政府要引起高度重視,進行循環經濟模式在縣域地區內的應用,要從循環資源應用、循環生態農業應用、循環生態旅游應用、循環物流應用等方面,同步推進,以全面促進縣域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
關鍵詞:循環經濟生態模式縣域地區應用
為了快速推進我國縣域地區的經濟發展,我們需要從循環經濟的基本特點入手,了解循環經濟發展的基本狀態,并從縣域地區的經濟發展全方位加以考慮和設計,正視當前的資源短缺及環境污染等現象和問題,探討縣域地區的循環生態經濟發展模式,促進縣域地區的經濟增長。
一、循環經濟概念綜述
循環經濟也可以理解為物質循環流動型經濟,它必須要依循基本的生態發展規律,建構一個和諧、協調、一體化的大系統。在這個大系統之中涵括人、自然資源、科學技術等要素,要在資源投入并擴大再生產、產品出產、消費并廢棄的全過程,實現一種“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要使這個反饋式的流程達到減少生產尾料、降低對自然環境的污染的目的。要使大系統之中的反饋式流程將資源消耗型的線性增長經濟轉變為生態再生型的循環經濟。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理念和宗旨,實現物質的閉路循環和能量梯次使用,在資源高效循環利用的前提下,更好地促進社會、經濟、環境的共同持續化發展。循環經濟以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為目標,其主要特征,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
1.以大系統的閉環、協調為前提和基礎。在循環經濟這個大系統之內,要在閉環式的協調運作前提下,才能進行經濟實踐的應用,它是相對于資源消耗型的線性增長經濟而言的,在線性增長經濟體系之中,不僅要以消耗有限的資源為前提,而且各個投入、生產、消費、科技等過程都呈現出斷裂式的、獨立的狀態,彼此之間沒有關聯性,是一種無序化、不協調的狀態。而在大系統的閉環、協調的合作生產前提下,可以在資源整合利用的基礎上,實現彼此之間的協調與合作,在這種協調與合作的狀態下,可以最大化地減少對自然資源的損耗,同時由于相互之間的資源整合和再利用,可以最大化的減少自然環境中的廢棄物,極大的緩解環境中的廢棄物治理的負擔,有效地將廢棄物回收再利用,成為生產有用的資源。
2.是一種功能型的經濟范疇。循環經濟是一種功能型、非物質化的經濟,也即歸屬于功能型經濟范疇。在這個概念定位的界定前提下,我們看到,它可以最為有效地減少對物質的損耗,而且提供關于功能性方面的相關服務,用最少的資源,滿足人們最大化的物質使用需求。3.是“兩低一高”型的經濟。所謂“兩低一高”也即是指:低開采、低排放、高利用,在循環經濟中,要實現低開采,以減少對資源的損耗,還要以循環為基礎,實現低排放,將資源廢料利用到最大的程度。在這種相互聯系、相互協調的途徑之下,物質可以進行有效的交換,使整個大系統內的物質流高于大系統之外的物質流,實現物質的高效利用。
二、循環經濟模式在縣域地區中的應用路徑探索
1.資源節約理念下的循環工業發展模式。在資源節約的理念之下,縣域地區的循環工業發展模式要以縣域地區的既有資源為基礎和前提,充分利用其優勢,成為縣域地區的循環工業發展的依托和支撐。在資源循環型工業經濟發展的模式下,要對工業系統進行整體的、合理的規劃,在這個工業系統領域之內,要涉及相關的能量、物質以及信息,這些要素都會在工業生產系統之內,進行相互的溝通和關聯,從而在能量流、物質流、信息流相互整合的條件下,更好地提升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效應。同時,在這個工業系統的產業鏈條之中,還要對其進行適宜的補充,也即工業生產廢料的循環再利用,在工業產業鏈中的前一階段的廢棄物,可以利用到下一個環節之中,成為另一階段的原料,加以利用。這樣,就可以最大化的減少對資源的損耗,并且能夠減輕對環境的壓力,實現工業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雙贏狀態。在資源節約理念下的循環工業發展模式,要注意以下事項內容:(1)推行工業生產中的清潔生產體系,實現工業系統內的新技術應用、新工藝應用、新設備的應用,在不斷改進和循環利用的前提下,從生產源頭入手,穩步地提升工業能源的利用效能,在充分循環利用廢棄物的前提下,做到零排放。(2)要在企業的生態工業鏈之間,打造完備的生態系統。工業企業要利用產業鏈之間的互利共生關系,依循回收、再利用、設計、生產的循環模式,使上游和下游的生產鏈相互聯結,最終達到污染的零排放。
2.生態理念下的農業循環經濟模式。生態理念下的農業循環經濟模式,是要依照物質循環、物種共生的能量遞進利用的生態原理,將先進的科學技術應用于農業生產體系之中,充分發揮地域資源優勢,建構優質高效綠色的農業生產體系。要全方位地建構農產品的結構模式,延伸農產品的產業鏈,提升其附加值,更好地實現農業系統的循環。一是農業清潔生產模式。要全面推行有機農產品和無公害產品的生產作業,減少農藥和化肥的使用量,提高良種的覆蓋率,降低土壤的重金屬污染程度,引領農業生產環境向產業化、標準化、綠色化的方向邁進。二是循環型種植業。充分利用縣域經濟的農業資源,與縣域地區的水土環境和氣候環境相結合,引入生態技術和高新產業技術,推行農業作業的良種選育、套種、間種和輪種的生產作業方式,有效地避免有害微生物的生長,實現防病、養地和多收的農業生產目標。三是循環型畜牧業。縣域地區要建立優質的畜牧產品基地,轉變農戶型、小型的畜牧業養殖方式,使畜牧業養殖的規模化,這樣可以降低成本,而且還可以使廢棄物能夠被農田充分。另外,還可以利用縣域地區的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和培育優良品種,實現產業鏈的深加工,實現農業資源利用的循環、良性的發展。
3.休閑生態理念下的旅游經濟循環模式。在縣域地區的旅游經濟循環發展模式下,要以縣域地區的文化資源和歷史資源、地理環境資源為依托,實現旅游業與其他產業互動發展的循環模式,以生態休閑理念為引領,全方位地發展縣域地區的旅游產業,開發人與自然互融的生態環境,更好地實現縣域經濟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
4.安全通暢的物流循環經濟模式。要打造安全通暢的縣域地區的物流循環經濟,以資源可再次回收利用的逆向物流為重點,對于不合格的物品實施退貨或返修;對于廢棄物品,則根據其情況進行具體對待,并實施專門配送處理。在這種有效的、循環回收的系統之下,生成了物流循環經濟模式下的閉合回路,成為社會資源的重要回收領域。三、結語綜上所述,在縣域地區的經濟發展模式中,要依循節約、生態、環保的發展理念,建構不同體系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全方位地對縣域地區的工業生產、農業生產、旅游業、物流產業等方面,進行合理的、生態化的規劃和設計,充分整合和利用縣域地區的資源優勢,在協調、整合、共生的前提下,實現不同體系下的生態循環發展模式,更好地推動縣域地區的經濟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樂,武春友.區域循環經濟概念及發展模式研究綜述[J].現代管理科學.2011(04).
[2]嚴澍.循環經濟視角下的四川地震災區鄉村旅游發展研究[J].農村經濟.2011(01).
[3]谷智.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金融支持研究[D].遼寧大學2012.
[4]陳建青.支持循環經濟的制度設計與對策研究[D].華東交通大學2011
[5]范茜夢.甘肅省循環經濟發展政府激勵政策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5.
作者:呂怡萍 單位:河套學院科技處產學研管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