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區域公路交通經濟適應性分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
公路交通的發展有效拉動了沿線經濟增長,推動產業轉移與產業集聚,另一方面社會經濟的發展為公路交通的建設與發展提供了資金及技術支持,二者形成了內生關聯的復雜系統。“適應型”公路交通的發展,應保證二者處于協調統一的狀態,其中涵蓋了局部與整體、動態與靜態等多方面的適應。以區域公路交通經濟適應性內涵為切入點,分析了影響適應性發展的關鍵因素,構建相應的評價模型,為實現公路交通經濟適應的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
關鍵詞:
區域經濟;公路交通;適應性
0引言
近年來,公路交通發展的速度與規模逐越來越大。截止到2015年底,我國的公路總里程已經達到了457.73萬km,公路密度100km2在47.68km左右。同時公路交通建設中出現的能源消耗、環境污染等局限性也逐漸凸顯出來。這對于公路運輸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路運輸面臨著新的發展環境。如何實現公路交通與社會經濟相適應的發展是現階段的重要任務,“適應型”公路交通的建設,對于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著積極作用。因此研究公路交通經濟的適應性極具現實意義。通過建立相應的評價模型,并結合日常工作實踐,探究公路交通經濟適應性的實現。
1區域公路交通經濟適應性內涵
在社會經濟系統中公路交通是一項重要的組成部分,與經濟系統之間存在內生關聯的復雜關系,具體如圖1所示,其適應性也體現在多方面。通過公路交通經濟適應性的分析,能夠掌握公路交通建設的具體情況,對公路交通發展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同時為路網規劃提供技術支持。區域公路交通經濟適應性的內涵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1)社會經濟的發展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其中涉及到多個不同的階段,在每一階段對公路交通的要求也存在差異。若公路交通滯后于區域經濟,將會導致現有的公路工程無法滿足經濟發展的需求。現階段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對于公路交通的質量以及服務水平也有更高的要求,實現“適應型”公路交通的建設,確保與經濟發展處于協調統一的狀態。2)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會派生出相應的運輸需求,在特定條件下這種需求可通過公路交通中的服務滿足。社會經濟活動的正常進行離不開道路運輸,這符合供需平衡的經濟規律。在某一時期內,公路交通所能夠提供的運輸供給量在確定的情況下,不僅要保證供給量滿足經濟活動的正常開展,還應實現派生需求的供需平衡。從宏觀角度判斷供需平衡來說,在公路交通中的路網規模以及等級結構等方面,都應與經濟發展的需求保持平衡,確保公路交通等級結構的合理性。從微觀角度分析,應考察公路交通建設的網絡節點、路段類別等各個環節,實現區域經濟發展的供需平衡。3)隨著公路運輸規模發展的不斷擴大,其中存在的能源資源消耗問題也日益突出,是制約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公路交通系統也應向資源節約型以及環境友好型發展。公路運輸的發展離不開各項資源的投入,為了實現區域公路交通經濟的適應性,應強化資源配置,實現能源資源節約,追求生態效益的最大化,避免在建設發展中存在浪費現象,促進經濟的持續發展。
2區域公路交通經濟適應性影響因素
2.1外部影響因素
公路交通與社會經濟構成了一個復合系統,這一系統具有動態性的特征,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首先是綜合交通體系的影響,在整體的交通運輸體系中,主要有5種運輸方式,這些運輸方式之間并不是獨立存在的,有著不同程度的競爭關系。公路運輸作為子系統而存在,必須服從于交通運輸事業整體的發展。其次是經濟發展理念的影響,近年來,可持續發展逐漸上升到戰略高度,環境保護在公路交通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能源資源、生態環境等也是影響適應性的重要因素。
2.2內部影響因素
由公路運輸和社會經濟構成了一個相對復雜的復合系統,系統演化的內因體現為:產業結構的轉變,不論是人還是貨物的位移需求都需要通過交通運輸的方式來實現。對于區域經濟發展來說,完善的交通運輸將會形成區位優勢,有利于吸引外界的投資,加快產業轉移與產業集聚。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加強了區域間的聯系,各項生產要素也處于不斷流動的狀態,這類轉移需要由交通運輸來實現。②公路建設規模,為了保證公路運輸的服務能力,強化經濟適應性,需要轉變公路建設規模,以滿足經濟發展為前提,避免在建設的過程中出現浪費現象。區域經濟的運行周期受到公路規模以增長速度的影響。因此在公路運輸管理方面也有所變化,運輸市場化管理與經濟適應性息息相關。③技術因素的影響。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在各行各業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公路交通的發展離不開技術的支持。技術的創新能夠有效地提高公路運輸效率,升級裝備水平,促進經濟適應程度的進一步提高。
3區域公路交通經濟適應性定量分析模型
公路交通與社會經濟之間的適應,要求在發展速度、發展水平等各個方面的協調。為了有效的衡量二者之間的適應性,需要計算協調發展程度。筆者結合自身的經驗以及相關文獻,構建起相應的評價指標體系,根據兩個系統中綜合發展水平值,建立計算協調發展度的評價模型。
3.1公路交通綜合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
在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對于公路交通需求也存在一定差異,“適應型”公路交通強調的是二者之間的協調統一。因此在選擇評價指標時應兼顧公路交通的建設和服務兩方面。由圖2可知,在本文中的目標層主要以實現綜合發展為主,指標層是為準則層及目標層服務,也是在整個指標體系中最基本的組成部分。直接度量指標是其主要的組成,遵循相應的指標選取原則,常見的評價指標有:1)路面鋪裝率路網等級水平指數表示為P;路段里程表示為Li,km。2)交通特征指標對于公路運輸網的系統性能,平均車速是衡量的一項重要指標,也反映出公路交通服務質量的高低。路網平均車速表示為V;第i段路段均速表示為Vi;第i段公路里程表示為Li。3)公路網密度公路網綜合密度具有量化性的特征,綜合考慮了多種影響因素。D=L4A•P•GDP•槡C式中:公路綜合密度表示為D;區域面積表示為A;區域內人口數量表示為P;汽車保有量表示為C。
3.2經濟系統綜合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
經濟發展系統較為復雜,其中包含了多個構成要素,對于評價指標的選擇主要考慮結構、規模、效益三個方面。規模類指標主要有固定資產、生產總值等。舉例來說,對于進出口貿易發達的沿海地區,可選取進出口貿易額作為主要的規模性指標。結構類指標的選取,主要是考慮區域內不同類型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以其所占GDP的比例為參考標準。居民生活水平是經濟效益的主要體現,常見的經濟類評價指標有消費價格、人均收入等。
3.3協調度發展模型
在充分掌握公路交通與社會經濟綜合發展水平的基礎上,二者之間動態協調模型的構建主要以系統演化思想為依據。公路交通與社會經濟之間協調統一,構成一個復合系統。假設經濟系統處于周期性變化,基于二者之間相互作用的關系,公路交通發展也體現出相應的周期性。系統VA、VB的變化都會引起復合系統的變化,因此可構建起兩位平面坐標體系,如圖3所示。圖3系統狀態圖由圖3可知,α角度取值的不同,兩個系統之間的適應性也存在差異。根據系統的演化發展速度,能夠對其協調程度進行有效評價,掌握區域內交通運輸發展的實際情況,并根據在適應性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有針對性采取相應措施,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
4結語
隨著公路運輸發展速度的不斷加快,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聯系也更加密切,完善的公路交通網絡能夠形成區位優勢,促進產業轉移與產業集聚,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近年來,可持續發展理念逐漸上升至戰略高度,這要求公路交通的建設發展不僅要滿足經濟活動的正常展開,也應考慮經濟發展所派生出來的潛在需求,實現二者之間的協調發展。對于區域公路交通經濟適應性的研究,以及協調度評價模型的構建,不僅能夠掌握現階段公路交通的實際情況,也為其發展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導。
參考文獻:
[1]王晶.公路交通與經濟發展適應性診斷方法———以重慶市為例[J].交通科技與經濟,2001(2).
作者:余勇 單位:駐馬店市農村公路管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