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大學語文教材編寫教育機制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2014年,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教育部副部長魯昕在演講中談到中國教育結構調整和現代職業教育時說:2000年后600多所“專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將逐步轉型,做現代職業教育,重點培養工程師、高級技工、高素質勞動者等。在培養模式上,這些高校將淡化學科,強化專業,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新時期的高校轉型對地方院校的大學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任務。任何大學語文教材的編寫必須緊緊圍繞教育部高教司《大學語文教學大綱(征求意見稿)》來進行,除此之外,大學語文教材應走出重復雷同的怪圈,形成自己的特色,讓地方文化走進大學語文教學,為大學語文教學注入新的活力,進而提高當代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和審美素質,有利于大學生理想人格的塑造,有利于發掘與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一、大學語文教材編寫要以人文性為基礎,注重大學生“精神大廈”構建
主席曾說“人要有點精神”,實踐證明,“精神”的力量可以超越任何物質力量。但隨著經濟和科技的飛速發展,物質的日益豐厚,人們過度的追求物質生活,造成了人們精神生活的荒蕪。“在不知不覺中,我們這個社會走到了一個理想主義遭到普遍恥笑的年代,曾經擁有思想巨人的國度正從精神的高地往下滑。”作為天之驕子的大學生也或多或少地受到了社會氛圍的影響。大學生面臨著家庭、學校、社會對他們的殷切期望,面臨著學業、友情、愛情各方面的困惑,面對著各種物質的誘惑,這些都考驗著大學生們是否能正確處理和對待,是否能分清是非、黑白。近些年,大學生群體中出現了一些自我封閉、休學、自殺甚至犯罪等不良現象,這些現象的發生除了有教育不當、經濟壓力、社會體制的欠缺等表面原因外,最主要的原因是一部分同學精神世界的缺失。因此,如何構建大學生的“精神大廈”,對面臨著教育體制轉變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文學科不是應用學科的裝飾品,其終極目標是使學生思想上有所提升,進而達到求真、知善、愛美。大學語文作為公共基礎課,在構建大學生“精神大廈”方面應該首當其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本好的大學語文教科書對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大學語文教材是溝通學生和老師、學生和課程之間的重要橋梁,是大學語文教學的重要載體。可見,大學語文教材的編寫是多么重要。大學語文編寫無論形勢上還是內容上都應該立足于大學語文的課程目標和課程定位,兼顧思想性,在此基礎上打破以往的以文學史為線索的編排方式,在內容上選擇學生感興趣的作品,大學語文應該充分發揮學科的優勢加強學生的綜合素質,促使學生全面發展,更好地適應社會。學生人生觀、價值觀、愛情觀等正確觀念的樹立,離不開我國豐富的傳統文化的熏陶,所以說大學語文教材的選文不能離開傳統文化。面對豐富的傳統文化,大學語文教材可以以專題的形式來選文,進而體現其思想性。譬如,以人生觀為主題的單元,選擇泰戈爾的《生如夏花》,通過學習達到對學生心理疏導的目的,使學生保持正確的人生觀。經過了夏花般的肆意綻放,盡情歡樂之后,對待得失,哪怕是死亡,都應保持一顆平常心。人生也應盡興而為,不要壓抑自我的情感,對于所渴望的要極力爭取。還可以選擇莊子的《莊子•養生主(節選)》,通過解牛之理得養生之道的學習,讓學生領悟生活的道理,領悟無論做什么事情,只有集中全部精力,通過努力奮斗,經過反復實踐,掌握了客觀事物的規律,才能達到熟能生巧的境地,做事才能得心應手,化繁為簡,運用自如,進而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以學業為專題的單元,可以選美國總統奧巴馬的演講稿《我們為什么要上學?》一類文章。我們為什么要上學?有人說是為了以后更輕松地賺錢,有人說是為了有個更好的將來,有人說是為了擺脫現在的窘境,甚至有人說僅僅是為了將來有個飯碗,有個好家庭,也有人說是為了報效祖國。不論為了什么,我們都需要樹立一個明確的目標,并為之努力奮斗。學習不“為了什么”那是虛偽的,學習帶有目的性更不是可恥的,相反,我們有了目標,才有動力,才能更好地學到知識,從而改變自己。2013年國慶期間,央視記者詢問了社會各界約2000人對愛國的看法。不同年齡和職業的人給愛國下的定義也不同。對老年人來說,他們最大的感觸是當年的抗日戰爭、國共內戰和反抗殖民者的斗爭,對此,年輕人和來自農村地區的人卻無動于衷,并說“管好自己的事”就是愛國。更有甚者說,愛國就是“愛國者”導彈。學校尤其是高校有義務也有必要讓學生內化和理解什么是愛國,所以在以“愛國”為主題的單元中,可以選取高震東《天下興亡,我的責任》之類的文章,讓學生從中領悟:愛國,不是沒有方向的;愛國,從我做起,從細節做起。也可以選擇德國海因里希•海涅的《論“愛祖國”》,讓學生去思考什么是“愛國”,愛什么“國”,怎樣才是“愛國”,如何才能“愛國……”“熱愛祖國,這是一種最純潔、最敏銳、最高尚、最強烈、最溫柔、最有情、最溫存、最嚴酷的感情。”愛國,是一種情懷,更是一種責任。熱愛自己的民族和祖國,是我們每一個人最基本的感情、責任和良知。愛國,就要身體力行;愛國,就要愛祖國人民;愛祖國,就要愛祖國文化……在今天,國家的興亡、人類的進步,不僅僅與每個個體生命息息相關,更是我們奮斗的動力和希望。以愛情為專題的單元可以選魯迅的《傷逝———涓生的手記》,通過青年男女涓生與子君沖破封建禮教,追求戀愛自由和個性解放,最后卻以悲劇告終的學習,了解“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這一觀點。懂得沒有強大的國家做后盾,人不可能有安逸的生活,也談不了愛情,有國才有家,才有愛情。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任何一個地方都有其自然性和人文性。不同地方的自然特征不盡相同,人們總是把自己出生的地方看成為故鄉,是自己有“根”的地方。不同地方的人有不同的風俗、飲食、建筑、道德標準等,形成了不同地區的文化、特色和個性。地方差異造就了多彩的文化。“學生愛祖國的感情,是從愛家庭,愛學校,愛故鄉,愛集體農莊,愛工廠,愛祖國語言開始的。”一個人對家庭的情感會逐步過渡到對祖國的情感,有國才有家,祖國就是擴大了的家鄉。讓地方文化、地方名人走進大學語文教學,為大學語文教學注入新的活力,體現地方特色,彰顯地方文化的與眾不同。所以地方文化專題單元可以選擇當地高校所在城市的文化名人的文章,如亳州師專的大學語文教材可以選擇“三曹”的作品,如曹植的詩歌《白馬篇》,通過詩中游俠少年的高超武藝和愛國精神,激勵正值青春歲月的年輕人。大學生“精神大廈”包含很多方面,所涉及的對象各種各樣,“人文教育”就是將人文精神通過教育活動、環境熏陶等方式和途徑,內化為人的品格因素,實現對人的精神世界的全面塑造。大學語文教材建設既要考慮現實又要利己、利他、利國,既要體現傳統文化又要與時俱進。
二、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
(一)基礎知識應用能力
語文課程學習的重點不是客觀知識的單純吸收,而是學生運用能力的提高。語文能力的提高不僅僅指的是語文寫作能力的提高,而是指怎么更好地讓學生學會思考、學會感受,把自己的感受準確、恰當地表達出來。在過去的十幾年,是英語教育和其它學科盛行的時代,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語文作為基礎課受到冷落,大學語文更是沒人重視。許多學生語文水平不高,畢業后無法應對基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水平相當差和很差的竟占多數……語文基本功太差,是一個很突出的問題。書寫混亂,錯別字多,不會使用標點,不會記聽課筆記,不懂行款格式,不會拼音,不會查字典,不會說普通話。”“寫字、用詞、造句、立意、謀篇達不到起碼的要求,是一個突出的問題。思維不清晰,思想不活躍,知識不豐富,這些問題也是相當嚴重的。”早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就出現了這種現象,隨著網絡的普及,這種現象越來越嚴重。面對這個問題,大學語文教材應該注重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大學語文是中學語文的延續和繼承,中學時代的許多語言學習習慣在大學應該繼承和保存,譬如每個學生必須擁有一部字典、養成查字典的習慣,認真聽課,勤做筆記,每周寫作文等等。加強語言方面的學習,如學習老舍的《我怎么學習語言》,學習老舍先生的解決辦法:讀文學名著———明白一些語言運用原則;學習各種文藝形式的寫法;從生活中學習語言———最要緊的。“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大學語文還肩負著傳播“文字”、提高學生文字書寫能力的重任,所以應通過如顏真卿的《祭侄季明文稿》等文的學習,讓學生感受漢文的魅力,愛上書法。針對現在的大學生“說”的能力差,不能很好地表情達意,不善交際的問題,大學語文教材應開設以朗誦、辯論、演講、交際藝術為專題的單元,通過學習和鍛煉,讓學生學會表達、學會交際,提升個人素質。
(二)實踐能力———大學語文教材的工具性
筆者每年在指導學生的畢業論文時,都會發現學生文章題目雜亂、文體不分。交上來的文章姑且不說內容,就格式、語句的通順程度而言都是令人擔憂的。如果說專科學生論文不常用,欠缺一些也行,但很多學生對于日常應用文寫作的基本格式都不懂,更談不上實際應用。江漢油田新聞中心負責人徐木君表示,企業定編后,政工部門的工作壓力越來越大,企業對外宣傳、文化建設方面面臨人才斷層,一些在崗的理科生幾乎不能寫出條理清晰、表達明確的文章。中交二航局黨工部負責人陳同堯也有同感,他對記者講到,他們局一年有三百多個優良項目完工,可只有10%左右的項目經理能完整地從技術、管理層面上對工程進行總結。項目經理能干不能總結的弊病,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企業發展。在校大學生現存的問題,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促使大學語文教材的編寫不能再因襲傳統,而要著重于培養學生能“寫”會“寫”。具體來說,學生畢業后若成為公務行政人員,至少要學會寫行政公文如通知、報告、請示、會議紀要等;若成為企業公司人員,至少要學會寫經濟合同、策劃書、計劃、調查報告等;,若成為事業單位員工,至少要學會各種日常應用文的寫作。
三、結語
總之,大學語文教材的編寫要考慮人文性,還應兼顧工具性、應用性。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和主要任務,就是要以人為本,強調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努力使我們的學生既“成人”又“成才”。
作者:王飛 王蘊瑞 單位:亳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中文傳媒系基礎教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