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女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性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
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女性地位的提高,女大學生在社會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突出,成為現代建設的重要力量之一。同時,時代的發展對教育和人才的培養有了更高的要求。提高女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是順應現代教育政策導向的重要舉措;是促進女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必要條件;是培養祖國下一代建設者的基本前提。研究女大學生素質教育途徑,提高素質教育的實效性,使其順利地扮演在社會中的重要角色,最終有利于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
關鍵詞:
女大學生;素質教育;重要性;途徑
隨著女性地位的提高,作為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群體———女大學生在社會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不管是對現在還是今后都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而教育作為培養人才的中介,也是與時俱進的,能夠對社會發展的需要不斷完善和提出新的要求。另外,新時代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女大學生作為建設社會的一個部分,培養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女性人才,是時代的呼吁,更是未來的希望。女大學生的培養體現在各個方面,加強其素質教育是培養其成為現代人才的重要舉措。
一、素質和素質教育的概念界定
我們經常用“素質”一詞來對人才進行評價與衡量。但是我們未必能夠講清楚“素質”究竟是什么,為了更好地研究女大學生素質教育途徑,就有必要先搞清楚素質與素質教育兩者的內涵。素質作為一個關系概念,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首先作為構成了人的素質教育的物質基礎,其是人的自然的、先天的、正常的稟賦。其次作為構成人的素質教育的現實內容和社會價值,素質是社會的教育和教化的成果,也就是通過后天的學習形成。社會教育和教化使得人之所以變成社會的人,形成獨特的社會角色、社會品質,這也是人與動物的區別。哲學家和搬運工之間的差別比家犬和獵犬之間的差別在馬克思看來是很小的,他們之間的鴻溝是由于分工造成的。素質教育是一種把提高受教育者各個方面的素質的作為目標的教育模式,不同于教育,其重視的是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心健康和心理健康等全方面的提高而不僅僅是單一的某一方面的教育。其包括基礎層次的國民素質教育和基于基礎層次的發展層次的專門的人才素質教育兩個方面的內容。現在比較共識的素質包括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業務素質和身心素質。素質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的教育,更是對知識結構的優化與能力結構的完備,是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才的必備條件。
二、女大學生素質教育途經研究的必要性
(一)是順應現代教育政策導向的重要舉措
在迅速發展的教育事業中,素質教育成為了一個引人注目的亮點,素質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新世紀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點工程。黨在十八大上提出,教育的最根本任務就是要立德樹人,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在《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11年一2020年》中,國家對婦女與教育的宏觀政策明確提出,“教育工作全面貫徹性別平等原則,高等學校女性學課程普及程度提高使性別平等的原則和理念在教育課程標準及教學過程中得到充分體現”[1]?!毒V要》鼓勵高等學校開設女大學生素質教育課程,重視引導女大學生樹立男女平等的性別觀念。增強知識女性的主體意識與自強精神,培養具備世界眼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合理的知識結構和先進性別文化的國際化人才,成為高等教育順應時代要求的必然選擇。因此,提高女大學生的素質是非常有必要的,研究女大學生素質教育途徑更是順應現代教育政策導向的重要舉措。
(二)是促進女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必要條件
今天女性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提高女大學生素質教育,促進其全面發展,培養現代女大學生是非常有必要的,從下面的這組數據就可以看出:2017年全國人大女性代表共709人,占全體代表的24.2%,是歷屆人大代表中女性比重最高的一屆以及本屆全國女性政協委員399人,占委員總數的17.8%。互聯網領域女性創業者人數高于男性,占55%。女企業家約占企業家總數的25%[2]。女性參與經濟發展的舞臺更為廣泛??梢姡S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的提出,女性地位的日益提高,作為半邊天的女性,在社會各個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同時,時代和社會的不斷發展也對人才與當代女大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女性在社會發揮的作用越大,就證明其責任越大,女大學生要全面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素質,才能夠不負其社會地位的提高以及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因此,只有全面提高女大學生綜合素質,才能使其成功地扮演各種角色,使其將來能夠更好地走向社會、立足社會,真正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三)是培養祖國下一代建設者的基本前提
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女大學生的比重越來越大,特別是在師范院校女生比例超過男生比例。國家“二胎”政策的提出和實施,女大學生承擔著更重大的任務,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其素質的高低影響著祖國下一代的成長。在大學開設女性素質教育,不但可以幫助女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婦女觀、成才觀,還可以讓她們了解女性歷史性問題,能夠讓她們在將來的工作、生活中以積極的心態面臨由于性別文化帶來的種種阻力,并且能夠以健康的心態正視現實和未來,讓她們在現實中主動關注女性問題,以積極健康的心態培育自己的后代[3]。女大學素質的提高關系到家庭和睦、關系到社會和諧,關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長以及新時代對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女大學生素質教育成為高校特別是師范院校必須重視的問題。
三、提高完善女大學生素質教育途徑的對策
(一)高校高度重視素質教育,提高女大學生學習主動性
高校作為女大學生成才的主要陣地,其對素質教育的重視是提高女大學生素質以達到促進女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舉措。學校是女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作為女大學生學習知識的地方,其對女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視是適應現代教育的要求,高校對素質教育的重視自然也能夠引起女大學生對自身素質提高的重視,促使其能夠積極主動地去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素質[4]。另外,教師作為教育實踐活動即教的活動主體,其是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者;是教育活動的主要教育影響源;是教學的組織者。一個知識面廣、人格魅力大的教師對于女大學生素質教育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而且能夠以自身的素質去引起女大學生的模仿。學校要注重女大學生素質教育專業隊伍的建設,不斷引進專業人才充實女大學生素質教育師資力量。
(二)豐富素質教育課的內容,充分開發素質
課本土資源素質教育的內容包括很多,現在比較共識的素質包括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業務素質和身心素質。內容作為素質教育的框架,是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缺少內容的素質教育是不存在的。內容的是理論上的東西,我們不可觸摸其,因此,作為理論的素質教育內容對女大學生而言是虛擬的,學習和實踐起來并不是那么容易。因此,女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內容要貼近實際,貼近社會,貼近學生,豐富多彩的內容表現形式才能夠增強女大學生的關注和提高她們的積極性。除此,還要充分地開發素質教育課本土資源,歷史與生活都是龐大的資源庫,能為我們提供豐富多彩的實物資源,只要用心去觀察,細心地挖掘,就能夠發現有很多歷史人物、生活用品和技術產品成為我們在課堂上使用的事例和教具。
(三)強化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營造素質教育環境基礎
任何一種教育都是與特定的環境聯系一起進行互動的,良好的環境能夠增強教育的有效性。女大學生生活在校園之中,校園是其大學生活、學習的主要場所,充分地發揮這個場所中的能夠利用的事物,例如學校校報、廣播站、校園網絡等各種宣傳媒體進行宣傳,營造良好的素質教育環境。并且通過形式多樣,女大學生喜聞樂見的社團活動,將素質教育融入到校園文化當中,幫助女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素質教育。強化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營造素質教育環境基礎需要學校因勢利導,在物質條件與活動資金上給予大力的支持,使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的發揮,引導女大學生把素質教育與社團組織的課外活動有機結合起來,提升素質理論課堂教學的效果。
(四)整合素質教育網絡資源,創新素質課程教育載體
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網絡在人們的生活、學習、工作上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掌握網絡也是掌握時代的一方面,作為現代人才必須迎合時代產生的潮流,網絡多樣性功能,廣泛的內容,快捷的傳播速度,開放的環境和使用的普遍性等特點,女大學生作為新時代知識分子的組成部分必須對網絡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且能夠順暢使用它。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以及提高女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效果,應該要充分地利用這個時代資源,把網絡教育作為學校教學資源和校園文化平臺的延伸,優化網絡教育資源的建設,為女大學生素質教育提供更豐富的途徑[5]。因此,要努力整合素質教育網絡資源,創新素質課程教育載體,增強女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效果,通過現代新載體培育現代女性,反過來全面發展的女性又能夠促進時代的發展。
四、結語
女大學生素質教育是順應現代教育政策導向的重要舉措;是促進女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必要條件;是培養祖國下一代建設者的基本前提。通過對女大學生進行素質教育,擴展女大學生的知識結構,并且促使其將素質教育理論內化為個體思想,然后通過實踐鼓勵成功外化為實踐,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素質體系,展現現代女性該有的品質,實現其全面發展,促進文明社會的構成,為祖國下一代整體素質打下基礎。結合女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必要性探索女大學生素質教育途徑,有助于增強高校教育管理者對于女大學生素質課程的認識和重視程度,有利于相關教育政策的制定、實施等,為開設女大學生素質課程與加強女大學生素質學科建設提供建議性參考。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11-2020年)[DB/OL].2011-7-30.
[3]馬麗.構建新時期女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新機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6.
[4]楊霞.論知識經濟時代女大學生的素質教育[J].中國成人教育,2005,(11):19-20.
[5]羅秋蘿,吳濤.女大學生素質教育課程建設框架、內涵與方法[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8):100-102.
作者:潘潔華 單位:廣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