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民族區域自治思想的基本特征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民族問題始終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處理好的一個重大問題,民族工作始終是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一項全局工作,必須深刻認識、高度重視、常抓不懈。而的民族區域自治思想理論和政策對于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對于當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乃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實踐價值。
關鍵詞:;民族區域自治思想;馬克思主義;民族關系
民族問題始終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處理好的一個重大問題,民族工作始終是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一項全局工作,必須深刻認識、高度重視、常抓不懈。的民族區域自治思想理論和民族政策對于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對于當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乃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一、民族區域自治思想的基本特征
民族區域自治思想具有實踐性、時代性和階級性、創新性和科學性等基本特征。
(一)實踐性是民族區域自治思想的首要特征首先,保證了各族人民在政治上、法律上的平等。提出的民族區域自治思想理論從法律上保證了各族人民當家做主的基本權利,保證了各族人民享有平等的地位和權利。認為,民族有大小之分,有發展程度的區別,但絕對沒有優劣之別。不管是人口眾多的民族,還是人口很少的民族,都必須一律平等,應該加強團結,才能搞好社會主義,實現共產主義社會。指出:“我們要和各民族講團結,不論是大的民族、小的民族都要團結。例如,鄂倫春族還不到兩千人,我們也要和他們團結。只要是中國人,不分民族,凡是反對帝國主義,主張愛國和團結的,我們都要和他們團結”。[1]在堅持徹底的民族平等和維護民族團結的同時,多次反復強調一定要堅決反對兩種民族主義。一定要克服兩種民族主義的錯誤傾向,這兩種民族主義的存在就會妨礙民族關系的發展,就會破壞各民族團結的良好局面,會導致國家的分裂和民族之間的沖突和矛盾的爆發。說:“我們中國現在擁有四億五千萬人口,差不多占了全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在這四億五千萬人口中,十分之九以上是漢人。此外,還有蒙人、回人、藏人、維吾爾人等,共有數十種少數民族,雖然發展的程度不同,但是都具有悠久的歷史。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結合而成的擁有廣大人口的國家。”
[2]其次,把中國的民族原則法律化和制度化。以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中國的民族原則法律化和制度化,通過憲法和法律形式來保證各民族的合法地位和平等權利。靈活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民族理論,把民族自治和區域自治進行了正確和完美的結合,把少數民族地區治理的政治方面的因素與經濟發展方面的因素進行了正確和完美的結合。這樣不僅僅從法律和制度上保障了聚集地和民族地區的少數民族充分享有了自治的權利,也保障了雜居分散的少數民族地區的人民群眾也充分享有自治的權利。
其三,鼓勵各民族根據自己的特點進行自治,形成了多樣化的民族整體發展特點。新中國成立后,在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放棄了蘇聯的民族聯邦制的治理模式,而采用適合中國國情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少數民族地區設立民族區域的自治機關,讓少數民族人民群眾能夠行使自治的權利,讓少數民族來管理自己民族的事務。但是由于歷史發展程度等復雜的原因,我國的少數民族地區無論是政治、經濟,還是文化和社會發展方面都表現出了發展不平衡的狀況,體現出各民族地區的情況復雜多樣、富有各自的特色。以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處理復雜多樣的民族問題和民族關系時,沒有采取照搬照抄蘇聯的模式,也沒有采取簡單一刀切的模式,而是根據各個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的狀況和特點,對少數民族什么時候進行社會改革和社會改造,怎樣進行改革和改造,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和方式進行,根據各民族的特點和實際情況進行改革。如對西藏地區民族地區的社會改革和,和中央領導人并沒有急于進行社會改革和,而是到1958年才開始。而且在對少數民族地區進行社會改革和的時候,多次強調一定不能操之過急,不能急功近利,而是要穩步慎重進行。
其四,體現了政治因素與經濟因素相結合、民族因素與區域因素相結合、服從黨和國家的統一領導與地方民族區域自治相結合的特點。從來就不遵循教條主義,也不照搬照抄蘇聯的民族自治治理的模式,而是根據我國民族分布的特點,充分考慮政治、經濟的因素,考慮國家統一集中領導和各民族的地方區域自治地區服從中央政府領導的各種因素。我國很多民族區域自治的地方都有龐大的漢族人口,甚至這些民族自治地方的漢民族的人口數量還超過了少數民族人口,這就需要考慮經濟社會比較落后的少數民族地區和經濟社會與社會經濟發展相對發達的漢民族地區兩者有機結合和互相彌補的關系。漢民族地區有相對發達的文化和經濟實力,少數民族地區有遼闊的土地和豐富的資源,兩者結合,相得益彰。這樣就更加有利于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也有利于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經濟戰略布局,有利于實現各民族的事實上的真正平等聯合,有利于各民族的團結合作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
第五,具有很強的策略性和靈活性。在實際運用和解決我國民族關系和民族問題的過程中,十分注重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原則性和實際解決問題的策略靈活性高度地結合和統一。在新中國成立以后,和中國共產黨就提出了各民族要一起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但實際上對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社會主義改造時,并不是實行一刀切的政策,而是根據少數民族地區各族人民群眾的不同特點和情況,再分別實行因地制宜的政策。如對西藏地區的社會改革,就反復強調一定要充分尊重西藏地區社會上層和人民群眾的意愿進行改革。的這種靈活性策略維護了西藏地區的穩定和社會發展,歷史證明,這一策略的實施是十分正確的。
(二)時代性、階級性是民族區域自治思想理論的鮮明特征首先,的民族區域自治思想理論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尤其是在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和成立了中華蘇維埃政府后,開始注意從中國的民族分布和具體的情況來思考、分析和研究中國的民族問題和民族政策。抗日戰爭時期,由于中國民族處于生死危亡的關鍵時刻,聯合各民族積極抗戰,建立全民族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迫在眉睫的問題。在此歷史背景下,提出了各民族平等的原則,在各民族抗日的前提下,各民族地區的人民群眾有管理本民族自己內部事務的權利,并且在很多抗日根據地都實行了民族區域自治。解放戰爭時期,在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建立了包括所有民族在內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為后來取得斗爭的勝利奠定了民族基礎。這標志著的民族區域自治思想理論已經走向了成熟。新中國成立以后,在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通過制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實施綱要》《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憲法和法律的形式保障民族區域自治地區人民群眾當家做主的權利,各民族平等的權利,各民族充分享有發展經濟、社會、文化事業的權利。根據全國各民族要求把我國建設成各民族平等互愛、團結聯合的統一祖國的意愿,采用適合我國國情和人民意愿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作為我國民族治理的制度和模式,充分體現了的民族區域自治思想理論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其次,民族區域自治思想理論具有鮮明的階級性。總是用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的基本觀點、基本立場和基本方法,去解決我國的民族問題。認為,民族問題和階級問題都是一種社會現象,階級問題和民族問題的關系是一個非常重要而又必須解決的問題。
民族問題在不同的歷史和社會中會表現出不同的性質、特點和內容,民族問題會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而不斷發生變化。認為,在原始社會末期,各部落之間發生爭奪和戰爭的時候,就出現了民族問題的萌芽。從奴隸制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隨著階級矛盾的進一步加劇,而導致民族關系問題隨著階級社會的不斷發展而愈演愈烈。在階級社會中,任何統治階級、任何階級政黨、任何階級國家,不管是處于主觀認識還是客觀認識,不管是否適宜社會發展的歷史潮流,都會制定出一套適合維護本階級利益的民族政策。只有在無產階級先進政黨的領導下,帶領各族人民進行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革命,推翻反動的統治階級,建立社會主義社會制度,才能從制度上消除壓迫和剝削民族的階級根源,從根本上消除了民族歧視的民族關系和民族問題的社會根源。在抗日戰爭時期對階級關系和民族關系的問題論述較多。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問題》中指出,在民族解放戰爭中,解決斗爭的形式主要是以民族斗爭的形式出現的。抗日戰爭時期,一切階級斗爭的需求必須以民族斗爭、民族解放為根本出發點,階級矛盾服從于民族矛盾。而階級斗爭要求必須在整個抗日戰爭階段以不破裂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前提。在這里就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階級斗爭和民族斗爭、統一戰線中的統一性和獨立性很好地結合了起來。認為,在一定的歷史范圍內,階級斗爭還將長期存在,而階級斗爭和階級問題仍然會反映到民族矛盾和民族問題上來。指出,社會主義社會依然充滿著各族矛盾,其中就包括民族之間的矛盾,但是社會主義階段的民族矛盾已經不是階級社會里面的民族矛盾關系,而是人民內部的矛盾,與階級社會的民族矛盾有根本性和實質性的區別。不能用階級社會解決民族矛盾的方法來解決社會主義社會的民族矛盾。運用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和階級斗爭的觀點、方法和原理,結合中國的民族特點和各階級的特點,結合中國的歷史和現實的實際情況,制定了與中國社會相適宜的民族政策,最終既消除了階級壓迫、階級剝削,也消除了民族壓迫、民族剝削,讓中國社會各階層、各族人民都走向了社會主義。
(三)創新性、科學性是民族區域自治思想理論的根本特征任何一種真理和理論,必須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才會有永葆青春的無限生機和永不枯竭的無限動力。馬克思主義是科學,必須要與時代相結合,才能不斷創新煥發出新的生命力。首先,民族區域自治思想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民族思想理論。說:“不管被壓迫民族中間參加革命的階級、黨派、個人是何種的階級、黨派或個人,也不管他們意識到這一點與否,他們主觀上了解了這一點與否,只要他們反對帝國主義,他們的革命,就成了無產階級社會主義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他們就成了無產階級社會主義世界革命的同盟軍。”[3]在這里進行了系統闡述和深刻總結了世界性的兩種革命,進一步指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也是世界性的社會主義革命的一部分,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被壓迫民族反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民族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對世界性的兩種不同革命標準的論述和闡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民族理論。其次,民族區域自治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國家政權建設學說的重大貢獻。馬克思主義經典作者認為處理和解決民族關系的基本形式有兩種。一種形式就是實行民族聯邦制,就是若干個成員國通過條約的形式組成一個統一的國家。民族聯邦制的形式是一個國家結構的形式,聯邦制的特點就是除了了中央政府和聯邦政府的憲法以外,聯邦制的成員國也有自己的中央機關政府和自己的憲法。其二是民族自決權。民族自決權是指各民族有根據自己的選擇確定本國政治、經濟、文化制度的自由。列寧認為:“對我們綱領中關于民族自決的那一條,除了從政治自決,即從分離和成立獨立國家的權利這個意義上來解釋而外,我們決不能作別的解釋。”
[4]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是以農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城市的革命路線。中國共產黨在領導各族人民建立農民革命根據地的過程中,把中國各族人民凝聚成為了一個真正的民族大家庭,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實行民族平等聯合、建立民族統一戰線的情況下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這與前蘇聯的情況不同,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是走的城市包圍農村的路線。因此,和其他黨和國家領導人經過深思熟慮、反復論證,最終放棄了前蘇聯的民族聯邦制形式。后來,通過憲法和法律的形式把我國的民族自治制度確定了下來,成為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的民族思想理論除了他提出的一般的民族區域自治思想之外,還提出了一些照顧和處理中國特殊情況下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措施。提出在十分落后和十分偏遠的少數民族地區一定要實行直接過渡政策,一定要實行和平改革的政策。這樣就比較靈活地解決了某些有著特殊歷史發展情況的民族自治區域的少數民族人民群眾的民主改革和社會改革問題,減少了改革的阻力,加快了邊遠地區和落后地區少數民族的社會化進程。再次,民族區域自治思想具有理論的完整性。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觀點、基本方法和基本立場是和中國共產黨人進行研究和處理中國民族問題的理論來源和理論基礎。對于特別落后的民族區域自治地區少數民族人民群眾實行特殊的照顧政策和扶持政策,這是民族區域自治思想理論的原則和策略,是和中國共產黨人用來解決我國民族關系和民族問題的方法、立場和手段。這三方面的內容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整體上構成了的民族區域自治的思想理論體系。最后,民族區域自治思想具有理論的系統性。總是從實際出發,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主張理論聯系實際來研究和處理中國的民族關系和民族問題。的民族區域自治思想理論既具有科學的理論高度,又具有很強的政策性和實用性。不管是在理論形態方面還是在實踐層面方面都系統闡述和涉及了中國民族關系、民族問題、民族政策、民族工作方法、民族發展等各方面的問題,十分適合中國民族特點和實際情況,是嚴謹的、嚴整的、嚴密的理論體系。
二、民族區域自治思想的重要意義
的民族區域自治思想理論和民族政策對于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對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乃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一)理論意義其一,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民族識別理論。根據中國的民族發展特點和歷史發展情況,先后派遣了幾千名民族專業工作者到全國各地對少數民族的發展和少數民族的識別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查和研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針對中國的民族特點和實際情況,從實際出發,從中國的民族國情出發,毅然放棄了斯大林的把民族區分為部族、部落和氏族,而是一律稱為民族。在民族識別的過程中,不管民族的人口的多少,哪怕只有幾千人的族群,也認定為一個民族。的民族識別理論把馬克思主義的民族理論往前推動了一大步,為新中國民族工作的開展和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政策提供了理論指導和政策指導。
其二,民族區域自治思想對于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主義改造、經濟迅速恢復發展、跨越式進入社會主義起到了理論指導作用。新中國成立后,對于少數民族地區的、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提出了慎重穩進的方針。認為,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主義改造要在條件十分成熟的情況下,才能推進和實行,切不能急于求成。慎重穩進的方針,指導了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主義改造,對于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對于全國各族人民跨越式地進入社會主義社會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三,民族區域自治思想對于促進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合作、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起到了理論指導作用。“讓各少數民族得到發展和進步”[4]是關于民族區域自治地區少數民族發展理論的核心。多次強調要充分尊重少數民族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權利,充分尊重各少數民族特有的民族風俗和民族習慣,充分保護各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權利。“漢族和少數民族的關系一定要搞好。這個問題的關鍵是克服大漢族主義。在存在有地方民族主義的少數民族中間,則應當同時克服地方民族主義。”[5]只有從法律上、制度上保障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和權利,讓各民族成為國家和自己的主人,才能真正促進民族的團結與合作,實現各民族的共同繁榮發展,讓各民族都融合在社會主義大家庭中,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強國而共同努力奮斗。這些思想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內容。提出了要幫助少數民族地方發展經濟、文化的思想。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就指出:“我國的國民經濟,沒有少數民族的經濟是不行的。”[7]少數民族地區的落后是由于歷史和環境的因素造成的。國家應該加大力度進行支持。漢族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有義務、有責任幫助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經濟、文化和教育事業。不僅僅是從物質上、財力上來幫助少數民族獲得發展,更要從文化教育上、科學技術上來幫助少數民族獲得長足的發展。
其四,民族區域自治思想對于少數民族干部的培養、少數民族實現民族自治起到了理論指導作用。十分重視對少數民族的干部的培養,注意把少數民族的優秀分子吸收到黨內,注意把少數民族的干部提拔使用到領導干部的崗位上。多次強調,民族自治地區的政權機關一定要吸收大量的少數民族干部參與人民政府的工作。應該按照各民族的人口多少來分配少數民族的干部名額,培養和吸收少數民族干部參與政府領導和管理工作。
(二)實踐意義曾經指出:“國家的統一,人民的團結,國內各民族的團結,這是我們的事業必定要勝利的基本保證。”[8]其一,的民族區域自治思想理論開辟了社會主義多民族的統一的國家解決其民族關系和民族問題的新的途徑和新的道路。以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并沒有拘泥于馬克思主義的教科書,也沒有從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那里去照搬照抄民族聯邦制和民族自決權的形式來解決中國的民族關系和民族問題。和中國共產黨總是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從中國的民族國情出發,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民族理論的基本觀點、基本方法和基本立場,來分析和解決中國的民族關系和民族問題,并且創新性地提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區域自治思想理論,開辟了社會主義多民族國家解決民族關系和民族問題新的途徑和道路。其二,的民族區域自治思想理論和民族政策為世界上其他的多民族的統一的國家解決其本國的民族關系和民族問題提供了可以借鑒的成功范例。各個國家的歷史發展和民族情況各有不同,只有從其本國的民族實際情況出發,才能實現其國家的民族平等、團結、各民族發展繁榮為主要內容和主要目標。而且民族問題、民族矛盾是世界上多民族的統一的國家所面臨的共同的重大的政治問題。很多地區和很多國家的動蕩不安和武裝沖突,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民族關系和民族矛盾處理不妥的后果。而的民族區域自治思想理論成功地解決了中國的民族關系和民族問題,經過幾十年的實踐證明是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為世界上其他國家提供了解決其本國多民族的問題可以借鑒的成功范例和經驗。的民族區域自治思想理論不僅僅對亞非拉等廣大發展中國家的解決本國民族問題提供成功范例,還對那些如美國、加拿大、英國等發達國家的解決其本國的民族關系具有十分積極的影響,具有十分重要的實踐價值和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5]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3]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22.671.
[4]列寧全集(第二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329.
[6]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7.
[7]中共中央文件選集(一九四九年十月~一九六六年五月)(第28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79.
[8]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4
作者:陳揚 單位:湖南省社會科學院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