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質疑能力培養閱讀教學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鼓勵激發,敢于質疑
很多教師抱怨班上的學生不會主動回答問題,更不用說質疑了。到了高年級,課堂上靜悄悄的,語文課堂儼然成為教師的獨角戲。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教師缺乏引導、課堂死氣沉沉、教師評價不夠民主等,所以,教師必須要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讓學生敢問。
1.適時鼓勵,樹立自信
這是最基本的前提。對于一篇課文,學生提出許多不同的問題,特別是一些有深度、有質量的問題,教師應持提倡、鼓勵、引導的態度,以此提高學生質疑的積極性,激發他們質疑的興趣。當然,學生難免會提出比較稚嫩或偏離教學要求的問題,引得同學嗤笑而挫傷其自尊心,也許從此以后就在課堂上噤若寒蟬。所以,教師應表揚這些同學敢于提問的一面,保護他們質疑的積極性,鼓勵他們“打破砂鍋問到底”,使學生從“敢于質疑”逐步做到“善于質疑”。
2.民主平等,融洽關系
傳統的教學模式總是以教師為主角,教師提問、學生回答似乎成了一種固定的模式。質疑好像與學生無關,學生只要跟著教師的提問去思考就行了。這種模式不僅讓師生之間的關系變得嚴肅緊張,還讓學生與質疑越走越遠,形同陌路。所以,教師要放低姿態,努力營造和諧、民主、平等、寬松的課堂學習氛圍,讓學生在愉悅中逐漸靠近教師,在關系融洽的基礎上敢于質疑,積極探究。
二、創設情境,樂于質疑
學生只有在良好的情境中,才能樂于質疑,主動探究,獲取知識。所以,教師應該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喚醒學生的認知經驗,激發其靈動的思維,為學生質疑提供肥沃的土壤。在小語教學中,創設情境的方式很多,采用較多的是以下兩種。
1.直觀引發疑問
對于小學生來說,精彩紛呈的圖片、視頻等最受他們青睞。教學中,教師可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和課文的特點,適當采用直觀形象來創設情境,以激起學生的疑問和思考。如教學《玲玲的畫》一文,教師先給學生出示了玲玲創作的畫,沒有講任何和課文有關的內容,讓學生仔細觀察。不少學生眉頭緊鎖,很明顯頭腦里存在疑問,筆者適時讓學生提問,學生紛紛表達了自己的質疑,有的說:“玲玲為什么要畫這幅畫呢?”有的說“:這幅畫有什么內涵嗎?”有的說“:玲玲的畫畫得真好看,她的畫里面講了件什么事呢?”圖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引起質疑,繼而引領他們主動讀課文,從課文中去找答案,質疑、釋疑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2.故事引發疑問
低年級學生特別愛聽故事,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妨給學生講講故事,并在合適的地方戛然而止,引發學生猜測。如教學《半截蠟燭》一文,教師先用講故事的方式給學生講了一、二小節的內容,伯諾德夫人將情報藏在半截蠟燭里,而它卻被放在了屋子里最顯眼的桌子上,躲過了一次又一次的搜查,可就在無意之間,它竟被德軍點燃了!接著,教師制造懸念,不再告知下文了。學生們很是好奇,紛紛提問“:老師,后來德軍發現了嗎?”教師故作神秘地搖搖頭,繼續給學生往下講,讓學生知道伯諾德夫人機智地吹滅了蠟燭,可是德軍又將它點燃了。然后教師真的不再往下講了,學生質疑的勁頭更足了,有的問“:這樣燃燒下去后果不堪設想,老師,后來怎樣了?”有的問“:他們有沒有又想辦法吹滅蠟燭???”引發了學生對下文的種種質疑,正中教師下懷,不用多講,學生就能憑著疑問去文中尋找答案。
三、教給方法,善于質疑
教學中經常發現,學生提問總是提不到文章的關鍵處。如果教師不授予方法,那么學生的質疑能力很難上一個臺階,只能停留在“敢問”“樂問”的層面上,思維能力也難以得到迅速發展。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即從不同的角度去發現和提出問題,從而逐步達到“善問”的境界。
1.比較質疑
比較質疑,這是使用頻率最高的一種方法。只要認真鉆研,就會發現比較的方面有很多,如用這一篇課文與另一篇課文比較,用課文的一部分與另一部分比較,存在與假設不存在比較,等等《。窮人》一文中有這樣一句“:屋外寒風呼嘯,驚濤拍岸,漁家小屋卻溫暖而舒適。”漁家小屋比較破舊,屋里為什么會如此溫暖而舒適呢?學生從文本內容中發現了諸多問題,從而引發疑問,為積極探究奠定了基礎。通過品讀,學生發現了“地面干凈、爐火未熄”等詞,更重要的是發現了夫妻的和睦、心心相印。
2.矛盾質疑
矛盾質疑,指把課文中似乎寫得有矛盾的地方揭示出來。如《掌聲》一文中寫道“:在全班同學的注視下,她終于一搖一晃地走上了講臺?!苯處熅腿宋飫幼鞯拿鑼懸龑W生質疑,學生通過品讀課文了解了英子此時的矛盾心理,提出:英子心里會怎么想呢?如果我是英子,我該怎么辦?從而引發思考,感受英子的矛盾心理,體會當時的場景,這種復雜矛盾的心理是一種正常的表現。
3.優劣質疑
優劣質疑,即比較哪個字詞、句或段寫得好。如《梅花魂》中有這么一句“:唯獨書房里那一幅墨梅畫,他分外愛惜,家人碰也碰不得?!睘榱艘龑W生質疑,筆者將句子改成了“書房里那一幅墨梅畫,他很愛惜”。讓學生在反復品讀的基礎上比較兩句話哪一句寫得好。學生通過質疑,感受到第一種表達方式的分量,也學會了運用此種手法寫作。
4.總結質疑
總結質疑,指根據文中總結性的句子提出自己的疑問,從而把握全文內容,學習寫作方法。如教學《桂林山水》一文,教師讓學生找一句總結全文的句子,學生通過尋找發現了“桂林山水甲天下”這句話。教師引發學生質疑“:為什么說‘桂林的山水甲天下’?”從而引領學生明白這句話是全文的總起句,全文是圍繞這句話來寫的,由此學到了總分總結構的寫作方法。除以上幾種方法外,如果能問出個“為什么”或“怎么樣”,同樣可以構成已知和未知之間的對立聯結,形成問題。質疑的方法還有很多,教師要做個有心人,借助課文,及時、適時、巧妙地進行引導。在適當情況下,教師還可挑疑,激發學生腦中的疑慮,這是質疑很好的鋪墊。葉圣陶曾說過“:教就是為了不教?!?a href="http://www.pogame.cn/lunwen/jylw/ydjxlw/201507/787417.html" target="_blank">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教師悉心引導。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也要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使學生逐步養成主動質疑的學習習慣,進而提升閱讀能力。教師不妨開展“每日一問”的訓練活動,讓質疑融入學生的學習生活中,成為學生大膽展現自己的武器。當然,有質疑,必有釋疑,善于質疑,也勢必善于釋疑。總之,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只有自己有質疑釋疑的能力,才能培養創新型人才。
作者:王婷娟 單位:浙江省義烏市經濟開發區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