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新鄉村平安創建思路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平安縣農業經濟發展的特點
本世紀來,平安縣特色農業經濟從無到有,繼而進入穩步發展和提高階段,農業經濟保持了穩定發展的態勢,第一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3.5%(可比價),比全區同期低1個百分點,比全省同期低1.5個百分點。
(一)生產條件不斷改善,農業經濟快速發展,農業發展的穩定性逐年提高。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全面推進,平安縣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特色種養業,西繁東育等產業迅速發展,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明顯改善,有力地支持了農業經濟的持續健康快速發展。2000年來,平安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由2000年的11058萬元增加到2006年的19483萬元,年均增長9.89%,其中,農業產值年均增長11.76%,牧業年均增長8.41%。由于農業的特性,農業發展的波動是較為明顯的,2001年至2006年增長速度分別為7.52%、2.43%、12.22%、14.59%、12.92%、17.66%,在“十五”頭三年,波動在9.79個百分點之間,波動幅度較大,后三年波動在2.37個百分點之間,穩定性明顯提高,說明自實施農業與農村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以來,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農業發展積累了新的發展因素,逐步度過了農業產業單一發展的時期,逐步改變了農業發展的方式,農業的發展建立在更高的層次上,更為穩健。
(二)農業內部產業結構調整不斷優化,成效明顯。2000年以來,平安縣大農業產業結構趨于平穩,內部結構不斷優化,成為農業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關鍵。一是農、林、牧、漁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42.9%、7.6%、49.4%、0.1%變化為2006年的47.4%、3.5%、45.5%、0.2%,農業和牧業的增長貢獻率分別為53.4%和40.4%,可見農業發展較牧業快速,但發展的波動幅度較小,分別為4.5、4.1、3.9和0.1個百分點,明顯趨于穩定發展。二是在種植業方面堅持“調優、調特、調強”的思路,按照“穩糧、擴優、抓特、提質、增效”的原則,將糧食、油料、蔬菜、其他作物播種面積的比重分別由2000年的65.6%、26.8%、2.9%、4.7%調整為2006年的57.9%、22.8%、5.7%和13.5%。在糧食作物中小麥、豆類、洋芋的調整幅度更大,分別從2000年53.9%、25.5%、20.6%調整為2006年59.4%、16%、24.7%,波動幅度最高的為9.5個百分點,比糧油菜的波動幅度高0.7個百分點。產品產量結構也發生重大變化,糧食產量由2000年的22602噸增加到2006年的33519噸,油料從4960噸增加到6580噸,蔬菜從12364噸增加到44352噸。三是實施畜品改良和2000年的“西繁東育”工程,為畜牧業的快速發展帶來勃勃生機。全縣豬、大牲畜、羊、家禽出欄分別從4.45、0.51、5.78、17.85萬頭(只)增加到2006年的5.82、0.85、9.49、19.96萬頭(只),除豬的出欄率穩定在119%左右外,其他牲畜出欄率分別由25.5%、66.2%、104.9%提高到2006年的53.45%、85.9%和178.2%。奶產量增加1820噸,豬、牛、羊肉總產量為6625噸,分別增加672噸、171噸和782噸?!拔鞣睎|育”從2000年開始已發展成為畜牧業經濟和農民增收的重要發展點,到2006年全縣已有牛羊販運戶1073戶,育肥戶2610戶,累計販運牛17.64萬頭、羊63.6萬只,育肥牛2.79萬頭、羊26.97萬只。
(三)特色農牧業已成為農業經濟發展的支撐點。農業發展的多元化和新的發展點逐步形成,改變了過去農業以種植業為主的格局,畜牧養殖業發展迅速,并有力地推動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農作物制種、雜交油菜、脫毒馬鈴薯、蔬菜大棚、食用菌、花卉、中藥材等特色作物和瘦肉型商品豬、仔豬繁育、奶牛生產、優良肉牛肉羊、牛羊販運育肥等特種養殖高效畜牧業已成為新的農業支柱產業,成為農業經濟穩定發展的支撐和主導產業,增強了農業發展的能力,這些產業能夠減輕多種不利因素(自然災害等)對種植業乃至農業發展的影響,對于穩定農業發展,促進農業結構轉型和農民增收產生積極作用。經估算,2006年特色種植業和特色養殖業產值分別達到5346萬元和7343萬元,比2000年分別增加3315萬元和4678萬元,在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分別增長9.1個百分點和13.6個百分點。
(四)生態建設和退耕還林成效顯著。自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以來,平安縣按照“退得下,穩得住,不反彈,能致富”的要求,堅持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實事求是,注重實效,加大生態環境建設和造林力度。累計完成國家生態環境建設重點工程造林415678畝,其中三北防護林人工造林91970畝,天然林保護工程造林69885畝,退耕還林工程造林253823畝。退耕還林工程造林中耕地還林種草93200畝,周邊荒山造林種草160632畝,林草間作面積達54000畝。苗圃地由300畝發展到900畝,森林覆蓋率達23.5%,較2000年提高了13.5個百分點。7年來退耕還林(草)區域內實施“封山禁牧、舍飼圈養”,植被得到有效恢復,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扼制,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農牧業生產條件得到顯著改善。經退耕后,這些地區“山變綠了,水變清了,小溪的流量也大了”。平安縣農業經濟自2000年來取得了長足發展,但也還存在一些需要進一步探索的問題:一是農業發展的基礎仍不牢固,自然災害以及病害對農業的穩步發展影響仍不可忽視。二是農業各項社會事業投入不足,自我發展能力總體上較弱。三是農業產業化水平較低,農產品加工、營銷發展緩慢,沒有形成品牌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夠強。四是農業生產安全、優質、標準化發展推進緩慢,不利于農產品進入市場。
二、促進我縣農業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對策
黨的十七大提出: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因此,推動平安新農村建設,實現平安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就平安農業經濟發展而言,本質是發展特色經濟,要突出特色,抓住重點,在“特”字上下功夫、做文章。用現代農業的理念武裝農業,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先進的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完善的市場體系營銷農業,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經營水平。
1、堅持特色種植業向縱深發展。把馬鈴薯、雜交油菜、蔬菜、中藥材、食用菌五大作物作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來抓。川水、低位淺山充分利用現有溫棚資源大力發展以蔬菜、食用菌為主的大棚經濟帶;淺山地區發展以中藏藥材、脫毒馬鈴薯為主的集約化生產經營帶;腦山地區結合退耕還林還草發展以飼草為主的新型草業、雜交油菜生產帶。在全縣范圍內,集中培育馬鈴薯、雜交油菜、蔬菜、中藥材、食用菌五大種植業產業基地,擴大主產區規模,逐步形成優勢和特色。一是發揮區位優勢,挖掘潛力,促進全縣蔬菜、食用菌生產、加工的跨越式發展,建立以平安、小峽為主的蔬菜、食用菌和花卉生產基地,不斷擴大種植面積,提高蔬菜、食用菌產量和品質,“十一五”期間,蔬菜種植面積爭取平均年遞增1.5%,食用菌栽培2010年達18萬m2。二是繼續發展以平安、小峽為主的小麥、油菜制種業,以縣種子站、良種場、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為基礎,以省農科院為依托,依據地域優勢,到2010年建立雜交油菜種子生產基地10000畝,不斷擴大全縣訂單農業規模與水平。三是繼續在溝岔和淺腦山的6個鄉鎮抓好中藥材種植基地、脫毒馬鈴薯生產制種基地和雜交油菜種植基地,并不斷擴大種植規模,到2010年馬鈴薯制種面達到8000畝,商品薯種植面積達到30000畝,優質油菜種植面積穩定在6萬畝左右。
2、優化畜種結構,大力發展高原無公害綠色、特色畜產品。采取有效措施,借“西繁東育”工程的實施,加大優良畜產品品種的引進力度,加快畜產品品種改良。發揮資金、勞力、設施優勢,大力開展牛羊“自繁自育”,積極推廣暖棚養畜,人工種草和青貯、氨化、微貯等先進技術,實現高產、高效、優質、生態、安全型畜牧業。以市場為導向,加快畜牧業產業帶建設。一是以平安鎮為中心,以半徑為8公里的白家、中村、西村、古城崖、石家營等村為重點,大力推廣黑白花細管凍精,發展良種奶牛,建立奶源基地,構建奶牛產業帶。二是以川水地區沈家、石溝沿、東莊、張家寨、祁新莊、下紅莊、下店等村為重點,引進杜洛克、約克夏、皮特蘭等優良種豬,與當地母豬雜交改良,發展生豬生產與仔豬繁育,構建瘦肉型商品豬產業帶。三是以樹爾灣、沙溝、拉樹嶺、新莊爾、陽坡山、上馬家、下馬家等村為重點、繼續推廣皮爾蒙特、西門塔爾等優良肉牛品種,發展肉牛生產,著力構建淺山地區肉牛產業帶。四是以上郭爾、牙扎、六臺、翻身、上唐隆臺等村為重點,引進陶賽特、夏洛來等肉羊品種,采用經濟雜交和級進雜交,構建腦山地區肉羊產業帶。五是繼續做好西繁東育工作,推進以拉樹嶺和下河灘為模式的牛羊販運育肥基地建設,大力支持自繁自育性家庭中小規模養殖業,為畜牧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3、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穩步推進退耕還林工程。因地制宜,統籌規劃,治理與保護和建設與管理并重,實行“邊建設,邊保護”,建成一片,成功一片,使各項生態建設工程發揮長期效益。一是繼續抓好平安縣天然林資源保護建設工程,在腦山地區營造以云杉、樺樹混交林為主的水源涵養用材林和以山楊、樺樹、云杉、沙棘等耐阻燃樹種為主的生物防火林帶。二是根據上級部門任務要求,穩步推進退耕還林工程,確保每年下達的任務高質量完成。三是繼續做好“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項目,在淺山半淺山區營造以沙棘、檸條為主的薪炭林、水保林;在河湟沿岸及川水溝岔地區營建雜果經濟林和青楊低產林改造;在淺腦山地區營造以青楊、河北楊、新疆楊為主的山地林網。
4、加快特色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一是大力扶持和發展農業龍頭企業。要著重發展馬鈴薯、油菜、蔬菜和豬、牛、羊、奶等特色農產品深加工企業,不斷提高農產品加工能力和附加值,開拓市場,打造品牌,注重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二是積極發展“訂單農業”,探索產銷直掛、物流配送等新的特色農產品流通方式。規范企業與農戶的產銷合同,在生產資料供應、農產品銷售、種養技術指導、利益分配等方面形成權責關系,提高訂單的履約率和營銷效率。三是發展能促進市場流通的農畜產品綜合市場和專業市場。建立以縣城為中心,各鄉(鎮)為依托的農貿市場,重點抓好海東農副產品批發市場、東部農副產品綜合市場、活畜交易市場、成品糧油批發市場、屠宰市場、藥材、菜蔬等市場的建設、完善和流通。四是大力發展農業中介組織。積極發展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加強學會、協會、經濟合作組織等的中介作用,開展產前、產中、產后的自我服務,鼓勵和引導企業、農民、供銷及其它服務組織,創辦或領辦特色農產品行業協會,發揮各類協會在行業自律和協調、行業標準和發展規劃制訂等方面的作用。五是積極培養農業經紀人,充分發揮農業經紀人在農產品營銷過程中的帶頭和中介作用。
5、強化農業科技支撐力度,提升農業科技含量。一是圍繞培養新型農民、建設新農村,深入推進多層次、多形勢的農業科技培訓,每個鄉鎮建立一個科技示范村,每個村培養10戶科技示范戶,以適應特色農業發展的需要。二是加強農業科技推廣,以“技術人員直接到戶、科技成果直接到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為目標”,以“手把手”的方式向農民推廣種養技術,不斷提高科技普及率和農民的科技素質。三是繼續抓好農畜品種改良、優質雜交油菜、脫毒馬鈴薯、測土配方施肥、農業機械化等技術推廣工作,健全育、繁、推、用綜合發展的縣、鄉、村三級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四是加快農產品基地和產品認定認證步伐,按照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生產規程,抓好生產基地建設,加快認證進程,擴大認證覆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