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特色農業發展探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優質品種創特色
發展特色農業,優質品種是前提,選擇名特優新稀的農業品種,能夠創造優質的農產品,實現較高的經濟效益。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消費水平的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其實質是質量和價格的競爭。同樣的產品看質量,同樣的質量看價格,同樣的價格看成本,要想使農產品在市場上站穩腳跟,占有一席之地,就要通過選用良種,提高農產品的質量,達到以質取勝,贏得市場的主動權。發展特色農業,要把良種的引進、提純、復壯作為突破口,全面實施良種工程,實現品種良種化,圍繞“高產、優質、高效”農業,加快高附加值的名優特新農產品等良種的開發、引進、試驗和推廣,使特色農業的品種得到更新和優化。同時,還必須實行“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新、人新我稀”的策略,增強市場的競爭能力,實現最佳的經濟效益。
二、依靠科技求特色
搞特色農業,依靠科技進步是關鍵。加大科技興農力度,把新技術、新成果應用到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中去,變成現實的生產力,促進特色農業的快速發展。實踐表明,特色農業的發展,科技是關鍵,只有充分依靠科技進步,才能使資源優勢變為商品優勢,商品優勢變為經濟優勢。
三、建設基地促特色
建設基地是發展特色農業的重要基礎。沒有基地,特色農業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本。建設基地不僅能搞好特色產品的系列開發,保證市場供應的基礎,而且對特色農業起到示范、指導、服務的推動作用。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必須要堅持與資源相適應,與市場需求相吻合,與龍頭企業相配套的原則,緊緊圍繞龍頭企業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連片開發建基地的總體思路,把基地建設與主導產業的形成和龍頭企業的發展緊密地結合起來,著力擴大基地的規模,提高產品的專業化程度,努力實現布局區域化、建設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經營集約化、銷售市場化、服務社會化、效益最大化。
四、規模經營揚特色
規模經營是特色農業發展的重要條件。有規模,沒有特色,缺乏競爭力;有特色,沒有規模,難以形成氣候。組織規模經營是發展特色農業的本質要求和內在動力。發展規模經營,要從本地的資源、技術等優勢出發,因地制宜地選擇一兩項具有一定優勢和開發潛力的主導產業和產品,充分發揮專業戶、專業村、專業鄉的帶動示范作用,走一戶帶多戶、多戶帶全村、一村連多村、多村連全鄉的滾動式發展路子,大力開發一批市場容量大、科技含量高、投入產出多、經濟效益好、發展潛力大的優勢產品、特色產品和名牌產品,形成各具特色的規模優勢,營造“航空母艦”,減少市場風險,增強競爭能力,達到規模生產、規模加工、規模銷售,最終提高規模效益。
五、拓展市場推特色
特色農業必須“貿”字當頭,,’銷”字開路,不僅要適應市場,走向市場,更重要的是開拓市場和占領市場,實現其應有的價值。要提倡“政府培育市場、市場引導生產、生產適應市場”的思路,堅持以集鎮為依托和產品集散地為基礎,根據商品流向、交通條件和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建立了高檔次、遠輻射、多功能的市場網絡,為發展特色農業,架起了產銷橋梁。發展特色農業,必須把培育和建設市場置于推進的重要地位,按照“總量控制、調整完善、重點發展、質量提高”的發展要求,構筑起市場規模領先,結構布局合理、聯合層次較高、配套服務完善、管理運行有序、整體素質較高的市場群體體系,逐步成為國內外知名度高、輻射面廣、影響力大的名牌市場,進一步生產與銷售相連接、本地與外地相溝通、國內與國際相接軌的大市場、大流通、大經貿的格局,使特色農業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
六、加工增值保特色
農產品加工是發展特色農業的重要環節,也是延伸產業鏈條,實現農業資源多層次增值增效的重要手段。農業比較效益低,實際上低在只講生產,不講加工,只重視前道工序,不重視后道工序,導致農業自身利益的流失。如果做到生產、加工一起抓,從初級加工向精深加工,單項加工向系列加工、內銷加工向外銷加工、分散加工向集團加工方向發展,農業的效益就會成倍地提高。農業龍頭企業具有開拓市場、引導生產、深度加工的綜合功能,農業龍頭企業的組織形式不斷創新,連接程度日趨緊密,產業鏈條不斷拉長,輻射領域逐步拓寬。隨著經濟的發展,消費結構的變化,整個消費市場已經從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消費需求逐漸向高檔次、精細化、成品化、時鮮化、營養化以及方便化方向發展。
因此,開展農產品加工必須要面向國內外市場,加大資金投入力度,不斷引進先進設備、工藝和技術,及時掌握脈博,分析市場行情,注意市場動態,按市場需求組織加工,按加工需要安排生產,走生產跟著市場轉,營銷隨著市場變,管理按照市場改的新路子,滯銷產品抓轉向、平銷產品抓市場、熱銷產品抓批量。并不斷推出適銷對路的產品,提高質量檔次,擴大市場筱蓋面,增強市場競爭力,實現農產品的多層次增值,進一步推動特色農業穩定、健康、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