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板栗蚜蟲發生規律及治理實驗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本文作者:郭建和1潘維波2畢海玲2孫英3王萍4邢相政4作者單位:1.日照市東港區林業局2.日照市東港區南湖鎮林業站3.日照市東港區陳疃鎮林業站4.日照市東港區三莊鎮林業站
栗苞蚜1966年在日本栗上發現并定為新種[1]。2004年鄭金利在我國首次報導栗苞蚜在遼寧危害板栗并報道了其發生規律和藥劑防治試驗結果[2]。程榮亮等于2005年報導該蟲1998年在浙江省松陽縣危害板栗,并進行了藥劑防治[3]。姜立云等2006年對栗苞蚜的分類地位、形態特征做了詳細報道[1]。張發利等2007年報道在山東省栗苞蚜的生物學特性和藥劑防治[4]。山東省日照市的東港和嵐山兩區,自1996年開始從韓國引種栽培日本栗,至2011年春,日本栗栽培面積達到2200hm2。隨著種苗的大量引進,栗苞蚜也隨之大量發生。2004年在日照首次發現栗苞蚜。2005年開始大面積嚴重發生,并擴散到中國板栗等品種。近年來,危害呈不斷加重的趨勢。作者結合本地生產實際,觀察研究了栗苞蚜的生活習性和生活史,并選擇生產中常用的5種農藥,做了防治對比試驗?,F將結果報告如下。
1發生情況
栗苞蚜是隨著近幾年引進栽培日本栗而新傳入日照市的,發生范圍主要集中在日本栗引種栽培區,以東港區三莊鎮的北陳家溝村和嵐山區黃墩鎮的南陳家溝村為重災區,發生面積2000hm2以上。主要寄主植物是日本栗的各個品種,以引種栽培面積較大的筑波和丹澤等品種為主。在日照的危害從4月中旬栗樹展葉開始,先后危害當年生枝葉、雌花蕾和果蓬等,伴隨栗苞的整個生長期,直到9月下旬至10月上旬,隨日本栗收獲結束。危害嚴重的栗園發生率高達100%,落果率45%以上,產量降低50%以上,并嚴重影響果實的品質和商品質量,甚至造成絕產[1,3-4]。在日本栗引種栽培區附近的本地板栗上也有該蟲發生,但危害程度及對產量和質量的影響不如日本栗嚴重,離日本栗栽培區較遠的本地板栗產區還沒有發現栗苞蚜的危害。
2生物學特性
2.1生活史及習性
栗苞蚜在日照1a發生10~13代,世代重疊現象十分嚴重,在發生期內的任何時候都可以看到卵、若蚜和成蚜。4月中旬栗樹展葉,越冬蟲態開始活動,爬至枝干裂縫內和葉腋處補充營養。4月底5月初,隨著氣溫的不斷回升,越冬卵開始孵化,越冬成蚜也開始產卵,約20d開始孵化。世代周期受溫度影響變化較大,氣溫低世代周期長,約22~32d;6月中旬進入大量繁殖危害階段[3],7—8月蟲口密度達到最大,世代周期也最短,平均7d完成1代。產卵部位多在栗蓬和苞刺的基部,卵成堆,每堆有卵30~300粒。9月下旬至10月上旬,隨日本栗收獲,成蟲產卵越冬,部分成蚜爬至樹枝干皮縫內和栗蓬刺叢間越冬。
2.2危害癥狀
栗苞蚜群居在栗苞上吸食汁液,栗苞受害后,針刺從上到下依次變為黃褐色,逐漸蔓延到整個栗苞。前期危害造成種實發育遲緩,個體小;中期造成栗苞枯黃、開裂和大量落果;成熟期受害堅果變為褐色,果皮干枯開裂,造成種子大量腐爛。
3防治試驗
3.1材料
試驗用藥有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5%啶蟲脒可濕性粉劑、1.8%阿維菌素乳油(浙江海正藥業有限公司),15%噠螨靈乳油(江蘇克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和25%三唑錫可濕性粉劑(山東招遠三聯化工集團公司)。試驗地分別設在東港區三莊鎮的北陳家溝村和嵐山區黃墩鎮的南陳家溝村。試驗選用5年生初果幼樹。
3.2方法
防治試驗分兩組進行,為了便于區別和檢驗不同藥劑的防治效果,每組試驗選擇5塊面積比較小,相對獨立的地塊作試驗樣地,每一處理的面積和試驗株數不同。為減少試驗損失,每組處理選用1株日本栗作為對照。藥劑配比濃度如下:10%吡蟲啉、5%啶蟲脒和1.8%阿維菌素為2000倍液,15%噠螨靈和25%三唑錫為1500倍液。試驗分2次噴藥,在日本栗開始萌芽時噴1次,進入7—8月蟲口密度達到最大時再噴1次。
3.3結果
由于栗苞蚜蟲體較小,繁殖量大,實際生產中不便于計數,本試驗防治效果采用落果率檢驗(表1)。兩組試驗都表明防治效果從好到差依次為吡蟲啉、啶蟲脒、阿維菌素、噠螨靈、三唑錫,專業殺蚜藥劑的防治效果明顯好于專業殺螨藥劑。
4結論
栗苞蚜在山東日照地區是新傳入物種,對日本栗的各品種危害嚴重,也危害中國板栗,但僅局限在日本栗引種栽培區附近,并且受害程度明顯低于日本栗的各個品種。生產中選用吡蟲啉、啶蟲脒、阿維菌素、噠螨靈、三唑錫等殺蚜或殺螨藥劑,分別在春季越冬蟲態開始活動后和夏季繁殖速度快、蟲口密度大時各噴霧防治1次,收效明顯,能較好地控制該蟲的危害,實現日本栗的正常生產。專業殺蚜藥劑吡蟲啉和啶蟲脒防治效果明顯好于專業殺螨藥劑阿維菌素、噠螨靈和三唑錫等,生產中應該選擇專殺性較強的殺蟲劑進行適時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