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村思想政治教育意義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在《實踐論》中深入淺出地闡述了認識與實踐的辯證關系,批駁了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危害,為端正全黨思想、奪取抗戰勝利奠定了理論基礎。時至今日,我國正在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我們要以《實踐論》的基本思想為指導,大力開展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從而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思想保證。
[關鍵詞];《實踐論》;新農村;思想政治教育
的《實踐論》從哲學高度論述了人的認識的發展過程和一般規律,揭示了認識與實踐的辯證關系,提出了我黨工作的基本原則。我們要深刻理解《實踐論》的基本內涵和重大意義,為新時期農村思想政治工作奠定理論基礎。
一、新時期農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特點
開展農村思想政治工作,必須正確把握農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特點。首先是教育對象的特殊性。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農民,農民的思想觀念、文化水平相對落后,接受知識的能力較弱,而且當今農民群體已發生了階層分化,農民的利益關系變得復雜化、利益矛盾尖銳化,這些無疑給農村思想政治工作增加了難度。其次是農村教育環境具有復雜性。農民忙時干農活,閑時外出務工,加上農村的教育文化設施落后,信息反饋不靈敏,農民受教育的時間難以得到保證。第三,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導機制不健全。大多數基層領導只重視經濟發展,忽視思想教育,黨員也不能有效發揮先鋒模范作用。這就要求基層領導要以《實踐論》為理論基礎,因地制宜,采用適合新時期農村特點的方法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實踐論》的基本思想和內容
1.實踐是認識的前提和基礎。在文章開頭就指出,馬克思以前唯物論的缺陷就在于認識與實踐相脫離,不能了解認識對生產和階級斗爭的依賴關系,更不可能在認識論上發生徹底變革。相反地,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認為,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生產實踐活動是人首要的基本的實踐活動。人類為了生存,就必須進行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人類也在這種活動的過程中不斷獲得自身的發展。無論是在什么樣的社會形態下生存,無論是什么形式的活動,都離不開人。因此,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基礎,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只有從實踐中得出的認識才是有根據的認識。若憑主觀經驗或照搬書本就會犯經驗主義和教條主義的錯誤,這些主觀主義思想沒有生存的土壤,因此是不能指導革命實際的,也是我們所反對的。
2.理論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人的認識是從實踐中產生,又服務于實踐的。這種能夠服務于實踐的認識是一種理性認識,是人們在頭腦中運用概念進行判斷和推理,從而得出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也說:感覺只解決現象問題,理論才解決本質問題。理論是源于實踐的,只有親身投入實踐,才能獲得對事物的理性認識。無論何人要認識什么事物,除了同那個事物接觸,即生活于(實踐于)那個事物的環境中,否則是沒有辦法解決的。然而,人的生命和力量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事必躬親,必須借助于前人的優秀理論成果來指導自己的實踐。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用正確的理論來指導革命實踐,就會使革命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如果把個人的經驗當作理論來指導革命,就會把革命引向歧途。沒有實踐的理論就會變成空洞的理論;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就會變成盲目的實踐。可見,理論與實踐是密不可分的。
3.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經過感性認識達到的理性認識是否具有科學性,是否能成為真理,不是憑人的主觀感覺所決定的,而是需要把它放回到實踐中去檢驗,看是否符合預定的目的。如果預定的理論、方案在同一實踐過程中變為事實,這種理論就會成為客觀真理,這個認識過程也就隨之完成了;如果這種理論經過實踐檢驗與客觀現實不符合,則還需要繼續認識,不斷糾正錯誤認識,最終獲得真理性認識。
4.認識是一個辯證發展的過程。人類的認識和實踐是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在一起的,完全離開具體歷史條件的實踐和認識都是不存在的。任何過程,不論是屬于自然界和屬于社會的,由于內部矛盾和斗爭,都是向前推移向前發展的,人們的認識運動也應跟著推移和發展。因此,人類的認識是一個實踐一認識一再實踐一再認識的過程,這個過程呈現出不斷循環往復以至無窮的螺旋式上升狀態。中國共產黨不是天生就有從事革命和建設的經驗的,而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不斷認識真理、運用真理、發展真理,不斷從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從而一步一步走向勝利的。因此,我們的思想一定要隨著實踐的變化而變化,不能僵化,更不能不切實際地超前,否則就會導致右傾或“左傾”,我黨在戰爭年代就吃了不少這樣的虧,我們必須時刻引以為戒。
三、《實踐論》對做好新時期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義
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這一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即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本,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學發展觀是我黨對發展問題在認識上的飛躍,是我黨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以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出發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新農村建設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協調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打破了過去只強調生產關系變革的傳統,推動農村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發展道路。因此,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要加強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思想促轉變,以轉變促發展。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開展農村思想政治工作呢?我們需要很好地研讀《實踐論》,把握其對開展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意義。1.《實踐論》是新時期農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論基礎。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我們從事任何實踐活動,都需要科學理論的指導。當前我們在農村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樣需要基層思想政治工作者運用科學的理論來發揮自己的先導作用。但是目前因為歷史、經濟等原因,農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論基礎比之學校、企業較為薄弱,農民的知識水平、文化素質相對較低。基層領導自身學歷不高,認識上存在偏差,為追求政績,片面強調經濟發展。加上農村缺乏專門的理論研究機構,導致他們理論基礎薄弱,視野狹隘,工作疲于應付,缺乏主導性。鑒于此,農村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重視理論的學習,不僅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還應學習關于科學發展觀和新農村建設的基本知識,更要好好研讀《實踐論》,充分認識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構筑堅實的理論基礎,減少工作的盲目性。
2.《實踐論》提供了新時期農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則和方法。理論是行動的先導,為了讓農民及時地了解黨的路線、方針與政策,思想政治工作者應該在農村大力進行理論宣傳,營造一個良好的教育氛圍。從思想政治教育的構成來講,環境對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作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新農村建設要求中,鄉風文明是靈魂,它主要是指農民群眾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斷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學、社會風氣健康向上,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事業發展逐步適應農民需求。在農村開展宣傳教育活動,首先要加大投入,完善廣播、電信及網絡設施,充分占領基層宣傳陣地。其次要不斷豐富教育內容。傳統教育只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忽視了對農民的理想信念教育,導致農民信仰缺乏,從而為封建迷信思想提供了滋生的土壤。豐富教育內容,就要在農村進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教育和法律知識教育;要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即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及社會主義榮辱觀;要進行社會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在農村中形成互幫互助、尊老愛幼的良好風尚和文明健康的公民意識。最后,要運用多種載體進行宣傳教育。除了運用報紙、廣播等宣傳工具外,還要通過開展農民易于接受的喜聞樂見的活動進行教育,寓教于樂。在農村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堅持一個原則,即理論教育一定要與現實相結合,黨的方針政策教育要與農民生活中的難題相結合,改變傳統的單向灌輸法和單純說教法。因為農民的文化水平有限,對理論的理解能力也有限,他們更關注的是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實實在在的利益。理論即使再生動,但如果反映不了農民的心聲,解決不了農民最關注的現實問題,也不會對農民產生教育作用。而且時間久了,也會使農民對思想政治工作產生排斥心理。這就要求基層干部一定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優良作風,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力戒形式主義和主觀主義。在《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中也提到: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也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把宣傳思想工作做實做深做活,更好地宣傳動員群眾,引導教育群眾,幫助服務群眾。堅持走群眾路線,就要深入農村,了解農民,根據農民的不同特點進行分類指導、因材施教。與農民進行交流,要廣開言路,集思廣益,因勢利導,做群眾忠實的聽眾和朋友。對農民提出的問題,要堅持群眾利益無小事,能解決的及時解決,不能解決的一定要給農民一個答復。堅持走群眾路線,才能密切干群關系,樹立干部形象,有效調動群眾的積極性,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
3.《實踐論》確定了檢驗新時期農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標準。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新時期農村思想政治工作做得好與否,還要放到實踐中去檢驗,看是否通過理論宣傳、具體說教使農民的思想素質得以提高,生產生活得以改善。為了提高新時期農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我們還必須加強農村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提高實踐能力。農村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靠基層干部去做,基層干部的思想素質、工作作風和業務水平的好壞直接關系到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關系到農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為此,要建立一支政治強、業務精、作風正、專兼結合、結構優化、相對穩定的農村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基層干部要不斷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意識,基層黨員要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此外,還要抓好基層干部的培訓工作,不斷提高基層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整體素質,從而帶動農民形成致富光榮、共同富裕的集體主義觀,不斷改善農民的精神面貌,更好地投入到新農村建設實踐中去。
總之,面對新形勢和新任務,我們一定要充分認識開展農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時刻以《實踐論》為理論指導,堅持思想政治工作與經濟業務工作相結合,切實推進新農村建設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