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探求大學生社會實踐育人體制的構建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以“三個實踐”為內容,構建實踐育人新體系
構建實踐育人工作體系,是學院團委按照“兩個全體青年”政治目標的要求,以“青春燎原計劃”為統攬,圍繞履行團的四項基本職能,切實加強高校團的基層組織建設和基層工作的重大舉措。學院根據實踐育人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基本原則,通過三個環節來構建實踐育人體系。
(一)生存性實踐教育
學院團委通過生存性實踐教育錘煉青年學生生存的本領,培養學生適應社會所必需的思想道德素質、身心素質和社會化技能,組織開展社會生存技能訓練、危機生存訓練、道德規范養成訓練、自然生態調查、社會生存狀況調研、社會考察導航等工作,在大學生自勵、自立、自信、自強的生存性實踐過程中引導學生對人的生命意義正確闡釋與解讀,對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正確理解與判斷。增強危機意識,提高危機應變處理能力。
(二)發展性實踐教育
通過發展性實踐教育鍛煉培養青年學生適應社會、自主發展的本領。組織開展生涯規劃、素質拓展、人際交往、活動策劃、職場模擬等活動,在學生正確理解生命意義的前提下,帶著對人與自然、社會的關系的正確理解和判斷,組織學生嘗試在實踐中處理這些關系,體悟認同社會主流價值觀和道德觀的實際行為方式,在實踐中重點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思考能力、邏輯判斷能力和創新能力,為學生適應社會、全方位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貢獻性實踐教育
通過貢獻性實踐教育在學生自身獲得良好發展的同時,組織學生踐行社會主流價值觀,開展志愿服務、科技服務、就業見習、創業實踐等工作,以自己和團隊的力量,通過各種方式對他人、對社會、對人類作出積極貢獻,引領社會價值方向,引導社會文明風尚,幫助學生實現生命價值向社會價值的升華。
二、以志愿服務為抓手,推進社會實踐常態化
以大學生志愿服務為載體,深入扎實開展各類志愿者服務活動,實現學生在校期間、寒假、暑假的全覆蓋、常態化,努力開創“踐行雷鋒精神、爭當時代先鋒”的生動局面,志愿服務活動已成為學院教育引導大學生的品牌活動和重要抓手。在校期間,引導學生按照“就近就便”的原則,利用課余時間走向街頭、走進社區、走進企業,結合學科專業特點和學生成才需要,每年組織學生開展以科技推廣、企業幫扶、文化宣傳、法律普及、支教掃盲、社區援助、環境保護等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實踐活動。鼓勵學生積極運用自己所學知識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在社會實踐中發現新知、運用真知,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提升能力,真正做到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學院每年開展暑期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寒假社會調查活動,活動覆蓋了城市社區、農村、中小企業。團委組織青年志愿者走上街頭、走進社區、深入農村,開展家電維修、法律咨詢、食品安全、計算機技能培訓、義務支教、關注留守兒童、環保宣傳、法律援助、家電知識講座、文藝演出等活動,實施“進鄉入企,理財培訓”、“糧油安全,社區行動”、“對接園區,服務外包”、“攜手中職,輻射提升”四大舉措,服務偏遠農村、城市社區、困難企業。近年來,分別與江蘇省盱眙縣淮河鎮、鮑集鎮等單位建立幫建關系,共協調支出資金10余萬元。成功申報了“江蘇省百優志愿服務項目”重點資助項目,在給本校青年大學生搭建實踐、見習平臺,增強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同時,有效服務了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四、以校地黨建共建為載體,探索創新服務地方新模式
(一)校地黨建共建搭建了高校、社區黨建共建的新平臺
選派大學生黨員義工進社區,為培養全面發展的畢業生提供了良好的實踐鍛煉平臺。通過建立高校社區“雙培養”大學生黨員制度,高校院系與社區黨組織共同負責大學生黨員義工的培養考核,把高校發展學生黨員的培養鏈延伸到社會,促進了學生黨員的全面發展。
(二)校地黨建共建有利于為在校大學生提供社會實踐新平臺
選派大學生黨員義工進社區,給廣大青年學生提供理論聯系實際、施展聰明才智的更加廣闊舞臺,創造更大空間通道。他們通過走進社區基層一線,融入社區、融入群眾,深入了解基層工作的甘苦,體驗基層生活的辛酸苦辣,在“社區課堂”里磨煉了意志、砥礪了品格,增加了社會閱歷、增強了實踐能力、樹立了宗旨意識。
(三)校地黨建共建有利于為企業挑選優秀畢業生
在大學生黨員義工進社區活動中,企業不僅可以充分了解進社區開展活動的大學生黨員義工的能力素質,從德、智、體等多方面進行考察,還可將此作為培養和發現人才的重要機遇,有針對性地培養大學生黨員義工,力爭大學生畢業后就可以就業,就可以適應崗位的需要。
三、以“精神”為指導,將思想引領融入實踐全過程
學院座落在總理故鄉,長期以來十分重視利用淮安本地得天獨厚的德育資源,堅持以“恩來精神”育人,緊密結合學生的思想實際和時代要求,將大學生思想引領融入實踐全過程,讓“精神”體現在具體的志愿服務當中。
(一)將實踐服務扎根學子心中
學院通過組織大學生到紀念館、童年讀書處和故居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引導學生自覺踐行“精神”,制作“精神”和科學發展觀展板,在社區、學校、鄉村巡回展出,推進學習實踐“精神”和科學發展觀活動的開展。學院團委每年都定期選派大批青年志愿者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擔任義務講解員,一方面協助基地開展“精神”宣傳教育活動,另一方面使學生在宣傳“精神”的過程中接受熏陶和感染,并以他們為骨干,帶動全院“精神”學習教育和實踐活動的深入開展。學院還結合學科專業特點和學生成才需要,每年組織學生開展以科技推廣、企業幫扶、文化宣傳、法律普及、支教掃盲、社區援助、環境保護等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實踐活動。通過這些學習、教育、實踐活動,學生的人格得到熏陶,意志經受磨練,加深了對精神的認識和理解,同時也讓他們樹立了遠大理想,在為人民服務中實現自身價值,在奉獻中追求完美人生。
(二)將“恩來精神”融入志愿服務全過程
引導學生時刻牢記“精神”,通過實踐鍛煉,親身體驗,形成樂于助人的好習慣,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促進健康人格的形成。學院機械與電子工程系組織成立“愛心服務社”,在江蘇省淮安市博愛康復中心掛牌成立“大學生黨員愛心服務站”,多年來一直堅持實踐“精神”,為社區的敬老院和學校周圍的孤寡老人、貧困戶、殘智障兒童送去了無數的愛心。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院注重發揮志愿服務在高校服務社會工作中的積極作用,大力推進志愿服務機制建設,做到實踐主題與時代特色相符、基地建設與實踐環節并重、社團活動與全員參與共贏,打通社會實踐與課堂理論學習之間的通道,構建起大學生社會實踐服務體系,為師生志愿者提供更多、更好的實習實踐鍛煉平臺,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全面提升了師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
作者:李加美朱紹勇單位: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院機械與電子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