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少數民族文化研究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原始宗教中的生態文化因素研究
以少數民族原始宗教為主題的研究中,包含著少數民族傳統生態文化的內容。張橋貴在《少數民族原始宗教的現代價值》(2003)一文中列舉了少數民族人們在崇拜山、水、土地、動植物方面和生產活動前舉行祭獻儀式方面的鮮活事例,初步地探究了少數民族原始宗教中萬物有靈論的生態價值及其在現代生態保護和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戴波、蒙睿(2004)的《彝族多樣性圖騰崇拜及生態學意義》一文對種類繁多的彝族圖騰崇拜進行了專項研究。通過對彝族圖騰的歸納總結,剖析了圖騰文化背后所蘊藏的生態因素。文章指出,很多彝族圖騰崇拜都具有生態特點,如:山、水、動植物圖騰崇拜,這種圖騰文化與人們居住的生態環境、民族生態文化是緊密相關的,由圖騰崇拜衍生出的圖騰禁忌中反映了少數民族人們的生態道德精神,這對我國生態道德建設具有寶貴指導意義。林幼斌、黎純陽在《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與生態環境保護》(2006)一文以具體事例對少數民族原始宗教意識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倫理觀進行了深刻的闡述。從表面上來看,自然崇拜是一種少數民族人們為取悅自然神靈的宗教崇拜,但其實質是對少數民族傳統生態文明的具體影射。多樣的自然崇拜是少數民族先民在不了解自然規律的時期,對破壞自然環境后遭到自然力報復的一種理性的反思。何燕霞,段敏芳(2009)在《淺論白族本主崇拜及其和諧思想》一文以白族本主崇拜為研究主題,對本主崇拜的內容、生態價值進行了充分的論述,總結了白族本主崇拜包含的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間和諧共處的思想。白族本主崇拜按內容分為三大類型:自然崇拜的本主神、神靈崇拜的本主神、人物崇拜的本主神。本主自然崇拜的天人合一生態觀體現了白族人對大自然的深厚感情。何燕霞(2010)的《論少數民族自然崇拜與生態文明建設》一文著重分析了少數民族自然崇拜的理性內涵。文章認為遵循自然規律,與自然共生共存和適度消費的理性因素對于當今提高生態文明意識、轉變消費模式等方面有著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劉垚的《宗教對傣族生態環境思想的影響》(2011)一文,通過對具有濃重宗教色彩的傣族“萬物有靈”“、萬物一體”及“眾生平等”生態觀的論述,認為傣族生態思想的形成源于原始宗教。
二、風俗禁忌中的生態文化因素研究
李本書、王海鋒的(2005)《現代生存論語境下民族禁忌的生態倫理價值》一文介紹了少數民族山水、樹木、動植物、生計方式方面的禁忌,剖析了其中潛藏的哲學蘊意,發現了這些有關自然禁忌所具有的寶貴生態價值。文章認為少數民族種類繁多的風俗禁忌是促進地區生物多樣、維系生態平衡的不竭動力。廖春華(2006)《彝族、佤族、德昂族傳統文化習俗與森林資源關系的調查研究》一文論述了彝族、佤族和德昂族獨特傳統文化習俗中的生態保護精神,詮釋了其風俗禁忌的生態功能。李本書(2008)《傣族“龍山林”文化禁忌與邊疆生態環境的安全》:傣族人們認為“龍山林”是神靈居住的地方,神圣不可侵犯,因此,傣族人規定族人們不得在“龍山林”區域內進行伐木、獵捕活動,這種原始禁忌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的生態安全。作者指出,傣族的這種“龍山林”文化現象的本質實際上是一種人們對于保護自然的禁忌,對生態環境保護有著重要的積極作用。張唯一(2011)的《少數民族風俗習慣中的環境保護》以生態角度審視了少數民族的傳統風俗習慣,文章結合許多鮮活的事例揭示了少數民族風俗習慣中的生態因素。作者認為原始禁忌有力地維護了的原始自然風貌,使當地人與自然之間形成了和諧相處的局面。梅軍(2012)《苗族禁忌習俗中的生態功能淺析》認為苗族的許多禁忌習俗中傳承了少數民族人們燦爛的生態智慧,這些生態智慧不僅有利于我們更好地去適應生存環境,同時還有益于維護生態平衡,加速生態恢復。作者指出,強化苗族禁忌習俗的生態功能、優化、整合其外化形式可有利的推動生態經濟的發展及生態文明的建設。
三、少數民族民間文學研究
1.神話研究。翟鵬玉(2007)在《壯族稻作神話群與民族生態審美敘事》一文中主要對壯族的“那”文化稻作神話進行了詳細的研究了。作者認為壯族稻作神話是一種集科技理解與生態選擇有機融合的生態審美范式,其中很多稻作神話飽含著珍貴的樸素生態觀,這些生態智慧為我們解決當前人類面臨的生態困境提供了現實、有效的文化參照。羅義群(2008)《苗族神話思維與生態哲學觀》:在苗族的神話中,“氣”指的是天地自然神靈的生命表現形式,人相相對于自然神靈只不過是“過客”、“兒子”的角色,人們的生存是依賴于自然神靈的“氣”的滋養。因此,苗族神話背后所體現的是人們要徹底摒棄“人類中心主義”,人們應該敬畏自然、愛護自然。劉亞虎(2008)《支配與和諧南方民族與自然關系神話中的深層意識》一文系統、深入地研究了南方少數民族的自然神話并從兩方面論述了人同自然的深層關系。一方面,南方少數民族的先民們為了獲得在自然界中的主宰地位,他們以創造性的勞動來和自然物進行抗衡;另一方面,他們還通過制定制約人類某些過度的行為的規約以保護自然環境,表現人類與大自然的緊密關系,體現了與大自然共生共榮的觀念。楊文輝(2009)的《佤族〈司崗里〉神話的歷史人類學研究》一文對佤族《司崗里》神話進行了深入研究。作者認為《司崗里》神話是佤族人們對于人類起源認識,是佤族人們生命觀的集中體現。在《司崗里》神話中,人類與自然和睦共處、患難與共,動植物與人類地位等同,這對于摒棄“人類中心主義”和解決當今生態危機具有深刻的啟迪意義。余敏先(2012)《禁忌與訴求中國南方民族洪水再生神話的生態解讀》,作者以生態視角剖析了我國南方少數民族以禁忌為主題的洪水再生神話中的生態訴求。這類洪水再生神話警示著人類應該妥善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要不斷地提升我們自身的生態道德意識,以此來使得人類長久、平安地生存下去。2.口傳文學研究。楊海濤(2000)的《民間口傳文學中的人與自然西南少數民族生態意識研究》一文從生態視角出發,深入、系統地挖掘了少數民族口傳文學中潛藏的生態意識。作者在少數民族民間流傳的眾多原生態口傳文學中發現了人與自然同源的親密關系,也就是說自然是與人類平等的、有靈魂的生命形式。這種同源的觀點體現出了少數民族人們的天地萬物渾然一體世界觀。同時,文章從三個方面對這種血親同源觀進行了詳實的論述:一是人與自然兄弟血親關系的生態意識。納西族的東巴經神話中,自然界的萬物統稱為“孰”,人類的祖先與“孰”是同父的,所以,如果人們亂砍亂伐、肆意捕獵就會受到“孰”即大自然的懲罰。二是少數民族樹神崇拜中的環保意識。以哈尼族為例,由于哈尼族人們對神樹的崇拜,族人們對森林進行了生態意義上的劃分和保護,有效地增加了當地森林的覆蓋率。三是少數民族喪葬祭儀方面有著濃重的靈魂歸宿觀,其中蘊含著生態意識。在地區的喪葬祭祀中,人們需由一位祭司專門吟誦的“指路經”“,指路經”的內容主要是對祖先居住地方的高山、森林、河流、動物、莊稼的具體描繪,這客觀地告誡人們要珍愛自然。沈茜(2009)《生態文學視野中的苗族古歌藝術》對瑰麗多姿的苗族古歌進行了生態維度的深刻剖析,苗族谷歌的題材十分廣泛,很多古歌都充滿著濃厚的生態意蘊,充分地體現出苗族人們熱愛自然,追求與自然共生共榮的生態觀。王軍健(2010)《傣族諺語蘊含的生態觀念解讀》考察了傣族諺語中所體現的傳統生態觀,作者認為傣族諺語中蘊含著人們敬畏神圣自然的生態精神,從傣族諺語中總結出了人們值判斷依賴外在的萬物、人們的行為準則和目標是為保護生態、構建和諧家園的核心思想。袁翔珠(2010)的《論南方少數民族口頭文學中的生態觀》:南方少數民族創造了獨具特色的口頭文學體系,少數民族口傳文學主要包括:俗語、諺語、歇后語、歌謠等。南方地區少數民族人們以各種形式將保護生態環境的觀念與口頭文學相融合,借助口頭文學俗易懂的特點將其傳統生態觀念世代相傳。作者認為南方少數民族口頭文學中的生態智慧深刻的體現了南方少數民族先民對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關系的深刻思考以及他們對生態系統內部各要素和諧發展的認識與理解。
四、少數民族民間規約研究
古開弼(2004)《我國歷代保護自然生態與資源的民間規約及其形成機制以南方各少數民族的民間規約為例》研究了地區的少數民族在一定血緣、地緣、業緣的關系之上而形成的保護自然資源的民間規約。西雙版納傣族的《布雙郎》、《土司對百姓的訓條》,苗族的“榔規”、“榔約”“、議榔詞”,侗族的“款約”與“款首裁決”,水族的“封山議榔”和“毀林罰戲”,布依族的“榔團盟約”與“文明公約”,壯族的“都老制”與“都老裁定”,瑤族的“石牌”與“料令”以及哈尼族的“分區育林”與“種子孫樹”都涉及了生態資源保護的內容。在原始宗教和民俗文化活動中,寶貴的生態道德規范得以傳承,在傳承中積淀為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信念、功德觀等,這為我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撐。劉志偉(2010)《淺析歷史時期鄉規民約中的環境意識以現存1949年以前的鄉規民約石刻為例》一文通過分析84塊具有環保條款的鄉規民約石刻的深入研究,對鄉規民約石刻中包含大量保護生態意識進行梳理。林移剛,劉志偉《從鄉規民約石刻看歷史時期民間的環境意識》(2012),地區現存的鄉規、民約石刻真實的反映了少數民族人們對人與環境關系的認識。作者對大量的生態保護條款進行了整理、解析,從中凝煉出少數民族先民們樸素的生態觀。
五、傳統生計方式中的生態文化維度研究
白玉寶的(1994)《論哈尼族梯田稻作的生態機制》以生態視角對哈尼族梯田稻作的生態文化本質進行了研究。作者認為,哈尼族梯田文化是哈尼族人們對自然本質的把握,是天人合一觀念的真實寫照,更是他們處理人地關系準則的集中表現。尹紹亭(2000)《人與森林生態人類學視野中的刀耕火種》、廖國強在(2001)《少數民族刀耕火種農業中的生態文化》兩篇文章對少數民族經典的傳統農業方式刀耕火種農業中的生態文化進行探究。少數民族傳統的刀耕火種農業是少數民族人們樸素生態觀的具體體現。傳統刀耕火種農業的核心內容主要包括:一是為維系生態整體的平衡而提倡的要適度開發;二是實行有序的墾休循環制;三是保護自然植被和人工造林從而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郭家驥1998《西雙版納傣族的稻作文化研究》、童紹玉(2002)《稻作民族文化生態》都對少數民族獨具特色的稻作文化進行了生態維度的研究,文章指出少數民族的稻作文化的形成源于人們對生存環境的適應,在能動地長期適應生存環境的過程中,特有的稻作生產方式應運而生,并且這種農耕生產方式維護了當地的生態平衡。郭家驥(2006)《少數民族對生態環境的文化適應類型》:由于的地貌十分復雜,因此,他們的生態文化是以生計方式為主線的。生計方式的類型可大致概括為四種:滇西北高山草原農牧業生產生活方式、亞熱帶山區刀耕火種農業生產生活方式、亞熱帶緩坡山地梯田稻作農業生產生活方式和壩區水田稻作農業生產生活方式。作者在文章中對每一種類型進行了分析,著重論述了每種類型中自然與文化間互動調適的過程,深入地探討了少數民族生計方式所包含的生態因素。楊士杰(2006)《論少數民族的生產方式與生態保護》一文,作者以佤族、景頗族、獨龍族、怒族、基諾族為研究對象,介紹了他們采取輪耕、種水冬瓜樹的方法來改善落后生產方式所造成的土地貧瘠。這種輪耕進一步體現了少數民族傳統生產方式對自然生態保護的積極影響。從以上諸位學者的研究成果來看,他們在研究過程中都力圖運用了多學科、多角度相交叉的方法,注重了宏觀與微觀研究的融合。學者們在大量的歷史文獻研究與實證研究的基礎上,從多方面合力挖掘了少數民族在其文化發展歷程中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智慧,使我國少數民族傳統生態文化研究在成果數量上、研究內容方面碩果累累。這為成為深入開展少數民族傳統生態文化研究的重要學術積淀和借鑒。但是,從目前的現實情況來看,少數民族傳統生態文化研究依然存在著許多不足,主要體現在缺乏系統深入的研究、研究方法有待改進和研究內容不夠全面等幾個方面。少數民族傳統生態文化的研究是需要運用涉及民族學、人類學、歷史學、生態學等多個學科領域的理論知識與方法。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只有逐步加大綜合研究力度,靈活運用多種研究方法,才能使少數民族傳統生態文化方面的研究在一個更為全面、系統的視野中,不斷延伸學術思想,更上一個臺階,并且使之更好地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事業的長足發展。
作者:關春玲柳詩丹單位:東北林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