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巖彩材質語言在壁畫中藝術審美特征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巖彩是一種根源于本土文化與本土地質相融合的繪畫材質,巖彩繪畫具有其獨特完整的語言表現方式,它不同于工筆畫中對圖形和色彩等視覺感受的熱衷追求,而是追求一種色彩和圖形以外的一種審美新內容,不僅要求我們對造型能力,色彩修養和材質質覺要有深刻理解,還包括對實踐創作的有效運用。而最終完成的巖彩繪畫畫面效果是以物質本體構成的色面結構,這是一個多次積累才能得到的綜合效果,因此才能將巖彩繪畫的材質美和色面美、層次性和豐富性、厚重感和立體感表現出來。巖彩材質語言對當代繪畫創作也有一定的影響及意義。
關鍵詞:巖彩;材質語言;材質表意;審美特征
一、巖彩繪畫是一種材質語言
巖彩繪畫是一種新的繪畫語言形式,它主要體現在繪畫材質上的突破。巖彩作為一種天然的礦物質顏料,色質穩定,彰顯晶質美感,具有其獨特的藝術語言結構。但這種“顏料”不同于傳統美術中泛指的顏料,可稱之為“帶有不同顏色的繪畫材料”,專業上可理解為“具有色相和顆粒感的繪畫材質”。巖彩材質也可以從巖和彩兩方面進行解析。巖,表意是指大自然中存在的天然巖石,在地質學的概念中,巖不僅是各種有色土的母本,同時也是多種礦物質的結合。彩,表意理解為色彩,而在巖彩的概念中通常是指天然存在的具有色相的物質微粒。這種天然的彩色微粒也決定了巖彩繪畫語言的表現方式具有其獨特性和局限性。巖彩材質的獨特性表現在,根據不同粗細的彩色微粒可分為粗顆粒,中顆粒,細顆粒,材質粗細不一、輕重不同,這也決定了巖彩繪畫的呈象方式:平面造型,層面疊加,跡象表意。巖彩材質的局限性表現在:大自然中存在的巖石顆粒所具有的天然色相有所局限,其具有的顆粒感和不透明性,也導致巖彩不能夠依隨個人主觀的意愿進行調和,也不適合形色結合的一次性用筆和塑造具象造型。所以在巖彩繪畫制作中我們應善于收集大自然的饋贈,遵循巖彩繪畫的色彩理念,從限定出發,借助天然的巖彩材質本色,再結合個人的審美取向和色彩感覺,以少勝多地配置色彩,疊加層次,轉換關系,突破局限。
二、巖彩材質在畫中所表現的藝術審美特征
(一)巖彩繪畫的材質美和色面美。以巖彩為主體的異質共構是巖材繪畫的材質特征。異質共構可理解為,自然界中存在的天然巖石,其粗細不同的晶體微粒共同疊加構成的畫面結構。巖彩材質所構成的畫面結構有著極其強烈的物質存在感,可疊加,可去除,可制造凹凸,同時也可以容納其他材質。具有一定的視覺沖擊力和鮮明的觸覺效果。巖彩繪畫的造形特征是具有封閉邊界的平面圖形。巖彩繪畫的色彩特征是具有限定配置的物質本色。巖彩繪畫所具有的造型特征和色彩特征都會表現出和諧獨特的色面美。龜茲國是古代西域三十六國中的大國,龜茲石窟便是它留下的藝術瑰寶,這片石窟也曾是僧人的修行棲身之地,石窟中的壁畫記錄描繪了各種神話人物以及故事傳說,其壁畫內容豐富,氣勢宏大,給人以超乎想象的震撼之感。由于龜茲地區屬砂巖地質,不利于人物的立體雕刻,虔誠的信徒們依隨自然環境,進行平面繪畫,利用東方智慧和東方的藝術審美觀念表現了龜茲壁畫中天然質樸的物質本色和優雅莊重色面造型。將巖彩繪畫的材質美和色面美淋漓盡致地展現在后人面前,讓人心生敬畏。其中龜茲地區的克孜爾石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佛教石窟,石窟內莊重雄偉,具有濃厚的民族氣息,象征著須彌山的菱格形色塊可視為壁畫的藝術形式骨架,這些密布在石窟墻壁中有序拼接排列的菱格形色塊,既獨立又存在著緊密聯系,色面的獨立性表現在每個菱格中畫著不同的佛本生故事、因緣故事、供養故事和千佛故事,都是以相對獨立的菱形色面表現一個完整的故事內容。如菱格畫面中可分辨出的佛本生故事有第254窟《薩埵那太子舍身飼虎》,畫面描繪的是王太子舍身救餓虎的故事。畫面情節分為上、中、下三層。其中上層從右起為三王子告辭父母,騎馬出游,林中射靶,歇馬談心故事場景。中層左起為三王子深山見餓虎,薩埵以身飼虎,復以竹刺刺喉,跳崖于虎旁,群虎圍而食之。下層右起為二兄見薩埵死骨悲慟,弛馬還宮,回報國王,至國王收死骨起塔供養。全幅為橫卷式連環畫的表現手法,其間以山巒樹木分割畫面,使故事脈絡清晰,前后連貫,人物動態夸張,景物也略現情意,加強了悲劇氣氛。畫面中的山石,樹木,人物以土紅、黑色、白色,青綠為主色,色面清晰明確,人物服裝隨動作變化而產生的飄浮動態感都通過形狀多變,大小不一的色面直觀地表現出來。深沉莊重的黑色色面和明亮清新的青綠色面交融拼接,展現出了和諧又清晰的色面美。同時色面的聯系性表現在,壁畫顏色以白、綠、藍為主色調,綠色以綠銅礦為主,藍色以青金石為主。每個色面在巖彩材質的表現下,既豐富明確、又自然清晰,將巖彩繪畫的材質美和色面美充分表現出來。在巖彩繪畫中色面是主體,色彩與平面是不可分離的,色彩的存在狀態也被限定為二維空間的平面圖形,同時材質與平面也是不可分離的,材質存在的狀態也必定是具有一定色相和質感的平面圖形。其形、色、質三者緊密關聯,缺一不可。
(二)巖彩繪畫的層次性和豐富性。巖彩為立體多層色面結構,是由多層色面涂層,層層疊加而成的,其物質感具有一定的層次性和豐富性。同時巖彩對于晶體顆粒的粗細區分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在繪畫巖彩畫過程中不同層面使用不同粗細的巖彩材質,會大大增加畫面的豐富度和濃郁度。在壁畫的臨摹中,首先需要在基底上涂繪底色層,底色層是巖彩繪畫的基礎,再層層向上疊加反復填充色塊,表現色彩的層次性和細節的豐富性從而能夠更完整更充分地展現出巖彩材質的藝術魅力。如敦煌壁畫第272窟,頭戴寶冠,身著長裙,披巾,天衣。上下四層,每排五身均勻地排列,舞姿輕柔,動態自然,姿勢各異而又和諧統一。畫面色彩,人物服飾,表情動作等細節描繪充滿有序的層次性和強烈的節奏感,充分發揮了巖彩材質的自然屬性。又如敦煌壁畫第217窟的四位脅侍,面目造型清秀豐潤,刻畫精細,色彩豐富濃郁,大膽鮮明。整幅畫面既有完整的造型,又不致因為細節刻畫過多而繁瑣。四脅侍菩薩著裝,其中紅衣可用淡曙紅鋪底色,青衣可用三綠鋪底色,注意使用薄涂法,上色要均勻。在繪制過程中,同時要具有基底意識,多層制作基底,由此根據畫面需要選擇相應色相巖彩,從下至上,從粗顆粒,到中顆粒,再細顆粒層層疊加,這里的疊加不等同于完全覆蓋,在同一平面中所疊加的色層可薄、可厚、可露底色,也可反復去除,從而積累呈象。
(三)巖彩繪畫的厚重感和立體感“立體空間中的思維結構”是巖彩畫創作的核心,也是生成獨特的視覺魅力的奧秘。能夠明確覺悟到“立體空間中的思維結構”這一點十分重要,因為基礎的改變是根本的改變,也是重大的改變。正因為基礎思維之不同,才會構成獨特明確的語言方式。巖彩繪畫所使用的材料主要包括礦物質和砂巖,顆粒大小不等,在臨摹或創作巖彩作品時需要用膠作為調和劑,這種黏和是聚集性的,并所有巖彩都需要層層依附疊加在同一色面中,具有一定的凸浮性和立體感的表現效果。這些材料的物理特性明確直接地影響了巖彩材質語言的表現方式,同時這種自然的黏和堆積,在筆觸涂抹的關系中,也帶入了個人情感,傳達出個人精神世界的信息。巖彩繪畫的厚重感和立體感鮮明地表現在巖彩繪畫的繪制程序中,需按照大面積,中面積,小面積,錦上添花,對同一平面圖形,從整體到局部,立體多層地疊加、去除。其中疊加的方式技巧是多變的,深重底色上也可疊加明亮的色塊,上下色塊可為互補色相互交映反襯,也可下鋪粗糙巖彩顆粒,上覆精細的巖彩微粉,突出巖彩繪畫所表現的立體多層、蒼茫厚重。在龜茲壁畫的臨摹過程中,可在木制畫板上覆蓋細土細沙調和大白粉,明膠,混合攪拌,制作具有強烈厚重感的底層。再均勻平涂蛤粉,晾干后透稿,并根據畫面所需立體疊加色層。如敦煌壁畫第57窟,此窟觀音菩薩頭戴化佛冠,環路寶釧,瀝粉堆金,與僧祗支精致的裝飾花紋和絢麗的色彩相配合呈現出金碧輝煌的風格。人物面部暈染純為中原式、面部紅潤的色澤中也顯示了一定的立體感。在使用巖彩材質臨摹過程中,菩薩頭冠珍珠裝飾使用瀝粉效果,增強了人物生動性畫面的凸浮立體感。結合色塊的層層疊加,壁畫表現出的厚重感和立體感給人一種強烈視覺沖擊和觸覺沖動。繪畫摹寫的過程也明確表現了巖彩繪畫的思維特征:大亂大整,先解放后收拾,添加去除,玩味物質痕跡。巖彩繪畫所具有的獨特的厚重感和立體感來自巖彩材質本身特有的表現方式,即在同一平面內,以不同物質,不同粗細,不同技法,相互疊加,交錯去除,上下隱現,從而構成了巖彩繪畫新穎獨特的審美魅力和厚重立體的視覺沖擊。
三、巖彩繪畫(材質)語言對當代創作的啟示-材質表意
巖彩作為一種具有其獨特藝術魅力的繪畫材質,打破了當今常規的繪畫技法方式與流行的審美價值,在創作過程中我們應大膽表現藝術個性,而不是困頓在既定概念中,需利用巖彩材質的審美特征激發個人靈感,開拓自我潛力并大膽地開拓創造空間,從而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當然,在創作過程中需要明確的是巖彩繪畫不是一次性的呈象方式,制作過程較為漫長,完整的效果只有最后才能夠顯現。必須堅定地站在材質立場上思考,必須明確自身的思維特征,這樣在制作過程中才能把巖彩材質的藝術審美特征明確清晰地表現出來。對于創作者而言,需要將頭腦中終極的朦朧的審美理想進行清晰的分解,并根據巖彩材質的獨特性設計出由底層到表層的制作程序。之后分解操作,有序進行每一層面的順勢積累以及反向添加,適時地多次地進行除去的工作。在繪畫制作過程中材質與精神世界的溝通,促使靈感一觸即發,很多美好的痕跡都出于意識之外。同時我們需要審時度勢地將靈感與想法納入巖彩材質的形式結構之中,有時是對原有形式骨架的豐富,有時是為下一層的表現描繪提供意想不到的新契機,使作品結構變異而升華,散發出巖彩繪畫獨一無二的誘人魅力。在這個過程中,既要保持明晰的理性思維又不能失去敏銳的觸覺感性,因此才能將巖彩繪畫的材質美和色面美、層次性和豐富性、厚重感和立體感表現出來。對于巖彩材質我們也應具有“當代認知”,明確材質語言進入了材質表意的當代創作方式形新時代,這也是對巖彩繪畫創作最重大的意義。
作者:鮑秋雙 單位: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