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探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具有特殊的規律和特點。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要堅持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理論宣傳與實踐教育相結合、理性教育與感性教育相結合的原則。要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主渠道作用,注重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園文化環境的熏陶作用,重點組織少數民族大學生進行社會實踐,將思想政治教育與解決民族大學生的實際困難相結合。
關鍵詞: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創新
少數民族大學生是民族地區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的接班人和主力軍,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對于民族地區的繁榮與發展,對于少數民族大學生自身的成長成才具有重大而深遠的現實意義。要結合少數民族大學生特有的文化心理,探索研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規律和特點,創新教育途徑,不斷提高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實效性。
一、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規律和特點
1.與各少數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相結合。
少數民族大學生進入高校之前一直生活在本民族聚居區,因此受本民族的傳統文化、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的影響很深,在思維認知、行為習慣、情感表達以及價值判斷等方面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進入高校后,隨著生活環境、生活內容的變化,特別是接觸到不同族群的同學和老師,少數民族大學生面臨著一系列的文化價值沖突[1],隨之在學習生活中會出現一個文化適應的過程。本質上文化適應過程也是少數民族大學生逐漸認知,接受主流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過程。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過程就是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文化適應過程。要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就需要提高其文化適應能力,縮短其文化適應過程。十八大報告用二十四個字高度凝練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國各族兒女共同追求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價值。在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過程中,必須不斷挖掘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中的先進元素,并將其納入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各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相結合,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使少數民族大學生在繼承弘揚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過程中積極主動地與本民族之外的文化進行交流與融合,在文化碰撞中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與少數民族大學生生活實際相結合。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社會發展進步所需理想信念、思想道德的高度概括與凝練,便于宣傳是其特點之一,但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來說,僅僅是空洞的口號式宣傳教育很難取得知行統一的教育效果。價值觀來源于生活更要回歸生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必須具體化、形象化,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必須與其學習生活實際相結合。隨著少數民族大學生自主意識的增強,他們對理論熱點和社會問題有著自己的獨立見解,要求將思想理論問題與具體實際相結合來說明問題??斩吹恼f教往往會事與愿違,甚至會產生抵觸。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要不斷深挖內涵,要貼近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才能提升教育實效。
二、進行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原則
1.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的原則。
所謂顯性教育就是通過看得見、摸得著的方式方法進行宣傳教育,利用報刊、廣播、網絡、報告會、講座等形式進行灌輸教育。顯性教育雖然可以很快在高校營造學習氛圍,使廣大少數民族大學生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容,但其觸動思想意識的深度不夠,還需隱性教育發揮重要的輔助作用。隱性教育是借助間接的、相對隱蔽的教育形態,用隱性的教育資源,在不知不覺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到少數民族大學生的頭腦中。從發展的角度看,隱性教育的效果可能不是直接和快速的,但少數民族大學生在這種潛移默化中獲得的意識觀念往往具有穩定性和持久性的特征,一旦獲得則能直觀、深刻地被記憶并能在適宜的時候發揮其引導功能和約束功能。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是相互補充、相輔相成、互為促進的關系。顯性教育是基礎,可以明確教育目標;隱性教育是途徑,可以深化教育目標。要把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有機結合,提高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教育。
2.理論宣傳與實踐教育相結合的原則。
在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作用過程中,要加強宣傳教育,深化理論學習,引導廣大少數民族大學生領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并自覺地內化為自己的價值觀念。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學習僅僅停留在文本的研讀是不夠的。理論聯系實踐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工作作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必須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來加強。理論若脫離實踐,如前所論,由于缺乏鮮活實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教育就會蒼白無力,其說服力和感染力就會大大減弱。實踐教育的本質是引導和促進學生進行體驗。實踐教育的豐富性和多樣性特征可以更好地詮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涵,引導少數民族大學生強化認識,達到真正認同,進而更好地培養少數民族大學生的踐行能力,從而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3.理性教育與感性教育相結合的原則。
人的認知活動遵循著從認知到認同的基本規律,與之相應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教育的基本過程是從認知認同到行為認同。而人的認知又總是伴隨著其情緒情感體驗,良好的情緒情感可以加快從認知認同到行為認同的過渡。情感認同是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從認知認同到行為認同的有效途徑,在鏈接認知認同和行為認同之間具有承上啟下的功能和作用。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必須堅持理性教育與感性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同時更應在教育引導過程中創造積極美好的情緒情感體驗。所謂理性教育就是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理論力量,采用正面宣傳解讀的手段引導少數民族大學生不斷認識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所謂感性教育指的是教育工作者加強與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情感溝通,尊重他們、理解他們,從各方面關心他們,取得他們的信任與尊重,幫助他們不斷地進步成長,使少數民族大學生切身體會到老師、學校、黨和政府對其個人及其民族的關懷與支持,讓他們在這樣良好情感體驗的基礎上實現態度的轉變。態度的轉變往往是認知轉變的前提,認知的轉變必然帶來行動的改變,從而實現情緒情感、態度、認知、行動之間的良性互動。感性教育就是做到“以情動人”。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教育既要“以理服人”又要“以情動人”,堅持情理交融是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實效性的必然要求。
三、創新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途徑
1.基本途徑: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寓于課堂教學。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會自發形成,更不會被全體社會成員自覺接受,傳統的灌輸教育依然是重要的教育途徑和方法。因此,必須有一個有效的系統教育和正面宣傳的過程。思想政治理論課是系統教育和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渠道和基本途徑,要切實結合少數民族大學生學習成長的客觀規律,引導其構建正確的“三觀”并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整個教學計劃中,要注重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體系進行有機融合,要充分利用“概論”課中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一部分的內容,向少數民族大學生系統傳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首先在教育內容上要重點加強民族團結教育,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的“三個離不開”“四個認同”與“五觀”教育,結合改革開放以來民族地區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意識,激發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和維護民族團結的堅定決心。其次,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民族高校每個教學班都會有多個民族的學生共同學習,要充分利用多民族同學共同學習進步的有利條件,營造課堂氛圍、創設教學情境,充分發揮少數民族大學生的主體性。再次,在教學方式上,除課堂講解外,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觀訪問,特別是到民族地區考察調研,讓學生切身感受那里居民日益富裕的物質生活和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通過身邊的人和事來領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豐富的內涵。
2.根本途徑: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校園文化建設。
民族高校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體現在校園文化的建設中,發揮校園文化潤物細無聲的滲透作用。校園文化是師生在高校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積淀下來的群體文化,既體現了高校特有的精神風貌和獨特氣質,也繼承和發揚了各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是大學生豐富校園生活的載體。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校園文化建設,同時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讓少數民族大學生通過校園文化來增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感知、認知,使其在感受校園文化熏陶的同時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在內容上,要創造既蘊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又富有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特色的校園文化產品和活動;在途徑和方式上,要重點舉辦既有利于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又為少數民族大學生所喜聞樂見的校園文化活動。除了日常的民族團結教育活動外,在各民族傳統節日和紀念日,民族高校要充分利用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優勢,組織開展學生社團活動、主題紀念活動,在這些活動中貫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讓少數民族大學生在認同、熱愛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同時,認同、內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另外,網絡文化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教育提供了多樣化的傳播渠道和平臺,要充分發揮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勢。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網絡文化建設,占領網絡文化陣地,要運用多種媒體和平臺采取多種形式大力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民族、文化、宗教等多元并存的實際情況,營造尊重包容、和合偕習的校園文化,并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3.重點途徑: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貫穿于社會實踐中。
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必須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少數民族大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這是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實效性的重點途徑。在思想認識教育中,要加強正面引導,深化他們的認知,強化他們的認同;在實踐體驗教育中,要積極為他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創造良好的契機,以實踐活動為抓手,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活動與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實踐活動充分交融,組織形式多樣、主題深刻的社會實踐活動,借助實踐活動讓少數民族大學生更直觀深入地了解國情民生,提高其服務社會的意識,強化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能力。如可以安排少數民族大學生參觀北川“5•12地震遺址”和北川新城建設,不僅能使少數民族大學生深刻地體會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中華民族大家庭和諧友愛的大愛精神,而且可以更直觀地讓少數民族大學生理解民族團結、共同進步的偉大力量;也可以安排少數民族大學生到民族地區進行社會調查或提供志愿服務,讓其親眼看到改革開放以來民族地區發展所取得的偉大成就以及與發達地區相比還有巨大差距的現實,一方面,以民族地區的建設發展成就激發少數民族大學生健康積極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熱情;另一方面,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下,以民族地區的貧困落后喚醒他們服務民族地區的奮斗激情和回報家鄉的迫切愿望,激勵他們在大學期間刻苦學習,全面成才,以早日建設家鄉、奉獻社會。
4.核心途徑:加強人文關懷,解決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實際困難。
需要是人們行為產生的動機,利益認同后才能產生價值認同。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實效性必然要求關注少數民族大學生需求的多樣性和發展性。在對少數民族大學生多種需求問題有了清晰明確的了解之后,選擇有針對性的教育內容,創新教育手段和教學方法,引導少數民族大學生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一致的價值觀念[2],進而內化為他們的自覺行為。作為少數民族青年群體中的優秀者,少數民族大學生對自己有著更多的期待,對少數民族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必須加強人文關懷,確立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及時掌握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狀況,了解其實際需要,關注他們的實際生活困難和內心情感需求,尊重、理解、激勵、支持他們,要拓展多種途徑和渠道,搭建多種實踐平臺,努力滿足其合理需求,并引導、提升其需求。在解決思想問題的同時兼顧解決實際困難,在關注其需求的多樣性的同時關注其需求的發展性,促進他們全面自由成長。
參考文獻:
[1]黃必春.高校少數民族貧困生社會化進程中的文化沖突[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10).
[2]李亞員,楊曉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大學生思潮的規律及其應用[J].思想教育研究,2013,(4).
作者:王秀民 陳鑫婕 單位:西南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