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護理安全管理在血管外科護理中的價值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目的通過臨床護理研究實驗,對在開展血管外科護理工作時進行安全管理工作的實際意義展開探討。方法以2016年6月至2017年7月為時間范圍,從血管外科診室中優選出88例患者,將平均分組與隨機分組兩種科學分組法結合,分出護理研究組與護理對照組,每組44例患者。對照組落實優質護理工作,研究組在進行針對性的優質護理的同時提升安全管理護理工作的強度。護理工作結束后,從多個方面對兩組患者進行比較,并記錄護理效果。結果對照組患者與研究組各項指標的對比情況如下:風險預警評分數值分別為(81.98±3.52)與(95.14±4.31),辨識危險因素評分分別為(84.24±2.23)與(93.14±4.22),處理護理風險事件評分分別為(81.26±3.67)與(93.51±6.72)。研究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給血管外科診室的病患提供優質護理服務時,護理人員的安全管理工作必須也做到位。
關鍵詞:護理安全管理;血管外科護理;優質護理;應用價值
1資料與方法
1.1病例資料
研究對象為本單位2016年6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血管外科患者,一共收治患者88例,將全部患者分組:對照組(44例)和研究組(44例)。對照組患者的基礎資料:男性患者有21例,女性患者有23例;患者的年齡為53-77歲,經過計算患者的中位年齡為(62.61±5.27)歲。研究組患者的基礎資料為:男性患者有20例,女性患者有24例;患者的年齡為51-77歲,患者的中位年齡為(64.29±5.30)歲。比較兩組患者基礎資料情況,差異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實施優質護理,給研究組患者添加安全管理環節。護理人員首先需要對研究組的所有患者的住院安全問題展開評估,對一些經常會出現的護理安全事件進行總結,做好預防處理工作,深入分析造成危險事件出現的潛藏因素,并針對各類因素提出護理工作建議,彌補護理過程中的各類缺陷問題[3]。完成初期評估工作后開展安全管理工作,首先需要改進患者的居住環境,提升室內照明質量,給病房的衛生間安裝安全扶手,患者的病床旁邊也需要增設防護欄,處理桌角,增加防滑墊,可給患者提供具有防滑效果的鞋。加強安全管理:要對安全護理管理體系不斷進行完善,建立質控小組,主要工作是對安全管理質量進行監督。不斷加強對護士的安全管理培訓力度,使護士的安全意識和責任感不斷提升[4]。平時在護理工作中要嚴格遵守三查七對制度,減少不良事件發生。護士要加強對法律相關知識的學習,在工作中維護患者和自身的合法權益。每個月集中進行1次安全教育,交接班的時候加強對危重患者的管理交接。在科室內開展責任制護理,科學排班,對患者實施整體護理,將護理貫穿于患者從入院到出院的整個過程中。完善考核制度,績效與獎勵緊密聯系,這樣可以提升護士的工作積極性。健康宣教:護士健康宣教的對象是患者和家屬,向患者和家屬發放安全手冊,加強他們對安全的認知度,積極配合,不斷提升安全意識。預防不安全事件:為了減少患者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情況,護士要定時給患者按摩下肢,定時協助患者翻身,在患者病情允許情況下鼓勵患者早期鍛煉,并遵醫囑給患者應用抗血栓藥物等[5]。為了減少壓瘡的發生,護士要定時協助患者翻身叩背,給患者按摩受壓的皮膚,做好清潔工作,患者的皮膚要隨時保持清潔與干燥。為了減少出血的發生,在為患者應用抗凝藥物的過程中要多加注意,用藥劑量要正確。為減少便秘的發生,囑患者要吃軟食或半流食,多吃含纖維素多的食物,囑患者多吃新鮮的水果與蔬菜。
1.3觀察指標、判定標準
統計如下情況:血管外科危險因素辨識評分、風險預警評分、風險處理評分和滿意度、護理不安全事件發生情況等,并比較兩組患者的結果。
1.4統計學分析
數據均應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差異。
2結果
2.1兩組患者血管外科危險因素辨識評分、風險預警評分、風險處理評分比較
研究組患者評分分別為(93.14±4.22)、(95.14±4.31)、(93.51±6.72)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4.24±2.23)、(81.98±3.52)、(81.26±3.67)分,差異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
2.2兩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對比
研究組患者情況:27例患者表示滿意,16例患者表示比較滿意,1例患者表示不滿意,患者的滿意度為97.73%。對照組患者的情況:18例患者表示滿意,17例患者表示比較滿意,9例患者表示不滿意,滿意度為79.55%。兩組結果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兩組患者護理不安全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情況:有1例患者發生了壓瘡,護理不安全事件發生概率為2.27%;對照組患者的情況:有3例患者發生了下肢深靜脈血栓,3例患者發生了壓瘡,3例患者墜床,護理不安全事件發生率為20.45%。兩組結果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
3討論
本文之所以對血管外科診室的相關護理工作開展深入研究,主要是因為根據既有的護理經驗,可以了解到在護理過程中存在極多的不確定因素,患者可能會因為自身或者護理人員的不當行為而出現安全問題[7,8]。因此本文提出的安全管理的新型護理理念,護理人員需要在護理環節中增強安全意識,對患者可能會出現的各種風險因素進行管控,定期給患者提供安全教育活動,使其可以主動配合護理工作,同時還要改造患者所處的護理環境,嚴禁在病患護理過程中出現惡性安全事件。很多患有血管疾病的患者是老年人,護理人員必須加強對這些人的關注,滿足行動不便的老年人的基本需要,并適時給其家屬提出一些護理建議,使患者在護理期間可以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習慣,縮短治療時間,使患者能夠滿意護理工作,早日康復,現有的護理安全管理工作還需要被進一步細化,護理管理也需要更為全面化。
參考文獻
[1]王昭君,劉文清.護理安全管理在血管外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探究[J].當代醫藥論叢,2017,15(17):219-220.
[2]孫穎.護理安全管理在血管外科優質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8(1):175-176.
[3]周桂花.護理安全品管圈在血管外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73):14351-14352.
[4]倪欣蓓.護理安全管理在血管外科護理工作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當代醫藥論叢,2017,15(11):147-148.
[5]楊澤蘭.護理安全管理在血管外科優質護理中的應用[J].醫藥衛生:全文版,2017(1):00096-00096.
[6]楚麗芬.血管外科住院患者的護理安全管理[J].中國衛生產業,2017(24):23-24.
[7]馬歡.血管外科優質護理中護理安全管理的應用[J].健康導報:醫學版,2014(11):92-92.
[8]劉亞穎.血液科護理安全管理的臨床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7,17(73):94-95.
作者:甘洪聰 單位:武漢市中心醫院血管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