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新課程教師角色轉變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論文摘要]探究當前基礎教育改革中,中學歷史教師面臨的新挑戰,提出了一些新的設想,指導歷史教師切實轉變角色地位,以應對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的潮流。
國家基礎教育改革已全面啟動,新的7-9年級各學科課程標準(實驗稿)及配套實驗教材已在全國38個實驗區試用。7-9年級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與九年義務教育初中《歷史教學大綱》相比較,無論從課程性質、基本理念、設計思路,還是從課程目標、內容標準等方面都發生了重大變化,提出了許多新思路、新要求。這是對傳統教學的一次反思和洗禮,它對中學歷史教師的角色地位提出了新挑戰。新課程中歷史教師角色有哪些轉變呢?筆者認為應該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變化。
一、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
教師觀念的轉變是實施新課程的重要前提和保證。教育觀念是教育思想、教育教學模式、教育策略、教學目的等諸方面的集中體現,它反映出教育發展的方向。7—9年級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是國家教育部制定的綱性標準,它關注學生的生活與現實,貫徹了以促進學生發展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它與過去為教師制定的《歷史教學大綱》相比有質性的區別。因此,歷史教師必須轉變教育觀念才能適應新形勢下課程改革發展的要求。
1、改變中學歷史教材觀。傳統的九義初中歷史教材是為教師設計的教材,過分地重視知識的系統性和專業性,歷史知識結論化、定性化,與政治課的《社會發展簡史》重復現象嚴重,其特點是繁、難、偏、舊,超越了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缺少趣味性和可讀性。教師在授課時,“模范”地按順序講解教材內容,按教學參考書圈定教學重、難點,師生都成為教材的奴隸。而歷史新課程標準是根據時展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制定的一本宏觀教學標準,它倡導一標多本,特別強調新的實驗教材必須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目前的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級《歷史》上、下冊,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級《歷史》上、下冊等教材,都較好地執行了這一方針。這些教材的內容已經不再是一種知識的說教,它為學生留下了許多思維活動的空間,要求歷史教師引導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索,敢于質疑,不惟書,只惟實,勇于創新。
2、歷史教學目標觀的改變。初中《歷史教學大綱》將歷史教學的目的定勢化,即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德育滲透。也就是我們常講的歷史教學三大任務。這是幾十年來,國家的“鐵定”要求,它不容質疑和改變,只能規范執行。這種陳舊的教學目標有嚴重的重教輕學,重知識輕能力的傾向,已經明顯不適應新時代對學生的要求。新課程標準制定了動態的課程目標,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它具有明顯的層次感,由重知識變為重視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學習過程,改變那種偏重說教的思想教育的現象,關注學生的人性化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
3、改變歷史教學觀。舊的歷史教學觀念束縛了教師的教學可塑性,據《中學歷史教學參考》中的統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義初中歷史教材出現了幾百處“硬傷”。有些細心的教師發現了這些錯誤,但是只能堅持“以綱為綱,以本為本”的信條,不能超越大綱和教材的定性規定。歷史教師只能是文化遺產的傳承者,人類文明的傳遞者,學科知識的傳授者,《歷史教學大綱》和教材的模范執行者。歷史新課程的實施,要求改變這種陳舊的教學觀。歷史教師應該是教學的主持者、導演者、平等的參與者,是歷史新課程的研究者。
4、改變陳舊的人才觀。舊的歷史教材偏重智商的培養。即培養學生具有豐富的歷史知識底蘊,了解祖國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借古鑒今,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塑造知識型、能力型的人才。而歷史新課程的改革,則在重視培養學生智商的同時,更關注學生情商、心商的培養。即培養綜合運用型、創新型、多元智能發展型的人才。
5、歷史教學價值觀的變化。《歷史教學大綱》要求培養學生具有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具有為祖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人類的和平、進步事業而獻身的歷史責任感。這種價值觀的要求不符合初中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是學生的“終極”追求。同時,也造就了教師在教學中,樹立個人權威,惟我獨尊,師道尊嚴。歷史新課程所追求的價值取向是要求學生了解中國國情,認同祖國的歷史與文化,學習汲取人類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初步樹立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這是一種較為務實的培養方向,它更重視將學生培養成為一個合格的社會公民,將培養目標現實化、實際化。同時,這就要求歷史教師民主參與教學,師生共同建構歷史知識的意義。
二、教師教學地位的轉變
長期以來,我們的基礎教育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從教學大綱的制定,各學科教材的編寫、教師用書(教學參考書)的應用、課堂氣氛的營造等諸方面,教師都處于主角地位。常言“有什么樣的教師,就會教出怎樣的學生。”仿佛教師決定了學生的一切,“天地君親師”是千古不變的信條。這種教師的絕對權威扼殺了學生的個性發展,湮沒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扭曲了學生的心靈,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和個性化知識的建構。它培養出來的學生也必然是啃教材的書蟲,教師的應聲蟲。中學歷史學科在這些方面表現得更為突出。幾千年的文明史,而教材選取的內容僅是滄海一粟。同時,歷史知識具有過去性、客觀性、綜合性和不可再現性等特征,學生根本不可能感知歷史知識的真實情境,教材的表述和教師的陳辭就成為歷史知識傳承給學生的正確結論。但是,歷史知識的傳襲帶有明顯的階級烙印,尚有許多質疑、設想、考證、研究的空間,以教師為中心的傾向必然扼制學生探究歷史的可能,不能還給歷史真、善、美的面孔。歷史新課程的實施,改變了以教師為中心的傾向,更多地關注學生的發展。歷史課程標準和配套實驗教材,都以學生發展為本,充分考慮了學生的需求,是為學生設計的標準和教材。因此,歷史教師的教學地位將發生重大轉變,教師獨霸課堂的教學權威感將消失,教師應主動與學生溝通、交流、對話、平等參與教學活動,真正樹立學生主體的觀念,認同學生的觀點,指導和組織學生的活動,與學生合作探究問題,營造民主教學的和諧課堂氛圍,增加師生之間的親和力,共同完成教學任務。
三、教師知識結構的變化
建國以來,我國的基礎教育先后進行了七次課程教材改革。但是,改革的幅度不大,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教材課程的模式和內容,只是進行一些局部的修補。九年義務教材初中歷史課本在20世紀80年代初進行了一次重大調整,但是,一直沿用了20多年的初中歷史教材在格式、體例、內容等方面都沒有大的變化。換而言之,歷史教師只要具有較深厚的學科專業知識和教學能力儲備,就可以幾十年如一日應付現行的歷史教學。這是多么的可悲和可怕啊!當今信息社會,人的知識結構以三至五年的速度更新一次,難道歷史教師不思上進,守株待兔還能混下去嗎?歷史新課程標準的實施,無疑將促使教師的知識結構發生深刻的變化。新的課程標準和配套教材,更多地關注學生的現實和生活,采用最新的學術成果,歷史知識的實用性、綜合性趨勢更突出。這就要求歷史教師加強理論和業務學習,不斷更新知識,樹立現代教育理念,注意汲取最新的歷史學術成果,構建通識性學科知識體系,注意學科之間知識的整合,加強社會綜合知識的積累,注重將長期以來的科學素質、人文素質的積淀運用到歷史教學中去。同時,歷史教師還應提高教育科研的能力,升華自己的教學教育水平。
四、教師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進
應試教育的惡習之一,就是教師一支粉筆、一張嘴打天下。陳舊的灌輸式、填鴨式主宰教學,不重方法只重結果,“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有些老教師發出這樣的感嘆:“從教三十年,桃李滿天下,一無所有,重復了三十年的循環勞動。”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被動接受知識,被當作知識的容器,教師嚴格控制教學,教學中缺乏合作。反映在中學歷史學科則更為可悲。由于初中歷史學科不是中考科目,學校、社會、家長、學生都不重視歷史學科,在學校屬于副科,任何教師都可兼教歷史課,初中歷史教師沒有地位,評職稱、評先進都該讓位,這就嚴重挫傷了歷史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同時,有些歷史教師不思上進,得過且過,也極大地影響初中歷史教學的發展。在教學中,采用一些實物模型、掛圖、自制的簡單圖表,已經是難能可貴了。歷史新課程的實施,要求歷史教師實現從重教到重學,從重結論到重過程,重統一教育到重差異教育,重模式化教育到重個性化教育的轉變,倡導教學方法多樣化,提倡啟發式教學、活動教學、情境教學、創新教學、合作教學等具有時代感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和研究性學習。同時,更新教學手段,盡可能地將現代科學技術運用到教學中來,充分利用現代傳媒、遠距離教學、互聯網等教學工具,提高教學效率。
五、重建教學評價體系
對傳統教學的評價,主要是關注教師的教學表現。評價的重心是教師的教學水平,評價的標準是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儀表、教態、教學的條理性、對教材的處理能力、駕馭課堂的能力、教學成績(考試)等諸方面,極少關心學生的學習狀況。同時,評價的方式單一。歷史新課程的實施改變了傳統的評價體系,要求評價多元化,它不但要求評價教師的教學水平及組織能力,更注重評價學生掌握歷史知識的程度和運用歷史知識的能力,評價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和方法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同時,教師還應做好教學自我反思,進一步修改和完善教學。此外,還應該重視評價的多維性,讓學生、社會、家庭、學校、教研部門共同參與評價。
總之,歷史新課程的實施給中學教師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也提出更大的挑戰。努力實現教師角色地位的轉變是保障歷史新課程推行的關鍵。只有真正落實了教師角色的新定位,才能推動歷史新課程的順利實施。
[參考文獻]
[1]傅道春.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M].北京:首都師大出版社.
[2]新課程與評價改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3]新課程的理念與創新[M].北京:北師大出版社.
[4]新課程與學生發展[M].北京:北師大出版社.
[5]于友西.歷史學科教育學[M].北京:首都師大出版社.
[6]王成友譯.多元智能教與學的策略[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