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人才培養模式制度創新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改革現行的教學模式;改革教育教學理念;創新人才培養應處理好的問題等進行講述,包括了淡化專業,推行學分制,實施因材施教、個性化培養、改革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突出創新能力,建立新的評價方法、個性化培養與批量化培養的關系、課程體系與知識能力的關系、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系等,具體資料請見:
摘要:創新人才培養的核心在于培養方式,如何培養創新人才成為一個世界性的熱點課題。論述了高校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就必須改革現行的教學模式,改革教育教學理念,同時,創新人才培養應處理好個性化培養與批量化培養的關系、課程體系與知識能力的關系、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系和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的關系。
關鍵詞:課程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1改革現行的教學模式
改革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必須重點突出“創新”。創新教育就是運用教育技術,優化組合教育資源,把人才學、教育學、創造學、心理學等有關學科的理論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學校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等途徑,幫助學生樹立創新意識,發展創新思維,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教育。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培養學生進行創造性活動的意識,這是培養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前提: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思考、大膽創新、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勤學好問、勇于探索的精神;培養學生界定和分析問題的素質、不斷提出不同的獨到見解的強烈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即自主學習和不斷更新知識的能力、實踐和探索能力、組織和協調能力、交往和溝通能力等。同時,幾百年來世界高等教育的實踐也表明,創造性人才的脫穎而出往往有賴于學生個性的充分發揮,良好的個性是創新能力發展的動力。因此,在新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過程中,學校應該尊重學生人格,堅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充分體現個性化教育的特點,培養學生個性、發展學生特長愛好、促進學生主體性和創造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大學創新人才模式涉及培養機制、課程設置、實驗訓練、課堂教學及考核制度等多個環節。
2改革教育教學理念
只有擁有良好的教育環境和機制,才能使創新人才脫穎而出,因此,高校要培養創新人才,就必須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淡化專業,推行學分制,實施因材施教、個性化培養。幾百年來世界高等教育的實踐表明,創造性人才的脫穎而出往往有賴于學生個性的充分發揮,有賴于高水平大學的特色教育。個性由個性傾向性和個性心理特征組成。個性傾向性是指人表現出來的需求、動機、興趣、理想、信念和價值觀,它決定著個人對客觀事物采取何種態度和行為的動力系統;個性心理特征是指一個人身上經常地、穩定地表現出來的心理特點,它決定著人在工作、學習、生活中的意志特征、情感特征、理智特征。大學就是要強調個性教育,促進人才的個性發展,使他們成長為具有獨立性、自主性、能動性、超越性的個體;同時培養他們強烈的創造動機、頑強的創造意志和健康的創造情感。促進個性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就是要因材施教。通過推進學分制、降低必修課比例、加大選修課比例、減少課堂講授時數等,增加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實踐空間,拓寬學生知識面,增強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2)改革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從創新能力形成的原理來看,實踐是人的創新能力形成的唯一途徑,又是人的創新能力發展的動力,還是檢驗人的創新活動成果的唯一標準。實踐教學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環節,是培養大學生系統思維、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關鍵手段。實踐教學主要包含課程實驗、課程設計、課外實踐、社會實踐、生產實習、畢業設計、科研訓練等。
(3)突出創新能力,建立新的評價方法。針對大學生的智力和心理特點,創新能力評價應該包括:創新思維、心理素質和知識能力三個層面。從宏觀上講,創新能力評價的關鍵點要放在一個精神、一種能力、一種機制和一個系統上,并從學生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觸類旁通能力方面進行培養和考核。通過制定教學過程各環節的質量標準,并根據標準實施規范化科學管理。在此基礎上,還要建立用人單位、教師、學生共同參與的校外質量評價機制,形成社會和企業對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課堂教學、實踐教學的評價制度。
3創新人才培養應處理好的問題
(1)個性化培養與批量化培養的關系。
教育的最終目標是使受教育者獲得完整人格,激發個性潛能,并最終推動社會和個人的發展。因此,培養創新人才應該充分體現個性化。但是,學校的培養方式總是面向學生群體的批量化培養,關注的是培養過程中的共性問題,這就可能與學生個體的興趣、愛好和特長發生錯位,從而抑制學生的個性發展。要在批量化的培養方式下實現個性化培養。學校就要為學生提供自主的選擇權,讓學生能夠根據自身個性發展的需要,選擇學科專業、專業方向、課程、研究項目、學習進程和任課教師等教學資源,自己決定成長成才的方向。
(2)課程體系與知識能力的關系。
學生的知識能力主要源自于學校的人才培養,源自于每一門課程的教學體系和教學模式,包括教學組織、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的根本,需要在充分考慮學生知識能力結構合理布局的基礎上,兼顧學科專業的共性需求與社會實際需求,體現學生的自主選擇與個性發展,因此,改變人才培養的現狀要從改革課程體系結構做起。
(3)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系。
理論教學是傳授知識的有效途徑,通常以闡述、推理、演繹、歸納的方法向學生傳播知識,培養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實踐教學通常以調查、實驗、實訓、實習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它是理論教學的鞏固與升華。實踐教學尤其是綜合性、研究性實踐環節,對提高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有著特殊的作用。在實際教學中,理論教學往往過于強調知識內容的系統性,教學體系被固化,教學活動注重知識傳播,通過整合課程教學內容;改革課堂教學方法;強化“兩個課堂”互動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同時,從解決社會或企業實際問題人手,以提高綜合訓練的實踐效果出發,做好綜合設計(論文)工作的選題和過程管理。
(4)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的關系。
高分低能“人才”說明了學校的人才培養在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之間還有偏頗。知識是能力的基礎,能力是知識的升華。知識的掌握不等于能力的擁有。不管是科學研究創新還是實際應用創新,僅僅掌握知識是不夠的,還要把握知識與能力的平衡。一是通過改革課堂教學方法。教師要變“授”為“導”,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提問解答,營造思考的教學氛圍,實現教與學的雙向互動;并將科學研究的方法引入課堂教學,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以團隊協作的形式組織學生開展實驗體驗、文獻閱讀、社會調查、討論研究,提高思維能力、學習能力和研究能力,使學生授之予漁而得益終生。二是通過完善學習質量評價方法,在對學生的學業成績評價中,要重視過程考核與目標考核相結合,分配合理的權重。對于學習過程的評價,除了平時作業情況外,要將反映學生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的信息。同時改革目標考核的形式,根據教學內容適當采用筆試、口試、開卷考試、一頁開卷考試等形式,或采用課程綜合設計、課程論文的質量來評價,使學業成績評價充分體現知識掌握與能力培養的并重,做到公正、全面、客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