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推進高效農業規模化 拓展農民增收新空間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中共海門市委海門市人民政府
(2007年9月)
近年來,海門市緊緊圍繞農業結構調整,堅持把高效農業規模化工作作為一項助農增收的基礎工程,全面編制規劃,完善推進體系,突出工作重點,深化工作舉措,有效地促進了農業主導產業的擴張和產業層次的提升,構筑了一條“農產品—優質農產品—優價暢銷農產品”的農業產業鏈,實現了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2006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7190元,比上年增長11.2%。
一、以加快農業結構調整為重點,夯實農民增收基礎
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大力培育優勢主導產業,全面提高單位面積效益。目前,全市已形成“四青”作物[青玉米、青花生、青毛豆、青蠶豆(含青豌豆)]
、特經特糧、優質西甜瓜、特色蔬菜、花卉苗木、海門山羊、優質畜禽、優質水產等八大農業優勢主導產業;畝產值3000元以上的中高效田塊面積由1997年的18萬畝發展到2006年的45.6萬畝,年增長10.88%,占總耕地面積的50.64%。具體措施上,一是抓住關鍵壯大設施農業。充分利用開展農民培訓工程有利契機,加大對設施種養技術的宣傳培訓,通過政策扶持、典型引路等方式,擴大示范、推廣效應,讓更多的群眾參與到發展設施種養中來。同時積極運用經濟手段和市場機制,引導農民在擴大生產規模的基礎上,積極推廣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和種植技術,幫助農民解決資金籌集、土地流轉、技術服務和產品后處理等問題,全力推進大中小棚、地膜覆蓋、高架養羊、灘涂圍養、籠養蛋雞等設施農業發展。在種植作物上,擴大到瓜蔬、“四青”作物、花卉苗木等。今年上半年,全市大棚面積發展到5.1萬畝,同比增長6.52%;瓜蔬總產量32.9萬噸,同比增長6.07%;中藥材、甘蔗等高效經濟作物面積達5.9萬畝,同比增長5.36%。“四青”作物是海門農民在農業結構調整實踐中的創造,是海門農業的一大特色。2002年被省政府列為蘇中地區重點發展的特色高效作物主導產業之一。近年來,我市每年種植“四青”作物面積穩定在35萬畝以上,僅此一項,農民每年可增收2.8億多元。二是因地制宜發展規模養殖。圍繞優質瘦肉型豬、優質家禽、海門山羊等產業,著力培育一批專業大戶典型,完善“協會+農戶”的利益聯接機制,提高畜禽養殖生產組織化程度。今年上半年,全市山羊飼養量119.30萬只,同比增長6.27%;生豬飼養量同比增長21.22%。生豬、肉禽、蛋禽規模養殖同比均增長5個以上百分點。我市還利用沿江沿海水資源優勢,推進特種水產品養殖,在鞏固提高河蟹、蝦類等優勢品種產業的同時,擴大特種水產養殖比例。今年上半年,全市海淡水養殖面積12.75萬畝,新增高效漁業規模化養殖近1萬畝,水產品總量同比增長5%以上。三是積極推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今年以來,先后引進、開發了40多個科技含量高、市場競爭力大的農業新品種,推廣了10多項省工、節本、可操作性強的農業適新技術。隨著“海蜜甜瓜”、“金海5號玉米”、“雙胞山藥”、“錯期播種”、“水果避雨栽培”、“農產品保鮮”、“高架養羊”等新品種、新技術的研制、引進與推廣,有效地提高了農業種養效益。目前,全市“四青”作物、四色寶豆、瓜果蔬菜、家畜家禽及水產品的新品種良種覆蓋率達90%以上,適新技術覆蓋率達95%左右,農業科技貢獻率超過55%。同時,進一步加大了農業科技的自主研發,如經過幾年的努力,我市又成功研制了青麥仁保鮮處理技術,將青麥穗通過脫粒、烘制、研磨等過程,經特定保鮮規范及工藝流程處理后,變原來只能鮮品上市銷售為鮮品上市、保鮮上市和冷凍上市銷售等多種形式,使其從季節性很強的農產品變成全年供應品種,改變了以往集中上市造成價格低廉的狀況,農民種植一畝小麥收入可望達到2000元以上。從明年開始,我市準備將原有的“四青”作物增加青麥仁后為“五青”作物,并進行推廣。
二、以推行標準化生產為依托,增添農民增收后勁
有質量才有競爭力、才有高效益。我市始終把農產品質量建設作為農業結構調整、高效規模農業發展的有效保障,不斷提升農產品的上檔升級,通過提高農產品質量,提高農產品價格,從而帶動農民增收。一是多層面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圍繞我市農業優勢主導產業,大力推進農業標準體系和質量認證工作。目前全市已建無公害農產品基地117個、綠色食品基地12個,面積72.75萬畝,占食用農產品面積的92%;已認證無公害農產品103個、A級綠色食品29個,注冊農產品商標78個,制
訂地方標準22項、企業標準35項。2004年,我市被確定為“省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整體推進市”。二是大力度推進“產地準出”、“市場準入”體系建設。一方面建立產地準出制。每個基地都建立專門的農藥殘留速測室,對農產品檢測實行“四個結合”,即:基地檢測人員抽檢和農民送檢相結合、市農檢中心人員抽檢和鄉鎮檢測人員定期抽檢相結合、定量檢測和定性檢測相結合、突擊抽檢和常規抽檢相結合。另一方面建立市場準入制。我市從2003年開始,就實施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并在市場專門開辟了無公害農產品基地產品專銷區,走出了一條“基地+專銷區”的新路子。目前,我市所有省級無公害蔬菜基地全部實行基地準出,市場準入單位基本覆蓋了全市農貿市場和主要超市。三是全方位建立質量檢測體系。建立了市農產品檢測中心,經認證,可檢測農產品79項、101個參數。抓好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農貿市場、市區主要超市的質量檢測隊伍建設,共有基層檢測人員155人、速測室(點)68個。檢測耗材費用列入市財政預算。目前,我市以“市農產品檢測中心為龍頭、市場檢測室為骨干、基地檢測室為基礎”的農產品質量檢測網絡體系已經形成,有效促進了農產品質量的提高。
三、以延伸農業產業鏈為龍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通過大力發展龍頭企業,高標準建設農業園區,培育壯大各類流通組織和行業協會,進一步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一是著力增強龍頭企業輻射帶動作用。龍頭企業上連市場,下接基地,是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推進高效農業規模化的重要力量。圍繞“四青作物”等農業主導產業,積極培育保鮮、精深加工等各類農業龍頭企業。目前全市有農產品加工企業192家,其中龍頭企業42家,蔬菜速凍能力近8萬噸。2006年實現銷售收入13.99億元,帶動農產品基地49.36萬畝次,帶動農戶32.44萬戶次。部分企業還實行“訂單農業”,采取保護價收購,保證了農民的種植效益。二是有效凸現農業園區示范帶動效應。圍繞農業主導優勢產業,注重培育建設一批“上規模、上檔次、高科技、高效益、強帶動”農業園區,做大做強農業區域特色板塊。目前全市已建連片大棚300畝以上、平均畝產值超萬元的高效園區12個。園區在自身發展的同時,充分發揮示范作用,有效帶動周邊農戶發展名特優農產品種植,產生較好的經濟效益。三是不斷壯大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圍繞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組織程度、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目標,著力培育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2006年,全市138家專業合作組織銷售各類農副產品9.66億元,帶動基地5.42萬畝、畜禽業270萬頭。同時積極培育壯大農民經紀人隊伍,農民經紀人達3.2萬人,年營銷各類農副產品13.6億元。通過多種形式的產業化經營做好農產品產銷銜接工作,既完善了市場組織體系,解決了農產品“賣難”問題,又推動了高效規模農業的發展,提高了農民的收入
今年上半年,我市各類農產品實現外銷收入6.57億元,銷售各類農副產品9.7萬噸,其中銷往上海農貿市場的具有我市特色的“四青”作物、香沙芋艿、香芋、洋扁豆、盤香豇等農副產品6.82萬噸,部分產品還填補了上海市場空白,深受上海居民歡迎。
近年來,我市的農業結構調整、高效農業規模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農民收入有了較大幅度增長,預計到今年年底,全市畝產值3000元以上的田塊面積占總耕地面積可達55%以上,其中5000元以上的田塊占比達20%以上、萬元以上的田塊占比達10%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可突破8000元大關。在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認識到,我市農民增收工作與先進地區相比、與上級領導的要求相比還有不少差距,要想繼續保持農民增收的高幅增長率還面臨著較多困難。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加快推進高效農業規模化,立足區域特色優勢,優化農業結構調整,積極開拓外部銷售市場,完善延伸農業產業鏈,不斷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形成新一波帶動農民增收的推動力,使廣大農民盡快全面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