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服裝行業發展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產業資源重新配置,市場竟爭模式逐步轉變。
1、梯度轉移初見端倪,省內流動仍是主流。
我國主要服裝產區仍然集中在廣東、浙江、江蘇、福建、山東等沿海地區。近年來,一些沿海城市的人均GDP快速提高、土地資源緊缺,用地成本飛漲、人力資源匱乏、勞動力成本不斷攀升、水電供給不足、能源、原材料價格上漲,繼續發展勞動密集型的加工產業困難重重,產業區域性和企業的梯度轉移已見端倪。然而目前的梯度轉移主流仍然是“省內流動”。蘇南企業到蘇北開發、粵南地區產業慢慢向粵北和東西兩翼發展、福建、浙江一些產業集群也向周邊擴散,省內的“內陸”地區成為我國服裝產業梯度轉移的第一站。企業對于生產轉移通常持審慎態度,“異鄉”辦廠的前期通常會“水土不服”,地方的政策和觀念意識往往成為轉移勝敗的決定性因素。也就是說企業在生產轉移的過程中承擔著較難預測的風險成本,企業勢必權衡投資成本與投資風險來進行目標地的選擇。
2、集群專業化發展,區域交叉合作廣泛。
我國的服裝產業集聚地大多是以單一品種或專業服裝生產為特點,各區域有自身特有的優勢。目前,企業已不再盲目擴張,而是力求將區域和企業優勢作強,在優勢較弱或不具備生產能力的領域理智地尋求合作。區域交叉合作應運而生。例如,溫州企業為泉州企業加工西服,泉州企業為溫州企業加工茄克。
專業化激發了區域交叉合作,區域交叉合作促進了專業化,專業化和區域交叉合作把我國服裝產業集群發展帶入了新的歷史階段——即:網絡化發展階段,這一階段的特征恰恰是“專業”和“合作”。區域的網絡化發展成為企業的發展壯大的一大加速器,也為跨區域企業乃至跨國企業的誕生打下基礎。
區域內已形成聯動關系,小企業最終放棄創品牌的混戰,為大品牌貼牌加工,區域內品牌集中度逐步提高。
3、市場競爭模式從數量、價格向技術、品牌轉變。
*6年,規模以上企業的產量增幅明顯回落,預示著數量競爭時代接近尾聲。大企業已經蓄積了大量資金和技術力量,以產品創新和渠道掌控能力為基礎的品牌競爭力大大提升。“數量”和“價格”競爭模式逐漸遠去,“科技創新貢獻率”和“品牌貢獻率”的意識和自覺行動在服裝行業日益盛行。在產量平穩增長甚至維持原狀的同時,企業效益明顯提高。目前,企業用于衡量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指標已經從生產規模轉向設計研發投入比重、設計研發人員比重、高學歷職工比重、生產自動化信息化程度、營銷網絡規模質量、品牌覆蓋率、單位面積銷售收入等。協會也已將“銷售利潤率”作為“產品銷售收入”和“利潤總額”之后對企業進行考評的又一重要指標。
(二)人民幣升值、配額政策,行業發展負重前行。
*6年,受到人民幣升值、配額政策波動、土地資源成本飆升、人力資源持續匱乏,勞動力和原材料成本持續上漲等因素影響,服裝行業可謂負擔累累。
由于企業對人民幣升值都有較為正確的預期,議價能力較強的企業已經在簽訂外貿合同過程中能夠與海外客戶共同分擔升值的時間差損失。人民幣升值6%,將擠占到普通的外貿加工型企業30%-50%的利潤,對于議價能力較差的企業,幾乎無利潤可言。*7年,人民幣繼續升值,企業通過客戶分擔升值損失的可能性也隨之降低。人民幣升值對行業發展也有一定正面作用,企業正在適應開放的匯率制度,盡管行業總體國際價格競爭力下降,但升值也無情地淘汰了一些不規范和抗風險能力低下的小企業,使國內競爭相對趨于公平。同時,人民幣升值刺激了我國服裝行業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
*6年上半年的配額分配機制不配套,導致配額市場混亂、配額價格大起大落,大量配額的浪費,嚴重影響了配額的使用效率和企業利益。下半年,政府調整政策,協議招標替代公開招標等措施較為有效地避免了浪費和投機,配額市場逐步規范,配額使用情況有所好轉。但一年多的動蕩也導致了一部份訂單的流失。
能源、原材料價格上漲,土地資源和人力資源成本不斷攀升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6年服裝行業的發展步伐。
(三)服裝價格指數回升,服裝市場全面提升
1998年開始衣著類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和服裝鞋帽類商品零售價格指數都均跌至100以下并在100以內徘徊了8年之久,*6年10月,月度統計兩項指數均重回100以上。這正是我國服裝市場全面提升的直接體現。
根據對代表高檔、中高檔服裝消費的大型零售商業統計顯示,近兩年的服裝銷售單價一直呈上升趨勢。城市消費都在向高一層次消費模式挺進,以產品現貨交易為核心的批發市場已現頹勢。目前各級服裝市場均呈現品牌更迭加速、新品牌層出不窮、營銷模式分化、注重渠道建設終端管理等態勢。新一輪“洗牌”已開始,服裝市場已經進入新的品牌循環期。
(四)外貿增長方式正在轉變
*5-*6年,我國服裝出口面臨貿易摩擦、配額制度、人民幣升值、競爭國崛起等多方面外部環境的壓力,加上近年來經濟發展,我國服裝加工的勞動力成本優勢逐漸削弱,普通產品出口價格透明等內部因素,出口貼牌的大路產品已經不可能獲得理想的利潤空間。多年外貿貼牌經驗的積累,為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轉變外貿增長方式也是行業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
1、OEM向ODM轉變。
目前,世界各服裝出口競爭國的外貿加工價格都已經相當透明,加上我國服裝生產受到人力、土地、能源等因素影響,加工成本一再升高,繼續走單純貼牌加工路線的利潤空間越來越小。
多年來外貿加工經驗的積累和設計力量的不斷發展壯大,使得我國一部分服裝企業具備了由OEM向ODM轉變的實力。越來越多的出口企業加入到ODM隊伍中來。*6年CHIC展中ODM參展商明顯增多就可見一斑。ODM與OEM最根本的區別是ODM是加入了“自主研發”過程的產品加工,這一關鍵環節中,科技創新不僅僅創造了利潤還牢牢掌握住資源,為客戶提供的不僅僅是產品,還有核心技術和超值服務,有效避免了客戶流失。從“E”到“D”改變了我國服裝行業的競爭力構成,“技術”實實在在地成為了競爭核心。目前,廣東、浙江、江蘇、福建等服裝產業大省中ODM已經十分普遍,大大提高了這些地區的國際競爭力,進而改變了我國乃至國際服裝貿易競爭格局。
2、“品牌走出去”步伐加快。
*5-*6年,我國服裝“品牌走出去”步伐正在加速,越來越多的品牌在海外尋求市場。在中東、東南亞、俄羅斯、澳新開設專賣店的品牌個數不斷增多。一些品牌已經初步打開了通往歐、美、日等服裝發達地區市場的通路。
*6年10月,中國服裝協會帶領設計師謝鋒和其品牌“吉芬”走上了國際頂尖設計舞臺——巴黎時裝周進行品牌,成為中國第一個真正走向國際的服裝設計師品牌。*7年1月,商務休閑男裝品牌“利郎”在米蘭時裝周新品。幾個具有一定實力的設計師品牌也將在巴黎時裝周等國際頂級服裝盛會陸續亮相。海外做秀已不再是炒作,而是品牌、設計師國際推廣和商業運作的一部分。海外業界對中國服裝的印象也由此發生轉變,對中國服裝品牌和設計的認可及關注程度正在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