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關于贊美老師的詩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園丁,崇高的稱號,祝您桃李滿天下,春暉遍四方。
2、一生何求?桃李遍天下。短信傳情,師恩永在我心。 一生何求?桃李遍天下。
3、一切過去了的都會變成親切的懷念,我懷念著您帶我們走過的分分秒秒!老師,祝福您:桃李滿天下,春暉遍四方! 一路上有您的教導,才不會迷失方向;一路上有您的關注,才更加的自信勇敢…老師,謝謝您!
4、一粒種子怎能發芽,一棵小苗緣何挺拔,因為有您,老師的消耗做為代價!一刻關懷永在心,長成棟梁報答您。
5、一個個日子升起又降落,一屆屆學生走來又走過,不變的是您深沉的愛和燦爛的笑容。祝福您,親愛的老師! 一個迸射火花的身軀,肩挑著一個傳誦至今的壯舉,明天因你而美麗!
6、一旦天下無智,唯有您來破天機,因為您是人類靈魂工程師。也許有一天,老師在您再也站不起來的時候,我們都站起來了,在您的微笑中我們站成了一排排蒼翠的大樹。
7、無盡的恩情,永遠銘記心中。每個成長的日子里,我都要祝福你,我的老師。 我尊敬的老師,我的成功是您給予的支持,千言萬語一聲“謝謝”!您是我永遠的老師,永遠的朋友!
8、我只對您說一句話:老師,您辛苦了! 我愿是一塊輕柔的紗巾,為您擦去汗水和灰塵;我愿是一束夜來香,和星星一起陪伴在您身旁。
9、我愿是一塊輕柔的紗巾,為您擦去汗水和灰塵:我愿是一束夜來香,和星星一起陪伴在您身旁,我永遠把你牢記在心上。
10、我雖然不是你最好的學生,但你是我最好的老師。我雖然不是你最好的學生,但你是我最好的老師,祝您事事順意,每天都有一份好的心情。
筆者所在的學校雖然是鄉鎮小學,但無論校長還是普通老師,都很重視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學校因此編寫了校本教材――《杏花春雨》(主要由古詩、詞組成)。學校建議教師在授課的時候把課本內容與校本教材有機結合起來,單就古詩一項進行了小的試驗。
首先,古詩,學生應該掌握到什么程度?背下來?明白古詩所講的意思?依我之見,初期讓學生可以背下來即可,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視野的開闊與閱讀量的增加,很容易就能明白詩句中的意思。
其次,古詩最能建立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在課堂上能夠使用的時候一定要使用,加深學生對古詩的認識。
再次,就現階段情況的語文學習而言,一是課堂、二是積累。而古詩的積累又是簡單而有效的。
筆者執教五年級語文,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我把學生背誦的內容加入課堂中,如在執教蘇教版五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第二課《只揀兒童多處行》時,這節課主題是贊美兒童的,同時又是寫春天的,因此在常規教學結束后,引導、啟發學生在積累的內容中尋找關于描寫兒童、描寫春天的詩句,經過幾分鐘的思考,學生紛紛舉手回答:
寫兒童的: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白居易《池上》);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楊萬里《宿新市徐公店》);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胡令能《小兒垂釣》)等。
寫春天的: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杜甫《春夜喜雨》);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孟浩然《春曉》);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賀知章《詠柳》);
“千里鶯啼綠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風”(杜牧《江南春》)等等。
通過這些詩句,不但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能夠對學生的知識儲備起到積極的作用。課下問學生:知道詩句是什么意思嗎?很多學生說模模糊糊知道,我覺得這就已經可以了。
當然,單純的一節課與古詩相聯系是不夠的,如果能夠做到所有語文課都使用這樣的方法,時間也不用很多,一節課能夠做到五分鐘左右即可,日積月累下來,學生對于詩詞的記憶,對于中華文化的認同就能夠建立起來,學生各方面素質的提升也就成為必然。
為使學生的文章有美妙的開頭,筆者充分利用語文閱讀教學,加強讀寫訓練,有意識地教給學生一些開頭的技巧,使作文的開頭能先聲奪人,從而有效地提高了學生作文的水平。
一、學會描寫引用法,使“鳳頭秀美漂亮”
所謂描寫引用法,就是通過描寫和引用名言警句、詩文,運用設問、比喻等修辭手法,把文章的開頭裝飾得更美一些,使人感到文采飛揚、意境高遠,吸引和感染讀者。
如《春》一文的開頭就展開了景物描寫:“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盡管是概括描寫,但作者通過對初春的山、水、太陽等的描寫已經把讀者帶入了一幅陽光照射下秀美的山水圖之中,融入對春的“盼、來、近”等難以抑制的喜悅之情中,給讀者以美麗和愉悅的享受。
我在引導學生初步賞析這些課文開頭的秀麗、高遠之美后,讓學生進行仿寫。有學生在題為“秋天的美”的作文中是這樣開篇的:多少文人雅士感嘆過春之美。提起這些,便讓人想起宋代詩人蘇軾的詩句“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多少人又因夏而欣喜若狂,讓人想起詩句“接天連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又有多少人想去那冰凍數尺的北極,每當此時,便讓人有“獨釣寒江雪”的夢想。而我一個15歲的青少年卻更愛“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的秋天,并要大聲贊美秋天的美。該學生巧妙地引用了古代詩人贊美四季之景的精湛詩句,并在對比中突出秋景之美,使人的眼前仿佛展現出一幅優美的秋景圖。
二、學會開門見山法,以“首句標其目”
這里的“開門見山”是一種比喻,以比喻開頭就像開門一樣,就能從打開的門中看見遠處的山峰。意即文章的開頭就切題,直截了當,不拐彎抹角,不繞圈子,直奔文章的中心,直接點明文章的主旨。使用這種方法,能一下子引出文章的中心問題或主旨。
如《背影》一課,開篇就點題:“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多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樸素的敘述之中蘊含著對父親的思念之情,濃厚的感情籠罩全文,同時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調。
再如《白楊禮贊》開篇:“白楊樹實在是不平凡的,我贊美白楊樹!”白楊樹是一種極其普通的樹,可作者開篇就說“實在不平凡”,既直抒對白楊樹的贊美和崇敬的感情,又吸引著讀者:因何而贊?使讀者帶著贊美白楊樹的感情急不可耐地往下讀,從而了解全文要寫的內容。這種開門見山之效真是妙不可言。
在學生初步賞析到這些課文“首句標其目”之效后,我就激發學生也來露一手。結果有學生在《歡樂的元宵節》中有這樣的開頭:哇噻!期盼已久的元宵節終于到了!我們全家人的心情都十分激動,個個主動請纓,參加家庭元宵慶賀活動。這樣開門見山,既直接點題,又總領全文,還為歡樂的節日奠下祥和、快樂的基調。
三、學會排比反復法,使“起句當如爆竹,驟響易徹”
即在文章的開篇就運用排比、反復等方法,以產生勢如破竹、一唱三嘆的藝術效果,能夠給人一種應接不暇的感覺,感受作者語言的文采和氣勢,震撼讀者的心靈。
如《送你一束轉基因花》一文的開頭:“百合花代表純潔,康乃馨代表溫情,非洲菊代表支持,紅玫瑰代表濃濃愛意……”既有力地說明了各種花草在人們生活中的意義,又激起讀者對花草的濃厚興趣和熱愛之情,從而水到渠成地將讀者帶入到轉基因花的世界。
學生賞析這些課文,感受到了“起句當如爆竹,驟響易徹”之藝術效果后,也禁不住內心的激動,想自己來“秀”一手,結果寫的文章開頭精彩紛呈。如有學生寫的《我的語文老師》一文是這樣開頭的:“有人說,人生就像一場美麗的夢,五彩斑斕;有人說,人生像一首歌,有寧靜也有激越,我說……”再如學生作文《與壓力同行》:“出生時,生存是一種壓力;小時候,長大是一種壓力;現在,責任是一種壓力;未來創業更是一種壓力!”這些比喻、排比式的開頭,語言優美、句式整齊,又有破竹之氣勢,催人奮進。
四、學會設置懸念法,達“一見而驚,不敢棄去”之效
“設置懸念法”就是在文章的開頭設置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以引起讀者的關注,激發人們閱讀的興趣,產生一睹為快之感,同時還可使文章更加曲折,顯現布局之美。
如《草》一文的開頭:“二班長楊光從昏迷中醒過來的時候,天已經放亮了。他欠起身子,四下里打量著,回想著,好半天才弄明白:自己是躺在濕漉漉的草地上里。”讀到這樣的開頭,讀者必然要問:“二班長楊光是誰?”“怎么會昏迷的?”“又為什么會躺在濕漉漉的草地上呢?”這一系列疑問必然會促使讀者一氣呵成地讀完整個故事。
[關鍵詞] 李商隱;無題詩;相見時難;接受史
唐代無題詩因為李商隱的作品成為一種詩歌的類名,李商隱的無題詩大都以男女之情作為主要題材,以《無題》命名的有十幾首,借題類詩歌有七八十首。其中,清人陸次云在《晚唐詩善鳴集》中評論《無題》(相見時難)(以下簡稱《相見》)“詩中比意從漢魏樂府中得來,遂為《無題》諸篇之冠”。
根據王兆鵬著《唐詩排行榜》可知,李商隱《相見》排第60名,他說“這首《無題》詩在古代選本僅入選2種,比入選5次的《錦瑟》更少,但在現當代驟增至24種,比入選17詞的《錦瑟》上升的更快,而且文學史上對這首詩幾乎是全篇引用,作為《無題》詩的代表作來介紹。”本文將詳細地介紹、分析《相見》這首詩歌的接受史情況。
一、晚唐五代期
唐韋莊《又玄集》是今見唐詩選本中最早選錄李商隱詩歌的,共選錄4首。韋莊的選詩態度是“管中窺豹,但取一斑”。選集中沒有關于李商隱詩歌的具體言論,他潛意識認為《碧城?十二曲欄干》是李商隱的代表。五代蜀韋觳《才調集》是選錄唐人詩的重要總集,共選錄李商隱詩40首,入選詩歌大多屬于色彩秾麗之作。
這兩個選本都沒有選錄《相見》,選錄的作品有《碧城?十二曲欄干》《鏡檻》《曉起》《碧城三首》《銀河吹笙》《促漏》,可是這幾首作品并沒有入選唐詩排行榜前100名。
二、宋元時期
宋元時期選本選李商隱無題詩的選集有《文苑英華》《唐百家詩選》《萬首唐人絕句》《千家詩》《三體唐詩》《詩林廣紀》《唐詩鼓吹》《唐音》《瀛奎律髓》九本,選錄李商隱詩歌的總篇數為299,選錄無題詩總篇數為22,其中,宋洪邁的《萬首唐人絕句》選收李商隱137首詩歌,無題詩5首,并沒有涉及《相見》,宋周弼《三體唐詩》12首李詩和宋蔡正孫《詩林廣紀》8首李詩分別都只有1首《錦瑟》入選,直至金元時期才在選本中出現《相見》這首詩歌。其中金代元好問《唐詩鼓吹》和元朝方回《瀛奎律髓》均選錄了《相見》,《相見》占選錄李商隱無題詩的總篇數的9%,此時僅落后于《錦瑟》(5篇)、《昨夜》(3篇)。
但是宋初《文苑英華》作為較早選錄李商隱詩歌的一部重要總集,雖然選錄李商隱詩歌52首之多,為歷來選詩之冠,但仍沒有選錄《相見》。不過它“主要從詠物的分類著眼的,尚未從詩學發展的角度來看待李商隱詩作的意義”。可見對于《相見》這類的無題詩并不屬意。
宋初詩壇主要以模仿中晚唐詩歌為主,以楊億為代表的西昆派,極力推崇和模仿李商隱的詩歌,同時,統治階級極力推崇歌功贊美的詩風。楊億對李商隱的評述在李商隱接受史上有重要意義,但是其未具體評價《相見》一詩。李商隱的詩歌雖然逐漸引起關注,但是像《相見》這種詩意晦澀的無題詩并沒有引起當時文人的重視。南宋葛立方曰:“……李義山《無題》云:‘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此又是一格。今效此體為俚語小調,傳于世者甚多,不足道也。”(《韻語陽秋》)
三、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各家選本選錄李商隱詩歌的選本共有20種,選錄李商隱詩歌篇數2265,無題詩總篇數164,所選無題詩占李詩歌總數的比例為7%。其中有5本選錄《相見》,分別是明張之象《唐詩類苑兩百卷》、明陸時雍《唐詩鏡》、清高士奇《唐詩掞藻》、清杳立弘、凌紹干《晚唐詩鈔二十六卷》、清蘅塘退士《唐詩三百首》,《相見》占無題詩總篇數的3%,占李詩歌篇數的0.2%。共有8首詩歌(《嫦娥》、《錦瑟》、《昨夜》、《紫府》、《照梁》、《促漏》、《颯颯》、《來是》)的收錄情況比《相見》好,另有3首(《八歲》、《白道》、《鳳尾》)收錄數和它并列。
明朝對《相見》詩歌開始有比較詳細的賞析,主要有謝榛、陸時雍為代表的反對派,認為李商隱的這首詩仍然不能入流,只是旁門左道。謝榛評價“措辭流麗,酷似六朝”,陸時雍說:“三四痛快,不得以雅道律之。”(《唐詩鏡》)還有吳喬為代表的將其歸為政治詩來理解。
清初錢謙益、朱鶴齡的闡釋是李商隱無題詩是清代闡釋史的開端,同時也揭開了《無題》接受闡釋的序幕。在清代,人們對于《相見》的理解一般有四種理解:
一是以張采田為代表,認為《相見》影射詩人與令狐絢的私人關系的“干謁令狐說”, 張采田曰:“此徐府初罷,寓意子直之作。‘春蠶’二句,即諺所謂‘不到黃河心不死’之意。結言此去京師,誓探其意旨之所向也。確系是時作,觀起結自悟。”(《會箋》)汪辟疆曰:“此當為大中五年徐府初罷寓意子直之詩也。欲絕而不忍遂絕,中懷悲苦,故以掩抑之詞出之。然詩意固自類然也。……史所以稱屢啟陳情,此當其時所作。詞苦而意婉,百誦不厭。”
二是以趙臣瑗、朱鶴齡為代表。認為《相見》寫男女之情,清人趙臣瑗《山滿樓箋注唐詩七言律》曰:“泛讀首句,疑是未別時語;及玩通首,皆是別后追思語。乃知此句是倒文,言往常別時每每不易分手者,只緣相見之時難也。”又曰:“(‘春蠶’二句)鏤心刻骨之言。”朱鶴齡曰:“此言情人之不同薄幸也。”(《李義山詩集補注》)
三是以姚培謙、章炳麟為代表,認為《相見》寄托表達自己懷才不遇之情與個人身世之慨。姚培謙曰:“人情易合者必易離,惟相見難,則別亦難,情人之不同薄幸也。……此等詩,似寄情男女,而世間君臣朋友之間,若無此意,便泛泛與陌路相似,此非粗心人所知。”姜炳璋曰:“此亦寄綯之作。‘東風’指綯,言綯不為主持,而王、鄭之交好皆凋落殆盡也。然予則非他人之比也,一息尚存,功名之志不能少懈。所慮年華易老,不堪蹉跎,世態炎涼,甚難消受。蓬山在望,青鳥為予探之,其果有援手至時乎?通體大意如此。”
四是以胡以梅為代表,認為《相見》寫李商隱希望被朝中引薦的希冀。清人胡以梅《唐詩貫珠串釋》曰:“……首言難得見,易得別,別后不得再見,所以別亦難耳。次句措詞魅極,百花殘,花事已過也。絲,思也,三四謂心不能已。五恐失時,六見寂寥。結則欲托信再探之。青鳥王母之使,殆當路之用人於?蓬山無多路,故知其非九重,而為當路。”程夢星曰:“此詩似邂逅有力者,望其援引入朝,故不便明言而屬之無題也。起句言繾綣多情。次句言流光易去。三、四言心情難已于仕進,五、六言狀亦覺其可憐。七、八望其為王母青禽,庶得入蓬山之路也。”
值得一提的是,清代很多學者都認為《相見》是一首感懷時事的寄托之詩,而寄托說也成了清代學者解讀此詩的萬能鑰匙,這里對于這首詩歌表達的是男女之情還是寄托之說不做詳細的討論,只是借用這些學者的觀點表達明清時期對于《相見》這首詩歌,大家已經開始普遍的討論、接受。
四、近現代
在近代和當代初期,對于《相見》的討論很少,但是在當代,《相見》幾乎成為李商隱無題詩的代表,尤其是“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這兩句,為眾多人所知曉。在CNKI期刊數據庫中輸入“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即出現1986至2012年間共76篇論文,其中1986至2003年之間,每年關于《相見》的論文只有1或2篇,2004至2012年間,研究數量總體呈上升趨勢,2012年有9篇之多。對于當代《相見》詩歌被人們廣泛接受地原因,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
第一,誤讀成就經典。當代人喜好把“教師”比作紅燭和春蠶,將“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誤讀為贊美老師敬業、奉獻的精神。這樣的詩句在很多贊美老師的場合被引用,無形中起到了傳播《相見》詩的作用。
第二,教材選編成為范本。各地中學生語文教材的古詩部分都選錄了《相見》這首詩歌,在基礎教育覆蓋率逐年上升的今天,大部分的學生上語文課都學習過這首詩歌,因此,《相見》被中學生熟知也就成了一種必然結果。
第三,詩句迎合當代流行歌曲風格。當代流行歌曲的主題多為愛情,部分歌詞內容具有中國古詩詞風格,香港歌手徐小鳳曾以《別亦難》這首歌作為專輯名,且演唱過以《相見》詩歌為歌詞的歌曲《別亦難》,這也無形之中對《相見》詩歌進行了另類宣傳。
以上就是對于李商隱《相見》詩歌的接受史情況一個簡單地梳理,本文并沒有詳細把每一處對《相見》有收錄、評價內容的情況展開論述,但是從這條發展脈絡我們可以看出,從晚唐直至今天,每一個時代的人對于它的接受都有其時代的原因,這首詩歌的價值在不斷的被挖掘。
參考文獻:
[1]劉學鍇.余恕誠.李商隱詩歌集解[M].中華書局,2004
[2]劉學鍇.余恕誠.李商隱[M].中華書局,1980
[3]劉學鍇.余恕誠.李商隱文編年校注[M].中華書局,2002
[4]童明輝.李商隱《無題詩》接受史研究[D].湘潭大學,2005
關鍵詞:詩歌教學;誦讀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3-168-01
古人云:詩言志。那么,對于詩歌教學,我們應該怎樣更好地去把握詩歌中的思想感情呢?長期的教學實踐,使我深刻地體會到:讓學生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是解讀詩歌的有效途徑之一,誦讀是詩歌教學的風景線!
誦讀對于詩歌教學而言,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實,誦讀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歷來受到人們的重視。春秋時期的孔子教弟子就是用誦讀的方法,《論語?子路》篇有“子曰:‘誦詩三百’”的記載。唐代的韓愈和白居易也非常重視誦讀。韓愈在《進學解》中說自己讀書時“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白居易在他的《與元九書》中更提到他讀書讀到“口舌生瘡”的地步。“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古訓更是婦孺皆知。關于誦讀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前人之述備焉。朱熹說:“古人云:‘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葉圣陶先生也有類似的看法。他在《認真學習語文》一文中說:“讀文章、寫文章最好不要光用眼睛看,光憑手寫,還要用嘴念。讀人家的東西,念出來,比光看容易吸收。有感情的文章,念幾遍就更容易領會。”
那么,怎樣誦讀才能更好地達到詩歌教學的學習目標呢?
我們知道,一首優秀的詩作,無疑是作者智慧與情感的結晶。要準確揣摩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就應該用自己的心去體會作者的心,用自己的情去理解作者的情。這樣,對作品的真切感受就會油然而生,就能進入作者創作時所具有的那種精神狀態中去。誦讀者要把自己定位為詩人的“代言人”,要從自己心靈深處發出聲音。通過對作品的反復誦讀,對詩人創作心境的反復揣摩,以詩人的代表自居來誦讀,就能獲得成功。
下面以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為例具體談談誦讀在詩歌教學中的運用。
1、教師范讀詩歌。教師范讀必須準確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是一首帶有自傳性質的詩。因此,追溯詩人的身世,可以為我們找到解讀這首詩的鑰匙。于是,在范讀之前,我先把艾青的身世告訴學生,學生在聆聽作者身世的文字里已經初步感受到了詩人對大堰河的那種獨特的感情。艾青1910 年出生于浙江金華畈田蔣村的一個地主家庭,據說出生后一位算命先生說他命中“克”雙親,因此被送到本村一位貧苦農婦大堰河的家里撫養。艾青在大堰河家里住了五年,到了讀書的年齡才被領回家中開始讀書,但依然受到冷遇,不準稱自己的父母為爸爸媽媽,只準叫叔叔嬸嬸。正如他自己所說,他是在“冷漠和被歧視的空氣里長大”的。只有大堰河這個貧苦善良的農村婦女深愛著他,給了他溫暖的母愛,他們之間有著割不斷的情緣。1932年,艾青因為參加進步活動被關進監獄。次年1月的一天,牢房的窗外飄起了大雪,艾青看到雪想起了自己的身世,想起了長眠于地下的保姆大堰河,便寫下了這首詩。學生明白了作者的身世后,聽老師范讀就能有的放矢,就能初步感受到詩歌的思想情感。為了讓學生明白這一意旨,教師可以配音樂有感情地對《大堰河――我的保姆》作示范朗讀,目的是讓學生初步感受詩中的情感,范讀完畢后,有的學生已經沉浸在詩人對于大堰河的贊美與懷念之情中了。
2、學生自由誦讀詩歌。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揣摩詩中的那份真情與真愛,我讓學生自由選擇自己喜歡讀的詩節。此時此刻,學生最想把自己的理解通過自己的聲音將詩中文字背后的情感傾吐出來。有的學生讀著讀著掉下了悲痛的眼淚,掉下了思念的眼淚。這那里是讀詩,這分明是對于大堰河的呼喚,是對于大堰河的想念,是對于大堰河的贊美!學生通過自由誦讀,已經基本上感受出了詩中那份濃濃的情思。經過自由誦讀這一環節,學生上課發言的的積極性很高,學生上課的熱情令人振奮。
3、指名學生誦讀詩歌。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并準確把握詩歌中的精彩詩句,我分小組指定學生欣賞各自要鑒賞的詩歌內容。《大堰河――我的保姆》共有13個詩節,讓每一小組承包兩個詩節的欣賞任務。學生通過“誦讀――討論――發言”三個環節的學習,已經輕松愉快地完成了全詩的學習任務。
4、學生開展誦讀比賽。為了進一步體會詩歌的豐富情感,可以把學生分為六個小組分別朗讀兩個詩節,每組至少兩人朗讀。看誰能夠讀出詩歌原有的感情,教師充當評委,對學生的朗讀做出評判。這樣,學生在反復誦讀中深入理解了詩歌內容,把握了感情基調,同時,熟讀成誦的基礎也已經有了保證。
5、學生當堂背誦詩歌。在通過以上幾個誦讀環節的鋪墊之后,學生基本上理解了詩意,掌握了詩歌情感。于是我讓學生以“串接式”試著背誦詩歌。在學生遇到背誦不下去時,教師可以及時從思想內容的角度作一提示,學生們在聆聽同學的背誦過程中通過老師的適時點撥,掌握了詩歌內容,體會到了詩人的美好情思。六個小組背誦完畢后,再讓同學做一點評,評選出最佳背誦小組。這樣的課堂氣氛是熱烈的,學生背誦的熱情不斷高漲,詩人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所蘊藏的情感已經滲入了學生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