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民用建筑統一技術標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應急疏散 網絡通訊方案優化 集成施工
中圖分類號:TN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
隨著客流量大的城市商業綜合體、交通客站越來越多,建筑物的通道更長、更復雜,一旦發生火災,如何在人員密集條件下,有序組織不熟悉建筑環境的人員安全、快速、準確地撤離火災現場,對確保人民生命安全、建設和諧社會意義重大。
現行規范對疏散照明的要求
現行對疏散照明的設計及施工國家標準有《民用建筑設計規范》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J16-92)、《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45-1995)、《消防應急照明和火災疏散指示系統》(GB17945-2010)、公安部《消防應急照明燈具通用技術條件》(GA54-93)等,涉及的設計及施工標準主要體現如下幾點:
2.1 應急疏散照明燈具設置部位及安裝要求;
2.2 應急疏散照明燈具供電可靠性、備用電源切換時間及系統供電時間的要求,包括蓄電池的技術標準;
2.3 應急疏散照明燈具文字和圖形標志的要求;
2.4 疏散場所照度要求;
所有現行規范及標準中,僅在《消防應急照明和火災疏散指示系統》中首次提到集中型控制燈具,但未明確提出對智能化應急疏散照明系統進行規范要求。
大型建筑智能疏散照明系統的必要性
傳統的照明疏散系統對建筑工程規模小、逃生線路單一、人員流量不大的住宅及小型公共建筑應急逃生能發揮一定引導疏散作用,但對客流量大的城市綜合體及交通客站,存在如下局限性:
3.1 指示方向固定,疏散路線不能改變,火災發生時,產生的煙霧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害氣體,吸入人體會導致缺氧、呼吸困難、思維遲鈍,且保持清醒的時間大致只有50秒,一旦在疏散路線上有著火點,將誤導人員進入危險環境。
3.2 沒有集中監控疏散設施的系統,一旦設施故障,需人工監測及排查,且疏散指示燈自備電源需每年維護更換,管理維護成本高。
3.3 指示效果不理想,在大型建筑中,空間開闊,僅在墻面安裝的疏散指示燈在煙霧條件下,指示效果差。
3.4 火災報警系統、廣播系統與疏散指示系統各自獨立,不能充分發揮報警系統、廣播系統與疏散指示系統的協調、統一疏散功能,效果較差。
由于傳統的照明疏散系統難以適應大型建筑的疏散要求,智能疏散系統在大型建筑中的應用勢在必行。
大型建筑智能疏散照明系統的現狀
目前國內眾多廠家開發了基于不同通訊類型的智能疏散照明系統,主要技術特點有:
4.1系統內燈具有獨立地址碼,在中央控制主機能對燈具進行巡檢,診斷燈具工作狀態,故障時能自動報警;
4.2 應用通訊技術,能對燈具進行實時控制,調整疏散指示燈的指示方向,自動播報語音疏散信息;
4.3 與消防報警系統聯動,火災或緊急情況下實時調整人流最佳疏散路徑;
4.4 疏散標志動態顯示,疏散視覺感官效果好。
各產品按通訊總線類型分為3S總線、485總線、CAN總線、BUS總線、LONWORKS總線;按應急供電形式,分為自帶電源型、集中電源型;按應急控制方式分為集中控制型、非集中控制型。
智能疏散照明系統的優化
某站房工程是國家鐵路網沿海大通道的重要客運站, 工程總建筑面積16.2萬平方米,站房建筑層數為3層,地下 1層,地上2層,建筑最高點53m, 高架候車廳建筑面積2.9萬平米,設計客流高峰每小時5000人,為綜合大型站房。為解決客流量大條件下火災快速應急疏散,該工程采用了智能疏散照明系統。
5.1 原設計概況及分析
在原設計方案中,采用的某品牌集中控制型消防疏散系統,在消防中控室設置消防疏散控制主機,并集中設置10臺路由器,現場根據消防分區及消防出口,在消防出口設置智能控制型語音出口指示燈,在走道墻面智能型方向可調疏散指示燈,在候車廳區域地面設置智能型導向光流母燈及子燈,通過BUS總線將各控制設備連接控制。
通過系統比較和對施工條件分析,該系統存在如下局限:
(1) 應急疏散燈具自帶蓄電池,需定期進行維護及更換,尤其是地埋指示燈,維修更換蓄電池工作量大;
(2) 路由器設置在中控室,每臺路由器控制的智能型燈具數量為63臺,對現場近1000套帶地址碼的燈具布設10條總線,通訊線纜路由長,投入大,后期維護工程量大;
(3) 系統通過建筑物所有防火分區每一末端出口為一個對應聯動接點,通過火災報警系統輸出模塊的干接點信號實現聯動,火災報警信息采集可靠性、準確性差,現場布線復雜;
(4) 地面光流母燈安裝需在地面石材放線定位后才能定位安裝,管路在鋪裝墊層下施工,除了燈具電源管路外,需單獨敷設控制線管路,造成管路超高,對石材鋪裝質量造成隱患,如結構面誤差過大,造成管路敷設困難。
5.2 系統選型
通過對國內同類現有成熟產品考察,從技術先進性、性能穩定性、施工便利性及效益最大化綜合分析,選用基于LONWORKS總線技術智能照明疏散指示系統,整個站房 LONWORKS智能疏散系統包括一臺中央監控主機(含LONTALK通訊協議、應用軟件、應急疏散預案)、三條LONBUS-PL通訊總線、6臺區域路由器、消防應急疏散照明燈、消防疏散標志燈、消防應急導向光流燈等組成。所有消防應急疏散照明燈具均具有獨立地址,自帶電池,可向控制器發送設備運行狀態信息,并接收控制指令等功能。
中央監控主機通過通訊網絡對系統在線巡檢,對系統內的所有設備故障進行實時報警,避免火災時產生逃生盲區;并將應急燈具聯結成智能應急疏散照明系統,并采用協議方式與火災自動報警及聯動系統連接。火災自動報警系統根據火災發生的地點提供聯動信號,智能應急疏散照明系統執行相應的疏散預案,引導人員安全疏散。
整個智能疏散系統硬件結構如(圖1)所示:
圖1
5.3 平面設計及系統優化
根據《火災自動報警系統施工驗收規范》(GB50116-1999)及通訊系統性能,要求系統最遠端現場路由器距離消防疏散控制主機的連線距離小于2700米,疏散照明燈具支路自配電箱至末端燈具總長小于2200米,各回路中所接帶地址碼的智能燈具的數量小于127個。根據要求繪制現場語音出口指示燈、可調方向疏散燈、大空間光流母燈及子燈布置圖,候車廳、進站廣廳部位的光流母燈及子燈的布置在地面石材鋪裝圖紙定稿的基礎上進行,既保證導光流子、母燈的間距要求,又要保證燈具在單塊石材面上居中布置,以保證美觀效果;在燈具平面布置圖定稿后,按配電分區及消防分區,繪制平面管線圖;系統采用基于LONWORKS網絡控制技術,現場燈具采用電力載波通訊,因此,從照明應急配電箱直接敷設電力管線,無需單獨敷設控制管路。從智能疏散控制主機至路由器間的通訊線路從弱電豎井敷設。
原設計方案中,疏散照明燈具采用雙路電源供電,燈具本體自帶蓄電池,為降低維護成本及施工成本,將燈具自帶應急電源系統更改為集中應急電源供電,本工程應急照明系統采用EPS作為消防應急后備電源,因此將應急疏散系統應急后備電源并入EPS電源供電,只需對安裝在電力豎井內的EPS系統進行維護,既降低了燈具造價,又大大減少了后期運營時對燈具電池的更換維護成本;為便于管理,同時保證電力豎井施工成型的美觀效果,將采用LONWORKS網絡控制技術用于通訊的濾波器、三相耦合路由器、直流應急電源模塊集成在應急照明配電柜內,不再單獨設置模塊箱,在應急照明配電柜訂貨加工時,向設備生產廠家提出柜體預留尺寸大小,修改后的應急照明系統圖如(圖2)所示:
圖2
為建立應急照明系統預案,將原設計從建筑物各防火分區每一末端出口為一個對應聯動接點調整為由火災報警系統主機提供通訊接口,通過通訊協議實現火災自動報警主機與消防疏散系統主機之間直接進行通訊,并在火災報警系統主機招標采購時提出接口需求。
5.4 系統調試及預案編制
系統調試流程圖如(圖3)所示:
圖3
系統調試按照明回路和通訊回路分別進行,各自調試完畢后,進行系統帶載調試。語音出口指示燈、方向可調疏散燈、導向光流母燈的地址已在出廠檢測時進行了設定,現場更換后應及時校正地址碼;對各控制器上電之前,應首先檢查控制器內部各接插線是否連接牢固,有無斷路情況,再對控制器通電,觀察控制器在空載下的運行狀況,如出現異響或有異味發出時,應立即切掉主、備電源,檢查故障原因,在未查明故障原因的情況下嚴禁再次開機。
智能疏散照明系統調試完畢后,將消防報警系統與應急疏散系統進行接口聯網,編制接口程序,實現智能疏散報警系統與消防報警系統同步通訊。
根據建筑消防分區及安全出口設置,分別模擬各區域、各部位發生火災的情形,依據“向火災點相反方向最近出口疏散的原則”編制消防應急疏散預案,并進行可靠性評審。
5.5 系統改進方向
系統應急疏散預案需針對現場進行分區分段編制,易產生疏散誤區,需反復驗證評審,工作量大,需改進軟件算法,研究基于系統的自適應計算軟件,簡化預案編制工程量,提高系統可靠性及自適應性。除光流子燈外,所有燈具安裝前需對燈具進行地址編碼,安裝時需按地址碼安裝,并按安裝部位逐一錄入軟件系統平臺,工作量大,應研究系統自動識別編碼功能,簡化安裝及編程工程量。
技術經濟對比
6.1該系統自2010年11月驗收完成投入使用,歷經兩年多的運行,產品性能可靠,系統運行穩定,年度消檢順利通過。系統優化前、后技術先進性對比如下(表1)所示:
表1 優化前后技術分析對比
通過對系統進行優化,提高了系統可靠性、準確性,便利了現場的施工,后期維護工程量得到了降低,減少了硬件投入,離線式集中設置的EPS節約了能源消耗。
6.2系統優化前、后經濟性對比如下(表2)所示:
表2 優化前后經濟分析對比
7結束語
智能疏散照明技術作為新技術,應綜合分析研判各系統技術先進性和穩定性、施工便利性和可行性、建造成本和全壽命周期成本,針對具體工程特點,通過多方案必選,最終確定最佳方案。智能照明疏散系統目前國家尚未制定設計及施工驗收規范,應盡快推進規范出臺,統一技術經濟需求,提供系統驗收依據,從而更好地保證工程質量。
參考文獻
[1]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J16-92)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
[2]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設計規范(GB50116-1999)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1999.
為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建設質量強省的戰略決策,進一步發揮質量工作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經濟轉型升級中的作用,根據《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建設質量強省的若干意見》(政發〔20〕號)精神,結合我縣實際,現就加快質量強縣建設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和總體要求
1、指導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富民強縣、社會和諧為主旨,深入實施“三大戰略”和“四大攻堅行動”,圍繞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按照“抓發展質量、提生活品質、建質量強縣”的總目標,堅持質量優先、以質取勝,堅持民生為本、企業為基,堅持宏觀著眼、實體入手,全面提升我縣質量總體水平,為全面建成惠及全縣人民的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強勁動力和有力保障。
2、總體要求。牢固樹立全面、全程和全民的質量觀,努力實現由產品質量向發展質量、由質量監管向質量建設轉變,通過大力實施知識產權戰略、標準化戰略和品牌戰略,建立健全質量安全保障體系、質量技術支撐體系、質量誠信體系和質量評價體系,突出抓好產品質量、工程質量、服務質量、環境質量等重點領域的質量建設,促使全縣質量基礎建設明顯加強,質量安全狀況明顯改善,質量創新能力明顯提升,全社會質量意識明顯增強,總體質量水平達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部分重點領域的質量水平達到全省或國內先進水平。
二、深入實施三大戰略,增強質量競爭力
3、實施知識產權戰略,促進質量創新。按照激勵創造、有效運用、依法保護、科學管理的方針,大力支持和鼓勵企業實施專利、商標、版權等知識產權戰略。著力完善知識產權制度,積極營造良好的知識產權法制環境、市場環境、文化環境,切實增強我縣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能力。及時將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成標準,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以技術創新推動標準創新,實現質量創新。2015年,培育20家省級以上企業技術(研發)中心;培育省級創新型企業8家;新培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0家,創建省級科技型中小企業10家以上,建成省級小企業創業基地3家,創業基地面積達到16萬平方米,建設標準廠房面積9萬平方米,吸納小企業入園發展,孵化器孵化面積達到3萬平方米;提高專利的有效持有量和實施率,促進專利產業化,培育市級以上專利試點(示范)企業10家以上;商標注冊總量達到2000件以上。
4、實施標準化戰略,夯實質量基礎。加快構建特色的產品、工程、服務、環境質量標準體系,推動和引領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重點,加強技術標準的研制,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省級地方標準制修訂,爭取標準“話語權”。大力推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專利及時轉化為標準;推進特種紙、裝備制造等重點產業建立和推廣聯盟標準,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提升國際市場競爭力。積極開展地方服務、環境、能耗等標準制修訂,促進服務業發展和環境保護、節能減排工作的標準化、規范化。到2015年,為主參與制修訂國家、行業標準、省級地方標準5項以上,塊狀產業聯盟標準推廣實施率達到30%以上;建設省標準創新型企業3家以上,建設3個服務標準化試點項目;制(修)訂縣級以上農產品地方標準12項以上,農業標準化推廣實施率達到60%以上。新增“三品”(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產品25個以上。
5、實施品牌戰略,提升質量競爭力。圍繞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和重點工程領域,制訂品牌培育規劃和品牌政策,創建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力的品牌產品、品牌工程和品牌企業,樹立品牌形象。設立縣政府質量獎并有效實施,推動企業從產品競爭、價格競爭向質量競爭、品牌競爭轉變。到2015年,新增名牌產品5個、衢州名牌產品10個、省著名商標10件、衢州著名商標20件,依托區域經濟發展的專業商標品牌基地1家,評定縣政府質量獎企業或組織6家以上,爭創衢州市政府質量獎2家以上。
三、建立健全四大體系,增強質量管理基礎
6、建立健全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增強質量安全防控能力。進一步明確各級政府對質量安全負總責,建立政府統籌協調、部門依法監管、企業落實責任、社會共同監督的質量安全工作機制。完善和落實質量安全追溯、召回、區域監管和責任追究等制度。加快建立和實施質量安全風險評估、監測、預警、信息通報和應急處理機制,切實增強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處置能力。
7、建立健全質量技術支撐體系,增強質量技術服務能力。切實加強檢驗檢測、標準信息、計量測試等質量技術基礎建設。圍繞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塊狀產業轉型升級,加大投入,建設提升檢驗檢測公共技術服務平臺。進一步加強計量基礎,完善量值傳遞和溯源體系,鼓勵開展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和咨詢服務。
8、建立健全質量誠信體系,增強質量行為約束能力。以“信用”征信系統為載體,不斷完善企業相關數據信息,客觀、公正、公開反映企業的質量信用狀況。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逐步形成激勵守信、懲戒失信的質量信用監督機制。開展多層次質量誠信制度與文化建設,引導企業注重質量信譽,培育誠實守信的企業質量文化,樹立質量信用形象。
9、建立健全質量評價體系,增強質量建設引導能力。以建立和實施質量狀況調查為基礎,研究建立產品、工程、服務、環境質量統計指標體系。運用檢驗檢測、市場調查、環境監測等手段和方法,客觀反映全縣四大實體質量的變化情況,作為區域和行業發展質量的依據。
四、狠抓四大實體質量建設,提升生活品質和發展水平
10、提升產品質量。重點解決食品、藥品、農產品以及重點工業產品質量安全等問題。有關部門要指導企業建立健全質量管理、質量誠信、標準化和計量檢測體系,開展產品質量惠民行動。推動企業落實質量安全主體責任。加大對涉及健康安全的重點產品的監督抽查力度,開展質量安全預警工作,落實質量安全區域監管。嚴格實施市場準入和獲證企業監管制度,建立應急救援體系,確保食品、藥品、危險化學品等產品和特種設備的質量安全。結合全縣現代農業園區、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和實施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建設一批農業標準化示范項目,鞏固深化“千鎮連鎖超市、萬村放心店”活動。加快技術支撐平臺建設,將質量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納入我縣區域產業發展規劃,通過加大各類技術機構投入,增強檢驗檢測能力,擴展檢驗檢測領域,大力夯實技術基礎性工作,為質量強縣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大力開展質量強業、質量強企活動,及時總結經驗,主導產業中全面推開。2015年,縣主導產業和特色優勢產業的產品質量總體水平力爭達到國內領先或國際先進水平,工業產品質量國家監督抽查合格率保持在全省中上水平,省級以上監督抽查批次合格率達到92%以上,市級監督抽查批次合格率達到93%以上,其中地產食品、藥品、農產品分別達到93%95%96%以上,藥品評價性抽查合格率達到95%以上,出口產品質量檢驗合格率穩定在95%以上;規模以上企業采用國際標準與國外先進標準率達到85%以上,力爭5家企業通過測量管理體系和“標準化良好行為”確認;通過質量、環境管理體系認證的規模以上企業數量按4%比例逐年增加。
11、提高工程質量。嚴格落實工程質量四項制度,重點解決工程質量安全監管力量及資金不足、企業工程質量主體責任難以落實等問題。以建筑、道路、水利工程為重點,完善工程質量安全監管機制,探索建立工程招投標和質量、安全監管聯動制度。建立健全行政執法、行業自律和中介服務相結合的監管體系,在工程規劃、設計、施工、監理和驗收等環節,嚴格實施工程建設中“項目法人負責制、招標承包制、工程建設監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等四大管理機制。實施工程建設中嚴格落實國家節能技術標準,推進節能建筑建設和改造,積極采用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推進建筑節能示范工程。開展工程質量惠民行動,實施住宅工程分戶驗收制度。狠抓重大工程的質量安全監管,抓好工程建設全過程特別是大型公共建筑、公共交通工程、大型水利工程、住宅工程等質量安全管理。確保工程結構安全,減少住宅工程投訴。大力提高林業水利工程質量,大力開展造林綠化,建立健全林業技術標準體系,建設一批林業標準化示范區,抓好重點公益林保護、重點防護林建設、重要堤防加固等重點工程。加強新農村建設,推動公共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覆蓋。到2015年,全縣竣工交付使用的工程質量達到國家標準或規范要求,交驗合格率達到100%;工程質量達到全省中等以上水平,住宅建設工程質量監管體系進一步完善;新建民用建筑實施節能設計標準,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得到推廣應用;爭創省級優質工程“錢江杯”工程1項。
12、改進服務質量。重點解決服務企業規范化水平不高、品牌意識不強以及質量體系不完善等問題。以服務標準化為基礎、服務品牌為紐帶、服務業質量管理體系為保障,開展服務質量惠民行動,努力提高服務業發展水平。旅游行業要在旅游景區、旅行社、旅游飯店廣泛開展服務標準化和規范化的評比活動,積極參加品質等級創建,全面提升旅游服務質量,形成設施完善、服務規范、游客滿意的良好旅游環境。現代物流業要積極進行物流技術標準化建設,統一規劃現代物流信息系統,推行統一的物流服務標準,要建成布局合理、體制完善的基礎設施體系和規范的標準化服務體系,提高運輸組織和服務水平,基本實現貨運物流化、服務多元化。商貿流通業要全面提升服務水平,開展誠信建設,建立商貿企業誠信檔案,塑造誠信經營的良好形象。教育培訓機構要加強培訓基地建設,建立和完善人員素質培訓和再教育的服務質量體系規范,要針對培訓質量建立全程綠色服務標準。到2015年,建立完善服務質量監管機制,引進現代經營方式和先進的質量管理理念,力爭建立質量管理體系的服務企業15家以上,服務企業質量管理水平明顯提升,服務業綜合用戶滿意度指數達到全省領先水平;加快培育一批省、縣級服務業標準化試點項目和現代服務企業,初步建立現代物流、信息、科技、商務等生產業和旅游、商貿等生活行業的標準體系,逐步實現服務質量管理科學化、程序化、標準化;力爭培育市級以上服務業品牌(著名商標、知名商號、名牌、老字號等)3個以上,服務業標準化試點3個;新增國家4A級景區2處、3A級景區1處,力爭五星級飯店1家、四星級飯店1家。
13、改善環境質量。以實施《縣“811”生態文明建設推進行動方案》為契機,開展環境質量惠民行動,重點解決水源污染、土壤污染和城市空氣污染等較為突出的環境問題。強化環境污染源頭控制,嚴格環境準入,加快污染企業和落后產能的治理淘汰工作。強化工業污染防治,不斷提高工業企業污染物達標排放水平。強化城市環境污染綜合整治,加快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排污管網配套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水資源保護,抓好衢江、靈山江及主要支流水環境治理,確保全縣飲水、用水安全。通過有效開展環保信用等級評價,充分發揮環保政策在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環境質量提升中的作用,不斷提高全縣生態環境的質量和水平。以“美麗鄉村”創建和生態縣創建為抓手,鞏固“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成果,扎實推進“312”城鄉綠化運動,切實加強農村面源污染特別是生豬養殖污染的治理,不斷推進農村生態環境質量整治提升。到201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較“十一五”期末下降10%,縣內水環境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到80%以上,出境斷面水質達標率達到90%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達到100%,城區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優良率達到85%以上,城市區域環境噪聲均值低于55分貝;城鄉環境基礎設施基本完備,工業園區實現集中供熱,城市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和6家集鎮污水處理廠建成投入使用,城鎮建成區和各工業園區污水管網覆蓋率、污水納管率、處理率大幅提高,醫療廢物實行無害化集中處置;全縣森林覆蓋率保持在55%以上;完成省級生態縣創建。
五、加強組織領導,落實保障措施
14、加強組織領導。縣質量強縣工作領導小組負責領導、協調全縣質量強縣建設工作。縣質監局、建設局、發改局、環保局等四個主要牽頭部門要發揮好牽頭作用,切實抓好產品、工程、服務、環境質量提升的分行業牽頭、協調、落實工作。各相關部門、鄉鎮(街道)要明確分管領導和聯絡員,切實將這項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按照縣質量強縣工作領導小組的統一部署,結合各自工作職能和自身實際制定實施方案,細化工作目標,認真組織實施。形成政府主導、企業主體、部門主動、領導小組主推的責任落實機制,層層開展質量強鎮(鄉、街道)、質量強企業活動,確保質量強縣的各項工作目標任務落到實處。
15、加大政策扶持。建立并實施縣政府質量獎勵制度,以爭創政府質量獎為導向,組織開展質量管理先進企業創建活動,推進企業實施卓越績效管理、導入全面質量管理等有效質量管理體系;根據《關于加快轉型升級推進工業發展新跨越的若干意見》(縣委〔2010〕34號),不斷完善質量政策支撐體系和激勵機制,為質量強縣工作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推動特種紙產業轉型升級,規劃建設特種紙的檢測檢驗服務平臺;加大對質量安全、民生計量等工作的財政投入,保證質量安全監督抽查、民生計量強檢、基層監管機構日常辦公等經費,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推動質量強縣各項工作開展。
16、發揮主體作用。企業要在質量強縣建設中發揮主體作用,完善內部質量分析、質量問題報告以及質量事件應急處理等環節,落實主體責任。企業應嚴格按標準組織生產經營,加強關鍵環節質量控制,履行質量檢驗檢測義務,落實售后服務責任,建立健全質量管理體系。加強質量文化建設,倡導科學的質量觀和正確的價值觀,堅持誠實守信的職業操守,自覺抵制違法生產經營、違法排放行為。
17、加強人才培養。堅持培養與引進并重的原則,加強質量人才隊伍建設。鼓勵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大力培養具有一技之長的一線員工;各鄉鎮(街道)和有關部門要幫助企業開展職工操作技能及企業經營者管理技能培訓,提高企業全員質量意識和質量行為能力。加強質量工作的對外合作與人才交流,著力培養一批質量管理、標準化領域的學科帶頭人和技術專家。加快推進質量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制度,重要產品生產企業的關鍵質量崗位,應當配備必要的質量工程師和具有質量專業職業資格的技術人員。
18、優化質量環境。進一步完善質量法制環境,加大質量執法力度,嚴厲打擊侵害企業和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質量違法行為。完善質量投訴和消費維權機制,暢通12315、12365、12369等質量投訴舉報渠道。將質量法律、法規納入全民普法教育規劃,開展全民質量法制教育。積極發揮中介組織作用,為技術創新、品牌培育、標準制修訂、科學管理等方面提供咨詢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