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態旅游的特征主要體現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生態旅游的定義
長期以來,由于人們對于生態旅游的關注較少,因此也忽略了對它的研究,所以至今關于生態旅游的定義還尚未有一個統一的說法,由于生態旅游的基礎概念十分模糊,從而導致生態旅游的規范化研究難以進行,同時也造成其實踐具有誤導性,很有可能會帶來嚴重后果。目前,對于生態旅游的定義基本有這樣三種:
第一種,從旅游需求方來講,生態旅游自然是一種旅游活動。在旅游的過程中,旅者可以游覽一些自然景色優美又具有歷史文化的古跡,這些地區不僅環境優美,而且尚未受到人類的干擾,依舊是最原始的狀態。
第二種,從旅游供給方來講,生態旅游則是一種旅游銷售品。游客在觀賞自然風光和感受特色風土人情時,當地人民可以通過向他們出售旅游紀念品來拉動經濟增長。
第三種,從旅游的需求方和供給方共同來看,生態旅游則是一種旅游經典的開發方式。
從二者結合的角度出發,我們不難發現,生態旅游的綜合定義無疑是:一種體驗異質生態旅游的旅游方式和一種保護生態環境的積極思想觀念。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對于生態旅游的觀念的理解我們必須嚴格,這主要可以表現在以下限定條件上:
1.關于生態旅游的定義主要從三個方面出發:保護自然景觀、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以及統籌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對于其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思想則是通過目的地來體現。因此,根據具體情況,我們對生態旅游的理解可以選擇不同的角度。
2.關于生態旅游的空間范圍。生態旅游的主要目的地通常為天然的自然環境,尚未受到人為干擾的區域,例如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等等。大部分生態旅游的目的地都具有人文景觀與歷史意義。
3.關于生態旅游的內涵意義。實際上,生態保護是生態旅游的核心也是前提。人們不僅強調合理利用生態環境資源,而且還注重對生態環境改善和保護。一方面,這能夠充分體現人們生態旅游的高品位,鼓勵人們為生態環境的保護做出的貢獻;另一方面,生態保護是生態旅游可持續性發展重要前提與客觀要求,促進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同時也體現出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旅游發展一致性。
二、生態旅游規劃管理的基礎――景觀生態學
(一)景觀生態學的定義
關于景觀生態學的研究,它與其它景觀空間的研究不同。景觀生態學所涵蓋的內容繁多,主要包括景觀異質性的生物、地理和社會的原因等等,是一門將自然科學與人類科學相結合的學科。其主要特色便是以研究空間為主,其理論核心主要通過兩個方面進行表現:一是空間的異質性,二是生態的整體性。
從生態景觀學的空間范圍來看,其生態旅游的目的地包括自然風景區、風景名勝區等,其景觀生態類型主要有山地、森林以及草地等等。就景觀生態學中的“景觀”來說,以上的旅游目的地就是構成其景觀的主要內容。
從生態景觀學的內涵來看,其目的是保護生態環境,其原則和指導思想是在合理的情況下進行旅游開發。由此可見,景觀生態學的空間范圍與生態旅游的內涵具有一致性,因此,景觀生態學成為生態旅游規劃管理的重要基礎理論。
(二)景觀生態學的結構功能
對于景觀結構,我們通常用這樣幾個專有名詞進行描述:斑塊(patch)、廊道(corridor)、基質(matrix)和緣(edge)。
1.斑塊。斑塊的原意是聚集地。景觀生態學中,我們具體指自然景觀。
2.廊道。廊道是一種線狀要素類型,這里主要是指林帶、交通以及兩側的帶狀樹林、河流等。
3.基質。基質一種生態系統,它存在于斑塊內,它的各種特征是對旅游整體形象的策劃基礎,也是劃分各種功能區的前提。
4.緣。具體指邊緣地帶,作用是邊緣效應進行集中的
表現。
景觀生態學的功能主要包括廊道、基質和斑塊的功能特征分析,將旅游活動解釋成各種生態流。這些生態流主要來源于游客的客流、物流、貨幣流以及信息流等等。由于我國大部分生態旅游目的地長期發展,并通過人類的有效保護,從而形成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促使生態旅游景觀表現出一定的人文性。
(三)景觀生態學的整體性與異質性
在景觀生態學中,主要包含著這樣兩種性質:一個是整體性,另一個就是異質性。下面,我們對于這兩種性質進行相關解釋。
整體性:景觀生態學主要由景觀要素組成,其結構具有等級性,功能獨立且視覺特征明顯,其各整體的功能大于各個部分的組成功能,這便是生態整體性原理的基本思想最為直觀的陳述。
異質性:空間的異質性主要是指各種單元變化的異常性狀。通常,異質性與系統的穩定性與抗干擾能力息息相關,是景觀功能的基礎保障,決定著空間的多元化。
在外形結構上,生態整體性與空間異質性塑造和控制著生態旅游景觀的美學特征,而在內部結構上,景觀生態的整體與異質性對生態旅游目的地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為我們改善生態環境的措施提供了切入點與新思路。而其可持續性發展的實質也就是不斷構建起空間,維持其生態的整體性。
(四)景觀的多樣性與穩定性
景觀的多樣性主要是研究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斑塊的具體情況,對其大小、數量以及形狀進行描述與分類;第二個部分是景觀的類型、分布;第三部分主要是研究斑塊的連接性和連通性以及功能的多樣性等等。經過長期的研究與觀察,我們發現景觀的多樣性影響著景觀的穩定性。
由于生態旅游中的景觀生態系統具有非獨立性,因此景觀的異質性格局大多由多種生態系統對其進行構成,其旅游功能和旅游景觀也各不一樣,從而保證了旅游景觀的穩定性維持在一定的水平,相反也實現了景觀旅游的各種功能。生態旅游的穩定性不僅能夠反映人為對于自然的干擾程度,同時也成為生態旅游目的地可持續性發展的檢驗標準之一。
(五)景觀生態的變化
所謂景觀變化主要是指隨著時間的積累,景觀系統在結構以及功能方面發生的變化。景觀的變化通常由兩方面的因素產生。一是人為因素,二是自然因素。
然而,相對于自然因素而言,人為因素對于自然景觀的影響要大得多。
例如旅游開發者為了便于旅游者行走,鋪設道路,又或者建設房屋,這些行為都嚴重破壞了自然景觀的原始性,同時也導致植被稀少,使動植物的生長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減少了動植物的多樣性。大量的旅游者會對土壤產生影響,由于土地頻繁的遭受踐踏,導致土壤面積增加,加劇了水土流失,其次一些旅游者隨意丟棄垃圾,讓原始的自然環境正在快速地退化。加上當地居民一些不合理的開采,則更為生態環境帶來不良影響。一旦人為因素的干擾幅度超出自然環境的承受能力,則會導致生態失衡,甚至造成不可逆轉的變化,嚴重影響了生態旅游的發展。
三、生態旅游規劃管理中景觀化生態學應用
由于景觀生態學與生態旅游規劃管理的內涵完全統一,因此,景觀生態學是生態旅游規劃管理的理論基礎。為了能夠有效地為生態旅游規劃管理提供一條明晰的思路,我們將景觀生態學的理論方法運用在生態旅游的固化管理之中,希望通過長期的發展,能夠有效改善生態旅游中所出現的問題。
(一)加強旅游者的生態保護意識
由于景觀生態學十分注重空間結構和生態過程的相互影響,同時強調其整體性與異質性,可以對生態旅游目的地的空間結構和生態過程進行詳盡的解釋,同時也能夠闡明二者之間的關系。這能夠促使旅游開發者和旅游者進一步、全面的認識生態旅游。生態旅游的要求具有雙重任務,一來是實現旅游的可持續性發展,二來是保護和改善自然環境。生態旅游開發者想要獲得最大化的利益,而旅游者希望在花費中獲得心理上的最大愉悅,而生活在當地的居民也想從中獲益。而生態旅游能夠完全滿足這三個方面的需求。
生態旅游雖然是一種能夠滿足旅游者各種需求的旅游形式,但同時生態旅游業對旅游者提出了相關的要求。一方面,旅游者可以充分的感知旅游目的地,對其進行合理規劃,另一方面,旅游者在生態旅游的過程中可以進一步認識到景觀的結構和變化,受到生態旅游環境的教育。因此,生態旅游能夠運用相關理論對旅游者進行思想教育,使旅游者明白一些無意的行為有時會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可逆轉的危害性,提高人們的生態環保意識。
由于一些旅游者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會將一些不良行為展露出來,因此,旅游開發者和監管者應當加強監控力度,建立科學合理的規劃管理制度。
(二)合理開發,科學規劃生態旅游
景觀的邊界都十分明顯,其次視覺特征也十分顯著。因此,整個生態過程都具有一定的共性,而其穩定性是包含在穩定性之中的,這同時也是一個適宜的尺度。景觀的生態學、經濟學以及美學,這些多重性價值的判斷不僅是景觀的規劃基礎,同時也是生態景觀的管理基礎。
在生態旅游的規劃中,關于生態景觀學的集中表現主要為兩點:1.根據實踐者提供的相關依據,結構與過程互為關聯原理;2.規劃設計者應當具有一套系統的方法、技術以及相關經驗。主要體現在這樣幾個方面:
1.生態旅游規劃的基本思想與原則
在生態旅游的規劃過程中,人們應當遵從景觀生態的整體性和空間異質性的結構與發展特征進行設計,從而達到整體優化的目的,促使景觀多樣性和個性化,提高綜合效益。優化其結構、完善其功能,并設計獨特的生態旅游產品。
2.將功能與生態進行區分
為了能夠有效的保護生態環境,有序地進行旅游活動,促使旅游資源得到合理的利用與配置的優化,我們必須對生態旅游目的地的功能以及生態旅游的區域進行劃分。
3.結構規劃
景觀生態系統的空間結構實際上是功能實現的基礎和保障。在對旅游景觀生態進行規劃時,我們應當對其結構和功能進行了解與探究,選擇和控制其利用方式和利用方向,使個體單元形成整體的景觀生態系統。一方面方便了旅游者,另一方面也保留了景觀的美感。
在設計廊道時,設計者應當注重其合理性。景區的廊道應當以小路為主,相互交叉,從而形成網狀,網眼越大,生態效益越好;越小則異質性越大,景觀的美學質量也就越高。對于廊道的設計,我們必須重視,但不能太過強調。設計者不僅要對于廊道的形狀進行思考,同時還要考慮到廊道的長短,廊道太長就會降低景觀的精彩程度,廊道過于短小,則會導致生態系統無法正常運行。因此,廊道的長度十分重要,對于其長短我們要進行合理的設計。除此之外,廊道還要具有送輸功能,以便增加游客的游覽時間。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為了達到生態旅游中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我們應當結合景觀生態學的理論充分認識生態旅游,并且不斷探究其內部結構,從而建立合理的規劃管理制度。
參考文獻:
[1]李長健,劉函.論生態旅游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以江西省鄱陽湖生態旅游示范區為例[J].求實,2012(5)
>> 生態旅游社區參與模式研究 基于文化認同的廣西生態旅游社區參與模式構建研究 社區參與生態旅游的內在動因分析 試論旅游社區參與模式的選擇 生態旅游中社區居民參與模式研究 生態旅游中的社區參與問題 鄉村旅游社區參與模式比較研究 分析社區生態旅游管理模式 談生態旅游發展中的社區生態旅游管理模式 社區參與東洞庭湖濕地生態旅游開發模式研究 分析基于社區的生態旅游管理研究 基于社區的生態旅游管理分析 基于社區的生態旅游管理問題分析 旅游社生態旅游服務探究 鄉村旅游社區生態意識培養 國內社區參與生態旅游研究進展述評 社區居民參與視角下的生態旅游規劃研究 基于社區參與的南磯濕地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研究 生態旅游中社區參與的有效性探析 基于社區參與的大慶市濕地生態旅游發展戰略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si=9。)。非政府組織由于其政治、財政、管理的獨立性,更能客觀公正的體現民間訴求,服務公眾。社區作為生態旅游的利益主體,無論是政治參與,經營管理還是資金投入和知識水平都處于劣勢,話語權微弱,無法保證利益的獲得,而非政府組織的引入在加強第三方監管的同時,更因其在資金及教育等方面的支持提升了社區的獲利能力,強化了社區的主體地位。
4. 社區被納入受益體系
不同模式都強調關注社區利益,并建立相應的利益分配機制,體現了社區生態旅游的本質。社區利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 社區居民的主人翁意識增強;(2) 基礎設施、服務及安全等公共福利條件改善;(3) 自主創業和就業機會增加,獲得工資收入;(4) 更多的教育和培訓機會,包括環保等知識的學習和生存技能的培訓;(5) 紅利收入。
相對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能使各利益主體在生態旅游系統中找到利益平衡點,進而產生“心理平衡”。當地社區最大的資源是其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有效的資源價值評估,合理的生態補償,可以激發社區發展旅游的積極性,減少對外來企業的敵意和不信任感,自覺放棄砍伐、打獵、放牧等傳統的土地利用方式,與其它主體合作共同開發生態旅游市場。
盡管上述模式體現了CBET的一系列特征,但仍然存在以下問題。
5. 社區參與的起點問題
沒有資料表明社區參與了洛克泰爾灣和哈里曼山的生態旅游規劃。哈瑪谷村理事會對旅游規劃的參與主要體現在制定、落實規劃上,村民對旅游規劃的參與主要體現在對旅游規劃的貫徹執行上,但明顯受到資金和規劃水平的影響甚至制約。
本文認為社區參與應始于規劃。社區參與生態旅游開發、規劃、經營、管理、監測和利益分配的全過程是社區參與的高級階段,是保障社區主體地位的有效手段。社區是當地生態環境變化的最直接承受者,因而是旅游規劃必不可少的參與主體。國內外的生態旅游實踐都嘗試在旅游規劃中采用利益相關者理論,擴大社區的參與廣度[20,21,22]。
6. 社區參與的強度問題。
社區參與方式、參與程度及其獲利途徑都比較單一。社區參與生態旅游的收入主要來自:為游客提供牽馬上山等服務、接待游客家訪、餐館、導游、銷售手工藝品等,參與強度不夠。
社區參與強度的加強取決于社區是否在核心管理層享有“話語權”,因而,應賦予社區參與生態旅游管理的實權,擺脫象征性參與的局面。但這并不意味著以哈瑪谷社區為代表的由居民自主經營開發的社區參與模式具有更大的優勢,因為社區在資金及開發管理水平等方面的不足都可能構成發展的瓶頸。所以,應充分發揮各參與主體的不同作用,如引入風險投資基金、學術機構、企業管理等,關鍵是要建立各利益相關者的參與及利益分配機制。
參考文獻:
[1] Wood M E.Ecotourism[M].Ann Arbor Science Publishers Inc,2001:9-15.
[2] Western D.Defining Ecotourism,in Ecotourism:A Guide for Planners and Managers,edited by K. Lingderg and D.E. Hawkins. North Bennington,VT:The Ecotourism Society,1993:7-11.
[3] Ziffer K.Ecotourism:The Uneasy Alliance,in Conser-vational International[R].Washington,D.C.:Ernst&Young,Working Papers on Ecotourism,1989:1-36.
[4] Wallace G N,Pierce S M.An evaluation of ecotourism in Amazonas,Brazil[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6,23(4):843-873.
[5] Scaee R G,Grifone E,Usher R.Ecotourism in Canada[C].Hull:Canadian environmental Advisory Council. Singdiga,I,1993.
[6] 佟敏.基于社區參與的我國生態旅游研究[D].東北林業大學,2005.
[7] David A.Fennel.Eco-tourism:An Introduction[M].New York:Routledge,1999:119.
[8] 成竹.論社區參與生態旅游的研究進展[J].生態經濟,2004(10):39-42.
[9] Scheyvens R.Ecotourism and the Empowerment of Local Communities[J].Tourism Management,1999,20:245-249.
[10] David Weaver,楊桂華,等譯.生態旅游[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
[11] 宋瑞.生態旅游:多目標多主體的共生[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03.
[12] Masberg B A,Morales N.A Case Analysis of Strategies in Eco-tourism Development[J].Aquatic Ecosystem Health and Management,1999(2):289-300.
[13] 鄭向敏,劉靜.論旅游業發展中社區參與的三個層次[J].華僑大學學報,2002(4):12-18.
[14] Agnes Kiss.Is community-based ecotourism a good use of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funds?[J].Tren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2004,19(5):232-237.
[15] 鄧冰,吳必虎.國外基于社區的生態旅游研究進展[J].旅游學刊,2006(4):84-88.
[16] Spenceley,劉曉曄譯.南非兩個自然旅游經營項目中的當地社區受益體系[J].產業與環境,2002(Z2):50-53.
[17] 趙俐俐.社區生態旅游開發與居民參與實證研究――以一個云南藏族村莊為例[D].成都: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05.
[18] Reinaldy Joy.印度尼西亞西爪哇哈里曼山國家公園生態旅游企業的發展.興生態旅游,促社區發展[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0:231-239.
[19] 劉靜艷.南嶺國家森林公園旅游企業主導的社區參與模式研究[J].旅游學刊,2008(6):80-86.
[20] 劉靜艷.從系統學角度透視生態旅游利益相關者結構關系[J].旅游學刊,2006(5):17-21.
[21] 黃昆.利益相關者理論在旅游地可持續發展中的應用研究[D].湖北:武漢大學,2004.
[22] 張偉,吳必虎.利益主體(Stakeholder)理論在區域旅游規劃中的應用――以四川省樂山市為例[J].旅游學刊,2002(4):63-68.
A Case Study on Ecotourism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Model
LIU Jingyan1,WEI Yuchun2,HUANG Liying3,LIU Chunmei4,SHI Qiong1
(1.School of Business,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275,China;2.Key Labs of Ministry of Virtual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Education,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46,China;3.Zengcheng College,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Zengcheng 511363,China;4.TNS Marketing Research and Consultant Company Ltd.,Guangzhou 510120,China)
關鍵詞:生態旅游資源;分類;反思;構建
中圖分類號:F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11-0069-02
伴隨著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大眾旅游給各國帶來的生態破壞、環境污染等問題日益突出。生態旅游這一代表人類時代潮流的旅游類型,給社會上熱衷于旅游活動者和旅游從業者帶來了拯救、保護自身健康和周圍環境的厚望[1],備受各國民眾的喜愛,現已成為世界各國旅游業發展的主要路徑之一。生態旅游的迅猛發展不僅帶來了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的完美統一,而且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學者們充分認識到生態旅游資源不僅是生態旅游發展的基礎,而且是生態旅游發展的生命線,更是實現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在我國“五位一體”的社會進程中,生態文明建設的提出對生態旅游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思考空間,生態旅游資源作為生態文明的組成部分,是時展必須面對的研究新課題。
一、生態旅游的產生
生態旅游的產生有著極其深刻的社會、經濟和文化背景,它和不斷惡化的生態環境、人類環保意識的逐漸增強、環境保護運動的深入開展、傳統大眾旅游業的生態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生態旅游(ecotourism)這一專業名詞是1983年由貝洛斯?拉斯卡瑞(Ceballos―Lascurain.H)首次使用的。這位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IUCN) 特別顧問在他1987年撰寫的《生態旅游之未來》一文中明確提出生態旅游這一全新概念,隨后引起全球廣泛反響,各國都在自己的開發實踐中不斷豐富、發展著對生態旅游的理解。梳理世界各國開展生態旅游的歷程后發現,生態旅游的產生模式主要有主動式和被動式兩種。主動式是指一些經濟發達國家因市場需求而主動發展生態旅游,如美國在1872年建立世界上第一個國家公園――黃石公園。被動式是指部分經濟欠發達國家迫于經濟和環境的壓力,在不破壞生態的前提下迫不得已發展生態旅游業,如20世紀初,殖民主義者的大型狩獵活動給肯尼亞的野生動物帶來毀滅性的災難,從此肯尼亞政府開始發展生態旅游業。
二、文獻綜述
(一)生態旅游資源概念
1980 年加拿大學者Moulin?C.首次提出“生態性旅游資源”的概念。西方國家普遍認為生態旅游資源就是純天然的“自然景觀”,因此,對生態旅游資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熱帶野生叢林、野生動物園、國家公園等純自然區域。TIES(生態旅游學會)、WCU(世界保護聯盟)、Cl(國際保護組織)、TNCO(自然保護管理委員會)、UIAES(旅游人類學委員會)等國外機構對生態旅游的研究相對比較深入。伴隨著我國旅游業的飛速發展,20世紀80年代起國內學者開始關注生態旅游,雖然對生態旅游資源的研究起步較晚,但學術觀點頗豐。一種觀點認為生態旅游資源是可供人類開展生態旅游的區域,如劉繼生(1997)、侯立軍等;一種觀點認為生態旅游資源是一種具有原生態的景觀,如張建萍(2001)、楊桂華等(2001);一種觀點認為生態旅游資源就是一種資源,如盧云亭等(2001)、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2013最新出版的《中國旅游大辭典》中的界定是“生態旅游資源是能對旅游者產生吸引力、可以為旅游業開發利用的由生物群體構成的總體景觀以及個別珍稀品種和奇異的形態個體。”
(二)生態旅游資源分類
由于對生態旅游、生態旅游資源等基本概念的界定尚未在國內外旅游學術界達成共識,因此,眾多研究者基于不同的研究視角、研究背景以及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對生態旅游資源進行了不同的分類,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一是從資源的性質和成因進行分類。一種是將生態旅游資源分為自然生態旅游資源、人文生態旅游資源,如張建萍(2001)、程道品(2004)、裴洪淑等(2007)、于洪雁(2012);另一種分法是自然生態旅游資源、人文生態旅游資源、保護生態旅游資源,如楊桂華(1999)、楊文鳳等(2009)等。二是從資源性質及功能將生態旅游資源劃分為森林、草原、荒漠、濕地、冰雪地帶等生態旅游資源,如袁興中(1995)、盧云亭(2001)、袁書琪(2004)、盧宏升等(2004)。三是從市場需求導向劃分。如:馬乃喜(1997)將生態旅游資源劃分為觀賞型、科學型、探險型、保健型、狩獵型、民俗型;袁書琪(2004)將生態旅游資源劃分為觀光型、運動型、休閑型、度假型、科考型、探險型等。四是從旅游者的旅游動機角度將生態旅游資源分為心理、精神、健身、經濟、政治幾個方面。五是從旅游者的感知角度分為可視、可感覺兩類,如何平(2002)、徐守斌(2010)。六是從旅游開發與經營視角劃分。如王建軍等(2006)將生態旅游資源劃分為生態旅游景觀資源、生態旅游環境資源。
(三)文獻述評
據不完全統計,現有關于生態旅游資源概念的界定有120余種。這些概念存在的分歧主要體現在主體的界定、范疇的劃分、學科視角的選擇三個方面。基于不同的概念界定,分類方法也不盡相同。第一種按資源的性質和成因劃分的分類方法應用最為廣泛,但它套用的是中國國家標準《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18972-2003)》的常規分類法,其實質仍然是對旅游資源分類,沒有體現“生態”的特點,因此并不科學。后幾種方法是基于研究者的認知進行的微觀分類,不能滿足旅游發展的實際需要,因此,應用不夠廣泛。綜合運用多種分類標準進行多級分類是目前學術界的發展趨勢,相對比較客觀、系統。但是,梳理后不難發現:已有文獻所提出的分類方法大多是從旅游學科的視角去認知和研究生態旅游資源的相關內容,但是,生態旅游是一門交叉學科,其具有厚重的學科內涵和個體特征,因此,現有分類方法不能體現出生態旅游資源的全部屬性,沒能詮釋生態旅游資源的真諦,既不符合際發展的需要,也不能滿足理論基礎的實質,仍需探討、改進、完善。
三、反思與構建
(一)反思
1.用什么樣的學科視角去研究生態旅游資源呢?生態旅游不同于傳統的大眾旅游,它具有生態學與旅游學的雙重屬性,而且涉及地理學、社會學、管理學、環保學、資源學等眾多學科的相關理論和相關內容,因此,單從旅游經濟學或生態景觀學的視角去研究這一全新概念、套用旅游資源分類方法對生態旅游資源進行分類的研究路徑既不可取、也不適用。無論是從何學科背景、任何研究目的出發,都應尊重生態旅游作為交叉學科的特點,至少要以生態學和旅游學的視角去研究生態旅游資源的相關問題。
2.為什么要對生態旅游資源進行分類呢?明確生態旅游資源分類的目的不僅是基礎研究的前提,而且是實踐活動的保障,更是進行科學劃分的主導思想??茖W分類生態旅游資源,一方面是為了識別生態旅游類型、確定生態資源價值、明確生態資源現狀;另一方面是為進一步評估、保護、開發、傳承奠定理論基礎,以滿足旅游者、決策者、經營者三方需求。因此,分類中不僅要包括景觀、環境等可視要素,而且應適當考慮保護和開發的相關內容,盡量涵蓋不同需求者的關注要素,以滿足生態旅游開發和發展的各方要求,實現傳承和可持續的發展。
3.生態旅游資源中是否應包含生態環境這一要素呢?伴隨著生態旅游內涵的不斷深化,人們對生態旅游資源的認識也越加深入。越來越多的學者認識到:在生態旅游資源構成中,生態環境不再只作為旅游資源的背景,甚至成為生態旅游的主要吸引因素[2]。對于生態旅游而言,生態環境條件的優劣是生態旅游資源開發成敗的關鍵因素[3]。因此,在我國,生態環境同人文資源一樣,是生態旅游資源不可分割的內容,應作為生態旅游資源的構成要素。
(二)構建
為確保研究成果的適普性、可操作性,滿足生態旅游快速發展的實際需要,筆者吸納前人的研究成果,基于生態學和旅游學的研究基礎,綜合運用資源學、管理學的相關知識,緊緊圍繞科學發展觀對生態旅游資源進行分類,從生態旅游的全新視角去認識生態旅游資源,探索性地構建基于生態學-旅游學的生態旅游資源分類體系(見圖)。
圖 生態旅游資源分類體系
四、結語
生態旅游既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旅游形式,也是保障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指導理念。生態旅游資源是生態旅游發展的首要條件和重要基礎,生態旅游資源的分類與評價是生態旅游理論的基本內容??茖W劃分、合理評估生態旅游資源是生態旅游學科建設的重要內容,是進一步制定開發與保護規劃的前提,是實現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需要。不容否認,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生態旅游理論研究已經形成了一些基本框架和方法,但是,生態旅游作為新興的邊緣學科,還不夠成熟,比如:生態旅游、生態旅游資源等基礎概念還未統一,現有生態旅游資源分類方案存在明顯的不足之處。這種缺憾不僅僅體現了旅游研究的不成熟性,也反映出旅游基礎理論研究和方法論的滯后性。在不成熟的理論階段,向成熟學科借用“概念”、“方法”和“理論”無可厚非,但應尊重客觀現實和理論基礎,抓住交叉學科的本質和特性。雖然現有研究成果不能滿足迅猛發展的生態旅游實踐活動,但是“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與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仍將長期存在,因此,要想實現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必須以生態旅游的新視角去認識研究生態旅游資源的內涵,用交叉學科的研究方法去豐富生態旅游的研究理論,用理論指導實踐,用實踐修正理論。
參考文獻:
[1]盧云亭. 生態旅游與可持續旅游發展[J].經濟地理,1996(3):106-112.
[2]王建軍,李朝陽,田明中.生態旅游資源分類與評價體系構建[J].地理研究,2006(5):507-516.
[3]邱云美.基于價值工程的生態旅游資源評價研究[J].自然資源學報,2009(12):2158-2168.
[4]王金偉,李丹,李勇,佟連軍.生態旅游:概念、歷史及開發模式[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報,2008(9):24-30.
一、生態旅游者的概念
眾所周知,作為生態旅游活動的主體,生態旅游者對于實現生態旅游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能夠起到極其重要的助推作用。因此,對于生態旅游者的概念進行明確的界定,一方面能夠有助于更好地識別已知的生態旅游者、挖掘潛在的生態旅游者;另一方面,對于目標客戶的準確認定將會更好地推動生態旅游行業的快速發展。然而,截至目前,我們對于生態旅游者的概念還并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各方對于生態旅游的定義尚未達成共識,而生態旅游者事實上是生態旅游這一活動的具體參與者與實施者,因此其概念依存于生態旅游的概念,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我們在對于生態旅游者這一概念進行認識時將面臨許多困難;其次,生態旅游者之間的活動與經歷多種多樣,因此我們很難分析其所具備的共同特質;再次,目前的研究調查大多僅僅針對一個旅游目的地,因此導致取樣困難。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生態旅游者被定義為“到生態旅游區旅游,且以大量消費生態旅游產品為其主要活動內容的旅游者”;而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其則被定義為“具備一定的生態學與環保知識的個體,且能在旅游活動中體現出其生態與環保精神的旅游者”。以上定義雖都具備一定的道理,但也大都有所偏頗,并不能全面而準確地表達出生態旅游者這一概念的內涵。從一個較為寬泛的概念來說,當一個旅游者在旅游的過程中體現出了一定的環保特性時,我們就能稱其為一個生態旅游者了。
二、生態旅游者的分類
目前無論是學術界還是各個事務部門中對于生態旅游者的分類都還沒有一個被普遍認同的共同標準。而各個相關部門及學者間基于種種不同的研究角度、研究方法及研究目的,對于生態旅游者之間的分類標準一般也各有不同。就目前而言,主要有以下幾種分類方法。
(一) 按照國籍的不同來分類
依照這個標準,生態旅游者被分為國內生態旅游者與國外生態旅游者。
國內生態旅游者一般是指那些離開自己的居住地而前往位于本國的其他地區進行一些生態旅游活動的游客;而國外生態旅游者則是指暫時離開自己的長居國或者定居國,進入其他國家進行生態旅游的游客。但就我國而言,凡是那些由他國而來,在申辦入境手續后手持的簽證是“L”類型的游客都被認定為國外生態旅游者,包括外國友人、我國港澳臺同胞以及具有其他國家國籍的同胞等。
(二) 按照旅游目的的不同來分類
當我們依照旅游目的的不同來對生態旅游者進行分類時,其一般被分為觀光型生態旅游者、專題型生態旅游者、參與型生態旅游者與綜合型生態旅游者四種。
觀光型旅游者是指那些為了欣賞我國的生態自然的游客。因此其目的地一般都是那些有著優美自然風光與顯著地域特點的地方,例如國家森林公園、“世界遺產”景區、特定地貌景區、自然保護區等;專題型生態旅游者則是指那些有著明確目的與特殊動機的生態旅游者。這部分人外出旅游的目的一般是進行科學考察活動,如特殊地貌考察、動植物生存狀況考察等。在他們的旅游過程中,開闊眼界、增長見聞、提升知識等目的被放在一個很重要的位置上;參與型生態旅游者則是指那些能夠積極參與各類旅游活動的生態旅游者。所謂的旅游活動即包含那些能夠寓教于樂的登山、觀鳥、釣魚、野營等活動,又包含植樹造林、環保宣傳、動植物保護之類的公益活動;綜合型生態旅游者的目的則是兼而有之,他們出行的動機十分多樣,即想要飽覽自然風光又想增長見識,有些時候也愿意積極參與各項旅游活動。一般來說,這部分的生態旅游者是整個生態旅游者團體中最大的一個組成部分。
(三)按照組織形式的不同來分類
按照這個標準,生態旅游者被分為兩個部分,即個體生態旅游者與團體生態旅游者。一般而言,相對于團體生態旅游者,個體生態旅游者的時間安排上更為靈活,項目的選擇上也更具自主性。但與團隊生態旅游者相比較,由于其一切交通、住宿環節都需要自己來聯系,因此不夠方便快捷。
(四)Lawton和Weaver的分類觀點
事實上,除卻以上的三類方法之外,還存在著許多其他的分類方法,而知名學者Lawton和Weaver的觀點值得我們關注。
在他們看來,生態旅游者應該被分為三類,即嚴格型生態旅游者、一般型生態旅游者與組織型生態旅游者。
所謂的嚴格型生態旅游者是指這部分旅游者的終極目的在于不斷尋求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手段。在這部分人看來,自然與人類都是平等無二的,因此我們理應以更加溫和的手段來面對自然。正是由于他們心中的這份感慨使得他們在與自然相處時時刻充滿著強烈的生態環保意識,并且真心實意地愿意為保護生態作出自己的一份貢獻。在Lawton和Weaver看來,這部分人才真正體現了生態旅游的核心理念。然而遺憾的是,這部分人在整個生態旅游者團體中所占的比例也是最小的。
而一般型生態旅游者則是指那些具備中等或淺顯生態意識的旅游者。這部分人對于獲取生態知識并沒有太大的興趣,相關的知識錄入大多依托于導游或旅游手冊的幫助。相比較而言,他們更樂意關注于自身能否在旅游時獲取更大的物質與感官享受。
在Lawton和Weaver的調查過程中,他們發現在嚴格型生態旅游者和一般生態旅游者之間還存在一種過渡型的團體,他們將其定義為組織型生態旅游者。這一類生態旅游者的特點在于他們的生態環保意識比一般型生態旅游者的環保意識更強,但在旅游過程中又體現出種種類似于一般生態旅游者的特征。
三、生態旅游者的識別方法
為了更好地衡量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家的生態旅游發展狀況,就需要對眾多生態旅游者有所關注與研究。然而相對于生態旅游者的分類,如何有效地將生態旅游者從眾多一般旅游者的團體中區分出來似乎是一個更困難的問題。為此,國內外專家學者都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議、進行了很多不同的嘗試。
在相對早期的階段(大概是公元2000年之前),國外的學者一般主要采用的是行為學的方法。這個方法一般較易操作,然而也不無粗糙,在很大程度上將生態旅游者與自然旅游者混為一談。伴隨著生態旅游行業的蓬勃發展,眾多學者對于生態旅游者概念的研究也不斷取得新的進展,于是新的識別方法也開始不斷出現,例如行為識別法、專家判別法、自我識別法以及數學識別法等。
(一)行為識別法
這是眾多學者在對于生態旅游者進行識別時所采用的最為普遍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的指導思想是,一個在旅游目的地像生態旅游者一樣活動的游客都將被定義為旅游活動者。這樣,無論是那些自然或者環保組織的成員抑或是對生態旅游產品進行消費的旅游者都會被納入到生態旅游者的范圍之內。這種方法相對簡易,但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當取樣手法、途徑有所不同時,其結果也將顯示出巨大的差異。因此,為提高精度,這種方法應該和其他識別方法共同采用。
(二)專家判別法
這種方法的核心在于相關的專家學者積極運用自身的知識與經驗來尋求出一些預定指標,并據此提出一些問題,并通過受訪者對于這些問題的回答來判斷出這些受訪者是否是生態旅游者或者是哪一類的生態旅游者。要想使這種方法取得一個較好的效果,就必須使得這些指標的設定盡可能的趨于合理與完善。
(三) 自我識別法
這種方法主要是指由問題回答者自己來認定自己是否為生態旅游者的一種方法。一般來說,這種方法大多會與行為識別法共同使用。在使用這種方法時一般會首先詢問受訪者是否了解生態旅游的概念。而只有當受訪者對這個概念有所了解的時候,才能進入其他步驟,即通過對其他問題的追問來使受訪者確認他們自己是否是生態旅游者。這種方法在單獨使用的時候也具有較大的缺陷:一方面,這種方法在運用時對于受訪者本身的素質要求較高,故而使得符合要求的調查樣本量相對較小;而另一方面,一些旅游者可能會由于某些特別的原因而選擇撒謊,這就會對調查結果產生較大的不良影響。
(四) 數學識別法
目前用到的數學識別法主要有兩種,即logit模型與聚類分析。由于對這兩種方法的運用相對較少,因此在此不做詳細討論。
四、結語
一、生態旅游概述
生態旅游主要是指以可持續發展觀為導向,以保護生態環境為目標,以和諧發展為原則,并以獨特的人文生態系統、自然生態環境為載體的新型旅游方式。無論是從旅游業發展角度,還是從社會、環境發展角度來看,發展生態旅游具有其必然性。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及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的情況下,人們對旅游的需求及要求變得愈來愈高。規模性的旅游活動,盡管帶動了部分地區的經濟發展,但也對旅游區及周邊生態環境產生了一定影響。生態旅游強調了旅游規模的小型化,將旅游活動限制在承受能力范圍之內,這樣不僅能夠滿足旅游觀光質量,而且能夠對景區產生持續性的保護,實現旅游業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二、生態旅游度假區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生態旅游的升溫,我國各地紛紛推出各具特色的生態旅游度假區,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發展過程中,也暴露了一定問題,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1)旅游產品開發有待加強。部分生態旅游度假區還處于發展初期,旅游模式依然停留在層次較低的景觀觀光階段。還有一些生態旅游度假區大力發展農家樂,但也只是以休閑農業為主,旅游產品形式過于單調,未能將旅游活動與當地生態、人文歷史、地方風俗特色等充分關聯起來。由此可見,旅游產品開發深度還不夠,對游客缺乏吸引力。(2)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完善。部分地區生態旅游度假區基礎設施較為滯后,特別是交通設施不夠完善。一旦到了旅游旺季,經常會出現堵車的情況,不僅會影響游客的旅游體驗,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游客的積極性。另一方面,生態旅游度假區缺乏專業型導游人才,很多導游都是由當地居民臨時兼職,專業水平不高,對生態旅游深入發展產生了一定阻礙。(3)市場輻射范圍小。一些生態旅游度假區市場輻射范圍較小,其旅游客源主要來自周邊地區,又缺乏打造和提升景區品牌手段,制約了空間拓展。
三、促進生態旅游度假區發展的相關策略
(一)完善生態旅游規劃
通過完善生態旅游規劃,能夠為生態旅游度假區發展提供明確的方向。例如,浙江德清下渚湖濕地生態旅游度假區在發展初期就明確了借助濕地旅游來保護濕地生態,促進生態旅游與生態環境共同發展。在生態旅游規劃過程中,相關規劃工作要體現出知識性、生態性及保護性,結合旅游度假區實際環境容量來確定游客流量,將客流嚴格控制在限定范圍內。同時,要對旅游功能區及保護等級進行合理劃分,制定對應的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和保護方案,實現生態資源持續發展,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目的。
(二)加強生態旅游產品設計
加強生態旅游產品設計,意味著能夠將生態旅游度假區的特色充分發揮出來,從而增強生態旅游度假區的影響力及吸引力,讓游客獲得獨特的體驗。以浙江開化森林生態旅游度假區為例,其生態旅游主題為“九山半水半分田,千樹萬花博覽園”,相關旅游產品也是圍繞著該旅游主題所打造的。在相關產品設計過程中,參考區域交通條件、各景區分布形態以及人流、視線空間組織等,以歷史時間順序,分別打造了“林徑賢竹”、“農耕人家”、“石器尋蹤”、“遠古時代”四個主題區域,各主題區域相互獨立,彼此之間又存在關聯,為游客提供了獨特的旅游活動,能夠滿足游客多元化的需求[3]。由此可見,在生態旅游產品設計當中,不僅要做到“因地制宜”,還要賦予相關產品特征化元素。當然,這些特征化元素不能與生態旅游度假區核心主題相偏離,而是要進一步強化主題內容,以此拓展主題覆蓋范圍,為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最終形成難以忘卻的回憶。
(三)加強旅游度假區環境管理
生態旅游度假區發展的核心目標在于環境與旅游和諧發展。很多生態旅游度假區承載了濕地、森林生B系統,這些生態系統在環境調節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如果生態旅游開發過度,可能會導致濕地、森林的功能出現退化。因此,在發展生態旅游的過程中,應該加強環境管理,始終將環境保護置于首要位置。無論是社會效益,還是經濟效益都要絕對服從于環境效益,實現生態旅游資源可持續發展。具體開發過程中,要結合旅游規劃的功能進行合理分區,并做好相關環境評價工作。對于可能破壞或損害生態系統功能的行為,要提前擬定修復、保護方案。在項目運營后,也要做好環境保護工作,保證環境管理發揮成效。
四、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