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日常生活中的光學現象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在生活中發現物理
我們在生活中會發現這樣的現象:早晨天空是藍色的,傍晚太陽看上去是紅色的。這是為什么呢?細心的人會從物理學的角度去思考:早晨太陽通過空氣射入大氣層,太陽光中波長比較長的紅光、黃光、橙光等都能夠穿透大氣層,直接射到地面。而藍光、紫光等被懸浮在空氣中的微粒阻擋射向四方,從而天空呈現出蔚藍色。這就是在生活中發現了物理知識――光學。傍晚時,太陽光要穿過比中午幾乎厚三倍的大氣層,這樣只有紅光以巨大的穿透力穿過大氣層,到達地面的太陽光看上去就是紅色。有經驗的家庭主婦,給客人倒熱茶時,放一根銀茶匙在杯子里,這樣杯子就不會破裂。其原理是當開水倒到杯子里時,在還沒有來得及燙熱玻璃杯之前,會把一部分的熱分給銀茶匙,因此開水的溫度降低了,對玻璃杯沒有什么妨礙了。從這生活小事中可以知道人們運用的是物理知識了。再如,家里突然停電了,維修工首先會從保險絲開始檢查,然后檢查線路,這也是運用物理知識。還有如何判斷金戒指是否是純金,人們常用測量質量和體積,計算密度,查密度表對比。生活處處有物理謎語,只要你善于觀察,善于思考就會用物理知識去解謎。
二、在生活中學習物理
我們在冬季的時候會看到這樣的現象:從保溫瓶里倒出開水,塞瓶塞時,瓶塞會往上跳一下。這是為什么呢?用物理知識來解釋就可以了,因為在倒出開水時進入了一些冷空氣,當瓶塞塞緊以后,進入到保溫瓶內的冷空氣受熱膨脹,壓強增大,從而就推開瓶塞,使瓶塞往上跳動。還有常見的是在日常生活中,看到有人把煮熟的熱雞蛋撈起來立即放入冷水中浸一會,這樣很容易剝殼。其實這些聰明的人們運用的就是物理知識:熱雞蛋殼和蛋白遇到冷水就會收縮,但收縮的程度不一樣,這樣兩者就很容易脫離。
生活中有很多的物理現象,只要我們細心觀察,開動腦筋,不斷分析就會發現生活中的物理。教師應善于指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物理,多觀察,勤思考,讓物理知識充分地為我們服務。物理教師可以從日常生活中的某個現象為背景,提出問題,引入教學內容。如講解“汽化”現象時,我們就可以先讓學生體驗或者回憶各自從游泳池里出來時的感受,等學生回答“冷”的感覺以后再導入新課――汽化帶走熱量”這一物理知識了。日常生活中有些現象無法通過現有教學條件進行模仿,這就需要教師采用視頻或者圖片來讓學生觀察,讓學生觀察日食、月食的視頻,并讓學生邊觀察邊思考:為什么月亮只露出半邊臉?等學生交流之后,教師就引出“光直線傳播”的物理知識。在生活中學習物理,真正讓物理走向生活,從生活走向社會。
三、在生活中運用物理
物理知識在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病人輸液時用的吊瓶就是一例。如圖所示,藥品插口有兩根管子,其中B是保持瓶內和瓶外相通,從而使藥液在重力的作用下從A向下流出;針頭的表面做的非常光滑,這是為了扎針時減小摩擦以減輕病人痛苦;若要提高輸液速度,除了調節器調節外,還有一個簡便的方法就是通過B管向里面增加氣體,其中的道理是使瓶里面的氣體壓強變大,對藥液的壓力變大。
關鍵詞: 活教育 活教材 活教法
幼兒園的科學教育就是充分利用周圍環境,為幼兒創設條件,提供物質材料,幫助幼兒主動獲取粗淺的科學知識經驗。在孩子們的生活周圍,充滿了各種有趣的科學現象,我們應讓幼兒置身在廣闊的社會生活中學習。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對幼兒園科學教育的開展有很大的指導作用。
一、科學內容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應以生活為中心,他強調“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茖W教育不能僅僅局限于書本教育,貼近幼兒生活的教育更能激發幼兒的興趣,更有利于幼兒理解和掌握基礎知識。
1.生活小常識――活教育
在生活中,教師要做個有心人,盡量給他們“活”的教育,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科學現象,對幼兒進行隨機引導。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幼兒經常會產生很多疑問:“豆漿是從哪里來的?”“這個雞蛋是熟的還是生的?“汽車為什么跑得快?”……幼兒急切地想知道為什么會有這些現象,因而在日常生活中,教師應盡量記錄幼兒有價值的問題和發現,組織幼兒開展探究活動。例如通過開展《豆漿從哪里來》這一活動,孩子們可以進行親手浸黃豆、磨黃豆,將黃豆放進豆漿機等探究活動,了解到香噴噴的豆漿是由黃豆磨成的;又如通過開展《有用的小工具》這一活動,讓幼兒自由操作、擺弄各種小工具,摸索出小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功能等,從而能在實際生活中運用這些小工具。
在一次午睡起床后,我去拉窗簾時,發現窗簾后有個身影在晃動,過去掀開窗簾一看,清清正趴在窗邊,用手指在窗戶上比畫著什么,“清清,在干什么?”“老師,你看窗戶上能寫字。”其他小朋友一聽都圍了過來,“你知道為什么窗戶上能寫字嗎?”“有水唄!”“那水是從哪里來的呢?”“這――”“有哪個小朋友知道?”我問其他小朋友,活動室里,幼兒像炸了鍋似的討論開了,雖然起床活動的時間比平時晚了點,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認識了一種現象,這些東西并不是教師強塞給他們的,是他們通過自己的探索、發現獲得的。教育原本就在兒童的生活之中,教育原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2.大自然、大社會――活教材
陶行知先生曾說:“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必須以大自然為您的生物園,才有豐富的收獲……真教育是在大自然與大社會里辦……”這就要求教師突破按計劃循規蹈矩的教學模式,把孩子從課堂教學的籠子里解放出來,讓我們的教育走出課堂,走進社會。大自然以其無比寬廣和慈愛的胸懷,每一個季節都給孩子們帶來妙趣橫生的禮物。在大自然中,孩子們感受、體驗和發現著自然界的變化和奇妙,其樂無窮,受益無限。春天來了,我們帶領孩子們到家鄉的亭林公園踏青,孩子們撲蝴蝶、抓蝌蚪,盡情地和大自然親密接觸;我們帶領孩子們參觀丹桂園,在這里,孩子們看到了大片的玫瑰園、粗壯的仙人掌,還看到了各種千奇百怪的植物;秋天到了,我們帶領孩子們看落葉飛舞、看小草枯黃、看開放;我們和孩子們一起撿落葉、印樹葉、做書簽等,使他們對形狀各異的樹葉產生極大的興趣。在認識各種各樣的水果時,我們帶領孩子去附近的菜場參觀,在觀察中,幼兒隨意地交談,既讓老師了解了幼兒的已有經驗,又適時地豐富了幼兒的認知范圍,通過參觀活動,孩子們認識了很多蔬菜。
二、教育環境生活化
幼兒的認知發展是其在不斷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積極作用于外界而獲得的。因此,根據幼兒已有的經驗,創設一個健康、豐富的科學教育環境,是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和發展需要的。我們不僅設有專門的科技操作間,預設好許多材料、工具供幼兒探索、操作,還在班內設立科技角,提供一些幼兒近期感興趣的實驗材料和工具,如彈簧、磁鐵、盒子、電線等。在區角游戲中,讓孩子用自己的小手去做簡單的、自己感興趣的小實驗,孩子們可將這些材料做成魔盒、電線小人、會跳舞的動物等。在這里,孩子們步入了光學、電學、聲學、力學的科學世界,動手動腦,通過一遍一遍的嘗試、一次一次的探索獲得真知。物質環境是重要的,給幼兒創造寬松和諧的心理環境是同等重要的。我們應熱情地支持鼓勵幼兒的科學探索活動,愛護幼兒的探索成果,不傷害他們的自尊心,與他們共同參與到活動中,使他們無拘無束地接受科學教育。
我們還經常帶領幼兒去科博館、知名的企業參觀,以豐富幼兒的知識,了解現代化的流水線工程,不僅培養了幼兒熱愛家鄉的情感,更激起了幼兒對周圍生活的關注。另外,我們通過引導幼兒參觀超市組織孩子們收集各種商品的包裝,開展一系列的主題活動:一次性食品、食品的包裝、各種各樣的商標,等等。通過這些活動,使孩子們了解到了商品的包裝上有商標、使用說明、有效日期、生產日期等;食品有不同的保存方法等,使孩子們進一步了解了我們周圍的事物,讓我們的教育更加接近幼兒的生活。
三、指導策略生活化。
【關鍵詞】 理論 自然 生活 試題
在《義務教育階段物理新課程標準》中,談到物理課的價值表現時,有這樣的要求:“通過從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認知過程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領略自然現象中的美妙與和諧,培養學生終身的探索興趣?!蓖瑫r還指出:“教師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的物理情景……”。
那么,怎樣在教學中把這些要求運用到教學中去呢?我認為,有這么幾點,希望和同仁們一起探討。
一、讓物理和其它課程相結合,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創造物理情境
比如,物理課堂怎樣讓學生領略自然現象中的美妙與和諧呢?拿語例子,在中國古詩詞中,有好多詩句都包含著我們所學的物理知識。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薄按昂鲙X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月落烏啼霜滿天”等等,這些優美的詩句里邊包含了聲、光、熱、運動學等的物理現象。當你品味時,這些物理現象是不是也有了濃濃的詩韻,深深的畫意呢?
學生在學習語文時,如果又能通過物理知識體會到詩的意境,又通過詩詞感受到物理現象的美妙與和諧,定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物理情感的生成。
當然,物理還可以和其它課程相結合,只要我們善于發掘,就能找到許許多多的相通切入點。
二、物理來源于生活,在生活中要創造物理情景
既然物理來源于生活,那么我們的物理教學就應該將課堂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體現物理來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又是解決生活問題的基本工具。讓學生在熟悉的物理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問題,采用靈活多樣的導入方法,找到解決問題的規律。
例如:學習了重力知識后,可讓學生觀察打羽毛球時羽毛球的運動規律。羽毛球的頂端做得重一些,這是利用降低重心使球在下落過程中保護羽毛;學習了光學知識,可以讓學生觀察汽車上利用了什么樣的光學知識,所騎的自行車上利用了什么光學知識等。要讓學生展開熱烈的討論,充分挖掘學生的想象力,知道物理與我們的生產生活實際密切相關。
三、生活中有物理,在教學中要多探究生活問題
課堂上的觀察和實驗能夠向學生展示典型的物理現象,創設探究問題的物理情景,激發認知沖突,這是保持學生有意注意、激勵學習動機最有效的途徑。
學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觸的物理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他們目之所見、耳之所聞的大量物理現象都可以成為學習感性知識的來源。教師要善于尋找生活中的物理因素,讓學生把生活體驗同物理知識結合起來,并且上升為理性認識。
例如:在學習了慣性知識以后,要會應用慣性知識來解釋為什么汽車剎車或啟動時人會往前傾或往后倒的道理,從而引出司機應系安全帶,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另外速度太快了也會造成剎車后由于慣性大,車停不下來發生安全事故,教育學生騎車時速度不能太快。
四、理論要用于實踐,多利用物理知識解決生活問題
把物理知識與生活、學習、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收集資料、動手操作、合作討論等活動,讓學生真正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從而提高他們利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學習了壓強知識后,我給學生做了這樣一個例題:在海灘案發現場留下了罪犯清晰的站立腳印,公安人員立即用蠟澆鑄了蠟鞋模,測量蠟鞋模的平均厚度為3cm,質量為675g,又經測試達到腳印同樣深度的壓強為1.5×104Pa,求罪犯的質量。這是一個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解決此問題必須用到壓強的知識,在知識遷移過程里無形中培養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
在學習了電能、電功率以后,可讓學生查出家中電能表的標定電流,推算一下,允許接在這個電能表上各種用電器額定功率總和是多少?記錄電能表1分鐘的轉數,怎樣用這種方法測量一個用電器的電功率?
通過這些問題的解決,使學生更加認識到科學知識在日常生活,工農業生產乃至高科技領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從而更加相信科學,熱愛科學,樹立良好的科技意識 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
五、生活中處處有物理,多利用生活資源進行物理實驗
把物理知識與生活、學習、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收集資料、動手操作、合作討論等活動,讓學生真正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從而提高他們利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例如:塑料飲料瓶上扎上幾個高低不同的孔就成了液體壓強演示器。玩具激光筆可用來做光學實驗。用玩具放大鏡和硬紙板可制成小照相機,幫助學生理解實際照相機的結構。當學生用漆包線、鐵絲和磁鐵制成的小電動機開始轉動時,他們的探究興趣就更高了。還有鉛筆、玻璃杯、輸液器、小耳機、橡皮泥、等各種生活物品都能在物理課堂上發揮重要作用。通過有趣的物理實驗,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物理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
1.熱學知識與生活.盛夏時節在河邊走時會感到涼爽,其原因是夏天溫度較高,促使河水加速蒸發,在蒸發的過程中河水會吸收大量的熱量,從而使周圍的溫度明顯降低;水在太陽的照射下溫度上升得也比地面慢.
2.光現象與生活.大部分人會在傍晚或陰涼處洗車,這是因為如果在烈日下洗車,附著的水滴會產生凸透鏡的效果,造成車漆的最上層產生局部高溫現象,時間久了會導致車漆失去光澤.如果在此時打蠟,也容易造成車身色澤不均勻.所以,一般情況下應在傍晚或陰涼處洗車.日食和月食都是生活中難得的天文景觀,其中含有物理知識.簡單地說,日食的產生是由于光的直線傳播特性,地球、月球、太陽在同一直線,月球遮擋了太陽光導致的.一般情況下,日食是不容易產生的,能親身觀測到日食更是機會難得.月食是當太陽、地球、月球三者恰好或幾乎運行在同一條直線上時,地球全部或部分地遮擋了太陽光而產生的.月食通常在每月月圓前后發生(農歷十五左右),這是由月繞地、地繞日的周期性規律決定的,并且月繞地軌道與日自身軌道在宇宙空間并非為同一平面.
3.力學知識與生活.當遇到大風天氣時,為避免風將掛在晾衣繩上的衣服疊加或吹掉下來,可以先使用短繩結成環套,然后將這一環套套在鐵絲上,再把衣架掛在環套上.這樣做,衣架在晾衣繩上就不容易受風影響而滑動了.這種做法運用的物理知識在于,使用環套增加與鐵絲之間的受力面積,從而加大阻力.
二、物理的發展改變生活
物理的發展推動著人類不斷前行.電是一種自然現象,指電子運動所帶來的現象.自從19世紀末期電機工程學的進步將電帶入工業與生活,電學的發展就進入“黃金時期”,給人類社會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電的應用已經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比如,電飯煲煮飯是將電能轉化成內能將米飯煮熟;洗衣機是將電能轉化成機械能;家中的各種照明電器是把電能轉化成光能;等等.電學對于人類的重要性顯而易見.
近年來,電磁爐由于其便捷、安全的特性逐漸被人們所青睞,逐漸成為一種常見的家用電器.這就是物理科學改變生活的一個典型例子.電磁爐工作時加熱線圈中通入交變電流,線圈周圍便產生一個交變磁場,交變磁場的磁力線大部分通過金屬鍋體,在鍋底中產生大量渦流,從而使金屬鍋體產生所需熱量.在使用電磁爐后,電磁爐本身很燙,是因為金屬鍋體產生的熱量反向傳導到電磁爐上的,還有一部分是能量轉化時產生的熱量,電磁爐本身是不會產生除能量轉化外的熱量的.
計算機是孕育于物理學科的重要產物.自從1946年第一臺電子數字計算機面世以來,電子計算機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日趨成熟,走進了普通大眾的生活中.近年來,計算機領域又誕生了一項新的科技——VR,虛擬現實或稱靈境技術.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VR技術的研究規模及應用范圍得到擴展.VR技術在各個領域中都有著廣闊的應用效益和發展前景,是21世紀高科技發展的重要方向.如今,VR技術已經逐漸應用在人們的生活中,3D游戲、3D電影、互聯網購物等都出現了VR技術的身影,隨著VR技術的發展與成熟,它還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更大的便利.
三、結論與展望
第一、改革考試制度減輕學生精神負擔
傳統的考試形式、內容及其評估方式,對學生精神壓力太大。使學生個性得不到發展,特長難以發揮。 為了改革這種被動局面,我摸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考試方法,實行“知識點堂堂清和章章清”的新評估模式。所謂“堂堂清?”,就是每講完一個知識點,我就立即進行知識反饋,考察學生的聽課效果,批改方式可以學生互改,老師統一批改,得B級較多則效果較好,可以繼續講下一個知識點,若較B級較少則教師就放慢進度再把學生錯的多題的進行分析講解,盡量在進行新課中不留下疑問和障礙;在每個知識點理清后,就進行“章章清”,在“堂堂清?”的基礎上進行知識的綜合和遷移,練就學生的應變能力。這樣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很容易找到自己的成就感,檢測的效果比較理想。例如:“光學”這章,如果把全章上完在進行檢測,那效果十分差,而且學生把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規律弄混淆,還有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更是一塌糊涂。我把知識點進行分解:這一章課本有七個小節,每一個小節我都制作有知識點反饋如:
光沿直線傳播反饋題:
1.(2011?新疆)生活中許多物體可以發光,下列物體不屬于光源的是( )
A.水母 B.螢火蟲 C.月亮
2. 下列現象中,能用光的直線傳播規律解釋的是( )
A.雨后彩虹 B.水中“月亮” C.墻上手影
3.(2012?山西)2012年5月21日,美麗的日環食像一個金環掛在我國東南沿海的上空,如圖所示,下列現象中于日環食的光學成因相同的是( )
A.拱橋倒影 B.海市蜃樓幻影 C.立竿見影 D.畢業合影
光的反射反饋:
1.(2010?福州)入射光線與平面鏡的夾角為40°,則反射角為______;若入射角增大10°,反射角將增大______
2.(2009?義烏市)09義烏課堂上,老師用一套科學器材進行“研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實驗演示,得出了正確的結論.(1)根據光的反射定律,如果入射角為20°,則反射角的大小是______
3.(2008?新疆)一束光線與水面成30°角照射到水面,則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的夾角______;若光線垂直照射到水面上,則入射角是______
第二、優化課堂結構減輕課業負擔
課堂教學是學生接受知識的主戰場,打破“堂上由著老師灌”的局面,實施“四主”,“三同步”的新教學模式。四主是學為主體,教為主導,思為主攻,練為主線,讓學生在學習中參與,參與中學習。思、看、讀、做、聽、議、寫、評,在教師指導下,交錯進行,步步深入?!叭健笔侵R,方法、能力同步走。
教師的備課,講課、輔導,學生的領會、理解、記憶,都要把能力提高、智力開發當做基礎工程去抓。同時做好習題分類、歸檔工作。海水舀不盡,習題做不完,但類型總有限,抓住典型,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在堂上就把知識落在實處,多給學生方法,從能力上,素質上解決問題,提高做題效益,減輕學生課業負擔。 例如動量守恒定律是重點知識,也是難點知識,在教師啟發引導下,從推導到理解、應用定律完全都讓學生動腦想,動口議,動手練,這樣就會理解透徹,記憶牢固,應用自如。學生越學越會學,越學越愛學。搞清了,弄懂了,課下做題時間短,課業負擔就會減輕。
第三、開展多種活動減輕學生心理負擔
學生對物理有畏難情緒,特別是討論題、證明題、設計題更使他們心有余悸。
我們一改傳統的講學式,開展多種活動,學生學得生動活潑,學得有味有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組織攝影組、航模組、家電維修組、板報組、小制作小組等,第一課堂打基礎,第二課堂展才華。讓他們在大海中學會游泳,在實踐中增長才干。同時定期舉行小型競賽,物理學史實筆賽,基本概念搶答賽,物理規律猜謎賽,新型設計實驗賽。讓每個同學在不同場合多露臉,多閃光,以成功激情趣,減輕學生心理負擔。
第四、有藝術的課堂提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甩開負擔的陰影
初中學生年齡小,好奇心和求知欲都較強,在課堂上喜歡表現自己,但自我控制能力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如何針對初中學生的這些特點,設計處理好課堂提問,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1.聯系學生的知識,層層深入提出問題,導入新課。
2.聯系實際列舉式提問。在單元或綜合復習時,由學生聯系所學的物理知識,列舉日常生活中的實例,來說明物理現象或原理。
3.物理知識應用性提問。學生如果在教師的啟發下,運用學過的物理知識成功地解釋或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和問題,他們不但會感到一種學以致用獲得成功的喜悅,而且還能激發積極思考,培養運用所學的知識動手動腦解決實際問題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