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媒介融合研究現狀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媒介融合已成為當今媒體發展的趨勢,也是學界和業界正在探索和實踐的一個課題。“媒介融合”概念最早由美國馬薩諸塞州理工大學的浦爾教授提出,其本意是指各種媒介呈現出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①最初人們關于媒介融合的想象多集中于將電視、報刊等傳統媒介融合在一起,但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互聯網逐漸與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大眾媒介融合。本文以2010年為時間節點,在中國知網上搜索到關于“媒介融合”的文章180篇,并以這180篇為樣本,從不同視角對我國媒介融合的相關研究進行梳理。
一、媒介融合的主導力量
媒介融合的驅動力量很多,其中最主導的因素是什么,這些因素之間又存在怎樣的關系?
周志平認為“科技的進步不斷地改變著媒體及媒體生態環境,數字技術已成為支撐所有傳媒存在的基礎并決定著其未來發展方向。”②楊娟認為“面對媒介融合的大趨勢,我們想要尋找其根本原因時,答案是:需求。”③但是,大多數研究者認為媒介融合的驅動力不是單方面的,而是多方面作用的結果,比如蔣曉麗和石磊認為“媒介融合是數字技術、社會需求和產業政策共同作用的結果?!雹芡趿烈舱J為“驅動媒介融合的力量更多來自媒體對商業利潤的追求,而數字化技術恰好為此提供了實現手段?!雹莨P者認為,媒介融合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數字技術是前提,社會和市場的需求是動力, 產業政策提供了政策支持。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傳統媒體的發展
媒介融合沖擊了原有媒體的發展,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正形成一種互為補充、相互融合的關系。
蔣曉麗和石磊認為“數字技術和新媒體深刻地改變了傳媒的生態環境,報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在發行量、廣告收入、讀者結構、閱讀習慣等方面發生了不利影響。”⑥他們還認為“新技術的出現并不必然意味著舊技術的消亡,數字技術和新媒體在對傳統報業帶來巨大挑戰的同時,也為報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那就是在媒介融合中的數字化轉型?!雹吖P者認為,報業要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壯大,不可能單打獨斗。當前紙媒和新媒體融合的主要形式是報網融合和手機報,這是報業發展新媒體的一種運用,媒介融合拓展了報紙的生存空間,并為它注入了強大的生命力。
對電視媒體來說,“以制播分離作為電視媒體產業化發展的突破口,以新技術作為電視媒體產業化的戰略資源和核心要素,借助資本市場完善電視媒體管理結構和壯大產業規模?!雹嗝浇槿诤媳尘跋?,手機電視是電視業媒介融合的新形式,這在我國的發展剛剛起步,所以有研究者從產業視角分析認為“手機電視既然是媒介融合的產物,其產生和發展都要依靠手機所屬的電信產業和電視所屬的廣電產業的通力合作,打破產業之間的壁壘,加強合作,消除成見,以競爭為輔,以融合為主,共同達到互惠互利。”⑨此外,手機電視還必須根據自身特色,進行合理的內容設計,只有加強自身的內容建設才能爭取更大的發展空間。
對于出版業來說,“全媒體出版模式被業界所看好,被認為會是圖書出版業變革的一種趨勢。未來的每一本書都將是全媒體出版?!雹?/p>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對人才的培養和教育改革
媒介融合,不僅造成了媒體間的重組,同時給媒體人才教育提供了新的課題。
李莉認為“根據美國的經驗,符合媒介融合發展要求的新聞人才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能夠在多媒體集團中進行整合傳播策劃的高層次管理人才;二是能夠運用多種技術工具的全能型記者、編輯?!雹纤€認為“傳統報業雖然已經認識到了經營管理人才、資本運作人才和新媒體技術人才的匱乏,但培養與引進復合型、專業型人才的力度與速度還遠遠達不到發展的要求?!雹袟罹暾J為“我們缺少的是具有戰略意識的媒介管理人才。”⒀
對人才的需要最終要落實到教育上來,蔣忠波認為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人才的培養需從三個方面入手:“緊跟媒介融合趨勢,更新新聞人才培養理念;調整課程設置,打破專業壁壘;優化師資隊伍,整合教學實驗平臺?!雹彝瑫r還有研究者認為“懂新聞、懂技術、懂管理而且擅長策劃, 具有整合傳播策劃能力的新聞人才, 不是高校單方面力量能夠培養的,只能與媒介合作, 共同培養。”⒂培養新一代的“媒體融合”人才成為新聞教育階段性目標的重中之重。媒介融合發展催生新型的人才培養方式,全媒體型復合新聞人才的培養模式是媒介融合發展的需要,也是我國新聞教育儲備高層次人才、提高行業競爭力的必要舉措。
四、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產業結構和盈利模式
在媒介融合的加速推動下,傳媒產業自身不斷融合也加速和其他產業的融合,其產業結構和盈利模式都有了新的變化。
從自身來看,“媒介融合對于媒介產業最突出的影響,表現在媒介產業結構的轉變上。在媒介融合的推動下,媒介集團可以不斷做大做強,整個媒介產業結構逐漸向知識集約型、多元化、合理化與高級化發展?!雹?/p>
陶喜紅從產業關聯的角度來看媒介融合給傳媒產業和其他產業帶來的聯動反應,“媒介融合加強了傳媒產業內部不同媒介之間的整合與聯系,同時也增加了傳媒產業與其他產業之間的聯系。”⒄肖葉飛認為,“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使傳統媒介產業之間的邊界從清晰變為模糊, 這些變化將推動傳媒、電信、出版、娛樂、信息、文化等產業之間相互滲透和融合?!雹?/p>
鄧青、牛靜指出了當前我國傳媒業在盈利模式上的現狀:“在媒介融合的過程中,傳媒業的盈利模式還比較單一,雖然傳統媒體也嘗試過短信新聞、手機電視、網絡雜志、網絡電視等融合形式,但大多數形式由于各種原因而未收到理想的效果。媒介融合形成的新產業鏈以及衍生出的新的盈利產品和服務還比較少。”⒆同時也提出“針對已有的媒介產品,建議實行收取訂閱包用費、數據庫查詢費、廣告征訂等多元的盈利模式。”⒇鄒琳就期刊的盈利模式指出,“融合媒介將使傳統期刊業更加注重拓展新的盈利模式。我國傳統期刊業主要靠發行和廣告盈利,模式單一。而DAB移動多媒體電視、手機動漫、手機游戲、手機博客等擁有巨大消費群體的融合媒介使盈利渠道越來越開闊?!?21)可見,在融媒時代,任何媒體都不能僅僅靠廣告來盈利,而是要實行媒體互動,探索新的盈利模式。
綜上所述,隨著新媒體的發展,沖擊了傳統媒體原有的格局,媒體間的融合在社會發展的趨勢下成為必然。2010年我國學者從媒體發展、產業、盈利、教育等不同視角對媒介融合進行了研究,在梳理現狀的同時,也給未來的研究和發展提供了依據。
參考文獻
①陶喜紅,《論媒介融合在中國的發展趨勢》,《中國廣告》,2007(6)
②周志平,《媒介融合:媒體未來發展的新趨勢》,《新聞愛好者》,2010(8)
③⒀楊娟,《對我國媒介融合現狀的人文思考》,《新聞界》,2010(5),2010(10)
④⑥⑦蔣曉麗、石磊,《從媒介融合看報業的數字化轉型》,《新聞大學》,2010(3)
⑤王亮,《反思媒介融合》,《傳媒觀察》,2010(9)
⑧王伯群,《論媒介融合下電視媒體的產業化之路》,《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6)
⑨羅茜,《媒介融合視角下的手機電視發展研究》,重慶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⑩周山丹,《媒介融合時代圖書出版業的發展策略》,《編輯之友》,2010(2)
⑾⑿李莉,《媒介融合環境下中國報業發展的挑戰與機遇》,《今傳媒》,2010(1)
⒁蔣忠波,《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人才培養模式探析》,《新聞窗》,2010(4)
⒂吳聞鶯,《論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聞傳播教育》,《教育與教學研究》,2010(11)
⒃⒄陶喜紅,《媒介融合背景下傳媒產業結構轉型分析》,《當代傳播》,2010(4)
⒅肖葉飛,《媒介融合引領傳媒產業變革》,《中州學刊》,2010(6)
⒆⒇鄧青、牛靜:《媒介融合背景下傳媒業的變革和發展》,《新聞愛好者》,2010(1)
(21)鄒琳,《淺談媒介融合與我國期刊的發展》,《社科縱橫》,2010(9)
關鍵詞:媒介融合 中國演進 坦帕模式 學術喧鬧 理論變異
媒介融合自譯介到中國以來,提倡、推動等遠遠超出傳播學的范圍。從研究態度和研究方法看,大多是定性分析和文獻分析,缺乏實證研究。因此,遭人質疑,使人反思。筆者從辯證思維的角度探究媒介融合應有的面貌和本質,并對流行的觀點進行評騭。
一、媒介融合有無邊界:邏輯歸謬媒介融合的邊界與其應有的科學內涵
從邏輯歸謬法來看,媒介融合的邊界在哪里?是不分媒介地域、不分媒介種群、不分內容屬性、不分民族國別,越大越好的融合嗎,還是有一定的地域、范圍、對象和領域的媒介融合?當媒介融合從一種理念變成媒體實驗(實踐)時,媒介研究的科學性和價值規范就愈顯重要。
從媒介區域分布看,無論中國的省地還是外國的州縣,都擁有地方的報、刊、廣、電、網等媒介,任何人似乎都無力將其整合成一種媒介,也無這個必要。正如原國家廣電總局副局長黃勇所說:“無論從國家信息文化安全的角度講還是從市場競爭的角度講,全中國不可能只有一個物理網絡。‘三網合一’,那是一種想當然的想法?,F在世界上任何發達國家都還沒有做到‘三網合一’?!睆拿浇榉N群分布來看,人類傳播媒介形態的演變規律是繼承疊加發展的,即使科技發達的現代社會,原初的聲音、書寫傳播照樣有其無法替代的功能。因此,提倡、允許一種媒介生存而扼殺、限制另一種媒介生存不符合媒介生態的演變規律。從民族國別來看,任何媒介都是一國或當地民族的生活方式之必需。即使媒介不含意識形態,僅就語言的多樣性和技術的復雜性而言,恐怕世界上永遠都難以出現一個供地球50多億受眾都能看得懂、聽得懂、用得上的媒介。從內容設置來看,媒介級別、類型、形式不同,它傳播的功能、作用和針對的受眾群體也自然不同。傳播專業信息和大眾信息,傳播科技、文化信息和新聞娛樂信息的媒介自然不會融合在一起?!蹲匀弧贰犊茖W》等雜志刊載的信息自然不會和都市報的新聞娛樂信息融合在一起。因此從形式邏輯歸謬法來看,將某一事物發展推到極致就會產生謬誤?;?,通過分析可以看出,媒介融合是在一定的時空條件下,應有其科學的內涵。
從原初定義翻譯看,媒介融合(mesa convergence)的定義就有不甚準確、不甚科學之嫌。宋昭勛認為根據牛津英文詞典的注解,convergence一詞最早源于科學領域,如1713年英國科學家威廉?德漢談到光線的匯聚或發散(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 of the rays),其后,經普爾?高登、安德魯?萊徹遜翻譯后對我國新聞傳播有重要影響。蔡雯、章于炎的研究,都將其限定在一定的時空條件下,使其沒有衍生出“融合”一詞中文含義和語境中過多的附加意義,這無疑可以看出,當初的翻譯是忠實于原文和美國媒介實際的。蔡雯發表了數十篇文章,始終將其限定在融合新聞(convergence joumalism)或新聞媒介中,章于炎也是從優質新聞業務談媒介融合。然而,現今的媒介融合無限制的生發和外延,使其本來就富有歧義的概念更難表述,從而引發太多質疑,如產業融合和媒介融合是何關系?從概念種屬關系看,誰的內涵大、誰的外延廣?產業是經濟學的概念,媒介是傳播學的概念,媒介作為產業應是產業種概念之屬。從語義學來看,“產業融合”“媒介融合”作為主謂詞組無級量差別,但從邏輯上分析,“產業融合”包含“媒介融合”而不足相反。故此,兩者在交叉中應以產業為重并作為媒介生存的基礎。由此看來,產業融合內涵要大于媒介融合,或者說媒介融合應隸屬于產業融合,而目前一些國人的著作中從媒介融合分類看都將產業融合隸屬于媒介融合,這就難怪遭人質疑。李良榮認為,在沒有跨媒體組合,也沒有跨行業組合的前提下,“我們國家媒體融合的前景何在”?陳國權認為,“媒介融合易導致內容同質化”。另外,融合之后出現的高度壟斷,將會對民主社會產生什么影響,也是令人十分擔憂的。盡管中國與國外的傳媒環境不同,但傳媒發展有其共有規律,應按照事物發展的必然邏輯,在一定的時空條件下,探求媒介融合的現象和規律。對此,應消除翻譯語境中的歧義,尋求其共同之處。因為中文融合有“融化”“消融”之意,不如按mediaconvergence原義將其譯為“媒介聚合”,這樣,任何形態的媒介在互聯網技術平臺上都能擁有其位,都能生存。基于此,我將媒介聚合界定為新聞媒介形態受新媒體技術和受眾市場的牽引、為最大化地獲取傳播效果而進行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的擬態行為。誠然,媒介技術是催生媒介傳播方式和媒介形態發生變革的主導和擎動因素,然而從媒介生態學而言,媒介規制和媒介市場也是媒介變革的關鍵。可以這樣說,媒介技術是催生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意識形態變革的通用貨幣。但是,媒介制度和市場則因不同國度、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各有倚重。不注重規制和市場,未必能及時調節媒介融合進入改革領域。鑒于此,筆者反對將媒介融合擴大化、神圣化、萬能化,主張將其限定在新聞媒介新聞業務的融合或聚合上才符合事物發展的內在規律和這一概念的科學內涵。否則,傳播科技信息的媒介與傳播大眾信息的媒介在一起融合只能像恩格斯諷刺的“把鞋刷子綜合在哺乳動物的統一體中”樣荒唐。
【關鍵詞】融合新聞;媒介融合;新聞教育;課程改革;安南伯格新聞系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
一、方興未艾:美國新聞傳播院校媒介融合課程開設的現狀
最近幾年來,在美國新聞和大眾傳播教育領域關于媒介融合課程的討論很多。早在2001年,美國新聞和大眾傳播教育者協會(AEJMC)就建議新聞傳播項目(programs[1])緊跟業界的媒介融合實踐,跨越單一媒介平臺推出相應的課程[2]。2001-2003年間的AEJMC的3次年會光就媒介融合議題就共舉行了14個討論會(panels)。
關于媒介融合,美國很多新聞傳播院校近年來都已從單純的研討階段進入了實驗階段。據2003年對美國300所新聞傳播院校的調查,約有50%的院校已經根據媒介融合對課程作了不同程度的改革。[3]
而同年對美國46所第一梯隊的新聞院系的調查發現,有多達85%的院系已經開始推出媒介融合的相關課程[4]。
到2005年,根據美國佐治亞大學Lee B. Backer的調查,美國有458所大學開設了新聞傳播項目,當年畢業了48750名本科生和3500名碩士生;從就業上看,2005年,與網絡新聞相關的工作年薪起薪是32000美元,日報起薪是28000美元,電視是23000美元,廣播是26000美元;80%的畢業生相信20年內,大部分人都會從因特網獲得信息[5]。
二、美國新聞傳播院系開設媒介融合課程的動因
(一)業界需求:開設媒介融合課程的外部壓力
盡管對于究竟什么是媒介融合美國學界業界尚莫衷一是,但這并沒有阻礙業界對媒介融合實踐的蓬勃開展。主流報紙媒體,如《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和《華爾街日報》等的“只管做”(just do it)的方式,以及其他中小報紙,如《Tampa 論壇報》和《Bakersfield加利福尼亞人報》等從小處著手穩健成長的方式為其他媒體的融合實踐樹立了榜樣。媒介融合的豐富實踐增加了新聞媒體對媒介融合人才的需求,這一方面雖可以通過培訓現有從業人員得以解決,但根本上必然要依靠新聞傳播院系大規模的人才培養。
有不少研究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早在2003年,美國媒介融合研究者Huang 等人在對媒體從業人員所作了調查,發現有78%的受調查者“同意”或者“強烈同意”新聞專業學生無論什么方向,都應該掌握多種技能,包括寫作、編輯、電視制作、數字攝影攝像和網頁設計等[6]。
另Bruce等人對世界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融合新聞機構《Tampa 論壇報》“融合新聞中心” 的從業人員作了深度訪談,訪談者認為,第一,在該中心工作,從業人員必須首先要有一門技能特別精,但同時又能勝任其他工作,即一專多能。其次,他們強調新聞寫作與報道對各種平臺中的基礎作用;第三,對新技術有著很強適應能力和協作能力;第四,跨平臺的人際交流能力;第五,具有融合新聞跨平臺的工作經歷[7]。
由此看來,隨著業界媒介融合趨勢的推進,對新一代新聞工作者,即融合新聞工作者(converged journalists)的需求已經出現,而且正呈增長趨勢。對于業界而言,雇傭具有跨平臺工作能力的畢業生可以提高資源利用率,增加投入產出比;作為畢業生,具有以上能力也無疑會在競爭日益激烈的職場中獲得優勢。
(二)維護組織“合法性”:開設媒介融合課程的內在動力
組織理論和課程改革的研究成果都認為,各種組織都試圖通過變革來應對外部的不確定性和壓力(無論是實際存在的還是主觀上認為的壓力)。在新媒體環境的壓力下,作為組織,新聞和大眾傳播院系也必須通過變革――引入媒介融合課程――來應對外部壓力,適應外部環境。
另一方面,除了應對外部壓力外,新聞傳播院系還需要通過變革來維護自己的存在的合法性(legitimacy),這樣才能適應社會中其他組織的變化,在文化上繼續獲得公眾、客戶和其他專業人士的承認和認同。這種認同在充滿不確定的今天顯得尤其重要,它是院系獲得更多外部資源的必要條件[8]。
也許正是因為認識到這一點,美國學界關于媒介融合的研究已經日益認識到媒介融合教學的重要性,并為課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如Huang 等人的研究指出媒介融合存在四種層次:公司融合(corporate merger or alliance)、新聞形式/技術融合(form/technological convergence)、新聞內容融合(content convergence)、以及新聞從業者角色融合(role convergence)。其中新聞從業者的角色融合必然要求院校新聞傳播教學的融合。
專業院系教學人員也開始傾向于支持媒介融合課程改革。根據前述Huang的調查,在全美新聞傳播教師當中,對“鑒于業界的平臺融合趨勢,新聞專業是否要進行相應的重組?”這一問題,有56%的教授表示贊同和非常贊同(另有22%表示難以確定;另外22%表示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
在Huang對教師的調查中,“靈活性”是一個在“關于如何培養未來記者的意見和建議”中頻繁出現的詞,如一個教授寫到:
“我們不能只為‘眼前’而教。我們必須為學生四年后的畢業做好準備;而且,我們感覺到有責任讓學生了解和學習跨媒體制作,這樣他們在畢業后選擇工作時能具有更多的靈活性;在確定具體的工作后,他們都能將這些技巧應用于自己熟捻的專業”。
(三)三種不同的媒介融合課程改革路徑
美國新聞學者Wilson Lowrey在媒介融合課程改革的力度上將美國新聞傳播院校可以分為三類:堅守者(static)、改良者(supplementary)和變革者(re aligned)[9]。
堅守者認為目前的業界媒介融合現象僅僅是表面的,而新聞的基本原則和做法并沒有實質性的改變,因此堅持原有課程不變,繼續根據單一媒介類型培訓學生,而將跨媒介訓練放在次要位置;變革者則全面擁抱媒介融合,對現有課程從整體上作了革命性的改造。改良者則處于以上兩個極端之間,既堅持原有的按媒介類型而分設的系別(tracks)和課程(curricula),但同時也增加了媒介融合的相關課程(courses)或專業(sequence)。
Wilson Lowrey認為,以上三種類型的院校中,堅守者最少,變革者最多,而改良者的數量則正在增加。另外,以上三種類型既同時存在不同院系中,也可以作為線性發展存在于一個院系融合課程的不同發展時期。
三、選擇南加州大學新聞系作為研究案例的原因
如前所述,根據Huang的調查,為了應對新媒體的挑戰,美國有一半左右的新聞傳播院系都在不同層度上采取了某些措施,其中在美國學界討論較多的包括南加州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密蘇里大學、西北大學、堪薩斯大學和佛羅里達大學等的新聞傳播院系等。它們的模式既有共性也有各院系因地制宜的個性??紤]到本文的目的是為我國新聞傳播院系的媒介融合課程改革提供參考,本文抽選出美國南加州大學新聞系作為分析案例,這是因為:
首先,雖然我國目前關于新聞傳播教育的論文已有不少,但具體到關于媒介融合課程改革的深度研究不多,大多數研究都較為宏觀[10],而該案例內容豐富全面,能為我們提供微觀和深層的信息,從而對我國媒介融合課程改革的具體操作更有參考意義。
其次,媒介融合仍是一個年輕而亟待研究的領域,媒介融合課程建設尤其如此。在目前階段,媒介融合課程建設因為缺少足夠的實踐,相應的理論仍比較貧乏。而理論來源于實踐,因此筆者認為,此階段我們需要跟蹤和深入了解發達國家同行的具體實踐,并對之進行“深描,”從而能為我國新聞院系參考和仿效。
第三,作為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一種,案例研究(case study)與實驗研究、問卷調查以及文本分析不同,它追求對一個單獨事例(case)的深入的、歷時的和系統的描述,其目的在于深入了解導致某些現象之所以發生的背后的各種因素,做到“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從而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第四、作為案例,南加大新聞系的媒介融合課程改革中的經驗與教訓具有典型性,其媒介融合課程改革經歷了從小到大、從不足到完善的一個完整的試錯過程,堪稱研究美國新聞院系媒介融合課程改革來龍去脈的“完美”案例。它所遇到與克服的問題都很可能是我國同行們在自己的實踐中同樣會碰到的問題,如:其首先從一門相關課程開始漸進發展,但后來卻激進地將網絡新聞與紙質以及廣電新聞置于并行地位因而難以為繼,以及其對融合新聞報道的具體教學方式的摸索(如,是同時使用多媒體報道同一新聞的不同方面,還是分別用不同媒體重復報道同一新聞等)等等。
四、摸著石頭過河―南加大新聞系媒介融合課程改革的經驗與教訓[11]
美國南加州大學新聞系[12]隸屬于該校安南伯格傳播學院(USC Annenberg School for Communication)。該院是美國新聞傳播教育和研究的知名院系之一,在教學和研究上素有創新的傳統。著名傳其中播學者埃弗里特•羅杰斯(Everett M.Rogers)就曾任該學院的教授;2003年,美國著名網絡傳播學者曼紐爾•卡斯特爾(Manuel Castell)也開始在此任教。
(一)早期:實驗性的新媒體課(courses)
早在因特網還不為大多數人所知的1994年,南加大新聞系就開設了一門實驗性的新媒體課程。這是一門同時針對本科生和研究生的3個學分的選修課,主要內容涉及上網技巧和如何使用HTML語言以及Photoshop等軟件搭建網站。
這一實驗課程后來擴展成《網絡出版概論(J412)》課 (J412 Introduction to Online Publishing),其授課大綱主要集中講授數字出版技術。該課程受到了一些學生的歡迎。每學期,學院近400名學生中有30名選修。選修該課程的學生畢業后,有的找到了起薪44000美元一年的網絡工作,而當時紙質和廣電媒體的普遍起薪是22000美元一年。
后來,鑒于學生對新媒體的濃厚興趣,新聞系對J412層次的課程進行了擴張,使其內容更加高級,包括兩門新課:《網絡出版中的多媒體和圖表制作》(Multimedia and Graphics in Online Publishing)研討課(seminar)和 《多媒體報道》(Multimedia Reporting)。
(二)中期:截然分割的媒介融合課程 (curriculum)
2001年,新聞系新系主任Michael Parks上任后認為學院的新媒體課程不能適應新世紀的要求,因而決定改革。當時由于學界和業界對媒介融合尚無統一和穩定的定義,新聞系在引入媒介融合課程的時機和內容的取舍上有三個選擇:
1. 設置一門新媒體綜合課,必修;
2. 設置一門新媒體概論課,必修,同時開設高級選修課;
3. 在基礎核心課程(Core Curriculum)中設置與紙質媒體和廣電媒體平起平坐的新媒體課,要求本科生和研究生必修,而且學生一進入學校就開始跨媒體學習。經過權衡,新聞系最終選擇了以上第三種方案,課程安排如下表所示:
從上表可以看出,在課程設置上,南加大新聞系對同一新聞技能課程,如《新聞寫作》,根據紙質、廣電和網絡媒體分別開設,這樣實際上就形成了《紙質媒體新聞寫作》、《廣電媒體新聞寫作》和《網絡媒體新聞寫作》三門平行的課程。
很明顯,以上課程設置應該是一種比較急進的方式。它試圖一步到位地將網絡新聞、紙質新聞和廣電新聞截然分開并并列起來。這對硬件和師資的要求都很高,因此新聞系花了1年半多的時間才準備好,新課程到2002年秋季正式實施。當時,盡管南加大新聞系的資源勉強可以支撐這一模式,但問題很快就出現了:
1.教學內容重復。例如《新聞寫作》針對紙質、廣電和網絡媒體分別上課。而在基礎階段,這三種媒介之間的差異并不太能體現在《新聞寫作》的教學內容上。這就導致了三門分開講授的《新聞寫作》課程內容彼此重復,浪費了教學資源;
2. 針對三種媒體分開進行的教學實踐與融合新聞實質相違背。融合新聞的實質是結合新聞題材的特點選擇最適合的媒介予以報道,從而獲得最佳的報道效果。這要求編輯記者具備使用多媒體報道同一新聞題材的能力。以上教學,由于依不同媒體而截然分開,因此教師常常要求學生就同一新聞題材分別為紙質、廣電和網絡媒體報道(這類似于現在報紙、電視臺、電臺對同一新聞的報道,只不過學生同時扮演了三個媒體的角色),使學生覺得厭煩。這一做法人為地割裂了多媒體新聞報道的整體性。更好地做法似乎是讓學生就同一新聞題材同時使用多媒體報道。當然,南加大當時基于媒體分開教學,也與當時新聞業界上沒有一個成功的媒介融合模式以及媒介融合的定義仍在不斷搖擺這一事實有關。
3. 對新媒體教學,學生的興趣并沒有教師所想象的那樣強烈。紙質新聞專業的學生埋怨說不得不學廣電新聞制作;而紙質和廣電新聞專業學生都說討厭被逼著學習網絡新聞課程。新的教與學模式(合作教學和合作完成作業)盡管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影響了教師教學的獨立性。
4. 2000年,美國互聯網的發展遭遇泡沫,其影響降低了新聞系學生對網絡新聞前途的期望。實際上,當時隨著網絡新聞公司的大幅裁員,網絡新聞記者編輯的起薪也大幅降低,對新聞系的學生喪失了吸引力。
盡管存在著以上問題,教師也有不少牢騷,但新聞系上下基本都認為以上媒體融合課程改革的大方向是對的。
對以上問題,新聞系作了調查研究,有以下發現:
1. 由于網絡新聞的定義尚不清楚,因而很難將其與紙質和廣電新聞放在同等的地位來教學。而且,廣電新聞因為有著自己鮮明的制作需求和獨特的播放途徑,因此它與網絡并不十分兼容;但紙質、廣播以及新聞攝影卻可以和網絡結合得很好。
2.從業界獲得的反饋表明,業界需要基礎扎實的畢業生。如有媒體單位認為技術固然很重要,但他們同時需要在關鍵場合不會砸場的優秀記者。
3. 對學生的調查發現,即使是高年級的學生,他們的英語語法、拼寫、美聯社(AP)新聞寫作規范以及基本數學技能尚未完全過關。學生們對SAT(大學入學考試)和GRE(研究生入學考試)所考的內容似乎都忘光了,連基本的句子都寫不好,基本的計算也算不清;他們對統計學和抽樣方法也都似懂非懂。
而另一方面,學生一些其他的需求在以上課程中卻沒有得到體現,如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進步,新聞攝影和視覺傳播日益重要;數碼相機的流行也意味著人們隨時隨地都可以獲得照片;博客以及公民新聞的發展勢頭很猛;業界對融合的定義似乎已經為技術所引導,在這個時代,把關人的角色如何保持和發揮?計算機輔助報道的重要性也日益明顯等等,但是對以上各方面,教學中卻沒有得到體現。
(三)現在:成熟兼容的媒介融合課程模式(model)
結合以上調查發現,2003年新聞系在學校課程制度許可的框架下又對課程作了局部的改進,到2006年形成了以下沿用至今的媒介融合課程模式:
結合以往的經驗教訓,新聞系在新媒介融合課程的具體教學中,有以下幾個側重點:
1. 更加注意對學生的基本功訓練:
(1)更加強調基本的“講故事”的能力教學,特別是新聞導語寫作,因為這在三個平臺都適用;
(2)在網絡新聞寫作教學中,在教學前六周加強了對語法、拼寫和寫作規范的教學,然后進行相應的嚴格考試。教學還強調故事板(story boarding),數據庫結構以及網絡專題報道的能力。
(3)鑒于目前對“網絡新聞報道”的定義尚不明確,因此在“網絡新聞報道”教學內容中增加了基礎數學、計算機輔助報道(CAR)以及統計學等內容。這些內容在紙質媒體中也有用武之地。
(4)繼續開設Photoshop和Dreamweaver等受學生歡迎的課程,但鑒于新媒體軟件更便宜和更傻瓜化了,因此教學更重視概念的傳授而不強調對某一具體軟件的使用。
2.加強了與網絡新聞更兼容的科目的教學
(1) 在核心課程中減少了電視新聞的教學內容,同時繼續增加攝影和廣播(radio)報道的教學內容;
(2) 由于發現紙質媒體寫作,特別是電訊稿(wires)的寫作很適合網絡新聞,因此加強了這一塊,增加了每周在這方面的教學時間,以提高學生快速寫作、改寫和更新稿件的能力;
3. 繼續加強新媒體,如學生博客、校園報刊和電視臺等在媒介融合教學中的輔助作用。
南加大新聞系的網絡新聞副教授Larry Pryor在總結該系融合新聞課程改革的經驗教訓時指出,新聞院系必須開設新聞課程,這有利于學生(特別是優秀學生),有利于培養教師的協同教學能力,有利于新聞院系進行新的學術研究和合作。
但是,他進一步指出,在進行融合課程改革時,對媒介融合的定義應該寬泛,而不是像南加大新聞系最開始那樣將紙質、廣電和網絡三個平等放置?!拔覀冋J為有更加自然的課程設置方法。要避免將新聞課程改革視為零和游戲。將新媒體課程融入到已有課程中去而又不犧牲基本功是完全可能的。[14]”
他強烈建議新聞院系聘用退休攝影記者到課堂教學;結合博客進行課堂教學(或開設班級博客,或開設學生個人博客);與在新媒體應用上走在新聞傳播院系之前的其他院系合作,如工程系、美術系、戲劇、舞蹈、劇院等。
他說,新聞學教師現在有很好的機會更好地為學生服務,這也是更好地為公眾服務?!拔椰F在上的是核心課程,工作量很大。有時候我更愿意回到10年前更簡單的工作中去,但是技術的發展卻不會止步。受眾也不再受制于傳統媒體,我們對此必須做出反應,否則只能被忽視,被忘記?!?/p>
注釋:
[1]此處的“program”相當于我國所指的“教學點”。
[2]John Pavlik, Gary Morgan and Bruce Henders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mplications For the Future of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in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 2001 and Beyond (Columbia, SC: AEJMC, 2001).
[3]Huang, E., Davison, K., Shreve, S., Davis, T., Bettendorf, E., & Nair, A. (2006). Facing the Challenges of Convergence: Media Professionals' Concerns of Working Across Media Platforms. Convergence, 12(1), 83.
[4]Criado, C. A., & Kraeplin, C. (2005). The State of Convergence Journalism: United States Media and University Study. In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 in Journalism in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Convention.
[5]Becker, L. B., Vlad, T., Tucker, M., & Pelton, R. (2005). Annual Survey of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Graduates. Retrieved on September, 29, 2005.
[6]Huang, E., Rademakers, L., Fayemiwo, M. A., & Dunlap, L. (2004). Converged Journalism and Quality: A Case Study of The Tampa Tribune News Stories. Convergence, 10(4), 73.
[7]Bruce Garrison, & Michel Dupagne.(2003).A Case Study of Media Convergence at Media General's Tampa News Center.In.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Columbia, SC. Retrieved November 27, 2007, from com.miami.edu/car/columbia03.pdf.
[8]Lowrey,W., Daniels, G. L., & Becker, L. B.(2005). Predictors of Convergence Curricula in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Programs.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Educator, 60(1), 32-46.
[9]Lowrey, W., Daniels, G. L., & Becker, L. B. (2005). Predictors of Convergence Curricula in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Programs.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Educator, 60(1), 32-46.
[10]筆者在中國期刊網使用關鍵詞“新聞教育”+ 篇名“融合”檢索,僅得到9篇論文,主要是中國人民大學蔡雯教授、高鋼教授的研究。其中蔡文教授主要介紹了哥倫比亞大學和密蘇里大學的融合課程現狀;高鋼則闡述了媒介融合趨勢下新聞教育基礎元素的構建。
[11]Larry Pryor A converged curriculum: One school's hard-won lessons,省略/ojr/ stories/050224pryor
[12]南加大傳播學院(Annerberg School of Communication)下面包括兩個院傳播學院(School of Communication)和新聞學院( School of Journalism)。為了將“小院”與“大院”分開,“小院”有時也被翻譯成“系”。此處從此翻譯。
關鍵詞:媒介融合;應用型新聞教學;改革創新
在時展的過程中,逐漸出現了新行動作業形式,那就是媒介融合,在當今信息化背景下,信息傳播通道呈現出多元化趨勢,有效結合了傳統信息傳播媒介和智能終端傳輸通道,可以對資源進行共享。綜合處理這些信息資源的時候,需要利用各種信息產品和傳輸通道,使受眾可以接收到,信息傳播也會變得更加多元。當前對于復合型的人才的需求不斷加大,當前新聞專業教學需要采取相應的改革。
1現代新聞教學和媒介融合需求之間的矛盾
1.1多技能學習和學時的矛盾
在當前媒介的融合趨勢影響下,我國更需要的是復合型人才。針對當前我國的新聞專業教育,主要是以媒體分類為基礎,對專門性教育進行劃分,這樣的教育結果,需要學生在有限的課時當中將各種技能進行掌握。但是新聞專業涉及到很多的內容,學生要想掌握所有的專業技能,需要結合基礎知識和專業學習,還要采取相關的培訓和實踐,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學生需要對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進行掌握,這也是兩者之間的主要矛盾。
1.2媒體融合和師資隊伍的矛盾
針對當前我國的新聞專業教學,當前的師資結果無法培養出具備綜合素質的人才,教師自身的知識結合不匹配媒介融合。功效新聞教育的教師自身的師資結構比較單一,很多教師比較熟悉傳統新聞傳輸媒體,但是卻不夠了解新興的媒體傳播。當前新聞教育的那個中缺乏媒體實踐教學,高校師資力量沒有結合媒介的現狀,很多教師都沒有相關媒體實踐,這樣一來,教師也不夠了解新聞業界的創新情況。
1.3新聞專業課程體系和媒介融合的矛盾
當前我國各個高校當中主要是結合單一的媒體教育要求,布置新聞專業的實驗室,需要分類各種實驗室,各個實驗室都是不聯系的,具有很強的獨立性,和當前媒介融合的要求沒有給予滿足。
2媒介融合背景下應用型新聞教學改革創新路徑
2.1改革課程設置
改革新聞教育的專業培養方案,在有限的教育時間當中,讓學生可以集中所有的精力,掌握新媒體知識和技能,對于其他的媒體知識和技能學習,需要學生結合自身的愛好,利用選修課的方式進行學習。學生需要對新聞專業的知識和技能進行熟練的掌握,并且還要了解其他專業的知識和技能。在大學的一年級和二年級,可以主要學習通識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對于各個專業的初步技能課程進行了解,培養學生的媒介基本素養和綜合素質,了解各媒體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在后一學年,可以設置專業的課程,讓學生結合自身的愛好,選擇就業的主要方向。還可以利用選修課的方式,讓學生選擇專業課程。
2.2利用微信公眾平臺設計新聞教學
可以利用微信公眾平臺對傳統新聞形成輔助,在設計的教學活動當中,需要將原有的性質和結構以及內容進行保留,將微信公眾平臺在新聞教學當中的優勢充分的發揮出來,調整局部教法。重點內容就是實訓課程當中有關學生新聞作品的呈現,不再只是作業層面,可以實現媒介產品,進行比較。微信公眾平臺也可以是新聞教學活動的核心,在綜合性的新聞實訓教學過程中,利用微信公眾平臺,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在實訓課程當中,可以利用微信公眾平臺將有關教學目標的內容的教學目標進行,學生不僅需要對信息的加工和處理進行掌握,還要提高學生媒介經營管理等各種綜合知識的能力。建立出網絡活動教學模式,讓學生將自己的信息進行反饋,教師和學生也可以在微信平臺上進行交流??梢宰屨麄€班級參與進來,教師可以以學生的的情況為基礎,利用微信公眾平臺設置具體的話題,吸引學生參與到話題討論當中,將作品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及時的解決。在設計當中,需要對學生的法律意識進行加強,使學生可以具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感。微信公眾平臺面向全社會新聞信息,如果出去有問題的作品,就會影響到社會,因此學生需要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因此在新聞教學當中,需要有效的引導學生,使學生可以具備一定的法律意識。
2.3提高教師的綜合素養
將教師的綜合素質進行提高,教師需要對當前媒介融合的發展趨勢進行了解,具有責任意識,設置媒介融合的教育觀念。以此為基礎,教師需要對新聞業界的變革進行研究,將新聞學和傳播學的相關理論進行充分的利用,綜合分析媒介融合的實踐,為媒介融合教育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結合當今媒介融合的需求,需要將教師的業務特長充分的發揮出來,教師需要對當前的業界變革和發展進一步了解,讓學生可以學到最新的知識和技能。將當前新聞教學的課程體系進行改革,打通各個媒介,在同一門課程,可以讓不同的教師進行講解各個媒體的基本知識和技能。讓學生可以深入的熟悉其他媒體。
2.4構建媒體融合的新聞實驗室
在媒介融合轉型的影響下,需要建設媒介融合實驗室,踧踖高校新聞專業轉型。以當前媒介融合的發展趨勢和實際需求,建立出新聞專業的實驗室,將新聞實驗室的獨立性和界限進行打破,對于未來的市場發展進行預測,使多種媒體業態融合的實驗室管理系統進行有效的開發,在實驗室當中,可以制作出多個媒體產品,有效的結合傳統媒介和新興媒介,使學生自身的整體操作能力得到提高,并且開始具備媒介融合的相關意識。實驗室需要結合時代的發展情況,大力培養復合型人才。將高校當中存在的社會資源進行合理的應用,在實踐教學當中引入微博、SNS、微信公眾號等,讓學生可以建立自己的信息平臺,并且將信息定期進行。學生不僅可以對文字進行處理,還要對圖片、視頻等進行編輯,使學生自身的動手能力得到提高。
3結束語
在當前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我國需要更多的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在這樣的教學情況下,高校新聞專業需要在課程設置和師資力量等各個方面,改革當前的新聞教育,培養出可以熟練應用各種技術工具的全能型新聞人才,促進我國傳媒業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侯琰婕,丁穎.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微信公眾平臺在新聞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報業,2015,24:31-32.
[2]思涵.新媒介環境下的新聞教育觀念———訪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姜紅教授[J].今傳媒,2016,02:1-3.
[3]高曉瑜,孫華.媒介融合背景下中美新聞傳播專業碩士教育模式比較[J].中國高教研究,2015,08:82-86+97.
[4]侯琰婕,丁穎.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研究———淺談融合新聞教學中的實訓創新[J].新聞研究導刊,2015,20:40.
[5]溫雅.媒介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新聞學專業實踐教學改革途徑探析[J].西部廣播電視,2016,19:10+12.
[6]周巖,湯建民.中國媒介融合研究現狀的分析和評價(2006-2011)———基于文獻計量和內容分析的雙重視角[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3,01:24-31.
[7]陳肖利.全媒體戰略背景下國內高校新聞學專業實踐教學改革路徑[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14,01:157-160.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多媒體數字控制技術已經應用到了生產生活中的各個領域。新聞界由于多媒體的出現造成了新的新聞媒介風波。計算機讓媒體的物質形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從而在很大的程度上改變了新聞報道的方式。媒介的融合使得新聞從傳統的的圖文展現形式變成了由文字、圖片、影音集成一體的報道形態,更好地促進了社會信息的傳遞,促進了媒介融合的發展使得新聞報道變得更加信息化、多媒體化。
【關鍵詞】
媒介融合;新聞報道方式;創新
所謂的媒介融合就是指將不同屬性的媒介結合在一起,對傳統的新聞傳播模式進行創新,豐富信息包含內容,加快信息流通速度。近年來,科學技術在不斷的更新,信息的傳播媒介也發生了重大的改變,媒介融合讓人們對信息采集的需求也在不斷的提升。傳統的以廣播和報紙為主的媒介已經被手機和多媒體逐漸替代,新聞報道的方式也逐漸演變成觀眾們所熱愛的具有個性化特色的方式。傳統的媒體和現代的媒體融合使得媒介融合逐漸興盛起來。
1當前媒介融合形式與媒介融合發展的現狀
媒介融合這一概念在我國新聞界出現的時間較早,但是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行業媒介融合所代表的意義以及展現出來的形式都不同。新時期下,許多新型的媒介形式已經在新聞界拔地而起,傳統的新聞報道方式以及報道內容已經無法滿足當代人們的需求。媒介融合雖然在我國新聞界發展的時間較長,但是當前媒介融合下的新聞報道方式仍然存在的眾多的問題。
1.1新聞報道方式缺乏制約,相關政策沒有健全和落實
媒體對國家政治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人們對新聞報道的內容和形式的要求也在不斷的提升。雖然國家有關部門對媒體的重視度越來越高,但是相關的政策制度并沒有得到落實。國內對當前媒介融合的新聞報道方式缺乏一定的制約,傳統的制約制度已經無法滿足當代形式的要求。當前的新聞報道模式存在多種形式,許多觀眾會通過手機平臺和電腦平臺對新聞表達自己的觀點,這種新形式的媒介融合如果政府部門不加以控制,許多觀眾就會對信息進行惡語評價,或者篡改事實肆意傳播。只有對新聞報道的方式加以制約,當遇到突發事件和重要事件時信息能夠準確無誤的得到傳遞。
1.2新聞報道技術有待創新
優化信息傳播技術是媒介融合有效發展的基礎,同時也是改變新聞報道方式的重要途徑之一。當前我國的新聞報道技術有待創新,傳統的媒體技術無法滿足新聞報道方式創新的需求。如果媒體技術的硬件條件無法滿足要求,就會在一定的程度上阻礙媒介融合下媒體行業的發展,不利于新聞報道水平的進一步提升。
2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聞報道方式創新
2.1加強新聞報道方式的政策支持
政策與制度對新聞報道方式有著重要的監督作用,為了更好的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創新新聞報道的方式,我們鼓勵政府部門加大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制度,促使新聞媒介產業更加科學合理有效的發展。政府監督部門需要加大對新聞事業的監督力度,及時制止媒介市場中不合理現象的發生,做好社會輿論監督工作,從而推動媒介融合下新聞報道方式更好的創新。
2.2優化新聞報道技術
技術水準在一定程度上會限制新聞報道方式的創新,只有擁有先進的技術才能為報道方式的創新帶來巨大的突破。媒體企業應該主動向西方發達國家學習,總結成功企業的經驗,加強技術方面的交流與探討,培養一支優秀的專業隊伍,為新聞報道方式的創新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2.3不斷提升新聞媒介的整體素質
為了更好的促進媒體事業的發展,媒體首先要讓從業人員認識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在工作過程中不僅要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同時要將理論和實踐有效的結合,提升個人的心理素質和職業修養,進而提升團隊的整體素質。定期組織從業人員進行培訓,舉辦大型技術文化交流活動,加大對新聞報道方式的研究力度,讓企業獲得更多的學習資源。由于受眾對新聞報道方式的要求越來越高,媒體還應該激發從業人員的工作積極性,鼓勵員工學會創新。建立相應的獎懲制度,對于違反相關職業規定的媒介從業人員要給予一定的懲罰,保證從業人員工作認真謹慎,確保新聞報道真實有效。
3總結
社會科學技術在不斷的發展,多媒體技術已經在新聞界得到了眾多人士的認可。通過對當前媒介融合下的新聞報道方式在現實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可以得知,媒介融合下的新聞報道方式正處于不斷創新的新階段,但是與觀眾真正希望看到的方式仍然存在著大的差距。為了更好的促進媒體事業的快速發展,需要我們從事該工作的工作者不斷的進行研究,克服解決相關困難,不斷的提出新型的新聞報道方式。相信在國家和企業以及個人的共同努力下,新聞報道方式一定會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得到創新,促進我國新聞事業的快速發展。
作者:宮兆興 單位:赤峰市喀喇沁旗廣播電視局
參考文獻
[1]于中濤.媒介融合下的新聞報道方式創新[D].吉林大學,2011.
[2]許穎.媒介融合的軌跡[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