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自然現象及原因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中國環境史;生態環境;人類活動;互動關系
人類是自然的產物,是地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因此,人類對自然的依賴性特別明顯,人類的衣食住行無不仰仗自然的恩賜,地理環境對于人類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狩獵民族、游牧民族、農業民族的分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地理環境決定的。西方國家曾一度流行的地理環境決定論,反映了人們對人類與自然關系的一種認識。
在進入20世紀以后,由于科學技術的進步,使人類接觸自然的范圍和深度迅速擴大,從而開拓了人們的眼界,許多人去探索人類與自然關系的另一面,即人類活動對自然產生了什么影響,中國學者在研究自然災害的過程中,發現了自然現象背后的人類活動。這些發現非常重要,它告誡人們必須善待自然,才能避免某些自然災害的發生。
一、黃河水患與水土保持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源地,然而黃河水患卻為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關于黃河水患的原因,以前一直認為是自然作用的結果,是暴雨所引起的。20世紀60年代,有的學者在研究黃河水患時發現,先秦時期水患比較少,西漢時期水患特別嚴重,從新莽到隋代的500多年中水患明顯減少,出現了長期安流的局面。到了唐代水患又加重了。
黃河水患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為什么會有此不同?進一步深入研究以后,發現與黃河中游地區不同民族的生產生活方式有關。
黃河中游是暴雨特別集中、水土流失非常嚴重的地區,黃河中的泥沙和洪水主要來源于黃河中游地區。在先秦時期,黃河中游是戎狄少數民族居住區,這些戎狄屬于射獵、畜牧民族,不懂得農業耕種。由于這種原因,植被沒有遭到破壞,仍然保持其初始狀態。良好的森林植被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從而減少了人河的泥沙和洪水。
到了秦漢時期,統治者將這里的少數民族驅逐出去,出于戍邊的政治考慮,大量向黃河中游地區移民,建立郡縣,開荒墾種,使原先的森林植被遭到空前破壞,結果引起了嚴重的水土流失,使河中泥沙、洪水增多,造成下游河床增高,洪水泛濫成災。西漢時期,黃河水患特別嚴重,即是由此引起的。
到了新莽以后,中原經歷了三國分立和南北朝,漢族政權衰微,匈奴、烏桓等許多少數民族紛紛乘機南下,占領了黃河中游地區。秦漢時期的郡縣廢棄,所開墾的耕地全部荒蕪,成為少數民族的牧場。這樣。使原先被破壞了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復和發展,水土流失大為減少。于是黃河出現了安流的局面。
黃河泛濫是一種自然現象,黃河水患的有無、輕重與水土流失密切相關,黃河中游的生產生活方式是關系到水土流失的直接原因。換句話說,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影響了黃河水患。
二、黃土高原是否生長過森林
黃土高原分布在秦嶺以北、明長城以南、太行山以西、烏鞘嶺以東,面積約40萬平方千米。森林稀少,侵蝕強烈,水土流失嚴重,黃河泥沙主要來自黃土高原。黃土高原土地資源條件差,人口密集,是經濟文化發展滯后地區。從國土整治考慮,這里亟需植樹造林,加強水土保持。然而,古代黃土高原上是否生長過森林?這成為決策的一個重要問題。許多地學家認為,黃土高原從未生長過森林,植樹造林是行不通的。
地學家的言論是有所依據的,一是黃土高原森林及其稀少,到處都是光禿禿的裸地,二是在黃土地層中沒有發現樹木的孢粉,孢粉是研究古代植物種類最可信的依據。
史學家根據文獻記載,指出先秦時期黃土高原是生長有森林的,在《詩經》中可以找到有森林的詩句,在這些詩句中有棫林、桃林、平林、中林等等。在隴山以西、渭河上游,盛行以木瓦代替泥土瓦的“板屋”,也反映出木材易取、森林很多的歷史事實。
我國的古代文明,以黃土高原出現最早,它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黃土高原有良好的生態環境,適于人類生活。黃土高原是周人、秦人的發祥地,周人、秦人都屬于農業民族,他們在開墾耕地、營造宮室和墓葬的過程中,大量地砍伐森林,使樹木幾乎被砍伐殆盡,其結果是引起了水土流失,造成地表支流破碎、溝壑縱橫的景觀,難于整治。
至于孢粉稀少則另有原因。水土流失使地層中的孢粉大量流失到大海中,此外,黃土中的微生物和碳酸鈣,會使化石孢粉的含量減少,甚至全部喪失。由于上述原因,在黃土高原上不能以有無喬木的孢粉來判斷古代有無森林樹木。
既然黃土高原古代有過森林的存在。即證明了這里適于森林的成長,可以植樹造林,用以防止水土流失。黃土高原也同其他地區一樣,植樹造林成為保持水土的基本途徑,為政府決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三、沙漠化二重性的提出
沙漠化與沙漠是兩個密切相關的科學術語。沙漠系指大面積流沙堆積而言,沙漠的特點是松散,具有流動性,在先秦的典籍中被稱為流沙。沙漠化又稱荒漠化或沙質荒漠化,是指過去沒有沙漠的地方出現了類似沙漠的景觀而言的。沙漠化的過程有兩種,一是沙漠在風力作用下不斷擴張,將下風區的耕地、草場掩埋,二是地表上層被破壞,引起地下伏沙出
露,四面擴散,形成沙漠景觀。
沙漠化出現很早,是一個國際性的問題。西亞的巴爾米拉、彼特拉。中國的樓蘭、精絕(今稱尼亞)、居延,還有印度、巴基斯坦的某些地區,古代的綠洲早已深陷沙漠之中,成為沙漠的一部分。然而關于沙漠化的研究卻起步甚晚。直到20世紀40年代末才有人轉向沙漠化的研究。
由于沙漠化主要出現于干旱半干旱地區,因此,許多科學家認為沙漠化純屬自然現象,是氣候干燥的必然結果,是人類無法避免的,所以不要在防治沙漠化方面投擲金錢。按此悲觀的論點,在沙漠化災難面前人類無所作為,只能坐以待斃。
中國學者對沙漠化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發現干旱的氣候、多沙的環境,只是沙漠化的必備條件和物質基礎,真正導致沙漠化的卻是人類的活動。漢代的精絕在農業耕種中破壞了水資源,導致整個綠洲的沙漠化;樓蘭是由于塔里木河改道而衰落;漢代的居延則是由于耕種破壞了地表土層而引起沙漠化。進入20世紀50年代以后,塔里木河下游為了墾種大面積砍伐胡楊林,結果引起嚴重的沙漠化,新開墾的耕地耕種不久即被流沙掩埋。
大量的事實表明,沙漠化既是自然現象,又是社會現象,是人類作用于自然的結果,這是沙漠化的二重性。正確認識沙漠化的二重性,是科學制定防治沙漠化對策的基本前提和出發點。沙漠化二重性論斷的提出,得到了國內外學術界的贊同和肯定。《光明日報》評論說,這項研究“對正確認識沙漠化的發生原因,克服經濟工作上的短期行為,糾正對自然資源的掠奪利用,保護環境,有著重要的科學指導意義和實踐意義”。
四、關于森林影響降雨的研究
森林有多方面的生態功能,除了“綠色水庫”的蓄水功能外,森林還有影響降雨的功能,卻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
海洋水蒸汽的輸入是陸地降雨的基本原因。受距海洋距離的遠近以及地形阻礙的影響,陸地降雨量是不均勻的。氣象學家繪制的等雨線圖,清楚地表明了降雨的不均勻性,并據降雨量的多少將陸地劃分為濕潤區、半濕潤區、半干旱區、干旱區。
就同一地區而言。降雨也呈現不均勻性。民諺將這種現象稱作:隔山不下雨,隔河不下雨,隔路不下雨。這邊是大雨傾盆,那邊卻雨滴稀少,甚至是晴天。這種現象原因何在?經過研究發現與地表森林植被的多少有關。1990年巴林右旗春季大旱,40多天不降雨,草場枯萎,牲畜倒斃。于是當地政府實施人工降雨,以干冰為增雨劑。可是干冰施放到天空中以后,卻沒有引起降雨,而在周圍的旗(縣)卻出現了降雨。這使當地人士困惑不解,后經專業人士研究,發現巴林右旗地表森林植被稀少,不具備降雨條件。相鄰旗(縣)森林植被比較好,故而出現了降雨。
森林植被增加以后會增加降雨量,有許多事實為證。敖漢旗沙漠化嚴重,為了防沙治沙,自20世紀50年代起即大造人工林。在人工林覆蓋大增以后,人們驚奇地發現降雨量隨之而增加了,年均降雨量由373毫米增加到487.7毫米。類似的情形在陜北黃龍山林場、青海都蘭縣、新疆塔里木綠洲也存在。這些地方緯度不同,氣候帶不同,海拔高度不同。然而都存在森林多即降雨多的現象,說明不是個別孤立的現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深入研究發現,森林多即降雨多是有原因的。從海洋輸入的水蒸汽呈霧狀,霧滴半徑只有10微米,很容易為上升的氣流頂托,難以克服空氣的阻力下降。雨滴的半徑多為1000微米,比霧滴大得多,一個半徑為1毫米的雨滴,相當于100萬個半徑為10微米的霧滴。
霧滴聚合為雨滴,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需要反復的空氣對流作用。空氣對流活動的強弱,與地表粗糙度和森林狀況有關。受地表反射率的影響,地表粗糙度越高,森林越稠密,空氣對流作用就越強,容易出現降雨。如果地表粗糙度低,森林稀少,空氣對流就會受到抑制,破壞了降雨的條件。此外,森林所提供的生物冰核,常常成為霧滴的附著物,以生物冰核為中心形成雨滴,它比霧滴自行聚合為雨滴更容易一些。因此,森林的破壞是造成降雨量變少的重要原因。
在全新世初期(距今7000—5000年),地球表面森林繁茂,雨水特別豐沛。在進入全新世中期,特別是距今3000年以后,由于人類大肆砍伐森林,大面積的森林消失了,從而引起降雨量減少,這時的降雨量只有全新世初期的1/3,被稱作全球的干旱化。此后,破壞森林更加嚴重,森林面積變得更少,因此,全球干旱化日趨嚴重,一直持續到今日。人類砍伐森林是為了發展生產力,可是他們萬萬沒有想到,森林減少會出現降雨減少和干旱化等等一系列生態危機。這兩者之間的因果關系,長期以來被人們忽視了,只是到了今天才引起人們的關注。它再次證明,在一些自然現象的背后,隱藏著人類的活動。環境史研究應該站在縱觀人類與自然的角度,去探索自然現象背后的人類活動。
參考文獻
[1]譚其驤.何以黃河在東漢以后會出現一個長期安流的局面[J].學術月刊,1962,(2).
[2]史念海等.黃土高原森林與草原的變遷[C].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5.
[3]景愛.中國北方沙漠化的原因與對策[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
[4]景愛.森林植被影響陸地成云降雨的實例及原因[A].中國西部地區生態環境建設研究[C].北京:海洋出版社,2001.
[5]景愛.森林植被影響成云降雨研究[J].中國林業,2003,(7-9).
Exploration of Man’s Action at the Back of Natural Phenomenon
—Examples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environment history
[關鍵詞]電;閃;轉移;雙音化;閃電
[中圖分類號]H1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0)04-0076-02
王力先生在《漢語史稿》中說:“自然現象的名稱應該是遠古基本詞匯的一個主要部分。幾千年沿用下來的基本詞有‘風’、‘雨’、‘雷’、‘電’。”[1]《現代漢語詞典》對“閃電”一詞的解釋是:“閃電:■云與云之間或云與地面之間所發生的放電現象,會發出很強的電光。”[2]正如王力先生所論,“電”才是最早表示“閃電”一義的詞。
《說文解字注》:“電,陰陽激耀也。從雨從申。”段注:“孔遠引《河圖》云:‘陰陽相薄為雷,陰激陽為電。電是雷光。’”[3]
中國古代先民對于閃電、下雨等自然現象缺乏科學的認識,將這些自然現象或是自然現象名稱賦予神化的色彩。閃電也被認為和神靈有關系。《說文解字注》:“神,天神引出萬物者也,從示申聲。”[4]“此以‘引’為‘神’之音義來源,實不可取。甲、金文‘申’象閃電形,本為雷電之電。古人不解天象變化,以為閃電變化莫測,威力無窮,故稱之為神,后加示旁作‘神’。” [5]楊樹達先生論道:“蓋天象之可異者莫神于電,故在古文,申也,電也,神也,實一字也。其加雨于申而為,加示于申而為神,皆后起分別之事矣。”[6]
“電”和“神”在語音上也有密切聯系,唐作藩為“電”和“神”擬上古音為[7]:電,真,定,去。神,真,船,平。
字形對于語言中的詞來說,是外在的因素,語音才是詞真正的物質外殼。”[8] “電”和“神”同屬“真”韻,屬于疊韻,語音上是音轉關系。由此推斷“電”是“神”的本字。后來隨著人們對神靈崇拜的轉變,閃電從最初的神靈代表降為特定的一類神,“電”具有的“神”這一義位逐漸失去。后又造出“神”這個形聲字來表示“神靈”這一義。由此可知在《說文》產生以前,“電”的“神靈”的義位就已經轉移到了“神”這個詞上。
除了“神”之外,“電”和“霆”的關系也密不可分。《同源字典》:“dyeng 霆;dyen(耕真通轉)。‘霆’、‘電’實同一詞,后來歧為二義,其聲曰霆,其光曰,輕雷或無電,疾雷必有,故霆為疾雷,為霹靂。”[9]
先秦時期,“電”具有“閃電”這一義位的文獻材料最早可見于《周易》:
噬嗑而亨,剛柔分,動而明,雷電合而章。
――《周易?噬嗑》
《象》曰:雷電,噬嗑。先王以明罰敕法。
――《周易?噬嗑》
《象》曰:雷電皆至,豐。君子以折獄致刑。
――《周易?豐》
離為火,為日,為電,為中女,為甲胄,為戈兵。――《周易?說卦》
“電”一詞在《周易》中出現了四次,皆為名詞,三次與“雷”連用。此外,《詩經》及《楚辭》中亦出現了“電”這一詞。
震電,不寧不令。百川沸騰,山冢崩。 ――《詩經?小雅?十月之交》
薄暮雷電,歸何憂? ――《楚辭?天問》
《搜神記》中,“電”只出現了一次。
充上車,去如電逝。
――《搜神記?卷十六》
魏晉南北朝時期,劉義慶所著《世說新語》中,亦出現用電表示閃電一義的現象:
裴令公目王安豐 :“眼爛爛如巖下電。”
――《世說新語?容止》
隋、唐、五代、宋時期,已出現了“閃電”這樣的結構,以下文獻語料可以佐證:
乃至猶如夜空眾星,如暗山頭大猛火聚,如大云里出閃電光。――《佛本行集經》
不見一法存無見,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還如太虛生閃電。
――《六祖壇經?機緣品》
閃電相似,石火相似,火焰相似,霹靂相似。――《祖堂集?保福》
元明清時期,“閃電”的出現頻率更高。
雷聲閃電,霹靂交加,飛砂走石,紅攝勝變趕。――《三遂平妖傳》
王寶紅所著《清記小說俗語詞研究》對表示“閃電”這一詞義的詞語進行了分析、研究:“《吳下諺聯》卷四‘晃閃催雷雷催雨’:‘閃,電也……其光的爍,入地九尺,砂礫畢現,照人心坎,意向立見,俗名晃閃。’打閃、打頻:閃電。《鄉言解頤》卷一‘電’:鄉人有閃電娘娘之稱,且不謂之閃電,直曰打閃。《札樸》卷第九‘名稱’:‘電光曰打頰。’打閃,《詞典》例舉和谷巖《楓》。”[10]
《現代漢語詞典》中有“打閃”一詞,“打閃:指云層放電時發出強烈閃光。”“打閃”一詞出現較晚,只在現代漢語語料中可以見到。“打閃”最初為一個動賓短語,是北方方言中的一個短語。老舍《四世同堂》中有:“瑞豐受寵若驚的,臉上像打了個閃似的。”“赤包站起來,眼里打著閃,口中響了雷。”“打了個閃”和“打著閃”即可證明“打閃”最初是一個短語,后來隨著使用頻率的增高,凝固成一個詞。《說文解字注》:“閃,窺頭門中也,從人在門中也。”[11]“轉移,不僅僅是概念外延或詞義范圍的變化,也不僅僅是共存和非共存之別,其規定性的軸心應是保羅派的創意――概念中包含的時空的相似性和接近性。相似轉移,就是事物間的某種相似喻促成的新舊義位之間的語義演變。”[19]“閃”的本義為“人出門”。人出門的狀貌與閃電有些相似,于是早在漢朝就發生了相似轉移。“閃”就有了“閃電”的意思。“閃”與“電”連用構成一個并列短語,隨著使用次數的增多,“閃電”從短語凝固成了一個詞。
從“電”到“閃電”,反映了漢語雙音化的過程。漢語為何雙音化,眾說不一。馮勝利認為:“現代漢語中的韻律模塊(標準音步)由兩個音節組成,而音步所以必由兩個音節組成的直接證據,就是單音節不足以構成一個獨立的音步。如果單音節不成步,根據音步必須雙分的條件,音步必雙而后能成立。”[12]我很認同馮勝利的觀點,認為漢語“音步”必須成雙是“電”到“閃電”雙音化的原因。
“閃電”最早可見的文獻材料在隋代。“常用詞的新舊更替是一個比較緩慢的漸變過程。新詞替換舊詞所需要的時間各組詞之間有一定的差異。由于唐以前文獻反映的實際口語的滯后和不充分,一般來說,新詞在口語中的產生都要早于始見于文獻的時代,因此實際替換過程應該比我們現在考察所得的結論更長一些。通常情況下,從新詞在文獻中露頭到基本取代舊詞,大約需要三四百年的時間。”[12]基于此,我們可推斷“閃”、“電”連用構成“閃電”的時間應當早于隋代,但不晚于隋代。到了現代漢語中“電”已不再表示“閃電”這一意義,“電”在現代漢語中單獨使用時表示:“有電荷存在和電荷變化的現象。電是一種很重要的能源,廣泛用在生產和生活各方面,如發光、發熱、產生動力等。”而非“閃電”這一自然現象名稱。“電”只是作為一個詞素與“閃”一起表示“閃電”的意思。相反,本義不是“閃電”的“閃”卻可以單用,具有“閃電”這一義位。
除“電”、“閃”、“閃電”用來表示“閃電”這一自然現象名稱,“列缺”也被用來表示“閃電”。舒春雷對列缺的分析:“列缺,《后漢書?張衡傳》:‘列缺嘩其照夜。’李賢注:‘列缺,電也。’《楚辭?遠游》:‘上至列缺兮。’蔣驥注:‘列缺,電光也。’李白《楚游天姥吟留別》:‘列缺霹靂。’李琦輯注引《通雅》:‘列缺,電光也。’柳宗元《唐饒歌鼓吹曲十二篇》:‘列缺掉幟。’蔣之翹輯注‘列缺,電名。’可見,列缺乃電光之意并無異議。”[13]
從最初的“電”發展、演變到現代漢語的“閃電”,不是簡單的詞與詞的替換過程。與“電”相關的詞也參與了這一演變,還有一些詞形,例如“列缺”等表示“閃電”一義的詞,在這一進程中逐漸產生、擴大使用范圍,甚至最終退出通語。
[參考文獻]
[1]王力.漢語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2006.562.
[2]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K].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1188.
[3]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4]茂康,顏嘉慧.《說文?示部》說解與同源詞研究[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6,(3).
[5]楊樹達.積微居小說金石論叢[M].北京:中華書局,1983.16.
[6]唐作藩.上古音手冊[K].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2.
[7]陸宗達.訓詁簡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25.
[8]王力.同源字典[K].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326~327.
[9]王寶紅.清記小說俗語詞研究[D].四川大學,2005.
[10]張志毅,張慶云.詞匯語義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236~238.
[11]馮勝利.漢語韻律語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關鍵詞】高樁碼頭;位移原因;對策
近年來,隨著碼頭建設規模的不斷擴大,高樁碼頭作為透空式碼頭結構,具有建設速度快、構件受力明確、泊穩條件好及投資少的優點,在軟土地基中得到廣泛應用。然而,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使得
在岸側土壓力作用下產生位移現象,對碼頭安全造成較大威脅。因此,要想防止高樁碼頭位移現象,加強施工全過程的質量控制、提高監測力度顯得尤為重要。
一、高樁碼頭位移原因
通常情況,高樁碼頭建立在軟土地基上,其位移現象主要由岸坡滑動所導致。鑒于岸坡滑動的原因,可分為三大方面:自然現象、設計及施工不合理。
1、自然現象。盡管高樁碼頭在施工過程中盡管采用了低水位設計,但由于受到潮汐的驟降、陸域吹填及其暴雨降水等因素的影響,使得回填滲透性較差,造成水頭差,產生較大的滲透水壓力,增加滑坡力矩。根據計算結果可得水頭差1.8m時,其滲流力可降低碼頭安全系數,在低潮時其誘發滑坡事故,威脅周圍人員的生命及財產安全。此外,對于地震及放炮等突發因素也可影響高樁碼頭安全,由于強大的地震波可加大顆粒孔隙水壓力,降低抗剪強度,使岸坡失去穩定性,致使碼頭發生位移。
2、設計不科學。首先,樁基布置不合理。岸坡土體對樁施加水平推力,主要是由設在前承臺或前沿的斜樁承受,其土體推力沿著后承臺的連線上,若岸坡的水平推力與其樁連線成一角度,則可減弱排樁的抗力。若排樁結構的抵抗力減小到近30%,是不可取的,禁止出現此種設計。其次,岸坡穩定計算參數選取不科學。在碼頭設計中高樁碼頭的岸坡穩定是其設計重點,也穩定性可參照一般平面問題,若整體沿圓弧面滑動,可采用瑞典條分綜合應力法對其進行計算。岸坡穩定系數一般控制在(1.0-1.3),應根據碼頭建設的實際情況進行設計。但在實際的系統計算中,由于選取不當,降低了安全度,或者岸坡發生變形,導致碼頭位移。
再次,接岸結構型式選擇不當。高樁碼頭最為主要的部位為接岸結構,也是高樁碼頭較容易出現問題的部位。由于在選擇結構型式時沒有考慮壓力大小、地基應力及施工環境等綜合因素,導致發生位移現象。最后,沒有充分考慮施工中的荷載。碼頭岸坡則進行穩定性驗算,由于受到回填土、挖泥及吹填土等影響,而在實際的施工過程中并沒有將這些因素考慮在內,導致工程事故。
3、施工不合理。首先,岸坡變陡。岸坡自身傾斜,受到自身重量及外力作用的影響,使整個土體容易從高處滑動,若土體內某個面的換動力超過土體抵抗滑動力,或者挖泥深度過深,坡面遭到沖刷等,都會改變土體內部應力,使某些面的剪應力達到土體極限抗剪度,破壞土體穩定平衡性,發生滑坡現象。其次,打樁。高樁碼頭位移的重要原因之一為打樁,通過打樁容易引起岸坡的變形,使碼頭樁基受損。其作用如下:當封閉尖樁打入時,其排開土的體積為入土樁的體積,進而產生較高的孔隙水壓力,降低了抗剪低強度。若打樁速度較快,土體中超孔隙水的壓力累計也較快,由于水土擠壓產生較大的超靜水壓力,導致水平位移。最后,拋填。由于拋石前并沒有對樁間淤泥層的厚度及其土體力學指標進行檢測,當回淤較厚時,并未對其清除,容易對拋石體的穩定及后方拋石量增加引起變形。同時,拋填速率將直接影響施工期的碼頭位移量,若回填速度過快,就會增加岸坡荷載,而支承荷載的地基在短時間內并不能夠得到固結,加上受到土壓力作用,進而引起位移。
二、防治高樁碼頭位移對策
岸坡變形的因素眾多,由于受到多種因素影響,進而導致岸坡變形。對于碼頭位移可發生施工前、施工期,也可發生于施工后。因此,應加強施工前、施工中及施工后的質量控制及管理。
1、做好施工前的勘察工作。在決定施工前應做好勘察工作,對施工地形、地貌及水文等現象進行調查,對調查資料進行綜合分析,了解擬建碼頭是否存在對岸坡穩定不利的因素,若存在應及時給予解決措施。應對軟弱層的深厚、被掩埋的古河道排水溝及受水流沖淘的岸坡進行勘察。此外,勘察工作不應僅僅限于碼頭施工區,還應多碼頭周圍的地形及地貌等進行整體分析評估,了解碼頭岸坡的沖淤情況。
2、做好施工設計工作。高樁碼頭設計時要想達到減少地基沉降的目的,應在基樁施工前加固地基,可采用打砂井、打擠密砂樁或深層水泥拌合法對堤基加固,進而增加岸坡的整體抗滑穩定性;增加地基承載力,減小地基沉降所產生的摩擦力;對碼頭岸坡的進行檢測,確定坡度適宜;明確規定回填土及拋石的高度及間隔時間;接岸結構與碼頭、橋梁之間的連接采用渡板簡支結構,進而減小不均勻沉降問題;為了防治碼頭不均勻沉降,應將碼頭基樁打入硬土層或在同一持力層;可采用真空預壓法在土體深層產生真空度,通過打樁消散打樁而產生的超空隙水壓力,進而提高岸坡的穩定性。
3、加強施工質量控制。首先,加強施工過程中的制度建設,要求施工人員、施工單位按照規章制度進行科學施工;其次,提倡采用利于邊坡穩定的施工方法及程序,禁止采用“上填、中振、下挖”的施工方法,若遇到此種施工手段,應加大處罰力度,加以懲戒;再次,為了減輕打樁振動所帶來的影響,可采取重錘低擊、間隔跳打、停停打打及削坡減載的方式,禁止使用兩臺以上樁架打樁。最后,若發生滑坡現象,在而應根據實際情況采取緊急措施,如:坡腳進行壓載、暫停打樁或者削坡及卸去頂部荷載等方式,并相應做好地面排水工作,做好水下工程的搶救工作。
4、加強后期使用管理。后期高樁碼頭管理則應按照設計要求進行使用,不得長期改變使用性能,或發現超載。一旦發現大面積超載則會加速岸坡的變形及位移。因此,應加強后期監測及管理。常用的幾種位移監測方法有視準線法、前方交會法、極坐標法、GPS 測量及支距法。其中GPS 測量是當前應用廣泛且提倡使用的方法。加上當前GPS系統不斷完善,軟件性能得到不斷改進,GPS 數據可對基準點及監測點進行采集。為了有效提高監測的可靠性及精確度,選用兩個基準點,且所選取基準點的位置條件要好,能夠滿足GPS 測量條件。通過利用GPS 測量提高觀測數據的準確性。此種觀測方法可全天候作業,不易受到碼頭離岸距離的影響,能夠提高觀測精確度。當碼頭位移范圍超過規定要求時,可相應采集措施加以制止,確保高樁碼頭穩定性。
三、結束語
高樁碼頭作為我國碼頭結構型式的一種,在現代港口建設中得到廣泛應用。鑒于高樁碼頭發生位移受到自然現象、設計及施工的共同影響,本文特從施工前的勘察、施工設計及施工過程中的質量控制及后期使用管理四方面進行詳細闡述,旨在將可能發生位移的因素降到最低,確保碼頭的安全及穩定。
參考文獻:
[1]張瑞霞.水上高樁碼頭樁基安全性評價[J].鐵道建筑,2012,(10):36-39.
[2]陳勝.高樁碼頭位移原因及監測[J].中外企業家 ,2013,(17):197-199.
現代醫學理論對目前的發病原因尚不明確,我們現在用中國中醫理論來分析辯證一下此病的病因與治療。
一、清代醫圣:雷少逸先生編著的《校正時病論》一書中寫到:冬傷與寒,每必溫大地也。由此看出更充分說明了人與自然界的整體觀,自然界的氣候變化直接影響到人體的生理變化二書中寫到: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現象,冬天屬水其氣寒藏而不泄,故無疾,春天屬木其氣溫,萬物開始生長。各種病毒也隨著溫風開始流行侵害人體。
書中寫到:六致病以風為首。風善行而速變,故為百病之長,春季天氣漸暖,適應各種病毒生長的條件,溫熱病毒隨風在空氣中流行,人在舍外活動,要不斷呼電溫熱毒邪,隨著人的呼吸從口鼻進入,肺為華蓋,故先受其害。癥見寒戰高熱、頭痛、全身無力困痛、于咳、少痰或、無痰等。
二、明代太醫龔一廷賢寫的《壽世保元》一書中講到春月得病,內外兩感,四時傷寒,時行溫疫,在春月而生,人在此季節得病感受溫熱、邪毒、頭身盡痛、寒熱往來、高燒煩渴,而且發病神速,流行各地,相互傳染,書中稱此為溫疫;
三、中醫理論《溫病學》中講到:溫病是感受不同溫熱病毒所引起的多種急性熱病的總稱。其共同的臨床特點:一般多發病急速,初起即見熱象偏甚,回而且易于化燥傷陰。
由于四時氣候變化不同,所產生的病毒有異,故發生的病癥又各具特點,其中如風溫、春溫、暑溫、溫濕、伏暑、秋燥、冬溫、溫疫等。
溫病與傷寒一雖然都是屬于外感病的范圍,但兩者的性質有所不同。在病因方面:傷寒是感受寒邪而引起,而溫病是感受溫熱病毒而發生。
兩者之間感受病印的途徑也不一樣,傷寒是由皮毛而進入人體,邪襲太陽膀胱經,溫病多從口鼻而入,邪龔太陰肺經。
在病機方面:傷寒易于傷陽,導致陽衰陰甚,溫病易于傷陰,導致陰衰陽甚。
在證候方面:傷寒初起多惡寒重,發熱輕,頭身疼痛,無汗等。一溫病初起惡寒輕,發熱重,口煩渴,無汗或少汗。
在治療方面:傷寒為寒邪郁表。惡寒重,故用辛溫解表,以驅散寒耶為先,溫病為溫邪客表,所以熱甚,故用辛涼疏表,解毒,以祛邪熱為主。
溫病與溫疫的區別:溫病在一般發病的情況下,沒有形成大的流行,皆為溫病二疫是濕病發病后相互傳染流行各地縣、市,皆為溫疫。
四、根據三部古代中醫刊的理論來共同加以分析:非典型肺炎的發病原因主要來源與自然界:如久旱、久雨,加上工業方面時自然的空氣污染,郁而化熱產生的一種溫熱邪毒,流放在空養氣中,隨著人的呼吸從口鼻進人體內,熱毒襲肺郁而化火,加上溫邪發病迅猛,因此在治療上一定要判斷確切區別分明,治療急時。
五、辨證施治:參照以上資料中病因,病機及臨床證狀的對比,在根據中醫理論指出急病治標,慢病治本的原則,以具本病是溫疫熱毒鸚甚之候:來勢急劇,證情險惡,病情盡現熱毒充斥氣血應先治其標,法依辛涼解表,大清氣血、清溫敗毒,在根據中醫理論指出師其法而不宜其方的原則,從數千種中草藥中篩選出針對性強,清溫敗意之力最精良的中草藥:
處方一
羌活10g,蒼術20g,蘆根30g,黃苓20g生甘單10g,防豐20g,貫眾30g,銀花30g,生地50g,桔梗25g,赤芍15g,連翹30g,玄參30g,蛇莓50g,白茅根20g,石膏50g,知母20g,薄荷15g,前胡25g,天花粉15g,麥冬30g,射干25g,金果攬30g,忍冬藤20g,穿心蓮50g,野冬青20,冬瓜子30g,板藍根15g,白花蛇舌草20g,黃連15g,犀角25g,姜蟲15g,全蟲10g,地龍 15g。
處方二
朱砂3g,天竺黃5g,冰片5g,青代5g,辰砂5g。
用法先將方中石膏加開水適量煎5分鐘在下其余中藥煎10分鐘依法煎三次兌勻。取煎好的湯劑250毫升待用。
將處方二的五味藥研細末與小酒杯里用自雄雞一只刺破雞冠取血2~3毫升,與酒杯里的藥兌勻,乘血熱用備好的中藥湯烈沖照每日依法服藥三次。
世界是物質的,是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來維持自然的生克變化,是陰陽兩種相對平衡的性質來維護和推動事物有規律的發展;太極和無極來統一形成春夏秋冬自然現象的變化規律,推測凡事的吉兇,所勝和不極。古代醫藥學家利用這種自然現象的變化規律為依據來理論系統的研究人的生理現象和病理變化。
中國醫藥學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乃世界傳統醫藥學之杰出典范。
地震又稱地動、地振動,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的振動,期間會產生地震波的一種自然現象。地球上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擠壓碰撞,造成板塊邊沿及板塊內部產生錯動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因此在特定的情況下,平原地區有一定幾率會發生地震。
地震開始發生的地點稱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稱為震中。破壞性地震的地面振動最烈處稱為極震區,極震區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區。地震常常造成嚴重人員傷亡,能引起火災、水災、有毒氣體泄漏、細菌及放射性物質擴散,還可能造成海嘯、滑坡、崩塌、地裂縫等次生災害。
(來源:文章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