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民族音樂缺失及完善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中國民族音樂
在當下的中學音樂課中,尤其是高中音樂欣賞課,教師與學生越來越注重對教材中樂曲的欣賞與分析.越來越重視對著名音樂家生平與作品的了解。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對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斷提高,音樂課雖然不參加中、高考,但是在實行素質教育的進程里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音樂這門課在新的大綱指導思想之下。也由傳統的教師教唱、學生學唱的唱歌模式轉變為現在的從更高層次人手的“音樂欣賞課”,這既能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又能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在中學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很多教師注意了對學生音樂分析能力的培養,其中包括對樂曲中樂句樂段的劃分、曲式曲調的判斷、音型與節奏型的分辨、樂器種類的聽辨等能力的培養與相應技能的講授,而在遇到與民族音樂相關問題的時候,則采用一帶而過或者朗讀教案的方法。我在高中音樂課程的教育實習中,在對觀摩、試上音樂欣賞課所獲的經驗進行歸納與總結之外,也對課堂及課后發現的一些問題進行了分析與思考。現在的音樂課堂中或多或少地缺少對中國民族音樂方面的分析與講授,學生在這方面知識的匱乏非常嚴重。鑒于此種現狀,我做以下分析。
2.造成民族音樂缺失的原因
2.1教師對民族音樂的忽視
音樂教師承擔著音樂欣賞課程的教授工作。現在很多音樂教師畢業于正規的師范院校,教師的綜合素質得到了整體的提高。音樂教師在培養過程中,接觸了很多從西方國家傳來的技能技法,如和聲、曲式分析、鋼琴彈唱、即興伴奏、作曲理論等專業技能,這些既完善了教師的綜合技能,又對教師熟悉西方音樂的風格特點、重視和熟練,對西方音樂的分析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雖然教師們在學校就讀期間肯定接觸過類似中國傳統音樂概論、中國音樂史等與民族音樂相關的必修課,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對民族音樂的傳承和發揚則從認識上產生了一定的偏差,存在民族音樂“土”、“過時”、“不實用”、“與潮流脫軌”等想法的教師不在少數。
2.2學生對民族音樂的排斥
在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學生們的興趣愛好非常廣泛,很多學生的愛好里有“音樂”。這個“音樂”一詞,基本上是指通俗音樂、西方古典音樂,或者更多的外來音樂,而愛好民族音樂的學生屈指可數,甚至有同學認為他們不可理喻。一談到某流行歌手學生們都群情激奮,可是一說到民族音樂,學生們便會表現得很消極而避談。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原因呢?就現在的學生看來,民族音樂那種纏綿婉轉、注重內涵的音樂模式是非常“跟不上”時代潮流的。拗口的曲調夾雜著一點方言,緩慢的節奏合上“毫無激情”的旋律,酷似一位日薄西山的老人。高中生們處在青春期,青春期的那種躁動和對異性的朦朧情感他們根本無法靜下心來仔細品味這一“慢板怕”的旋律。在這些激情四射和習慣用更加直接的方式去表達自己情感的高中生面前,民族音樂顯然沒有其發揮作用的舞臺。
2.3社會及家長的錯誤概念
現在的社會充斥著各類考級與比賽活動,考級的本來目的在于考查學生的階段性學習成果,豐富學生的舞臺經驗。但這種原本有益的活動被一些家長變為了兒女與他人攀比的資本或者證明自己“教育成果”的手段,只學到一點技術,而掌握不了內涵。而在這些急功近利的家長中.又有為數不少的人覺得學習西洋樂器比學習民族樂器“有品位”、“有內涵”,時時擺出一副學習民族樂器丟人、老土的態度,這種“去民族化”的做法更是對民族音樂的誤解。殊不知,孩子對事物的認知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家長的言傳身教,而“身教”更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同樣,家長對民族音樂的誤解勢必會讓孩子受到影響。
3.對中國民族音樂在課堂中改良方法的探究
3.1中國民族音樂的實用性指導思想和要點
教育部在《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中指出:“普通高中音樂課應將我國各民族優秀的傳統音樂和反映近現代與當代中國社會生活的優秀音樂作品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使學生了解和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意識,培養愛國主義情感。”我從這條指導思想中識到各民族優秀的傳統音樂是后世音樂發展的基礎,如果缺乏這民族傳統音樂,對整個音樂審美活動都會造成一定的偏差。中國的傳統音樂.講究一種“意境”,強調一種“精神”,提倡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情感與倫理的相互結合,音樂表現的委婉、簡約、適度。對學習者也是一種內涵的培養和對社會倫理道德素養的提高。中國民族音樂進入高中音樂課堂,本身應該是重點學習內容.應該置于優先講授的地位。在不斷講究實行素質教育的今天,音樂作為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應該是“掌握了西方音樂或流行音樂的特征”就是掌握了音樂的全部,就是素質的提升。而應該把我們自己世代相傳的民族音樂讓學生了解并掌握,只有在立足于民族性的基礎上,再進行其他形式的音樂教育才較為妥當。不然怎么解釋“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這一句眾所周知的話?難道讓我們的學生在對自己民族音樂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去崇拜西方音樂或者流行音樂?
3.2中國民族音樂在教學中的具體分類
由于民族音樂的分類方式及種類的復雜多樣,故此處使用約定俗成的分類方式,不做具體的闡述。對于教師來說.應該掌握民族音樂的分類情況。按照體裁,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民歌、民族器樂、曲藝與戲曲、儀式性音樂。按照風格色彩:漢族地區的音樂風格,大體可分為以黃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區的北方和長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南方兩大片:少數民族音樂特性極強,不易歸類.大致可分為東北、西北、西南、中南與東南等四大片。按歷史時期分類,可分為古代和近現代兩大類。(在此不作介紹)現行的教材中其實已經對民族音樂進行了較為規整的劃分.教師用書中也添加了許多背景資料和拓展資料。這就要求音樂教師根據現有資料去做比較細致的分析和備課工作。
3.3音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具體要求
音樂教師首先應該具備一定的中國樂理知識和民族音樂常識。我們在院校里所學的理論知識多為西方的樂理知識。因此.講授民族音樂也需要有相對應的理論來作為基礎。如:對“聲”“音”“律”的區分;對民族五聲、六聲、七聲音階的熟悉程度及對應音階的熟練使用;我國律制的發展歷史及其對世界律制發展的重要影響;記譜法知識的了解(減字譜、工尺譜等講解與運用);加花、借字等技巧的理解與運用.等等。這些都是音樂教師在課前需要通過自身學習而熟練掌握和運用的基礎知識。教師對民族音樂基本概況的了解程度的深淺和自身掌握民族音樂理論知識的多少.將直接影響到課堂上能講多少和能講多深,對一節課的整體教學質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其次,音樂教師還需要做好樂器展示與演奏(唱)示范的工作。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學生的學習與教師的引導有密不可分的聯系。教師除了要給學生準備相應的課件、常見民族樂器實物、音響資料等客觀教具外,自身還需要掌握一定的演奏(唱)民族音樂(或歌曲)的實踐能力。如:教唱一些簡單的民歌,彈(吹)奏一些民族樂器,講解一些古代傳統樂譜并可以簡單試唱,等等。音樂教師需要不斷積累和完善,才能用這些古老的音樂知識去吸引擁有現代音樂頭腦的學生。如何用這些學生們認為“老土”和“過時”的民族音樂上出讓學生們為之一振的音樂課,值得每一個音樂老師去思考、去設計。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音樂教師自身的音樂文化傾向。教師的傾向將直接對學生造成深遠的影響。高中生正處在人生觀、社會觀、價值觀、畢生發展觀等諸多重要觀念的形成階段.在接受外來新鮮事物的過程中也受著一些外來音樂文化的“侵蝕”。音樂教師更應樹立自身良好的音樂文化傾向,在向學生講授用外來分析手法欣賞音樂的同時不能忽視運用中國傳統的音樂分析手法來欣賞我們世代相傳的民族音樂,這是社會對綜合性人才的需要,也是民族音樂文化繼承和發展的需要。
4.結語
我認為.開設高中音樂欣賞課就是要讓學生樹立正確的音樂審美觀,在接受世界優秀音樂文化的同時重點吸收我國優秀的傳統民族音樂文化。我國傳統的音樂文化在歷史上曾經影響了地區乃至世界的音樂發展,這些可以從日本、韓國、越南等國的傳統音樂風俗甚至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的歌劇《圖蘭朵》里得到印證,“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們古時即有之,并曾將它發揚光大。雖然民族音樂和傳統音樂隨著近代中國被列強的不斷入侵而逐漸衰落,取而代之的是外國人作曲中國人填詞的“學堂樂歌”.而后又出現了中國音樂要“完全西化論”的過激論點,直至近年的“哈日”“哈韓”風。但由于現代中國音樂界的重視和保護,民族音樂已經開始逐漸煥發生機,正所謂“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立足于本民族優秀的音樂文化,才能在世界音樂界中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發展我們本民族的音樂。音樂教師應該在讓學生知道維瓦爾第、巴赫、貝多芬、肖邦、威爾第等西方著名音樂家的同時,也了解伶倫、師曠、桓伊、何承天、朱載培、張孔山等我國古代音樂家對民族音樂乃至世界音樂的發展做出的卓越貢獻,為中國民族音樂和傳統音樂的繼承和發展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