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有機化學作業的設計概述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有機化學在高中課程中的重要性
例如通過“化學與生活”的學習,學生將了解氨基酸、蛋白質的結構和性質特點,了解某些藥物(如阿司匹林)的主要成分和療效,了解生活中常用的高分子材料的化學成分及其性能,能夠評價高分子材料對人類生活質量和環境質量的影響,知道甲醛等主要污染物的危害,認識“白色污染”危害和防治辦法等。通過“化學與技術”的學習,學生學習的有關煤、石油、塑料等材料等專題中滲透了有機化學研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通過“實驗化學”的學習,學生將對醛、酚、羧酸、酯等有機化合物的性質與相關反應有更深入的認識。由此可見,高中化學新課程是經過整體設計的體系,學生不管選擇哪一個模塊進行學習,都可以掌握必備的有機化學知識,都能夠達到高中階段基本的要求,既保證基礎性又具有選擇性。“有機化學基礎”模塊則系統地對有機化合物的組成、結構、性質、應用等進行研究,同時對學生進行有機化學研究方法指導與訓練,其難度和要求與其他模塊涉及的有機化學內容要求相對要高。該模塊為選修模塊,對有機化學感興趣的學生,可以通過學習提高學生對科學探究重要性的認識,并發展學生的實驗技能,激發學生學習有機化學的興趣,幫助學生認識有機化學對促進社會發展、提高人類生存質量、提高人類社會文明發達程度所發揮的重大作用,從而幫助學生樹立學習化學和研究化學的志向,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二、化學作業的重要性
化學作業作為連接教師和學生的紐帶,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學生通過完成作業,對所學知識內容進行鞏固和消化,能培養科維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提高素養、培養學生能力的重要途徑。其次,教師通過批改作業,能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便于及時洞察教學進度和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因此,化學作業是與有機化學教學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檢驗、鞏固和反饋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是教學活動的延續和補充,更是學生發揮創造力、張揚個性的渠道之一。把作業作為一種手段和教學過程,不僅能反饋、吸收、彌補、加強知識,而且能把所學知識加以應用。
三、有機化學作業有效設計的途徑
(一)興趣類型作業,激發學生的學習有機化學的興趣。學生在初中時,已學過一些有機物的知識,所學知識比較簡單,高中階段的有機化學理論難度大、范圍廣,學生學起來有點吃力,容易產生厭學情緒。為此,我們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對“有機化學基礎理論中的規律“編排成“快板”,并在校園藝術文化節中表演。既激發了學生學習有機化學的興趣,又陶冶了情操。《趣味有機化學快板》:有機化學并不難,記準通式是關鍵。雙鍵為烯叁鍵炔,單鍵相連便是烷。脂肪族的排成鏈,芳香族的帶苯環。異構共用分子式,通式通用同系間。烯烴加成烷取代,衍生物看官能團。羧酸羥基連烴基,稱作醇醛及羧酸。羰基醚鍵和氨基,衍生物是酮醚胺。苯帶羥基稱苯酚,萘是雙苯相并聯。去H加O叫氧化,去O加H叫還原。醇類氧化變酮醛,醛類氧化變羧酸。羧酸比碳酸強,而碳酸強于苯酚。光照鹵代在側鏈,催化鹵代在苯環。烴的鹵代衍生物,鹵素能被羥基換。消去一個小分子,生成稀和氫鹵酸。鉀鈉能換醇中氫,銀鏡反應可辨醛。氫氧化銅多元醇,溶液混合呈絳藍。醇加羧酸生成酯,酯類水解變醇酸。苯酚遇溴沉淀白,淀粉遇碘色變藍。氨基酸兼酸堿性,甲酸是酸又像醛。聚合單體變鏈節,斷裂π鍵相串聯。千變萬化多趣味,無限風光任登攀。
(二)生活類型作業,讓化學作業回歸生活。設計作業時,面向學生,立足課本,放眼課外,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資源,讓學生在生活中學化學、用化學。案例:學習有機物的性質、用途。設計作業:課前布置學生調查日常生活中接觸的有機物的性質、用途。上課時,分小組匯報調查結果。例如,有一個小組在探究生活中化學物質的溶解性、可燃性、耐熱性、電離性,設計了實驗。①將一定量的食鹽、花生油分別加入到兩支盛有2ml水的試管中,震蕩片刻。②將一定量的食鹽、花生油分別加入到兩支盛有2ml汽油的試管中,震蕩片刻。③取一小塊聚乙烯塑料碎片,用酒精燈加熱。④將氯化鈉溶液和汽油溶液分別作導電性試驗,接通電源后,觀察電流表指針是否偏轉。
(三)自主類型作業,向自主型、研究型、合作型課題作業轉變。新課程改革就是為了改變以往只重視知識的傳授,讓學生在學習基礎知識與技能的同時也學會學習,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并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動手能力、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案例一:(學習了乙烯的性質后,布置課后思考作業。)請根據自己學過的化學知識設計一個實驗,證明乙烯與溴水發生地反應是加成反應而不是取代反應。案例二:(學習苯的結構前,布置預習作業。)探究苯的結構:1.按照苯的凱庫勒式,你認為苯可能有哪些結構特點?2.根據苯的凱庫勒式,預測苯應該具有怎樣的化學性質?3.如何設計實驗證明你的猜想?
(四)探究型作業,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發散思維是依據思維任務,利用已知信息沿著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范圍進行思考而獲得大量的、獨特的新信息的思維。它是構成創新思維的重要部分。因此,引導學生多想、多說、多發散是設計作業的重要任務。案例:蛋白質的學習作業設計。設計基本框架:面向全體學生,提出探究課題,設計探究活動:①蛋白質就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它的組成和性質如何?②氨基酸的性質如何?經過怎樣的反應可以得到蛋白質高分子?③你對蛋白質還了解多少?你知道“克隆”嗎?你還知道多少有關蛋白質的前沿課題?
作者:黃秀琴單位:烏魯木齊市第101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