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公益類國有企業改革分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
公益類國有企業以保障民生、服務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為主要目標。隨著改革開放以及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國有企業面臨著越來越多的風險。本文通過分析公益類國有企業會計信息質量降低的原因,提出了改革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
公益類國有企業;會計信息質量;國有企業改革
目前,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國有企業在我國的經濟發展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同時也面臨著越來越多的風險,國企高管腐敗案頻發,導致國有資產流失。而大部分的違紀違規、貪腐行為均通過會計信息暴露出來。而公益類國有企業關系民生等重要方面,因此基于會計信息視角的公益類國有企業改革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義。
一、理論基礎
信息是對人有用的,能夠影響人們行為的數據。信息是客觀世界中各種事物的變化和特征的最新反映,是客觀事物之間聯系的表征,也是客觀事物狀態經過傳遞后在人腦中的再現,從而可以對人產生指導。任何信息只有經過傳遞才能被人接受和利用。會計信息是指會計單位通過財務報表、財務報告或附注等形式向投資者、債權人或其他信息使用者揭示單位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信息。根據國際標準化組織1994年頒布的ISO8402-94《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術語》中有關質量的定義,會計信息質量應是會計信息滿足明確和隱含需要能力的特征總和。根據世界著名的質量管理專家朱蘭從用戶使用角度的定義,會計信息質量應是其滿足需求者的程度;根據另一位質量管理專家克勞斯從生產者角度的定義,會計信息的質量應是會計信息產品符合會計準則(制度)規定要求的程度。因此,會計信息能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信息,同時能反映大部分的違紀違規或貪腐行為。
二、公益類國有企業的問題分析
(一)會計信息不真實
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公益類國有企業的主要特征是分公司、子公司數量多、分布廣。分公司、子公司直接從事經營活動,進行獨立會計核算,設立獨立的財務組織,配置一套完整的財務人,包括財務經理、會計和出納。這種分散式的財務組織效率低下、人力成本高昂。而這些獨立的財務組織按各自的標準和意愿行事,原始做賬依據審查不嚴格,會計核算不規范,為了完成利潤目標而利用循環交易等現象頻發,導致會計信息失真,嚴重降低了會計信息質量。
(二)內部信息傳遞不及時
為了避免子公司會計核算的不規范,部分大型國有采用了集中財務核算,在資金所有權、使用權、財務自主權不變的前提下取消下屬單位的會計機構和會計崗位,由專門的會計核算中心管理,但時常因內部信息傳遞不及時,如過期合同、提前收付貨款、壞賬等重要信息,導致會計處理不及時,影響會計信息質量。
(三)對外信息披露不足
企業在財務報告中對重要事項的表述不充分,并未做詳細披露。使會計信息使用者無法了解事項的本質及其發展,無法根據會計信息做出有效的決策,從而降低了會計信息的有用性。
三、對策與建議
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是對企業財務報告中所提供會計信息質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財務報告中所提供會計信息對投資者等使用者決策有用應具備的基本特征。基于會計信息質量基本要求,對公益類國有企業改革提出以下對策和建議:
(一)從智能手段上加強信息的傳遞
在當前國有企業改革的大背景下,通過管理變革提高工作效率、創造價值、節約成本,最終實現整合資源,提升企業效益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在互聯網不斷發展的今天,國有企業應該與時俱進,積極吸納新信息技術,充分利用網絡辦公,重視企業信息系統的開發利用,建立及時有效的信息傳遞途徑。財務共享服務中心作為一種新的財務管理模式已在許多跨國公司和國內大型集團公司中興起與推廣。財務共享服務中心通過財務管理制度創新、財務組織創新、流程和技術創新,最終達到建立降低運作成本和效率、提高服務質量,并實現集團范圍的財務監控。分公司、子公司數量多、分布廣的大型國有企業和集團應當探索利用信息技術促進會計工作的集中,逐步建立財務共享服務中心。
(二)信息披露充分詳細、形式多樣化
公益類國有企業所公開披露的會計信息應能夠正確反映客觀事實真相或發展趨勢,嚴格按照準則進行賬務處理。企業的財務報告首先應先經過獨立的會計師事務所進行審計并出具書面報告,以保證會計信息的客觀性。除了財務報告和重大事件需要披露外,對一些特別事項應該做出情況說明,例如分析虧損的原因及改進措施等。及時提供完整的財務會計信息,使信息使用者能全面了解公司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同時,信息披露的形式也要充分,不僅對內信息,而且恰當地向外部信息,信息披露的形式要多樣化,要充分利用便捷的信息平臺,讓社會公眾了解企業的真實狀況,實現全民監督。
(三)加大懲罰力度,加強監管力度
有的企業領導者在退休前,要么不作為,要么為個人利益大作為,為了防止高管貪腐行為的發生,對違規違法行為實行終身追責制,加大懲罰力度,提高違規、違法成本。另外,國有企業不同于其他企業,特別是公益類國有企業,與人們的衣食住行密切相關。不管是單位內部員工,還是非職工普通公民都是公益類國有企業的主人,必須充分發揮主人翁的監督作用,應建立一條通暢的舉報通道,凡是發現問題,可以方便快捷的向有關部門舉報,設立獨立的專門處理舉報的稽查處進行核實,并不定期地對企業進行巡視。另外,企業內部設立專門的紀檢部門,對重要事件實行事前審批、事中監督、事后稽核的控制和監督。懲罰與監管并舉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保證公益類國有企業能夠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參考文獻:
[1]于洪強.在深化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進程中神戶國有企業改革[J].中外企業家,2008(05)
[2]張建森.國有資產管理的特征及改革建議[N].開放導報,2006(04)
[3]王煥新.會計信息質量的產權問題研究[J].財經研究進展與應用,2013(17)
作者:王貴 單位:重慶化工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