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我國農村城市化問題及對策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當前,我國城市化進程取得了極大的進展。然而在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著規模小、發展速度慢、產業結構不合理等問題。本文將從農村城市化的現存阻力著手,以解放思想、因地制宜、集聚效應、戶籍制度等方面為解決對策進行粗略的思考。
關鍵詞:西部,農村城市化,小城鎮,二元戶籍制度
農村城市化是農村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指標。農村的經濟發展、政治文明等方面都體現著農村城市化的步伐是否達到了人民的期望值。我國目前農村城市化存在著很多的阻力及問題,尤其是以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小城鎮和農村地區城市化效果欠佳。由此產生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資源利用問題、民生保障問題等。因此,找到一條適合現階段我國農村城市化的道路顯得尤為重要。
一、農村城市化的內涵
高珮義在其《中外城市化比較研究》一書中把城市化分為四個層次:一是農村不斷地發展向城市,并最終被城市同化。二是農村內部自身的城市化發展。三是城市的城市化,即城市自身內部的再度發展。四是不同領域內的城市化,包括人口城市化,工業城市化,文化城市化,人文景觀城市化等。從本質上講,農村城市化是指農業人口從農業轉向第二、三產業,農村人口的居住地由自然村落向城鎮集中,從而使城鎮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以及非農業產值在總產值中的比重逐漸增大。
二、中國農村城市化存在的阻力
1.地形和區位的天然差異對農村城市化的阻力。
由于第三階梯地勢較低,城市建設的難度小,交通便利市場廣闊,城市規模得以擴展并集中成片。所以目前我國城市主要分布在第三階梯上。而廣袤的西部地區城市數量少、規模小并發展程度低。不同的自然條件形成了東西部城市與農村的天然鴻溝。
2.不同文化背景中形成的后天差異對農村城市化的阻力。
工業文明對城市和農業文明對農村的不同沖擊對于城市和農村的影響。工業革命使資本不斷得到積累,城市規模得以擴大。而中國傳統的自然經濟始終占據經濟發展的主導位置,導致商業發展極其落后。
3.小城鎮發展的困境及其對農村城市化的阻力。
小城鎮在城市與農村的關系中扮演著媒介的角色。費孝通先生曾經提出過“小城鎮,大戰略”的論斷。然而由于小城鎮一般規模小,產業缺乏資金和技術的支持,使得企業的經營成本提高。加之其缺乏合理的規劃,在開發過程中不同程度的產生了選地不當、布局不合理等問題。效率低,技術差,環境污染成為鄉鎮企業的詬病,城鎮就容易進入缺乏企業支撐的“空殼化”境地。
4.社會矛盾升級對農村城市化的阻力。
當前,農村與城市之間貧富差異懸殊,干部與群眾,政府與群眾的問題日漸深化,矛盾也隨之升級。政府機構轉型過程中出現的公共權力尋租、去熟人社會化、鄉村社會灰色化等現象,動搖了社會公共權力的權威。
三、我國農村城市化的對策方法
1.更新觀念,解放思想。
只有深入貫徹和確立了人本觀念,城市化才能以人的需求為目標,為人的生活而服務。其次,樹立創新意識,讓思維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更新。打破傳統思維模式,全方位的進行制度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加快農村城市化的步伐。
2.因地制宜,均衡發展。
根據我國不同行政區位所處的地理位置的不同,以及原有的經濟發展手段和方略。對待處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城市和鄉村應該提出相應的發展對策。即因地制宜的進行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
2.1東部地區發展策略。
東部地區城市化發展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在第三產業占據主導地位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沿海的區位優勢,以產業轉移為契機強化產業的融合度,以區域經濟為半徑拓寬綜合服務,以國內外聯手的手段做大做強服務業。綜合運用多方面的條件實現產業升級。
2.2中部地區發展策略。
中部地區應依托現有基礎,提升產業的層次,加快城市化發展步伐。著力培育地區經濟支柱產業,以農村工業化帶動縣域經濟的發展。
2.3西部地區發展策略。
第一是加大投資力度、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顯得尤為重要。第二是注重生態保護,把經濟發展和環境的良性互動放在首位,充分考慮資源和環境對經濟發展的承受力,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第三,加強地區間的聯系和合作。小城鎮利用以其輻射效應和聚集效應,帶動周邊發展。
3.統籌城鄉,合理配置。
3.1發揮城鎮作用。
小城鎮作為農村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發展的突破口。在其建設過程中,應注意與大城市的協調,與中等城市配套發展,帶動周邊鄉鎮的規模性發展就十分重要。從政策上減少小城鎮的數量,技術性的擴大其發展規模,避免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資源運用不當、資金分配不合理、環境污染、效益低下等問題的出現。
3.2調整產業結構。
小城鎮發展程度與農村城市化的進程息息相關。它發展的過程實質上也是各個生產要素合理配置、調整和聚集的過程,也是經濟、社會、文化各方面協調運行的過程。在穩定第一產業的同時大力發展第二、三產業。以特色產業為依托,綜合利用多方資源,發揮小城鎮本身優勢。注重生態環境與經濟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3.3轉變政府職能。
第一,政府有執行國家意志的權利和保障居民安全的責任,著手綜合治理,維護社會安定,著力解決突發性事件和群體性事件,建設陽光性政府,加強監督制度的建設,從源頭上避免政府設租、尋租的出現。第二,政府作為農民脫貧致富的領頭人,應該努力營造優良的投資環境。第三,提供公共產品,做好共公共服務是政府責無旁貸的義務。第四,落實農村思想政治建設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加強民主集中制建設,疏通人民群眾表達政治意愿的各項渠道,建立民主決策、科學決策的程序和體系。
4.完善制度,弱化壁壘。
4.1弱化安全隱患。
從根本上促進農村人口有序向城市轉移,使來自各地區、各階層的人口都能處于有效的監管范圍內,消除了流動人口這一巨大的安全隱患,是保持社會安定和諧、實現社會長治久安的一個重要途徑。
4.2消除身份歧視。
在二元戶籍制度下,農民幾乎是“二等公民”,很難享受到與城鎮居民相等的權利。國家應從法律層面消除身份歧視,把農民從土地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加快把農民轉向市民,是解決三農問題,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的根本。更是我國民主政治建設關鍵的一步。
4.3保護生態環境。
環境保護是與人類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事,我國西部地區土地廣袤,植被覆蓋率高,生態環境較好。而在久而久之的人類活動下,人與自然的矛盾日漸突出。把農民從農村轉移出來。不僅使農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也使得耕地和森林等植被在最低的成本下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
四、結語
我國農村城市化在動力機制和阻力因素這二者矛盾運動中得到極大的發展,合理運用內生因素和外在條件,給農村城市化創造更多契機,勇于面對這個過程遇到的阻力并積極著力解決。農村城市化將會走向一個新的高度。屆時農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將會得到極大的改善,以農業為依托的我國經濟也會實現進一步飛躍。
參考文獻:
[1]劉志武.西部發展小城鎮:意義.問題.對策[J].2000.
[2]劉堯.論中國農村現代化中的農村城市化問題[J].2004.
[3]王剛.論我國農村城市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2005.
[4]高珮義.《中外城市化比較研究》[M].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
[5]劉彥隨.中國東部沿海地區鄉村轉型與新農村建設[J].2007.
[6]朱啟臻.《農村社會學新編》[M].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
作者:陳琳 單位:延安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