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地理中考復習指導改革探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
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明確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并形成了由世界180多個國家簽署的《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21世紀議程》等一系列文件。這是幾十年來人類認識的一個飛躍,使人們對環境問題和發展問題的認識范圍和認識深度都有了很大的飛躍,找到了解決環境問題的正確道路——正確協調環境同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發展它們之間的積極聯系,切斷和限制它們之間的消極聯系。提出了經濟社會發展要對環境負責的原則,建立對環境無害和節約資源的生產體系,發展經濟為環境保護提供資金和技術保證,發展的重點是消除貧困,要建立平等發展的全球伙伴關系,要調動全民參與環境保護與社會經濟發展等,都大大增強了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環境保護意識,是有關人類前途命運和人類發展道路的正確選擇,必將對21世紀的人類發展道路和各項事業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對世界地理科學和地理教育變革具有重要指導作用。
中國是發展中國家,而且人口基數大,人均資源少,經濟和科學技術水平都比較落后,實現經濟的快速增長,增強綜合國力,消除貧困和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本來已經短缺的資源和脆弱的環境面臨更大的壓力。在這種形勢下,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中國在未來和21世紀發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選擇,舍此就不可能實現國家長期、穩定發展。倘若步發達國家走過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后塵?歷史已經證明,這種發展模式雖然使一些幸運的地方富裕和發達起來,卻在更多的地方造成了貧窮和落后;雖然提高了生產能力,卻過度地消耗資源,破壞了生態平衡和生存環境;雖然滿足了部分人們的近期需要,有時卻犧牲了人類長遠的發展利益。它不符合我國的社會主義原則和國情,我們也絕不能為短期內節省部分污染控制費用,給后代人帶來難以估量的“環境赤字”,使將來經濟社會發展受到更大的阻礙。選擇發達國家現行的高投資、高技術控制環境問題的模式?我們目前經濟發展水平還很低,資金有限,那就意味著放慢經濟發展速度,影響資金的積累和就業,而且無疑使環境保護失去持久的經濟支持能力。我們缺乏足夠的經濟承受能力。對于環境問題,我國政府制定了“實行預防為主,防治結合,誰污染誰治理和強化環境管理”的三大環境政策,實施經濟建設、城鄉建設和環境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相統一的戰略方針,是很靠近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因而我們選擇了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決心實現發展戰略的轉變,向持續發展過渡,已根據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戰略思想和世界《21世紀議程》制定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這是我國中長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指導性文件,同地理教學內容聯系十分密切,也是地理教學的重要指導文獻。
地理教學要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和21世紀議程作出自己的貢獻,教育學生理解、接受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思想,自覺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為實施21世紀議程作好準備。具體要求是:①正確理解滿足現在需要和滿足未來幾代人需要的關系,樹立立足當代面向未來,為人民、為子孫后代造福的觀念。②正確理解根除貧困與滿足廣大人民需要的關系,增強扶貧和人類平等發展的觀念,自覺支持建立富國支援窮國和發達地區支援不發達地區的伙伴關系。③正確理解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樹立發展與環境互補和對環境負責的觀念,作自覺的環境衛士。④了解21世紀環境與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任務、策略和行動,增強參與實施觀念和歷史使命感,自覺作好實施21世紀議程的知識、思想和參與能力的準備。
二
環境與發展的戰略思想變革,必然引起地理教學內容與方法的變革。因為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對地理環境和經濟發展提出來許多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看待地理事實,把發展環境與持續發展積極聯系,解決環境問題、有害性生產問題、貧困問題,調動全體人民(包括青少年)參與持續發展戰略和21世紀議程,都提高到戰略高度,作為策略和行動的重點,傳統的、現行的地理教學內容和方法,都是很不適應的,顯得陳舊滯后。不認真對待,實行變革,就難以完成地理教學的歷史使命,甚至失去了它存在的價值。轉變發展戰略向持續發展過渡是一個長期過程,但教學是培養人的,有它的超前性,必須早開始變革,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早作準備。當前地理教學變革要突出以下兩個方面:
1.以新的環境與發展觀念變革地理基礎知識內容體系傳統的地理知識內容體系是以地理事實的描述的解釋為主的,其基本思想是向地理環境“索取”。后來有的教科書提出了“以人地關系為主線”的編寫思想,但基本上沒有擺脫“索取”的思想,只不過主張要取的適量,地理事實的描述和解釋仍然居主導的地位,很少接觸環境與發展的有機聯系和互補策略。講了少量的環境問題,也很少涉及解決環境問題的策略和方案。現在要求地理教學從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角度講述地理事實,從實施21世紀議程需要的角度選擇地理事實。具體要求是:①從環境保護和提高環境生產能力的角度講地理環境,突出環境問題解決的策略和任務。②經濟發展方面的內容增加對環境負責和扶貧解困的內涵。③在區域地理中增強發展中國家和貧困落后地區在教材內容中的地位和比重。④21世紀議程中環境與發展的重要目標、策略和行動方案,要有計劃地選擇納入現行教學內容。
2.為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參與能力變革教學方法傳統的地理教學是以識讀教材圖冊和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為主,學生多是被動接受,很少受到主動參與和實際參與的訓練,對調動學生現在參與和將來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和21世紀議程是不利的,而且有礙于學生的全面發展。被動式的和封閉式的教學模式必須變革,刻不容緩。當前的具體要求是:①建立以學生主動參與活動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在主動參與活動中學習發展,受到提高參與能力的訓練。尤其要增強地理圖表資料的分析教學和解決環境與發展問題的獻策活動,并積極提高訓練效果。②建立課內外結合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有計劃地參與社區環境與發展的考察、研究和植樹、清除污染等各種環境保護活動,使學生受到實際參與的教育和訓練。③引導學生參與環境與發展的信息活動,開闊學生參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眼界。如多渠道積累社會環境與發展的信息,在課堂和壁報等渠道信息。
根據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變革地理教學,是現階段十分迫切的地理教育研究課題,內涵相當深厚,要求十分具體,只能依靠大家從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具體的教學活動變革入手,從長計議,群策群力,用一段不太長的時間,創建出地理教學的新體系、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