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體育學科專業與體育課程教學策略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體育學科、體育專業與體育課程
一門學科的產生是基于某領域知識的特殊性,換句話說,即具有某些專門知識的人才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應把體育知識作為分析體育學科、專業與課程的邏輯起點。“求知是人的本性”,“獲得知識是我們的目標”。體育與其他學科的本質區別在于研究對象的不同———體育活動。體育知識產生于體育活動,是人們對體育活動規律的認識和反映。體育知識可分“認知性知識”和“操作性知識”,其中,操作性知識是表現出典型的身體外部運動特點的認識成果。魯道夫•拉班(RudophLaban)提出四要素說,把身體活動分成身體知覺、空間知覺、運動質量和外部關系等四個組成要素。毛振明認為體育知識可以分成各種體育運動項目的文化和歷史及基本知識、各種鍛煉方法和體育游戲知識、各個運動項目的技術、戰術和比賽知識等六類。張洪潭認為,真正的體育知識就是運動技術,運動技術是人們長期認識身體活動各種方式、技巧的成果。學校體育課的主旨是體育知識傳承,運動技術是體育教學的主要內容。身體活動性是體育知識的最基本特征,這一特征決定了在體育知識傳承中,需要身體活動的參與和反復練習,這種知識學習相比較其他學科知識具有極強的體驗性。體育學習的特殊性主要表現為:
1.主要是在從事身體練習的過程中進行;
2.要承受一定的運動負荷;
3.學習過程是主體(=心)與客體(=身)由分離走向統一的認識過程
體育知識的發展除了要傳承,其核心問題是創新。體育知識創新既包括體育新知的探索,也包括運動技術水平的提高。體育知識創新需要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體育人才。培養體育人才就必須通過體育學科、體育專業和體育課程三個媒介。體育學科是對龐大的體育知識體系按照一定的標準分科分類而成,由經驗知識、理論知識等元素按一定結構組成的知識體系。《體育科學詞典》把體育科學分成三大門類,即體育的基礎學科、體育的應用學科、體育的技術學科。我國學者從不同研究視角,先后提出了體育學科的二分法、四分法、五分法等,但目前對體育知識體系還還沒有一個權威的分類體系,這種局面一方面說明了體育知識的快速積累和急遽擴大,新興、交叉及邊緣學科不斷涌現,另一方面也使得體育專業人才培養工作中出現了一些困擾問題。體育學科作為基本的專業辦學條件,其主要表現就是擁有較高科學研究水平且能完成課程教學計劃的教師隊伍。專業設置關系到大學能否為社會培養所需要的人才,它至少要依據兩個基本因素:社會職業分工和學科的成熟水平。體育專業設置(本科)從1954年被列入“教育部門”稱“體育”,歷經數次變革,到1998年被列為“教育學”下的一級學科,2012年本科專業目錄調整后,現共設5個目錄內專業和2個特設專業。這種帶有計劃經濟色彩的國家專業設置方式,專業一經設置,就必然會滯后于社會需求的變化。因此,我國通過下放辦學自主權到省級教育主管部門和高校,使高校能通過新增、備案或調整專業方向等形式,根據社會對體育人才的需求的變化靈活調整人才培養目標與規格。其中,體育課程創新就成為最靈活、最直接的改革策略。體育課程知識來源于體育知識的分類———體育學科的不斷細分,但又區別于體育學科,它是體育知識體系居于中間層次的構成要素。支撐某一研究領域或方向的知識與技能體系往往由若干門課程所組成,即課程體系。在體育人才培養課程體系中,體育學科基礎課決定了人才培養的學科基本素養,專業主干課則決定了人才的未來基本職業素養,必修與選修課程的設計往往規定了人才培養的口徑,即人才所對應的社會職業種類的數量。在以專業的形式培養體育專門人才時,則必須遵循體育學習的基本規律。
二若干問題的質疑
1體育學科可否成為獨立學科門類
有學者提出,我國體育學科經過近100年的建設和發展,走過了作為教育學二級學科和一級學科的歷程,已具備相對穩定的學科體系、專業設置和獨立設置學科門類的條件和要求。可參照一些西方發達國家的做法,把體育作為一個獨立學科門類設置。并以此作為化解我國學校體育、競技體育、健身休閑體育研究領域的理論失衡問題。基于對體育知識、體育學科概念的梳理,是否把體育學科設為獨立學科門類則不應只從理論研究需要出發。考慮其是否設立首先應考察其基本的條件是否成熟,即我國體育活動與實踐發展到了較高階段,從實踐中得來的體育知識積累到一定水平,從而催熟體育學科。固然理論可以領先于實踐發展,但一門學科能否成為獨立學科門類,并不取決于人的意志,其根本標準應該是該學科領域的專業人才的工作關乎國計民生,是人才分類中不可替代的一種,即從事有體育學科背景的人才是其他學科人才所不能替代的。當前,我國體育院校在體育產業、體育管理、體育新聞、體育法等專業人才培養中,我們的畢業生與其他院校培養的一般管理、新聞、法律等人才相比,在就業競爭中并不具明顯優勢,且多處于劣勢。雖然可以從學校品牌、人才培養質量等各方面找原因,但不可否認,這些工作并非只有接受過體育專業培養的人才能做,這類職位的資格要求尚未達到我們想象中的專業化水平。體育學科作為一個新興學科門類,是一個開放并將持續演進的知識體系,現在將其列為獨立學科門類,為時尚早。
2體育類專業數量的增加就等于體育學科水平的提高嗎
體育知識的本質特征決定了體育院校的辦學具有很強的專業性,我國體育院校在長期辦學中逐步形成了“教學、訓練、科研”三位一體辦學特色。隨著體育現象和問題的日益復雜化,原有的單一學科知識已難解答體育領域的新現象和新問題,因此,跨學科培養體育專業人才成為多數體育院校的戰略選擇。至2014年,我國14所體育院校共設置了38個體育學科外本科專業,共計126個專業點,涉及經濟學、工學、理學、文學等8個學科下的18個一級學科門類。對于體育院校來說,積極培育新的學科增長點,多學科齊頭并進,有利于改善以往人才培養中學科單一、選修課程門數少、學生知識視野狹窄等問題。但是,一些體育院校因不滿足于做傳統的單科型體育院校,為了上學科、升格體育大學,急于求成。要么不顧學術積累,因神設廟,勉強上新學科;要么不顧學科基礎,盲目跟風增設新專業,在專業申報數據上,通過師資、實驗設備等的大量移植與作假,隨意增設新學科、新專業(體育方向),以新專業的申報成功作為學科建設的成果,以不成熟的新課程開設作為學科建設的成果。這種揠苗助長、本末倒置的做法,勢必造成這樣幾個方面的后果:一是新專業匆忙上馬、師資薄弱、人才培養方案難落實、教學質量差、學生滿意度低、就業率低;二是片面強調多學科,把專業建設、課程建設當做學科建設,新學科因學術積累不足、研究人員匱乏,導致在體育院校水土不服,研究方向狹窄,重復研究與低層次研究,研究者被邊緣化;三是在有限的辦學資源條件下,體育學科除了可能被弱化,還必然會出現分化甚于綜合的局面,造成學科專業之間獨立分割,資源難以共享。大量增設的“非體育類”專業,無疑分散了體育院校有限的辦學資源,降低了體育院校的人才培養競爭力。正如王凱珍等人的研究所提出,設若體育院校搞多學科專業齊頭并進,在辦學中失去“體育特色”,就會可能有被綜合性大學“同化”甚或兼并的危險。因此,我們既不能把體育學科與專業對立起來,更不能把二者混為一談:體育學科發展既要有獨立性,又要有統一性;體育專業的開設要量力而行,“量體裁衣”,以學科積累為基礎,與體育學科建設同步,注重培育交叉學科、促進學科融合,根據社會人才需求朝多學科方向發展,不人為拔高體育學科建設的水平。
3體育課程的體育哪里去了
在我國各體育院校的組織結構與分工中,通常學科建設由科研處抓,專業設置與建設由教務處、二級學院或系負責,課程內容與實施由教研室負責,這一個格局由來已久并成為普遍現象。這種管理格局不可避免的造成這樣一種現象:科研處只管抓科研課題的申報與成果統計,教務處與二級學院或系只管專業設置與人才培養方案設計,教研室只管課程有沒有老師承擔教學。體育學科、專業與課程間被人為的割裂,難以形成學科、專業與課程建設的良好互動。失去了體育學科的依托,沒了體育專業的方向性規范,體育課程正逐漸扔掉了“體育”。大量新開設的人文社科類的體育課程,雖冠以體育的名字,但因相關師資力量儲備的不足,授課教師對體育的無知和不解,“掛羊頭賣狗肉”,要么不講體育,要么犯常識性錯誤等等,不一而足。還有些傳統的“術科”課程試圖掙脫“生物體育觀”束縛,而矯枉過正,有意無意的忽略體育知識的“身體活動性”。一些體育課程甚至完全向“健康教育”、“思想教育”投了降。體育院校在體育知識的傳承與創新中逐漸迷失了自己的方向。不禁讓人疑惑,體育院校不搞體育,它還有什么存在的價值?隨著體育生活化的發展,體育必將成為人們的“生活必需品”。我國的體育院校應找尋自身在體育知識傳承與創新中的位置,在人才培養中切忌偏執一端,或學科中心論,或專業中心論,或課程中心論。把人才培養目標指向于人的全面發展,遵循體育知識的內在邏輯和發展規律,夯實體育學科建設根基,科學設置專業課程體系,精心設計課程內容。體育院校只有通過新型體育人才的培養,才能在體育知識發展發展中,傳承已知、更新舊知、探索未知;也才能架起體育學科、體育專業、體育課程與體育實踐之間的橋梁。
作者:董艷芹 單位:廣州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