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心理學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運用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積極心理學理論的基本思想
由美國心理學家DeciEdwardL.和RyanRichardM.等人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一種關于人類自我決定行為的動機過程理論,也叫自我決定理論,該理論認為人是積極的有機體,具有先天的心理成長和發展的潛能。自我決定就是一種關于經驗選擇的潛能,是在充分認識個人需要和環境信息的基礎上,個體對行動所做出的自由的選擇。Lyubormirky等從積極的認知角度發展了積極心理學體系,強調人不是被動地體驗事件和環境,相反,所有的生活事件都是認知過程,是個體的分析和建構、預期與回憶、評價與解釋的過程,多樣化的認知操作與動機過程對人的心理具有重要的影響。Diener對積極心理學體系中的主觀幸福感的界定與內容進行了研究:主觀幸福感是關于人們對自己生活狀況進行評價和感受的心理學的研究領域,是人們根據內化了的社會標準對自己生活質量所進行的肯定與感覺。Salovey等認為,過去大量的研究集中在消極情緒如何促使疾病的發展,而沒有關心積極的情緒如何增進健康。積極的情緒具有重要的價值。實際上,積極的情緒具有更好的預防與治療效果,“心理學不僅僅應對損傷、缺陷和無能進行研究,也應該提倡對人類自身所擁有的潛能、力量進行開發和挖掘;也應倡導心理學的積極取向,以新的理念、開放的姿態詮釋與實踐心理學。以關注人類的健康幸福與和諧發展為主要內容的研究成為心理學發展的焦點轉向,積極心理學的研究也正是基于這樣的需要而產生的。作為一種充滿新鮮活力和激情的思想理念,一種將產生深遠影響力的學科思想,積極心理學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及其實現,對于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積極心理學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
1.積極心理學能增強大學生的自我評價和自我調節能力,增強他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積極體驗。積極心理學主張學生自身的發展能力和潛力在促進個體健康成長中的作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強調政治教育功能,而不注重學生完善人格的塑造及其積極品質的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性得不到充分彰顯,使大學生產生抵觸和逆反心理,正常的行為訓練、必要的意志磨煉和美好的情感體驗減少,造成了自身不能和諧、健康、自由地發展,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不符。現在的大學生本身的自我調節與自我控制能力需要增強,積極心理學能幫助大學生提高諸多方面的能力,要強調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可以運用積極心理學,增加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說服力,打開大學生的心門,向大學生傳授新的充滿活力的積極思想,適時滲透“上善若水”的理念,通過這些積極的思想使他們作為具有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的教育主體,提高自尊、提高自我效能感,進而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滲透產生更高雅、更科學、更完美的效果。
2.積極心理學致力于幫助大學生轉變關注視角,挖掘和培植大學生潛在的積極品質。積極心理學能夠幫助大學生轉變關注的視角,擁有改變自我的力量和勇氣。生活中夢想和現實總是存在一定差距,而夢想成真的根本前提就是改變現實。積極心理學能夠賦予大學生勇氣和信念,讓他們不再糾結于改變是否可能,而是努力去實現改變,去探索如何改變。積極心理學能幫助人相信:改變雖然困難,但并非不可能,使學生積極調整自身幸福的滿足水平線、對愛的維護方式、對自我的認知等,通過這些改變來讓自己用積極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失敗與挫折。幫助學生轉變關注視角就能挖掘其本身的積極本性,找出學生內心深處對于主觀幸福感、人生價值和意義的追尋;也能夠引導大學生完善人格,從而能夠引領他們堅定不移地朝著目標奮斗,達到實現自我的終極目的。
3.積極心理學能引領并優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組織系統。積極心理學還研究人與社會關系的和諧發展,要把人的關系納入整個社會系統中來考察。友誼、家庭關系、社會關系、文化規范在人的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和諧的人際關系、良好的社會、溫暖的社區以及積極的組織對人的品質有促進作用,能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組織系統環境,共同構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強大合力。能夠研究人類的潛在的美德和積極的心理品質,運用積極心理學探討學生如何成為有愛、有智慧、創造性的個體,如何形成健康的家庭、關系良好的社區、有效能的學校、社會責任感的群體,進一步形成和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組織系統。
三、運用積極心理學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途徑
1.高校要開放教室,發展與創新學校選修課方式。尤其是作為公共選修課的心理課可以具體細化成“積極心理學”“意志力與成功教育”“樂觀與幸福人生教育”“情緒與情商教育”等等,課程實行“三定”,即指定上課地點、指定學分、指定老師,尤其要滿足大學生的主觀訴求,讓他們選擇自己更感興趣的科目,這種開放教室的教學模式比傳統盲選方式更能體現人文關懷,不僅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導意識,也極大地調動了教師優化課堂的積極性,客觀上海利于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可謂一舉多得的教學新嘗試。積極心理學課程從理論和實踐層面升華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提倡用一種開放和欣賞的眼光來看待每一個人,著力研究每一個普通學生具有的積極力量,從積極的角度來研究和探討心理問題,是一條引領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創新之路,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轉變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2.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與內容的創新。根據積極心理學課程的理論體系,即Diener引導的主觀幸福感領域的研究和Lyubormirky等開辟的認知方向研究,結合現代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美國布納魯、德國根舍因的主張,可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創新。在教學組織形式上,傾向于靈活運用各種組織形式;在教學內容上重視對課程和教材的改革;在教學方法上,提倡對傳統教育的改革,使用研究法、發現法和范例法。大力開展以積極心理品質培養為目標的整體實踐教育活動。如吉林農業科技學院開展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素質拓展工程、就業創業工程、文明修身四項工程,以新生入學和黨團活動日及“525”活動月為契機,以心理話劇、大型手語操、心理動力競技運動會為載體面向全校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寓教于樂的實踐活動,這些以積極心理品質培養為目標的整體實踐教育活動,對課程創新進行了實踐和檢驗,效果顯著。
3.強化高校的積極教育和積極心理治療。積極教育是對傳統教育的反思,強調教育并不只是對學生糾正錯誤、改造問題、克服缺點,而主要是發掘、研究學生的各種積極品質(包括外顯的和潛在的),并在實踐中進行擴展和培育這些積極品質。積極教育就是要創建一種教學環境,讓學生的主動性、思考能力、熱情、勇氣、堅強等得以充分發揮,而不是給予過多的約束、控制。另外,積極教育的目標是把所有人盡可能地建設到一個他可能達到的理想狀態,這一理想狀態是依每個人具體情況制定的各自可能達到的動態的理想狀態,不求一致,但求盡力。積極心理治療塞里格曼(Seligman)(2002)在《積極心理治療手冊》中提到“積極心理治療”主要是指積極心理學思想在心理治療實踐中的運用,并不是指某一特定的療法,而是一種反對過去以問題為核心的病理性心理治療,提倡把注意力集中在增進和培養人自身的各種積極力量。積極心理治療吸收了東方佛教、道家和禪宗等思想,著眼于沖突、煩惱和苦惱的積極面,致力于加深自我認識、接納自己,從而建立自我信任和安全的新生活模式,強化高校的積極教育和積極心理治療。積極心理學在高校的主旨是培育學生心靈,以提高學生的心理品質;而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的主旨是培育品德,重點是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和道德品質,二者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相得益彰。運用積極心理學理念指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能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引領后者更好地實現教育功能,從而形成一條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轉變的探索之路,建立起一條實現高等教育人本教育目標的高速公路。
作者:齊曉穎劉立偉趙婷單位:吉林農業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