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通識教育高校公共藝術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通識教育理論下的公共藝術教育
“通識教育”這個名字是英文“generaleducation”音譯而來,通常也稱為“通才教育”“普通教育”等。19世紀初美國博德學院的帕卡德教授最先將它與大學教育聯系起來,自此引發了人們對通識教育的各種不同的表述和對其本質含義的思考。而通識教育在大學教育中的表現即是,通識教育是沒有專業之分的,是在大學教育中每個大學生都需要學習和接觸的大學教育。簡要來說,通識就是為不同的受眾者提供具有通行于不同群體之間的價值觀。而通識教育給學生帶來的是一些普遍的并且對他們認識世界和感知文化本源有幫助的一些基礎性的知識。中國古老的思想能夠在一些著名古籍中瞥見,如《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通識即為博學,博學并不是說所有學問都精通,而是對于各個領域、各個地域的文明發展和文化進程都有一定的了解,這便是通識最初的定義。
二、公共藝術教育的內涵
1、美育教育
公共教育是一種美育教育,美育教育的概念美學家席勒曾在其所著書中提出“想感性的人成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為審美的人,沒有其他途徑”美育教育就是培養學生使其擁有感知美的能力,成為審美的人。公共藝術教育課不同于一般性的課程,它并不具有很強烈的目的性,不強求學生快速準確的掌握某種技能,而是對學生情感的熏陶,對學生精神的凈化和思維的引導。高校的公共藝術課程,是為了塑造擁有健康情感和心理的大學生,筆者認為美育教育中的美,并不是單純的體現在構圖、色彩配比、音符的精妙或文字的藝術,美育是通過藝術去熏陶學生心中對美的觸感,撥動人們最原始和單純的心弦。讓學生成為一個情感健全,富有愛心與感恩之心的人,對和諧與友愛心之向往。在藝術中暢游,感受身心愉悅的奇妙體驗。陶冶情操,凈化情感。
2、德育教育
公共藝術課還是一種德育教育。所謂“德,才之帥也。”一個人最大的才能便是德行端正,正直孝義。禮義廉恥皆為德行,一個人德行的培養是來自多方面的影響,然而本質都來源于自身對外界影響的感知和理解。藝術教育是培養一個人德行和品質的重要手段,對于當今青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德本來就是一種美的體現,自古至今音樂都是一種最強烈的表現情感的藝術,“禮”與“樂”相輔相成的美,謙謙君子“立于禮,成于樂”。在公共藝術教育課程中欣賞好的藝術作品,令大學生理解藝術作品中所呈現的抽象的藝術形象和傳遞的藝術情感,藝術能美化心靈,美好的心靈自然滋生美德。
3、形象思維的培育
藝術教育對學生的思維和智力進一步提升有幫助,目前已經得到證明。藝術的方式更有利于學生對藝術形象的記憶,記憶會深化學生對其的感知能力進而潛移默化的培養了學生思維和創新的能力。科學家用抽象思維解釋世界而藝術家則用想象思維來感知世界,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想象力是創造力,知識則是產物。任何創造都來源于想象,而想象力的培養恰恰是形象思維的影響。所以藝術教育對大學生的思維和主觀能動性都有積極的影響。
4、心理素質的培養
這一代大學生都在家長的呵護和陪伴下長大,他們沒有經歷過動蕩的年代,沒有饑寒交迫的體驗、沒有上山下鄉的知青生涯。他們生活在幸福的和諧社會,在成長過程中處于比較單純和相對順利的環境中。所以大學生對于挫折和壓力的心理素質往往表現的易怒和急功近利。而從心理學角度看,藝術教育是精神的體驗,在感知藝術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處于不斷發展中,這是一種特殊的精神探索的過程。當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從未有過的坎,他們能夠借助藝術課程中的形象,理解他們從未經歷過的情感。對個體和社會、個體與群體、個體與個體之間的關系能站在一定的高度思考,在思索中,能夠對從前無法想通和無法認同的事件,能夠以從容淡定的姿態面對。這就是藝術對學生心理素質發展的影響。
三、公共藝術課程的選擇
高校開展藝術教育公共課,可以使學生更具有情感上的洞察力和表現力,對學生的實際生活以及人際關系中一些細微情感的處理都有著正確的引導。作為公共藝術課程,在專業以外的通識教育課程的選擇上應當選擇有利于學生審美培養和人文情感培養的藝術。比如:音樂作品、繪畫作品、影視、雕塑、民俗、等等,都是通過藝術形象來表達作者心中的情感。藝術作品的審美基于對藝術作者的了解的基礎上,所有的情感都與人的生活經驗有關。人們雖然每天經歷這自己的生活但是卻有著相互交織的情感體驗。情感的共鳴和精神的交流才是藝術教育的最有效途徑。所以在設置公共藝術教育課程是需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共性來選擇。即根據學生的不同專業,不同的學生會表現出某些特性,抓住這些特征來選擇藝術課程,能使學生的情感體驗達到高度的契合,從而實現藝術教育的效果。
作者:王軍梅單位:西京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