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飲食養生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元代丘處機的《攝生消息論》說:“夏三月屬火,主于長養心氣,火旺味屬苦,火能克金,金屬肺,肺主辛。當夏飲食之味,宜減苦增辛以養肺。”認為夏季天氣炎熱,汗流浹背,容易損傷陽氣,傷及心肺。為此,夏季應注重養心保肺,加強飲食的調養,順應自然調整飲食,以便適應夏季氣候的變化,以利健康長壽。
元代食療專著《飲膳正要》上說:“夏氣熱,宜食菽(即豆類)以寒之,不可一于熱也。禁溫飲飽食,溫地濡衣。”夏季暑熱偏盛,汗多耗氣傷津,脾胃功能減弱,易患腸胃暑濕病,飲食養生宜清熱解暑,益氣生津,多吃性涼味苦、辛的蔬菜和豆類食品。
我們要遵守的飲食養生原則:首先應增加蛋白質的攝入,天熱出汗失水,使人體內蛋白質分解代謝加速,繼而使氮排泄增加,從而使人體常處于負氮平衡狀態。因此我們必須注意適當增加蛋白質的攝入,多吃一些豆制品、蛋類、綠豆、白木耳、海蜇、海帶、芝麻醬、奶類、魚、蝦、雞等,這些食物蛋白質含量高,而且比較清淡。
其次要適當補充水分、維生素和無機鹽。高溫會使身體代謝加快,大量出汗,汗溶性維生素和無機鹽、微量元素等隨汗液排泄而耗損,從而導致機體的耐力、抵抗力降低。致使身體出現疲倦乏力,頭昏口干,食欲減退等情況。由于血溶量減少促使肌肉痙攣,血壓增高,引起中暑等病癥。因此,我們必須及時補充水分和產熱較少而含有維生素及礦物質的飲食。應多食西瓜、西紅柿、莧菜、豇豆、小白菜、黃瓜、小米、豬瘦肉、動物肝臟、雞蛋、牛奶、綠豆等,以補充營養,增加體力。但是要注意飲水不能一次過量,應掌握少量多次的飲水原則。老年人不宜過度食用生冷瓜果,冰凍食物,以免加重心臟負擔和有損消化功能。
夏季人們常會食欲下降,導致消化能力減弱。所以在飲食調配上,要注意食物的色、香、味(以綠色、白色、清香和淡味、酸甜味為宜),以增進食欲。多食新鮮綠葉蔬菜、時令瓜果、涼拌菜及芝麻醬、綠豆芽、綠豆湯等。在做菜時,適當加醋加姜,不但可增加風味,而且有減少維生素的損失及殺菌、消暑、提高食欲等作用。老年人還應注意少吃或不吃油膩食物,忌生冷、不潔瓜果。
夏季水分的補充,除飲白開水外,各種飲料也是不可缺少的。飲料有吸收熱量、補充水分、消暑解渴、清心醒腦、生津除煩等作用,如果搭配合理,還有補充維生素、無機鹽和其他營養素的功能。
夏季常可自制飲料,以解渴消暑,今擇幾則介紹如下。
①綠豆湯:綠豆不要煮爛,加白糖。根據具體條件和生活習慣,調整綠豆、水、糖比例,涼后代茶飲。
②鹽茶:精鹽6毫克,新鮮開水500毫升沖泡,涼后飲。有祛熱解暑、補液止渴的作用。
③酸梅湯:烏梅15克,洗凈,加水500毫升煎湯煮沸約20分鐘,濾去渣,加白糖適量,涼后飲用。生津止渴。
④山楂茶:山楂洗凈,切片,加水煮沸5至10分鐘,加白糖適量,放涼后飲用.
⑤雙花茶:金銀花10至20克,加白糖適量,置于杯中,開水沖泡,涼后即可飲。
夏季天氣炎熱,胃腸功能受到暑熱刺激后相對也會減弱。為保證胃腸功能的正常,應選用具有滋養補益,抵御暑熱侵襲的食物,這也是夏季的飲食養生重要一環。明代大醫藥學家李時珍就指出,食粥一大碗是夏季最佳飲食。如將綠豆、蓮子、荷葉、蘆根、扁豆等加入到粳米中一并煮粥,涼后食用,可起到健脾胃、祛暑熱的功效。
夏季蔬菜品種很多,如果要從人體消暑、平和、清涼角度來采購蔬菜,那么以黃瓜和西紅柿最具有保健作用。西紅柿甜酸適中,烹調涼拌都鮮美可口且營養豐富,其中含維生素C最多,而且不容易在烹調時被破壞。據計算,成人每天吃300克左右西紅柿,基本上可以滿足人體對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需求。
根據中醫學“藥食同源”的理論,西紅柿也是一種良藥。西紅柿有生津止渴、健胃消食的功能,同時具有清熱解毒、涼血平肝、降低血壓的作用。最新科學研究發現西紅柿含有一種番茄紅素藥用成分,可預防和治療前列腺癌,同時具有抗衰老作用,常食可以使人延年益壽。
謹和五味
五味,是指飲食物的五種滋味,即酸、苦、甘、辛、咸。五味可以補益臟腑,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因其味不同,對臟腑的作用也有所側重,如《素問?至真要大論》中所云:“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人心,甘先入脾,辛先人肺,咸先入腎,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提出了在生理情況下五味對五臟的影響有主次之分。
若五味偏嗜就會造成相應臟腑的功能失調,出現多種病理變化。《素問?生氣通天論》中詳細論述了五味偏嗜給機體帶來的影響,“是故味過于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于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于苦(原作‘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于甘(原作‘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于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這里說明飲食五味太過,也是損傷五臟精氣的重要原因。
《黃帝內經》不僅認為五味入五臟可養五臟,而且還有五味太過可傷五臟這一相輔相成的理論,可見飲食養生必須依照“謹和五味”的要求,使各種食物合理搭配,谷肉果菜五味調和,不能偏食過食,才能“謹道如法,長有天命”,所以《素問?臟氣法時論》中云:“毒藥攻邪,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或軟,四時五臟,病隨五味所宜也。”指出飲食的種類多種多樣,所含營養成分各不相同,只有做到合理搭配,才能使人得到各種不同的營養,以滿足生命活動的需要。
此外,現代人在日常飲食中多以肥甘厚味為多,這就引起與之相關的很多疾病。《素問?生氣通天論》中也指明了過食肥甘厚味的不良結果,其云:“高粱之變,足生大丁,受如持虛。”長期進食高熱量飲食,會使陽熱內盛,久則可多發疔瘡,而且得病就像手持空虛之器受物一樣容易,從而強調了飲食宜清淡,不宜過多肥甘厚味,也就是我們今天提倡的葷素搭配。即進食時,應有葷有素,合理搭配。因此,全面的飲食,適量的營養,乃是保證生長發育和健康長壽的必要條件。
食飲有節
《素問?上古天真論》在論述養生法則時提出“食飲有節”,可見“食飲有節”對養生的重要性。節,是指有節律、有節制。“食飲有節”的養生法則包括“飲食定時定量”和“寒熱溫涼適宜”兩個方面。
飲食定時定量
《呂氏春秋?季春紀》云:“食能以時,身必無災。”即飲食的攝取宜定時進行。《素問?痹論》云:“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即飲食定量、適度飲食,既不可過饑又不可過飽,尤其不要過飽。飲食過飽,則會導致“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為痔”(《素問?生氣通天論》)。飲食過饑,則會出現“故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靈樞?五味》)。
寒熱溫涼適宜
《飲食正要》曰:“春氣溫,宜食麥以涼之;夏氣熱,宜食菽以寒之;秋氣爽,宜食麻以潤其燥;冬氣寒,宜食黍以熱性治其寒。”《金匱要略》也指出:“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腎。”其依據就是四時氣候對人體臟腑和氣血的影響,以及“以臟補臟”的理論。例如,春季肝氣較盛,不宜再補。
早春,人體的陽氣亦隨之升發,新陳代謝較為活躍,人體的血液循環漸漸增強。因此,機體的營養結構要隨季節的客觀規律進行調整。那么,我們的飲食該作如何調理呢?
一、進食高熱量、優質蛋白食物
早春時節氣候很寒冷,寒冷刺激甲狀腺,可引起功能亢進,消耗熱量,使人體耐力和抵抗力減弱。另一方面,人體為了御寒也需要消耗熱量來穩定基礎體溫。所以早春期間的飲食結構應以高熱量為主。除谷物制品外,還可選擇用糯米制品、黃豆、芝麻粉、花生、核桃等食物,以便及時補充能量。寒冷還可以加速體內蛋白質的分解,導致抵抗力降低而致病。所以,早春期間還需補充優質蛋白質,如雞蛋、蝦、魚肉、牛肉、雞肉、兔肉等。因為這些食物中富含豐富的蛋氨酸,而蛋氨酸具有增強人體耐寒的功能。
二、攝取足夠的維生素、礦物質
早春是由寒轉暖的季節,氣溫變化較大,加上細菌,特別是病毒開始繁殖,活力增強,容易侵襲人體而致病。所以,早春還要攝取足夠的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如富含維生素D的小白菜、雪里蕻、柿子椒、番茄等深色蔬菜,以及柑橘、檸檬等水果,因為維生素D具有抗病毒的功能。還要攝取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如胡蘿卜、菠菜、韭菜、空心菜、沙棘果、杏、芒果、紅心白薯、南瓜等,因為維生素A具有增強上呼吸道黏膜和呼吸器官上皮細胞的功能,從而能抵抗各種致病因素的侵襲。還要攝取富含維生素E的青色卷心菜、花菜、芝麻等,因為維生素E具有提高人體免疫功能,增強抗病力的作用。
三、注意增甘、少酸
孔子堅持“五不吃”
早在一千多年,唐代的大詩人杜甫,就對孔子的高壽感嘆:“人生七十古來稀!”那么能夠度過七十三個春秋的孔子,高壽的秘訣何在。這里僅僅覓一覓他的飲食養生之道吧!
孔子在起居飲食上很講究。吃飯睡覺都有一定規律。不到吃飯時間不進食。孔子很注意食品衛生。他有“五不吃”:即糧食發霉變質不吃;魚肉腐爛不吃;食物變色不吃;氣味不正不吃;烹調不當不吃。由于他講究食品衛生,堅持“五不吃”,避免了許多疾病。孔子還曾說:“不多食”、“食勿過飽”,這也完全符合“少吃增壽”的原則。孔子是個“美食家”,“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吃得可口,對身體大有好處。當然孔子并不排斥粗糧。
朱元璋與臘八粥
關于臘八粥,有許多傳說,其中一個傳說與朱元璋有關。明太祖朱元璋小時候給財主放牛,經常挨餓。有一天,他在一間小屋里發現了一個老鼠洞,心想抓個老鼠來充饑,便伸手掏了下去,挖到深處,發現里面竟是一個“小糧倉”,有大米、芋艿、玉米、豆子等。他把這些糧食取出,煮成一鍋粥,吃得非常香甜。后來朱元璋當了皇帝,每天山珍海味,吃得厭極了。臘月初八這天,他忽然想起了舊事,于是傳命御廚以各色五谷雜糧煮粥進食,食后大悅,因此將這種粥賜名為“臘八粥”。
康熙主張節飲食
康熙認為,人到老年齒落發白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是生理發展過程中的必然規律,他從來不相信術士們所宣揚的人能夠長生不老的騙人鬼話。
康熙在養生方面提供“恒勞而知逸”稱:“圣人以勞得福,以逸為禍也”。在飲食方面,他主張:“節飲食,慎起居,實祛病之良方也。”“凡人飲食之類,當各擇其宜于身者,所好之物不可變食。”并說:“高年人飲食應當淡薄,每兼菜蔬食則少病,于身有益。”
乾隆飲食有規律
我國歷代封建皇帝中最長壽者是八十九歲的乾隆。他經歷了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四朝,享受了數代同堂的天倫之樂。乾隆飲食很有規律。飲食多以新鮮蔬菜為主,肉類、野味少而食之,并且從不過飽。乾隆喜歡茶,對飲用水(御用西山泉水)十分講究。他還效法祖父康熙,從不吸煙。
乾隆一生養生有法,年近九十尚思路清晰,自號“十全老人”。
白居易常吃素食
我國唐代的一些著名詩人,大都是英年早逝,唯有當時的偉大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活了七十四歲,是唐代享有盛名詩人中,首屈一指的高壽者。白居易之所以能夠長壽,是與他的養生之道分不開的。
白居易的生活很有規律,注意飲食健康。他常吃素食,每年正月、五月、九月都吃素食,號稱“三齋月”。他在詩中寫道:“自從九月持齋成,不醉重陽十五年”,可見白居易不僅經常吃素,而且也很少飲酒。這些都與白居易長壽有關。
孫思邈主張少食多餐
孫思邈是我國唐代偉大的醫藥學家、養生學家、長壽學者。高壽一百零一歲,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將養生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長壽老人。
孫思邈既提倡食療又主張藥治。“安身之本,必資于食,救疾之道,唯在于藥。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全生;不明藥性者,不能以除病。”他認為食養可強身防病,延年益壽。
孫思邈主張飲食清淡,注意節制,細嚼慢咽,食不過飽。“先饑而食,先渴而飲,食欲數而少,不欲頓而多。”他認為“飽食終無益”,少食多餐有益健康,這與現代老人養生理論完全一致。“清晨一碗粥,晚飯莫叫足。飲酒忌大醉,諸疾自不生,食后行百步,常以手摩腹。”這正是孫思邈高壽的經驗之言。
陸游養生愛吃粥
南宋詩人陸游一生寫詩頗多,留給后人有9000多首,而且是詩人中的壽星,他在兵荒馬亂的年代竟活到八十五歲,既使在現在也是高壽的了。
陸游食粥養生有詩為證:“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眼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從這首詩中,可見陸游對吃粥是樂此不疲的。
食粥能培養胃氣,滋生津液,容易消化,最適合老年朋友。
朱丹溪“節養”為要訣
朱丹溪出生于公元1281年,卒于1358年,享年八十七歲,為金元四大醫學家之一,養陰論的倡導者。他創立了“陽常有余而陰不足的體質”說。
朱丹溪倡導無論治病還是養生,都以養陰為主,其中以節飲食和節為其主要方法。
1.飲食養陽春季正是大自然氣溫上升、陽氣逐漸旺盛的時候,此時養生宜側重于養陽,以順應季節的變化。一般而言,根據春天里人體陽氣生發的特點,人們可選擇平補和清補飲食,如果選用溫性食物進補,往往會出現助陽出火的弊病。平補的飲食適合于健康人和病弱的人,如蕎麥、米仁等谷物,豆漿、綠豆等豆類,蘋果等水果,還有芝麻、核桃等,這些食物長期食用一般也無不良影響,即使陰虛、氣虛、陽虛、血虛的人也可食用。清補的飲食是指用食性偏涼的食物,如梨、蓮藕、薺菜、百合等。
2.飲食養陰在春季,人們可根據自己陰虛內熱的體質狀況,進行靈活的營養和飲食調理。陰虛者原來患有的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病宜在春天發作,飲食上可采用蜂蜜療法:將蜂蜜隔水蒸熟后,于飯前空腹服用,每日100 ml,分3次服用;或將牛奶250 ml煮開后調入蜂蜜50 g、白芨6 g,調勻后飲用。這些均有養陰益胃之功效。陰虛內熱的體質者可選食大米粥、米仁粥、赤豆粥、蓮心粥、青菜泥、海蜇、肉松、腐乳等食物,以消火,改善怕熱的感覺,切勿食用太甜太膩、油炸多脂、生冷粗糙食物。病中或病后初愈的陰虛者應以清涼素凈、味鮮可口、容易消化的食物為主,以幫助胃口恢復。
3.飲食養熱早春時節氣候仍很冷,寒冷刺激甲狀腺,可引起功能亢進、消耗熱量,使人體耐力和抵抗力減弱。另一方面,人體為了御寒,也需要消耗熱量來穩定基礎體溫。所以早春期間的飲食構成應以高熱量飲食為主。除谷類制品外,還可多食糯米制品,如黃豆、芝麻粉、花生、核桃等,以便及時補充能量供給。寒冷還可以加速體內蛋白質的分解,因此早春期間還需要補充優質蛋白質,如雞蛋、蝦、魚肉、牛肉、雞肉、兔肉等。這些食物中含豐富的蛋氨酸,具有增強人體耐寒力的功能。
4.飲食養腦到了春天,凡有肝陽上亢的人,特別容易出現頭痛、眩暈,這就是祖國醫學早已指出的“春氣者諸病在頭”。其飲食防治方法是:每天吃香蕉或橘子250~500 g;或用香蕉皮100 g水煎代茶飲;還可用芹菜500 g水煎,加白糖適量,代茶飲;或用芹菜250 g、紅棗10枚水煎。代茶飲;或將生花生米浸泡在醋中,5 d后,每日晨空腹吃10粒。這些飲食也均有較好的降壓效果。
5.飲食養脾祖國醫學還認為,“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這是因為春季為肝氣旺盛之時,肝氣旺則會影響到脾,所以人們在春季容易出現脾胃虛弱病癥;而多吃酸味的食物會使肝功能偏亢,故春季的飲食調養宜選辛、甘溫之品,忌酸澀之物。此外,春季是蔬菜的淡季,但野菜、山菜的生長期早于一般蔬菜,而且富含維生素,可食用以補充一般蔬菜的不足。
6.飲食養腎春天這個舒爽的季節,是腎功能不佳患者進行養腎與調理的好時機。根據中醫師臨床經驗發現,此時服用強腎配方與固腎藥膳,對腎功能初期惡化與腎病末期患者的療效皆可達到六成以上。患者要注意春季生活調理,飲食以清淡甘味為主。建議食用蔬果清淡食品,如山竹、蓮藕、薏仁、黃瓜及香瓜等。至于常人,若想要在此時進行保肝健脾及固腎者,可服用以山藥、白果及芡實為主的“健脾固肝粥”,以白木耳、枸杞子與豬肝為主的“春天養肝湯”及白木耳、蓮子、枸杞為主的“春天養肝固腎湯”及冰糖大麥茶。
7.飲食養胃胃病及十二指腸潰瘍也易在春天發作,所以有胃病及十二指腸潰病病史的人春季在飲食上應避免攝取含肌酸、嘌呤堿等物質豐富的豬肉湯、雞湯、魚湯、牛肉湯及菠菜、豆類、動物內臟和刺激性調味品,因上述食物有較強的刺激胃液分泌的作用,或可形成氣體、引起腹脹,增加胃腸負擔。飲食上,可采用蜂蜜療法,將蜂蜜隔水蒸熱后于飯前空腹服,每日100 ml,分3次服用;也可將新鮮的青色卷心菜洗凈、搗爛,用消毒紗布絞汁,服時稍加溫,每日2次,15 d為1療程。或用牛奶250 ml,煮開后調入蜂蜜50 g,白芨6 g,調勻后飲用。這些均有養陰益胃之功效。
8.飲食養氣中老年慢性氣管炎也易在春季發作。春季自然界的陽氣升發,人體之陽氣亦隨之而升發,此時老年慢性氣管炎患者在飲食上也需注意,多食用些蔥、荽、豉、棗、芪等,以扶助陽氣。飲食防治方法:宜多吃具有祛痰、健脾、補腎、養肺功效的食物,如枇杷、梨、蓮子、百合、大棗、核桃、蜂蜜等,以減輕癥狀;忌食海腥、油膩之物,俗話說“魚生火,肉生痰,白菜豆腐保平安”,這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胡椒、蔥、蒜等)及過甜、過咸食物也宜少吃,以免刺激呼吸道、加重病情。
9.飲食養病春天是氣候由寒轉暖的季節,細菌、病毒等微生物開始繁殖,活力增強,容易侵犯人體而致病。所以,人們在飲食上應攝取足夠的維生素和無機鹽。小白菜、油菜、柿子椒、西紅柿等新鮮蔬菜及柑橘、檸檬等水果富含維生素C,具有抗病毒作用;胡蘿卜、莧菜等黃綠色蔬菜,富含維生素A,具有保護呼吸道黏膜和呼吸器官上皮細胞的功能;富含維生素E的食物也應食用,以提高人體免疫功能,如芝麻、青色卷心菜、菜花等。
10.飲食養神由于氣溫變化等原因,人在春天會感到疲乏,即所謂“春困”,而飲食調理能解除“春困”。理想的飲食安排是:早餐攝入的熱量最多,中餐次之,晚餐最少。常吃水果和飲果汁也有助于“養困”,因為水果中含有豐富的鉀,而鉀是幫助維持細胞水分的主要礦物質之一。鉀的缺乏會使人感到軟弱無力,也會影響注意力的集中,葡萄干、香蕉、蘋果中都富含這種礦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