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骨科術后康復護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摘 要】目的:分析疼痛護理在骨科患者術后早期康復中的作用。方法:對我院2015 年3 月至2017 年3 月收治的192例骨科患者為研究時象。抽取其中96 例作為對照組,采取常規止痛方法,其他96 例則組成研究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之上實施疼痛護理。比較以上兩組病人在術后早期康復中的疼痛度。結果:研究組患者在術后6h、ld、2d 的疼痛度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即P<0.05。結論:在骨科患者術后早期康復中實施護理干預,能夠有效緩解手術疼痛,提升生活質量。
【關鍵詞】疼痛護理;骨科患者;術后早期康復
疼痛是一種非常的主觀性感受,是通過多種不同因素一起發生作用而產生的,主要涵蓋了心理、生理和環境等因素。一旦人的身體遭受傷害,就會迅即發出疼痛的警告,長時間的劇烈疼痛極易引起術后并發癥,影響到患者術后早期的康復成效。鑒于骨科病人術后都會產生不同程度上的疼痛感,所以為切實降低疼痛所造成的影響,確保手術所具有的療效,應當主動在其術后早期康復中施行疼痛護理,幫助患者緩解或消除疼痛,減輕心理及生理上的不適感。現以我院所收治的192 例病人作為對象進行研究,現作如下報道。
1 資料及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5 年3 月至2017 年3 月收治的192 例骨科患者為研究時象。抽取其中96 例作為對照組,采取常規止痛方法,其他96 例則組成研究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之上實施疼痛護理。192 例骨科患者中,男108 例,女84 例,年齡最小18 歲,最大62 歲,平均年齡為(41.6±2.3)歲,骨折的類型包括了四肢骨折64 例、盆骨骨折46 例、脊柱骨折54 例以及別的類型骨折28 例。選擇患者的標準為:一是都施行過骨科手術,手術切口大約為15cm,手術時間在1.5h 以上。二是全面實施全麻;三是都自愿參與到本研究之中,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四不存在意識上的障礙。將患者隨機劃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等兩組,每組96 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以及骨折類型等方面的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即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施行常規止痛法,研究組則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施行疼痛護理,具體的措施包括如下六點:
1.2.1 實施健康教育
護理工作者向病人講述術后疼痛的有關狀況,讓其切實了解到出現疼痛的主要原因、評價疼痛的基本方法、止痛的相關方法等,運用健康教育宣傳等方式,告知病人術后疼痛是一種常見的癥狀,不必過于擔憂,并依據病人的具體情況,對其實施更為有效的處理,比如,分散注意力法、自我放松、物理治療等,以求切實降低病人的疼痛感。
1.2.2 術前心理疏導
骨科病人會出現程度不一的心理問題。比如,抑郁、焦慮感與恐懼感等,其心理問題將直接影響到術后的早期康復狀況。為切實提升護理工作的質量,要依據骨科手術病人的實際病情、經濟狀況、受教育情況等,分別采取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等相關舉措。醫護工作者要加強和病人之間的溝通以及交流,鼓勵病人勇敢面對并承受手術所引起的疼痛,讓病人的焦慮和緊張等不良情緒能夠得到有效緩解。
1.2.3 給予早期鎮痛
糾正病人只有在疼痛的時候才用鎮痛藥的錯誤認識,丟棄傳統的“按需給藥”改為“按時給藥”。提倡口服給藥途徑,應用PCA( 病人自控止痛法),通過患者自控給藥,克服了不同患者對同一鎮痛藥物藥用劑量上的差異,減少患者反復注射的痛苦,并告知病人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如有不適及時告知護士[1]。
1.2.4 術后疼痛護理
在患者術后完全清醒之后,醫護工作者要用鎮定自若的眼光來注視病人,告訴其手術非常成功,病灶已經全部切除。即便手術中還存在別的狀況,也不適合于馬上告訴病人,如此才能降低病患者在心理上的壓力,更加有利于其疾病之康復。當病人在術后早期康復中由于劇烈的疼痛而失去了恢復的信心時,醫護工作者應當正面鼓勵病人,耐心地聽其訴說,并且鼓勵其投入到康復訓練之中,爭取早期恢復健康。幫助患者保持舒適的,指導病人進行主動與被動的活動,應用局部按摩等手段以降低術后的疼痛度。以前患者在康復中通常使用繩索或者布條,在家屬或者陪護人員的幫助下實施康復鍛煉,但該方法易導致患者手疼,一旦用力過猛,還會產生各類并發癥,比如肌肉拉傷等。所以,建議使用直接、方便的輔助器械進行功能鍛煉。
1.2.5 其他鎮痛方法護理
中醫適宜技術的運用,如針灸、推拿、刮痧等,正確評估患者病情,根據不同的疼痛部位、性質選取不同的鎮痛方法,并觀察療效;中藥(舊傷藥)貼敷護理:初期敷藥處皮膚滲出水分較多,注意用藥期間加強皮膚護理,防止藥物結晶阻塞毛孔,影響治療效果:同時預防濕疹的發生,一般敷藥48 小時后有明顯的消腫效果,腫痛明顯減輕。
1.2.6 出院指導
病人在度過了術后早期康復期之后,應當依據醫囑定期參加復診,并且要明確與之有關的各類注意事項。一旦病情出現了新的狀況,應當第一時間和主治醫師進行聯系。
1.3 療效判定
術后6h、ld、2d 與3d,依據數字疼痛分級法來評價病人的疼痛度,0 分是無痛,1 至3 分屬于輕度疼痛,4 至6 分屬于中度疼痛,7 至10 分屬于重度疼痛。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資料通過spss18.0 軟件加以處理,計量資料都以(均數士標準差)加以表示,組間比較使用t 檢驗,P<0.05 即為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研究組患者在術后6h、ld 和2d 早期康復中的疼痛度均低于對照組,該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即P<0.05;兩組患者術后3d 的疼痛程度比較起來,該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如表1 所示。
在此基礎上,引入視覺模擬評分法以評估患者的疼痛度,使用本院自定滿意度調查表實施療效評價,分值為0 至100 分。在實施疼痛護理干預之前,研究組的視覺模擬評分是(7.8±1.4) 分, 對照組則是(7.2±1.9)分。在采取了不同的護理干預之后,前者的視覺模擬評分降低至(2.3±0.4)分,后者則為(4.8±1.8)分。兩組患者的評分都比治療之前顯著下降,而且研究組的分數更是大大低于對照組,即P<0.01。對臨床護理的滿意度進行比較,可以發現研究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前者為93.8%,后者為74.8%,即P<0.01。
3 討論
在醫學上,疼痛是最常見的癥狀之一,疼痛是機體象征的危險信號,疼痛的位置常指示病灶所在,而疼痛的性質間接說明病理過程的類型[2]。骨科患者術后疼痛可以說是各類因素一起作用之后而產生的,如切割皮膚、肌肉、神經、骨骼以及傷口牽拉,組織缺血、改變等。大多數患者呈現為急性且較強疼痛,病人機體會不可避免的產生諸多病理性反應,比如,血壓的升高、睡眠紊亂、抑郁和免疫能力下降等,從而會對臨床的療效以及康復效果產生不良影響。所以,在臨床中應引入疼痛護理法以降低病人的術后疼痛度,促進患者術后早日康復具有重要意義。
本分析證實,大部分骨科病人因為害怕疼痛而不敢進行活動,這樣一來就會影響到其各項功能的較好恢復,導致病人的生活質量不斷地降低。鑒于當前護理模式的持續更新,疼痛護理在臨床當中也得到了很好地運用。該護理模式不僅針對性非常強,而且對于醫院護理工作者的專業要求也相當高,如此即可更好地提升骨科患者術后臨床早期康復護理的成效。
現代康復技術水平的發展,使疾病死亡率逐步下降,生存率不斷提高。如何更有效地提高患者生命和生活質量,已成為康復護理學科的重要課題。
創傷骨科康復護理,是在對原發病治療的基礎上著重強調功能的康復護理,康復方案的制定越早越好,最佳開展康復的時機原則上不應在治療結束后開始,而是應與治療同時并進,并且需要取得病人的積極配合。對于創傷骨科病人來說,著重是運動系統的康復,其主要方式是病人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進行功能鍛煉,同時應預防三大并發癥的發生。近年來,我們積極摸索了一些對創傷骨科病人行之有效的康復護理措施,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共100例,男60例,女40例,年齡12 ~88歲;手術部位:單上肢38例,單下肢101例,雙肢32例, 脊柱29例;急診手術28例,擇期手術72例。術后病人均能最大限度地恢復功能。
2實施方法
2.1合理安排人員及班次:我科由一名護師以上的護理人員負責康復護理工作,并設責任護理小組四組,每組白天由一名具一定工作經驗、業務素質較高的護士負責,且一星期內相對固定。護士長進行全面質控,不定期抽查,以獲得病人的反饋信息。康復工作以白班為主,晚夜班為輔。各組上午利用整理病房及皮膚準備的時間,對病人進行康復指導:協助進行被動功能鍛煉及檢查主動功能鍛煉;皮膚準備時進行術后早期功能鍛煉的指導,下午在書寫護理病程記錄之前再對所負責的病人進行全面的康復指導。
2.2制定創傷骨科病人康復護理宣傳卡:經科室主任審改后,印發創傷骨科病人康復護理宣傳卡,發給每位新入院病人, 讓病人對自己的病情及康復護理計劃有初步的了解,為以后的康復護理奠定基礎。其內容包括:預防畸形和并發癥的方法, 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復方法等。
2.3以護理人員為主,注重提高業務素質,并加強醫護協作: 護士在康復護理工作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康復護理這項工作要求護士必須具有較高的業務素質。①科室領導重視護理人員的理論知識的學習。科主任購買《創傷骨科護理學》,且人手一冊;護士長不定期考核,督促護理理論知識的學習;分派護士外出進修學習別人的先進經驗。②多請教醫師, 既能根據不同病人的病情,制定行之有效的康復護理計劃并實施,又能做好醫護之間的銜接工作。
2.4注重病人的自我護理:在整個康復護理過程中,要以自我護理為中心。針對病人因親人過度關懷導致的依賴性和被動性增強的特點,通過耐心指導、訓練、鼓勵、幫助,充分挖掘病人的內在潛力,促進功能重建,增強其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復。
2.5積極采用先進儀器及設備:①引進先進的骨科牽引床, 鼓勵并督促病人利用牽引床上的拉手抬起上身,以加強深呼吸,促進血液循環,并有助于排凈膀胱中尿液;牽引床床頭、床尾以及床頭、床尾左右側均可根據需要調節高度,有助于病人抬高患肢,利于靜脈回流。②采用HGB-200型骨科治療儀, 對于內固定術后及各種外固定病人分別采用內生電流、高壓靜電模式治療,可起到消腫,促進骨痂生長等作用。根據醫囑每天1~2次,每次30 min,收到滿意的效果。③采用關節持續被運動器(簡稱CPM)作輔助訓練,以起到局部消腫、防止或減輕關節粘連,減少關節僵硬的作用。
3體會
j關鍵詞:骨科護理;康復指導;應用
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康復醫學的重要性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骨科術后給予患者康復指導,對患者的功能恢復有重要作用,可加速患者恢復速度,使致殘率大大降低。對患者進行康復指導時,要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循序漸進。本組研究針對本院60例骨折手術患者進行術后康復指導,效果較好,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120例骨折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60例。觀察組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齡17-56歲,平均(30.4±3.6)歲,上肢骨折41例,下肢骨折19例;對照組中,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20例,年齡18-54歲,平均(31.2±3.1)歲,上肢骨折39例,下肢骨折21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方面差異不顯著,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本組患者術后未進行康復指導,僅給予基本護理干預措施,由患者自然恢復。觀察組本組患者在基本護理干預的基礎上給予康復指導。具體措施如下:(1)康復護士選擇。護理學領域內,臨床護理及康復護理都屬于重要分支,其理論基礎是相同的,但護理目標有差異,護理方法也不同[1]。因此,對康復護士選擇中,首先以骨科臨床護理經驗豐富的護士為主,對其進行康復技能和知識的培訓,使其具備康復指導護理的能力。(2)物品準備。骨科患者進行肢體功能鍛煉中主要包含被動鍛煉與主動鍛煉兩部分,除了自身肢體活動外,還可借助不同的鍛煉器具。所以,在向患者進行康復指導中,還應該為患者提供床上拉環、握力器、床位拉帶、上肢拉力器及沙袋等器具,便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2]。(3)功能鍛煉計劃制定。對患者進行準確評估,對患者住院時、術后的功能情況進行評價,如肌力、關節活動度、疼痛、肢體腫脹情況等[3]。手術醫生查房時,跟隨醫生對患者手術方案及治療效果進行了解,對翻身、肢體關節活動、站立、行走等最佳時機進行確定,針對不同患者制定不同的功能鍛煉計劃。(4)康復訓練指導。①康復知識講解及方法指導。骨科患者由于石膏固定、牽引、外固定架等,肢體處于制動狀態,患者對如何鍛煉也不了解,甚至認為鍛煉對骨折愈合有不良應,應該安靜休養。所以,護理人員應該結合患者評估情況,將功能鍛煉知識及方法講解給患者及陪護人員,讓患者了解康復鍛煉的目的,并且掌握正確的鍛煉方法。②提供骨科康復護理資料。向患者及家屬提供康復護理讀物,讓患者樹立起良好的康復醫師,對訓練的方法能夠科學的掌握,積極的參與到康復鍛煉中。③協助患者完成每日訓練內容。對于骨折患者而言,盡管其對康復鍛煉的重要性完全了解,但是由于患者存在體力不支、疼痛、認識不到位或情緒不佳等因素的影響,康復鍛煉很難堅持,往往沒有強度、沒有規律。護理人員應該對患者每天鍛煉情況進行監督,敦促患者完成康復鍛煉內容,對患者進行鼓勵,讓其能夠克服懶惰、怕痛的心理,按質按量完成鍛煉任務。④護理。骨科康復護理中,護理是重要內容之一。由于骨折患者需要長時間臥床休息,且肢體活動受限,不同部位、不同手術對肢體擺放及要求都不同,在康復過程中,應該借助人體力學原理[4],對患者肢置及生理曲度對功能的影響注意檢查,采取舒適位、功能位及良肢位,盡量讓患者保持身體放松,避免對患肢進行壓迫。可對肢體畸形有效預防。
1.3療效評價。治愈:未出現關節僵硬、關節活動受限、肌肉萎縮等并發癥;無效:有輕度、中度、重度關節僵硬、關節活動受限、肌肉萎縮等并發癥發生。
1.4統計學方法。對所有患者資料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用百分比表示,P<0.05為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經過護理,觀察組中58例患者痊愈,2例患者有輕度關節活動受限,康復率達到96.67%,對照組中49例痊愈,11例出現輕度并發癥,其中6例關節活動受限、3例關節僵硬、2例肌肉輕度萎縮,康復率為81.67%,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骨折患者術后康復治療中,采用康復指導護理方法,要求護理人員對患者的心理狀態也要充分了解,與患者多溝通,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在此基礎上,向患者介紹康復鍛煉的原理、方法等,并為患者安排好鍛煉的內容,讓患者積極接受康復治療,促進其肢體功能的恢復。此外,護理人員要具備責任心,注重自身業務能力和素質的提升,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知識,培養自身良好的職業能力,目的是為患者提供優質的康復護理。本組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護理中應用康復指導,康復率達到96.67%,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骨科患者術后康復鍛煉,對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效果明顯,加快了患者恢復的速度,提高了治療的效果,在臨床中值得推廣應用。
作者:陳芳 單位:云南省文山州人民醫院
參考文獻:
[1]高金寶,石曉云,張沉冰,等.醫護一體化護理模式在骨科患者術后快速康復中的應用價值[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6,31(03):3520-3522
[2]趙紅,史新春,王淑勉.預見性護理指引模式在骨科護理中的應用分析[J].中外醫療,2015,03(16):147-148+151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36例患者均為2011年6~12月我科的骨折術后患者,其中下肢骨折術后20例,上肢骨折術后16例,60歲以下14例,60歲以上50例,所有患者術后1~8周均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進行康復訓練。
1.2方法
1.2.1被動運動
適應于癱瘓嚴重的患者,主要依靠他人或健側肢體帶動運動。被動運動的方法有按摩、理療、針灸、推拿、借助器械和被動活動。
1.2.2主動鍛煉
是康復鍛煉的主要方法,適應于有活動能力的患者。對主動運動的患者多指導、多鼓勵,指導患者進行有利于骨折愈合的運動,鼓勵患者的微小進步。
1.2.3助力運動
此類患者的自身力量不足,需要外力協助,尤其在起床時需要幫助。外力可以是他人,也可以是健側肢體或運動器。護理時要給予其指導、鼓勵和協助。運動器用前要檢查,以確保安全。
1.2.4肌肉鍛煉的形式
(1)等張收縮。指肌肉收縮時張力不變而肌肉長度改變;(2)等動收縮(等速收縮)。指在整個關節范圍內肌肉以恒定的速度進行最大用力的收縮;(3)等長收縮。在保持關節不動的前提下進行肌肉的舒縮運動,是肌肉鍛煉的初期階段。應由護士指導患者肌肉收縮的方法。
1.2.5患者出院前的指導
保持情緒穩定;注意保持大小便通暢;給予患者飲食方面的指導;保證患者安全,如有不適需及時隨診;給予患者家中訓練時間的指導,并囑其注意生命體征的變化;康復鍛煉順序可遵循站—立—坐—蹲的原則。術后1個月、3個月、6個月、1a按時進行門診復查。
2結果
經1-8周的康復鍛煉后,完全無肢體障礙患者有34例,輕度障礙患者有2例,康復率達94.44%。隨訪1-2年,患者康復狀況良好,病情無惡化。
3討論
3.1骨科術后康復鍛煉期的護理原則
護理人員應平易近人,真正關心體貼患者的疾苦,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向患者詳細介紹康復鍛煉的原則、方法、重要性及注意事項,要求患者積極主動地配合,正確有效地進行康復鍛煉,促進骨折愈合及傷肢功能的早日恢復。
3.2提高康復鍛煉護理活動質量的對策
關鍵詞:股骨骨折;早期康復護理;依從性;影響因素
股骨是人體內長度最長、負重最大的管狀骨,股骨骨折為骨科常見骨折類型之一,多由暴力事故所致,發生后患者骨折處疼痛感強烈,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質量明顯下降,需要的康復時間較長[1]。長期實踐證實早期康復護理對于股骨骨折患者的疾病康復具有重要作用,不僅能夠預防感染、深靜脈血栓等并發癥的發生,同時能夠促進患者肢體功能恢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2]。但調查發現一部分股骨骨折患者存在早期康復護理依從性差的問題,導致疾病康復時間延長[3]。為提高股骨骨折患者的早期康復護理依從性,本課題研究對影響股骨骨折患者早期康復護理依從性的相關因素進行了分析,現進行以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課題研究納入我院骨科2014年10月~2016年5月收治的94例股骨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經影像學檢查明確診斷為股骨骨折;②未合并重要器官及組織損傷;③不存在認知功能障礙,能夠獨立完成相關調查問卷的填寫;④同意參與本n題研究。排除標準:①存在意識障礙、病情危重;②合并其他部分骨折或臟器損傷;③年齡>75周歲;④拒絕參與本課題研究。本組94例患者的男女比例為57∶37,年齡21~63歲,平均年齡為(38.9±2.1)歲,骨折原因:車輛撞擊36例;高處墜跌28例;機械碾壓15例;直接暴力打擊25例。
1.2方法 我院自制早期護理依從性調查問卷為94例患者發放,評價94例患者對早期康復護理的依從性。該問卷共對患者的依從性做出三級評價,分別為依從、部分依從和不依從。依從為患者能夠積極接受早期康復護理,部分依從為患者在醫生或家屬的勸導下能夠接受早期康復護理,不依從為患者拒絕接受早期康復護理。本課題研究為94例患者發放的早期康復護理依從性調查問卷均有效回收,經統計問卷調查結果得出,本組94例患者中,51例患者的問卷調查結果為依從,29例患者的調查結果為部分依從,14例患者的調查結果為不依從,將依從患者設為研究1組,將部分依從和不依從患者設為研究2組。收集兩組患者的詳細資料,包括年齡、疼痛程度、家庭收入、文化程度、患者家屬對疾病早期康復護理的認識等。獲得兩組患者詳細資料后,使用統計學軟件對影響股骨骨折患者早期康復護理依從性的相關因素進行單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顧分析對影響股骨骨折患者早期康復護理依從性的相關因素進行多因素分析。
1.3統計學分析 本課題研究由專業的數據統計分析人員使用SPSS 21.0版本統計學軟件對研究過程中得到的符合高斯分布的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采用百分率(%)表示計數型指標,采用χ2檢驗指標間差異,P
2 結果
2.1影響股骨骨折患者早期康復護理依從性的單因素分析 使用統計學軟件進行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患者家庭收入、文化程度、疼痛程度、家屬對疾病早期康復護理的認識、家屬對早期康復護理工作的認可度均會對患者早期康復護理依從性產生影響(P
2.2影響股骨骨折患者早期康復護理依從性的多因素分析 使用Logistic回歸分析進行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家庭收入、文化程度、疼痛程度、家屬對疾病早期康復護理的認識為影響股骨骨折患者早期康復護理依從性的獨立性因素(P
3 討論
本課題研究發現能夠對股骨骨折患者早期康復護理依從性產生影響的因素包括患者的家庭收入、文化程度、疼痛程度、家屬對疾病早期康復護理的認識、家屬對早期康復護理工作的認可度。上述研究結果與廖燈彬[4]等的研究結果具有高度相似性。本課題研究具體分析發現:①股骨骨折患者對早期康復護理的依從性與文化程度之間存在明顯相關性,表現為本科及以上學歷患者的早期康復護理依從性高,分析出現這一狀況的原因為不同文化程度患者對骨折后早期康復護理意義的理解不同,文化程度高的患者所掌握的知識更為淵博,能夠更加充分的認知到骨折后接受早期康復護理的重要性[5]。②股骨骨折患者對早期康復護理的依從性與家庭收入之間存在明顯相關性,家庭收入較低的患者難以承受早期康復護理所造成的經濟負擔,加之經濟收入低易導致患者產生焦慮情緒,繼而會對患者早期康復護理依從性產生影響[6]。③疼痛程度:股骨骨折患者對早期康復護理的依從性與疼痛程度之間存在明顯相關性,研究發現疼痛能夠對患者內分泌和心理情緒產生影響,繼而會對患者心理、生理多方面產生惡性刺激,導致患者出現早期康復護理依從性差的問題[7]。④家屬對疾病早期康復護理的認識、家屬對早期康復護理工作的認可度與患者早期康復護理依從性存在密切關系,家屬對疾病早期康復護理的認識是建立良好護患關系的基礎,在良好護患關系基礎上開展的護理服務才能獲得令人滿意的護理效果,相反若患者家屬對早期康復護理無正確認知或對護理服務不認可就會影響患者對早期康復護理的認知和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繼而會對患者的早期康復護理依從性產生影響[8]。
基于上述現狀,本課題研究認為骨科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文化背景的不同、家庭經濟條件的不同、疼痛程度的不同等,有側重點的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盡量減少上述因素對患者早期康復護理依從性的影響。此外,護理人員應充分重視患者家屬方面對患者早期康復護理依從性的影響,做好患者家屬的思想工作,使患者家屬能夠輔助患者配合早期康復護理。
對本課題研究所得結果進行深入分析,認為影響股骨骨折患者早期康復護理依從性的相關因素較多,臨床應加強對患者及其家屬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及其家屬正確認識早期康復護理,積極接受早期康復護理,以促進患者疾病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王金海.影響股骨骨折患者早期康復護理依從性的相關因素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6,16(12):48-49.
[2]車加麗,徐紅英.早期康復護理對股骨骨折術患者恢復狀況的作用分析[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3,32(3):505-506.
[3]嚴素敏,黃少娟,楊延斌,等.早期康復對股骨骨折術后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影響的研究[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07(15):15-17.
[4]廖燈彬,葉霞,劉曉艷,等.股骨骨折患者早期康復護理依從性影響因素分析[J].護理學報,2011,18(23):1-3.
[5]呂華.股骨近端抗旋髓內釘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的中西醫結合護理[J].河北中醫,2014,4(6):909-911.
[6]吉麗.老年股骨骨折患者的康復護理[J].基層醫學論壇,2014,10(9):1161-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