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課堂上中學語文法制教育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立足語文課堂,有效利用教材,自覺增強學生法制意識
有效利用好語文教材,通過解讀文本能夠增強學生的自覺學習法律知識的積極性。《出師表》是初中階段一篇必學篇目,也是一篇法制教育的好文本。文章講述了諸葛亮實行了一系列比較正確的政治和經濟措施,使蜀漢境內呈現興旺景象。為了實現全國統一,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亂之后準備北伐,臨行之前上書后主,以懇切委婉的言辭勸勉后主要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此興復漢室。為讓學生深刻地體會文章的時代背景,我讓學生反復誦讀,并結合文章內容理解其中的含義。其中第二段諸葛亮向后主提出賞罰公平的建議,宮廷和相府對官員獎懲應有統一的標準,使內宮和外府刑賞之法不同,能依法辦事,賞罰分明。通過教學讓學生明白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從而自覺增強法制意識。在實際教學中,通過學習蘇教版教材八年級下冊《漢字》專題,我們知道漢字蘊含著的豐富的審美和詩意,有著深厚的文化蘊含和美麗,同時為延伸此專題的內涵,在講授時筆者結合漢字“法”的說文解字進一步闡釋法的含義與美麗。在教學過程中,補充東漢時許慎《說文》中指出“:灋,刑也。平之如水。從水,廌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會意。“”從水”強調法律應該公平如水,鹿是傳說中的神獸,能辨別曲直,指在審理案件時用角去觸理曲的人。“廌”辨曲直其實是一種審判活動。當人們相互間有分歧有爭執時,由廌公平裁判,當人們的行為不端、不公正時,再由神獸行使處罰。通過這樣的學習,既增強語文學科的趣味性,又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從而有效地利用語文教材,取之于教材,用之于法制教育,可謂一舉兩得,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二、立足語文課堂,有效開展活動,拓展學生法律思維空間
語文學科是一門工具性很強的學科。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好語文教材,深入鉆研語文教材中的德育元素,不斷地利用有限的語文教材從而更好地滲透法制教育,拓展學生法律思維空間。語文教材中的《威尼斯商人》是全劇第四幕第一場,也是全劇的高潮。這場戲描寫了威尼斯法庭審判“割一磅肉”的契約糾紛案件的經過。教學前我先從網上下載起訴狀、答辯狀、判決書文書,先讓學生學習,然后角色分工讓學生分別扮演主人公夏洛克寫起訴狀,鮑西婭為安東尼奧寫答辯狀,隨后在課上展開模擬法庭進行辯論,讓“法官”主持法庭辯論和審判活動,并最后寫判決書在“法庭”進行宣判。通過組織學生開展活動,有效地增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以及對戲劇特點的認識,同時也讓學生學習法律文書知識,學習法庭辯論技巧等,在充分研究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有效地利用課文內容向學生傳授法律知識,并利用語文課堂,及時拓展第二課堂活動。這樣既自然直接,又快捷有效地開展活動,能更好地拓展學生的法律知識、和法律思維。
三、立足語文課堂,有效展開論辯,增強學生法律思辨能力
法律與道德,情與法有時會發生沖突,但同樣也是進行有效辯論的內容。在講授課文《孔乙己》時,通過閱讀文本,學生了解到文中提到孔乙己爭辯別人侮辱他清白時,有人回答他:“什么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偷了何家的書,吊著打”以及下文中由于孔乙己偷了丁舉人家的東西,被丁舉人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為了有效地滲透法律教育,我在課堂提出“孔乙己偷何家的書、丁舉人的東西是否構成犯罪”,“何家人吊著打孔乙己以及丁舉人打折了孔乙己的腿又是否構成犯罪”,然后讓學生展開充分、有效的辯論。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辯論,認識到孔乙己偷書行為雖為人所不齒,應該受到輿論的譴責和道德的懲罰,但是何家人吊著打他,如果這發生在現代社會也構成了犯罪;同時孔乙己偷丁舉人家的東西理應受到懲罰,但“罪”不該被打折腿,致傷致殘。通過辯論學生認識到既要譴責孔乙己的偷盜行為,同時何家人以及丁舉人家的殘暴行為也理應受到法律的制裁。這樣學生一方面無形中學習法律知識,例如盜竊罪、故意傷害罪的犯罪構成的知識,認識到孔乙己“偷盜”行為中什么是道德范疇應該受到譴責、什么是法律范疇應該受到制裁,另一方面潛移默化中認識到善與惡、美與丑、正義與邪惡,道德與法律的關系,從而在論辯中更好地提高學生的法律知識和法律水準。
作者:張靈波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大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