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職音樂教育專業聲樂教學中的唱法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三種唱法的聯系與區別
聲樂是人們用以抒發感情、交流感情的一種自然而普通的形式,是一門音樂與語言相結合的表演藝術,它通過美好的聲音、清晰的語言來表達人們內心豐富的感情。美聲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雖然表現形式不同,但彼此之間又存在著諸多的聯系。三種唱法都是以音樂、語言、表演相結合作為藝術表現形式,都要對演唱作品進行分析理解,加以豐富的感情通過歌聲表現出來。并以音樂的美、語言的美、表演的美作為審美方式,追求演唱作品時的全身投入、震憾力和感染力;追求對作品內容的完美詮釋、形象塑造和聲音色彩的掌控能力。力求用科學的發聲方法把聲音貫通起來,把最美好的聲音展現出來,以情帶聲,聲情并茂。三種唱法在發聲方面都要求正確的呼吸,喉嚨打開,建立歌唱通道;以氣息為主,靠氣息演唱,建立聲音的高位置;都是以橫隔膜為呼吸動力,注重吸氣的深度及氣息的支持力,充分發揮各共鳴腔體的作用,氣息要貫通、流暢、穩定。三種唱法同屬聲樂門類,立足點是相同的,即它們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但在許多方面還是有著差異和區別的,各有各的特點。
㈠呼吸對比呼吸是歌唱的基礎,是歌唱的原動力,歌唱的各種技巧,沒有一項能脫離呼吸而獨立存在,使用正確的呼吸方法進行歌唱是極其重要的,呼吸的正確與否直接影響歌唱的質量。“善歌者必先調其氣”“呼吸是發聲的源泉”“誰懂得呼吸,誰就會歌唱”,這些說法都說明呼吸在歌唱藝術中的重要作用。歌唱中的呼吸一般分為胸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胸腹式聯合呼吸法。美聲唱法運用胸腹式聯合呼吸法,吸氣深而飽滿,音量大、音域寬、容量大、控制力強,呼吸支點明顯,氣息流暢,聲音托在氣上,且有力度,聲區統一,聲音表現力豐富。民族唱法要求“氣沉丹田”,使氣吸至腹腔,氣息較深,動作小而靈活,吸氣時聲音小,對喉嚨緊張和歌唱時胸部僵、頂氣等現象,有放松和緩解的作用,采用胸腹式聯合呼吸法。通俗唱法則對呼吸的深度要求不高,因此多采用胸式呼吸,呼吸容量小,吸氣部位偏高,發聲比較柔和;通過氣息的流動調節聲音的彈性、音色、力度和情感表達;只有歌曲需要強力度發聲時,才運用較深的部位呼吸,推動力度的增強,加強控制力。
㈡發聲對比美聲唱法發聲的主要特點是混合聲區唱法即混聲唱法,它要求發低音時避免全用真聲,發高音時避免全用假聲,真假聲按音高比例的需要混合著使用,追求混聲效果。聲音通暢、純凈、圓潤、明亮、飽滿。民族唱法的發聲主要以真聲為主,聲音明亮、靠前,高聲區加入一些美聲唱法技巧,混進一些假聲,增加了真假聲的混合比例,聲音走向橫豎相當,點面合適,字正腔圓,聲音個性強;以民族風格和韻味為主,音色甜美,聲情并茂。通俗唱法的發聲方法多用本嗓的自然發聲,大部分用真聲演唱,聲音上沒有固定的標準模式。追求演唱者在自身聲音條件的基礎上,挖掘并放大自己的聲音本質和特色,即個性與特色聲音,聲音的審美標準是“求異”而非“求同”,非常強調激情和感染力。
㈢共鳴對比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主要是靠歌唱者本身運用科學的發聲方法把聲音送出去。美聲唱法主要是運用不同的嗓音配合上、下共鳴腔來達到以聲音表現感情的目的。高中低三個聲區的聲音既明快華麗、豐滿結實,又保持統一,聲音真假結合,聲區銜接流暢;充分發揮共鳴作用,注重混合共鳴,聲音穿透力極強。民族唱法多用局部共鳴,對腔體的打開比美聲唱法其空間要求小一些,氣流量要求少一些;更多的追求比較靠前的口腔共鳴和鼻、眉心處的頭腔共鳴,聲音的焦點較小,集中明亮。通俗唱法對于共鳴的要求沒有傳統唱法高,它只要適當地打開共鳴器官,使聲音能夠在共鳴腔中放大,擺脫聲音的“白”和“扁”,使聲音獲得純正、圓潤、飽滿的自然音色。主要借助電聲音響來擴大音量,共鳴在通俗唱法演唱中是美化聲音、修飾聲音的一種方法,而并非是發聲的唯一途徑。
㈣語言對比美聲唱法以聲音為主,強調“以腔帶字”“以聲帶字”,字要隨著腔走,打開腔體把字唱到腔體里,腔圓是第一位的,聲音統一是第一位的。追求聲音的圓潤通暢、共鳴色彩,注重咬字吐字與不同聲區的共鳴結合統一。民族唱法的咬字吸取了許多戲曲的方法,咬字吐字更靠近說話狀態,要求符合說話語言的表現方式,強調咬字的準確和真切,做到發音準確、吐字清晰、語氣生動;更注重聲母、韻母、歸韻等方面的清晰。“以字領腔”“字正腔圓”,使歌唱的吐字達到咬字清、吐字正、歸韻準的目的,獲得字正腔圓的藝術效果。通俗唱法的吐字最接近生活,它沒有美聲唱法那樣要求在共鳴的基礎上去吐字;也不像中國民族唱法那樣過分強調字正腔圓,咬字概念是建立在自然說話的基礎上,即口語化基礎,不強調字頭字尾的口型如何、字形是否咬住,只要能夠聽清歌詞便可,避免多余的、夸張的口型,體現說話的自然,直接地表達歌唱者的感情世界。㈤演唱風格對比美聲唱法演唱風格的最大特點是“以聲為主”,講究聲音的純正、力度、通暢;追求聲音的光彩、華麗和藝術表現,高雅莊重,自然質樸;強調氣息的控制、聲音的連貫性,感情表達豐富真摯。民族唱法演唱風格的主要特點是“以字為主”,特別強調演唱時吐字及韻味的風格,強調“以字帶聲”“字正腔圓”“字里傳情”“依字行腔”“腔隨字走”等。由于各地、各民族的風土人情、語言習慣、演唱內容的不同,演唱風格也有差異,形成了絢麗多彩的演唱風格。有熱情奔放的、委婉深情的、活躍風趣的、甜美動人的等。通俗唱法演唱風格的主要特點是“以情為主”,注重感情的抒發流露,歌聲自然親切,形式輕松活潑,吐字真切清晰,感情時而纏綿細語,時而奔放熱烈,具有“傾訴性”和“宣泄性”,使演唱者與聽眾之間縮短距離,產生心靈上的共鳴與感情上的交流。
二、三種唱法在高職聲樂教學中的運用
聲樂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能初步建立正確的聲音概念;掌握科學的發聲方法進行歌唱,掌握聲樂基礎理論知識,理解聲樂作品的內容、風格,并具有一定的范唱能力,能演唱不同類型的歌曲,具備一定的聲樂教學能力。在高職聲樂教學的實踐中,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已作為正確唱法的標準被教師們所承認,通俗唱法也逐漸列入其中。由于高職本身的辦學特點及生源情況,在聲樂教學中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新生入校時水平參差不齊,優劣差距較大,普遍聲樂基礎水平不高,存在的問題較多,有一定演唱能力的占極少數,這也是高職院校生源的現狀。根據這種情況在學習的初級階段,不要輕易劃分學生的演唱方法,先讓學生掌握唱法的基本理論,教學模式上采取多種授課方式,有針對性地教學。
(一)聲樂個別課教師與學生一對一上課的教學模式,主要針對聲樂基礎、嗓音條件好的學生開設的,著重加強對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讓學生掌握并運用科學的發聲方法歌唱。在教學中結合每個學生嗓音、程度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逐一制定各自的教學計劃,因材施教,同時加強美聲、民族、通俗三種唱法共性技巧、個性技巧的訓練,根據不同的特點和風格,建立正確的發聲方法,提高自身演唱能力。
(二)聲樂小組課教師給一組學生上課的教學模式,主要針對以器樂、舞蹈等為主,聲樂基礎、嗓音條件較差的學生開設的。把培養學生的教學能力作為主要方向,使學生既會運用科學的歌唱方法歌唱,又會科學地指導別人唱歌。教學中可將學生按聲部、性別、程度等特點進行分組授課,授課過程中學生可以相互觀摩,發現自己的不足,學習別人的長處,同時還可以學習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和作品處理等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對正確聲音概念的理解,及對存在問題的解決能力,了解三種唱法在不同聲部、不同作品的要求及教學特點,了解更多不同風格的聲樂作品,為提高教學能力打下基礎。
(三)聲樂集體課教師給一個班級學生上課的教學模式,主要針對全部學生開設的,教學采用集體歌唱訓練的方式。在發聲中找出聲音的共性特點,提出具體要求,講解技術要點、難點,點評、解決存在的問題;系統講解聲樂理論知識及教學法,也可以選擇部分聲樂基礎較好的學生帶頭,進行集中訓練,通過對這部分學生的教學,提高全班同學對聲音概念的正確理解,以點帶面,全面提高。也可以進行聲樂作品欣賞、觀摩演出與聲樂專題講座等;進一步理解和掌握三種唱法的聲樂基礎知識、內涵與審美方式,使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能運用系統、科學的聲樂理論知識,指導自己的演唱實踐,開展聲樂教學活動。
(四)演出實踐課教師通過學生的演出實踐進行授課的教學模式。高職院校與普通本科院校在辦學理念上存在著較大差異。高職教育重實踐、重技能的提升,因此,在高職聲樂教學中加強實踐課的教學,是提高學生自身策劃能力與演出能力的重要部分。把每次聲樂課考試以演出實踐的形式在舞臺上進行,學生可以策劃設計自己的演出服裝、表演模式、伴奏方式、舞臺背景等,演出結束后教師及時進行點評,糾正演出中存在的問題,充分體現實境訓教的特點,使學生在實踐中消化所學的知識,提升自身的演唱能力與演出能力。另外還可以組織學生參加一些校內外的各種文藝演出、聲樂比賽等,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使理論與實踐得到充分結合,全面提高學生的聲樂演唱水平;同時教師通過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存在的缺點,查找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時改進教學方法,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使高職聲樂教學水平更上一層樓。總之,在高職聲樂教學中應采取聲樂個別課、小組課、集體課和演出實踐課,四位一體相互補充的教學模式,打破單一的聲樂個別課教學模式,建立聲樂教學的多元化體系,為學生提供發展個性的空間;把握美聲、民族、通俗三種唱法的特點和風格,使學生既掌握聲樂演唱技能,又掌握實際教學能力,提高教學效果,促進高職聲樂教學質量的提高。
三、聲樂教學藝術研究的思考
聲樂教學是一門融技術性、知識性、藝術性于一體的學術性很強的學問,所以在聲樂教學的研究活動中,會出現許多錯綜復雜的問題。而在問題的解決方面,總是以一種囫圇吞棗的全面解決方式而呈現,這種一下子解決問題的后果只能是將問題的認知走向模糊、復雜和極端,對找出科學解決問題的方法必然形成阻礙,同時使聲樂教學的研究走向誤區。聲樂教學的研究和其他學科的學問一樣,始終是嚴肅的、認真的、嚴謹的,不是隨意性的,因此加強聲樂教學藝術研究的科學性、規范性、統一性,將是提高聲樂教學水平的關鍵。目前我國在聲樂教學藝術研究方面普遍存在對有關聲樂知識點的研究、探討不深,過分的對已有的教學經驗重復延用,這樣對解決問題的核心與本質形成了忽略,教學經驗是知識點的外延,忽略知識點而夸大外延,會影響聲樂教學的科學方法和思路,因此,我們要加強對聲樂知識點的深度研究,明確知識點的內涵,增強聲樂教學藝術研究的科學性、邏輯性。在聲樂教學藝術研究方面,國內外有許多優秀論著。如元朝燕南芝庵的《唱論》;明朝嘉靖年間,魏良輔的《曲律》;清朝乾隆年間,徐大椿的《樂府傳聲》;近現代如黃友葵的《聲樂教學藝術》;趙梅伯的《唱歌的藝術》;沈湘的《聲樂教學藝術》;石惟正的《聲樂學基礎》;金鐵霖的《聲樂教學藝術》;潘乃憲的《流行歌曲演唱的探討與研究》;尤靜波的《流行演唱法》;美國杰羅姆漢奈斯的《大歌唱家談精湛的歌唱技巧》;意大利坎迪多邦維奇尼的《我的朋友帕瓦羅蒂》,等等。這些聲樂教學研究的專著,從不同的方面研究和闡述了科學的演唱方法、聲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對聲樂教學研究的深度發展、聲樂教學質量的提高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作者:劉金柱單位:青島職業技術學院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