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要以學生為主體,創新教育理念、轉變教育主客體關系、實現從“政治人”到“現實人”的轉變。培養能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要以人生導航和成才教育為主線,以學習為中心,以實踐為抓手,以就業為導向,以素質能力教育為主體,以職業生涯設計和就業指導為兩翼的綜合性教育模式。
關鍵詞: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指在科學的教育理論的指導之下,在長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依據高職院校的基本特征和實際情況,優化與組合各種方法而形成的一種相對穩定的活動結構及其配套的實施策略,是具有固定傾向的系統化和理論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范式。
一、理念與思路
思想政治教育成功與否,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是如何優化組合各種教育方法,形成切合實際的有效模式。目前,國內外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或德育模式的研究不少,有認知發展方法模式、社會學習方法模式、組織活動方法模式、價值澄清方法模式、三位一體(認知、判斷、行為)方法模式等。眾所周知,在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傳統模式中,思維方式是單一的,粗淺地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劃分為主體和客體,是典型的主客體二元劃分方法,這種劃分方法主張教育者是主體,學生是教育的客體,在觀念上形成了教育主體觀。由此出發,教育者站在主體的位置把控了教育的理念以及整個過程,以社會哲學和階級觀點作為教育的理念基礎,提出了德育教育“社會需要論”的教育指導方針,把學生看作德育教育的客體,他們只能消極被動地聽取教育者所教授的道德律令和行為規則,并且這些規則是從社會需要的角度提出的,很少關注學生自身的需要和個性發展。我們看到,這種德育教育方針沒有建立在“以人為本”的哲學理念之上,幾乎完全性地漠視了學生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存在,他的情感、意志和需要如果符合社會需要則被考慮,如果不符合,則不被考慮,甚至還要加以打壓。實踐中,傳統德育教育方法單一,內容僵化,時代性不強,強制性的要求學生接受,效果每況愈下。當前,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要從高職院校特有的培養目標出發,根據時展的要求,結合高職自身發展的特點和需要,認真地研究制定高職院校德育教育的科學模式,既是國家對高職院校創新教育體系提出的任務,也是教育事業本身提出的現實課題。為此,必須要對傳統德育教育的理念、觀點和指導方針加以全面的總結與反思,進行創造性的變革。當務之急是要實現教育理念的轉變與創新。一是教育價值觀要轉變,要從單純的唯社會價值德育觀向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兼顧統一的新德育價值觀轉變,將學生作為獨立的個體來看待,最大限度地尊重他們的人格和尊嚴,切實考慮到他們思想上、物質上的現實需要,將學生的社會價值和個體價值的實現有機的結合起來、統一起來,最終達到社會和個人兩方面的協調發展。二是主客體關系要轉變,真正要以人為本。徹底扭轉傳統德育主客體二元觀點的看法,要確立以學生為教育中心的新的教育主客體關系,學生既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對象,更是教育的目的。在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學生個體成為了教育的主體,一切教育活動的開展都要以學生為出發點和歸宿點,教育最直接性地目的是培養出身心健康、具有創造能力的個體,這是現代先進教育理念的貫徹與落實。在實際教育中,必須從各個方面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鼓勵和幫助他們走出屬于自己的人生道路。三是教育要從強調政治性,追求“高大全”向“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轉變,緊密聯系改革開放的市場經濟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際,緊密聯系以學生自身需要出發的方方面面,比如他們的學習、健康、就業、生活和成才等方面,要從思想上教育他們,生活上關心他們,學業上幫助他們,教師既要做學生道德培養的良師,也要做關心他們生活事業的益友。解決了學生精神上和物質上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就開展了,并且實效性應該不差。基于上述理念,提出了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模式:以培養能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為目標,以人生導航和成才教育為主線,以學習為中心,以實踐為抓手,以就業為導向,以素質能力教育為主體,以職業生涯設計和就業指導為兩翼,探求新的方法,取得新的效果。
二、模式結構
(一)以成才教育為主線,引導學生健康成長
依據心理學研究結果,人是有需求,并且呈現出多樣性和層次性。人要想得到發展,必須滿足其各方面的需求,而這些需求又成為了人發展的內部推動力和轉化劑。高職教育實際上是一種就業教育,辦學效果好壞與否的衡量標準是學生能不能學得賴以就業和生存的技能和本領。就業和成才是高職學生最大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出發點就要放到學生成才需要的基點上,喚起學生對自我發展的愿望和追求,將內心對成才的渴望和需要轉化為現實行動。那就要引導學生樹立較為遠大的人生目標和志向,制定出符合自身特點和需要的行動方案,激發出蘊藏在他們內心的能量,為實現自己的目標而身體力行,努力奮斗。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現,許多高職學生存在程度不同的自卑感,但大多數高職學生有體現自我價值的成才愿望和需求,問題是成為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的理想還沒有完全確立,成才的目標很模糊,對自己將來發展的走向很迷茫。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緊緊抓住這些情況,以學生為本,幫助他們尋找人生的價值、意義和目標,把他們希望成才的需要融入到日常教育的各個環節中去。
(二)以學習為中心,以實踐為抓手,引導學生提升成才的基本內涵
對高職學生來說,樹立了成才目標還遠遠不夠,重要的在于如何實施,在于“怎樣成才”。為了幫助學生走好成才的每一步,真正實現成才目標,學校應從外部、內部兩個方面來抓住學習環節,落實成才過程。在內部,要以學習為中心,加強學風建設。可通過指導每個學生制訂個人成才方案,促使學生將遠期成才目標與近期學習目標、具體行動相結合,從今天做起,緊緊抓住每一天,從而提高學習積極性,從“要我學”逐漸轉變為“我要學”。具體可通過成績分析機制的建立,及時發現學生思想的波動起伏,作出具體的學習指導;通過先進表彰與獎學金評定等,鼓勵先進,調動學習的積極性;通過規章制度的制訂與實施,督促學生嚴格要求自己,認真學習文化知識,切實掌握有關的基礎理論和科學知識,為成長為一名有較高層次的應用型人才打下堅實的文化基礎。在外部,要加強實踐環節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是高職院校區別于其他普通高等院校最鮮明的特點,這種實踐是以職業、崗位群或科技領域為導向的,以能力培養為中心的新的教育教學模式,學生在實踐中學生知識和技能,獲取未來就業最基本的本領。但不少學校在實踐過程中犯了唯實踐的錯誤,實踐就是如何操作,忽視了或拋棄了對學生人格和品行的教育。事實上,實踐是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徑和方式,學生道德水平的提高光靠幾十節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課是遠遠不夠的,而三年的職業訓練則成為了他們培養理想人格的最佳途徑。實踐與實訓是指導學生如何成才的過程,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契機。要結合實踐實訓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引導學生在實踐實訓過程中,第一學會做人,第二學會做事。
(三)以文化建設與道德養成為重點,引導學生提高文明修養、塑造高尚人格
高職學生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良好道德的養成與高尚人格的塑造比文化知識與職業技能的學習、謀生手段的訓練更難、更根本、更重要。教育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文化的傳承,特別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對培養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品格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想獲得技能,成為高技術人才,前提是要先學會做人,因為做人是完成各項社會活動的基礎,做人的道理要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思想政治教育要高度重視傳統文化講授與傳承,學校要完善各種文化建設的制度和設施,在潛移默化中將文化傳遞給學生,使他們能理解、用得上。
(四)以就業為導向,解決學生成長成才中的實際問題
畢業生就業工作是高職院校一項基礎性、全局性的重要工作,直接關系到學生人生理想的實現,是學生最為關注的實際問題,也是最容易引起學生思想波動、影響學校穩定相發展的問題,還直接關系到構建和諧社會和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目前,各高職院校都比較重視這項工作,畢業生就業工作取得了很大進展,獲得了很多成功的經驗。但同時,一些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和問題也逐漸顯露出來,如何在利用市場機制配置人力資源的條件下,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引導和鼓勵畢業生把祖國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到基層和艱苦的地方建功立業;如何在畢業生規模總量大、增幅高,勞動力供大于求的產峻形勢下,做好就業工作,保持就業率水平穩定并有所提高,是當前的突出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創新工作思路,創新工作模式,創新工作機制。總之,要把思想教育、就業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與解決高職學生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引導學生處理好成才過程中的具體問題,幫助其做好從學校走向社會的各種準備。
參考文獻
[1]奚曉嵐,李慧曉杉.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3(24):39-41.
[2]許瑞芳,高國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思想教育研究,2014(8):25-32.
[3]胡忠玲.全方位全過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構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8):61-63.
作者:李遠杰 單位:廊坊燕京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