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神經疾病的治療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糖皮質激素;帶狀皰疹;老年;后遺神經痛
帶狀皰疹是一種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病毒性疾病,該病毒可持久的潛伏于脊髓后根神經節的神經元中。在各種誘發刺激的作用下,可使之再活動,生長繁殖,使受侵犯的神經節發炎及壞死,產生神經痛[1]。對老年患者,本病皮損愈合后,仍多遺留這種神經痛疼。且時間長短不一。為了觀察糖皮質激素在預防有并發癥老年帶狀皰疹患者PHN中的作用,我們在2005年~2010年,對128例患者進行了常規治療和加用糖皮質激素預防PHN的對照觀察。
1對象與方法
1.1病例選擇
2005~2010年來我院門診就診的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128例,男67例,女61例,年齡55~81歲,平均68.3±13.5歲;病程2-14天。所以患者均為首次接受治療。臨床表現典型,均符合帶狀皰疹診斷。所有患者病前都至少有高血壓(收縮壓≤150mmHg,收縮壓≤100 mmHg)、胃潰瘍或慢性胃炎(有相關病史或胃鏡檢查及服藥史)或糖尿病(其中一種。其中合并一種病者有85例,合兩種者29例,合并三種者8例。排除嚴重心腎功能不全、免疫功能明顯低下、嚴重高血壓、活動型消化道潰瘍、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者。保證所有病例都能按本研究方案進行。治療前向所有患者(包括患病7天內和7~14天患者)說明了本治療有加重原并發癥并引起糖皮質激素副作用的可能。但能不同程度的減輕PHN,患者均表示理解并接受。
1.2治療方法
采用隨機對照方法,將128例入選患者分為強的松組和對照組。其中強的松組65例,對照組63例。兩組在年齡、性別、病程、病情及皮疹侵犯部位和疼痛程度上均無差異無顯著性(P>0.05)。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方法:靜滴阿昔洛韋,同時服用維生素B1片, TID,維生素E片,有感染患者服用相關抗生素,有胃潰瘍和胃炎患者以西咪替丁或雷尼替丁護胃,糖尿病及高血壓患者予以相關降糖降壓治療(其治療劑量則根據年齡,體重進行相應的調整。療程5~10天。強的松組除上述治療外,加口服強的松片10mg,TID.療程5~10天。
1.3觀察方法及療效判定標準
用藥后2天,療程結束后,1個月進行三次隨訪。療效標準治愈:疼痛完全消失;顯效:疼痛明顯減輕;有效:仍有疼痛,但減輕;無效:明顯疼痛無改善,影響日常工作、生活。如發疹后疼痛持續時間超過1個月者,確定為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PHN)。治愈率+顯效率為有效率;PHN發生率為有效率+無效率。同時觀察藥物的不良反應。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t檢驗和χ2 檢驗。
2結果
強的松組對帶狀皰疹疼痛的總有效率86.2%,對照組為60.3%,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χ2=7.56,P
表1 不同方法治療帶狀皰疹疼痛的療效比較(例數)
注:( )內數據為百分比;χ2檢驗,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2 強的松組不同時間治療的療效比較(例數)
注:( )內數據為百分比;χ2檢驗,與對照組比較,P>0.05
3討論
帶狀皰疹是臨床皮膚科常見病之一。皮膚和神經常同時受累,常好發于老年人。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是困擾中老年人群的頑痛癥之一,且隨著年齡的增大,其發生率逐漸增高,PHN是指帶狀皰疹患者皰疹消退后仍有神經痛或皰疹發生后局部疼痛持續1個月以上者,文獻報告有的可長達16年[2]。病人長期遭受疼痛的折磨,生活質量極為低下。因此早期預防PHN的發生顯得尤為重要。對糖皮質激素的應用目前尚有爭論,多認為及早應用可抑制炎癥過程,減輕背根后神經節的炎癥后纖維化[3]。尤其是老年患者,其糖皮質激素使用時間多認為應在7天以內。而本組實驗患者在7~14天內服用糖皮質激素仍然有顯著療效。對比之下,強的松組在服藥后2天疼痛已有明顯改善,而常規組在療程結束后效果才開始顯現,與糖皮質激素具有顯著的抗炎作用,可減輕炎癥反應,阻止對神經節和神經纖維的毒性和破壞作用, 能緩解早期神經水腫,后期瘢痕形成,減少帶狀皰疹后遺的神經痛[1]有一定關系。老年人病程長,瘢痕形成時間相對延長,所以7天~14
天內應用糖皮質激素也能明顯減少后遺神經痛的發生率。本研究結果表明,對無明顯但有輕度并發癥的老年患者,雖然激素副作用大,但是劑量小,短期應用,可有效降低PHN的發生率,同樣也能緩解疼痛結束以后麻木瘙癢感。對于其副作用臨床密切觀察,短期內雖有一定波動,但均未發生明顯的不良反應及疾病加重情況,綜合考慮患者年齡越大,免疫力越低,形成后遺神經痛的可能性越高,相比后遺神經痛持續時間數月至數年,使用糖皮質激素仍然利大于弊。本研究因為觀察病例有限,如并發結核,精神病的患者尚未遇見,今后仍需更多的臨床病例和理論支持。
參考文獻
[1]趙辨.臨床皮膚病學[M].第3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300.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神經源性膀胱病; 效果
糖尿病神經源性膀胱病是糖尿病并發癥的一種,近年來糖尿病神經源性膀胱病呈逐年上升的態勢,嚴重侵襲著我國人們的健康。糖尿病神經源性膀胱病的致病機理是由于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作用紊亂導致機體排尿功能發生退化甚至病變[1]。糖尿病神經源性膀胱病患者常常伴有尿頻、尿急的癥狀,并伴隨尿路感染。患者危急的患者還可能會出現輸尿管擴張、血糖值不穩定、及腎功能衰竭的嚴重后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在年2012月3月~2014年2月,共有120例糖尿病神經源性膀胱病患者入住我院。將這120例患者隨機分為人數相同的兩組,分別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對這120例糖尿病神經源性膀胱病患者進行糖尿病神經源性膀胱病疾病治療方法的臨床研究。120例患者中其中男性患者有65例,女性患者有55例,患者的平均年齡為(68.34±6.34)歲,平均病程為(12.33±7.87)年。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實施嚴格的糖尿病飲食。對對照組采用常規的西醫治療方法,對實驗組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治療方法:使用胰島素來控制患者血糖在正常范圍內(
1.2.2 實驗組治療方法:在對照組的常規西醫療法的基礎之上,加入五苓散加味藥物的中醫治療,采用中西醫相結合的方法對糖尿病神經源性膀胱病的治療效果進行研究。五苓散加味的具體方劑為:黃芪60g、白術、桂枝、澤瀉各9 g、懷牛膝、茯苓、豬苓各15g、當歸、川芎各12 g。用水煎煮服用,1劑/d藥量,分清晨和傍晚服用,1個療程為4w,需要連續服用3個療程。
1.3 療效判定標準 療效顯著:患者能夠通過自身實現排尿,不再依賴導尿管,并且排尿后的剩余尿量低于50ml,尿流動力的各項指標均趨于正常。有所好轉:雖然患者通過自身實現排尿有一定困難,但仍然可以自主完成排尿過程,一般情況下不再依賴導尿管。每次排尿后剩余的尿量雖然沒有達到低于50mg的標準,但仍較治療之前殘余量降低,并且各項指標都有所好轉。治療無效:患者不能進行自主排尿,只能依靠導尿管進行排尿,尿流動力的各項指標沒有好轉跡象。
1.4 統計方法 使用SPSS19.0統計軟件對西醫和中西醫結合的對比治療的研究分析過程中的數據進行分析,采用t檢驗與χ2檢驗對西醫和中西醫結合的對比治療的結果進行相關指標的測試與分析。當P
2 結果
對對照組的常規西醫治療方法和實驗組的中西醫結合方法進行對比分析。在對照組的60例患者中,有30例患者的治療效果顯著,24例患者病情有所好轉,6例患者治療無效。實驗組的60例患者中,有39例患者的治療效果顯著,20例患者病情有所好轉,1例患者治療無效。對照組常規西醫療法患者的總治愈率為90.00%,實驗組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患者的總治愈率為98.33%,相比較有較大的差異(P
3 討論
糖尿病神經源性膀胱病被中醫認為是本虛標實的表現,雖然膀胱和腎臟是糖尿病神經源性膀胱病的發病部位,但肺與脾也與該病有很大關聯[2]。糖尿病神經源性膀胱病的患者主要有尿頻、尿急和急迫性尿失禁的現象,也有少部分的患者可能會有遺尿和壓力性尿失禁的現象。患者的逼尿肌反射反應失靈,使膀胱不能自如實現張開和閉合,常常表現為充盈性尿失禁和排尿困難的癥狀。而由此引發的泌尿疾病及其并發癥成為糖尿病神經源性膀胱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除了排尿等方面的癥狀外,嚴重可能會有便秘或大便失禁,甚至可能會使患者肢體發生局部癱瘓和全身癱瘓。為了探尋糖尿病神經源性膀胱病的治療方法,本次研究獨辟蹊徑,想到除了傳統的西醫治療方法外,用中西醫結合治療的理念對糖尿病神經源性膀胱病的治療做出探索。
對對照組的常規西醫治療方法和實驗組的中西醫結合方法進行對比分析。在對照組的60例患者中,有30例患者的治療效果顯著,24例患者病情有所好轉,6例患者治療無效。實驗組的60例患者中,有39例患者的治療效果顯著,20例患者病情有所好轉,1例患者治療無效。對照組常規西醫療法患者的總治愈率為90.00%,實驗組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患者的總治愈率為98.33%,相比較有較大的差異(P
糖尿病神經源性膀胱病認為屬于中醫"消渴、癃閉、淋證"范疇,為本虛標實之病證,病位在腎與膀胱,與肺、脾密切相關,病理因素有氣郁、血瘀、水停、陰陽虛衰等。本人在臨床中善用五苓散加減,結合該病的病機特點,靈活配合益氣、健脾、溫腎、逐瘀等法,收效頗佳。
五苓散的臨床應用相當廣泛,該方重在化氣行水,水行氣化則陽氣宣通,臨證應用之時,只要緊抓主證,凡屬膀胱氣化失常,水飲內停,見舌苔白滑,小便不利或利者,均可酌情選用。但若消渴見舌紅少苔,脈細數者,則為虧虛之象,本方又當禁用。還應注意中醫治療講求修身養性、健康飲食、陰陽平衡,糖尿病神經源性膀胱病患者應在此中醫理念的基礎上加強排尿的練習,還可配合針灸外施與中藥外敷等方法,對人體的臟器器官進行調理和治療,則效果更佳,這一點符合了中醫原理[3]。
總而言之,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神經源性膀胱病的方式優于僅僅進行單一的常規西醫治療,在臨床上取得了更好的成效,值得進一步探究,為糖尿病神經源性膀胱病患者帶來更多福音。
參考文獻:
[1] 張風梧.糖尿病神經源性膀胱中醫治療進展[J].中醫雜志,2011,52(1):190-192.
【摘要】
目的了解中醫心理診斷及治療詳細情況。方法搜集歷代中醫書籍和現代期刊中記錄的中醫心理治療案例共122例,分別從案例年代、性別、年齡、療程、致病因素、中醫疾病診斷、中醫心理治療方法、合并治療方案、現代診斷、現代治療分類以及有無違背倫理學原則等11個方面進行統計。結果案例年代從唐代以前至近現代時期均有,其中男女比例相當,年齡從0~50歲,療程從1天至1年以上。有58例(47.54%)在治療當天病情就獲得緩解,1個月之內緩解的占68%。共有59例發病與情志刺激有關,其中,“憂”“思”致病為最多,分別為10.66%和11.48%。疾病診斷多為癲狂、郁證等精神科疾病以外的內科雜癥(心身疾病),占55.74%。在精神疾病中,以郁證為最多,約占總數的1/5。心理治療方法中使用最多的依次是情志相勝法(19.67%)、暗示解惑法(14.75%)、激情療法(12.30%)、勸說開導法(9.84%)、順情從欲法(8.20%)、和行為誘導法(9.02%)等,有31.97%的案例合并藥物或針灸治療。按現代診斷分別為神經癥(16.39%)、應激相關障礙(10.66%)和癔癥(8.20%)。有近一半(46.72%)的案例所使用的心理治療方法,與現代心理治療的某些理論一致,如支持治療、行為治療、認知治療等,另有一些屬于中醫獨特的治療方法,如情志相勝治療。共有22例(18%)的案例中使用了有悖于倫理的方法。結論中醫心理治療是一種有效的短程心理治療,主要適用于神經癥、應激相關障礙、癔癥等精神障礙,具有明顯的中國文化特色,值得挖掘和推廣。
【關鍵詞】 中醫 心理治療 情志相勝療法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information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sychotherapy of TCM.MethodsThe record of 122 cases receiving psychotherapy of TCM were obtained from the literatures at ancient time and current magazines, and 11 aspects including occurring era, gender, age, course, causative factors, TCM diagnosis, TCB psychotherapy, concomitant treatment strategy, current diagnosis, current therapy classification and whether breaching ethic rules, were evaluated. ResultsThe cases occurred from Tang Dynasty to current time, with ages range from 0 to 50 years old and courses from 1 day to more than 1 year, 58% of which got relieved at the first day of treatment, and 68% relieved within 1 month. The 59 patient onsets resulted from emotional stimulation, especially “YOU (Anxiety)” and “SI (Thought)” occupying 10.66% and 11.48% respectively. The diagnosis of the diseases mainly included psychosomatic diseases except psychiatric diseases such as Dian, Kuang, Depressed syndrome, etc., occupying 55.74%. The maximum of the mental diseases was depressed syndrome, occupying 1/5. The mostly applied psychotherapies included Emotion Inter-resistance Therapy, (19.67%), Suggestive Explanation Therapy (14.75%), Intense emotion Therapy (12.30%), Persuasion and Release Therapy (9.84%), Smoothing emotion and desire Therapy (8.20%), Behavioral Induction Therapy (9.02%), etc., and 31.9% of cases were accompanied with drug or acupuncture therapy. The current diagnosis included neurosis (16.39%), stress-related disorder (10.66%) and hysteria (8.20%).Nearly half of psychotherapies applied (46.72%) were consistent with some theories of modern psychotherapy, such as Supportive Therapy, Behavioral Therapy, Cognitive Therapy, etc., and some therapies such as Emotion Inter-resistance Therapy belonged to unique treatments of TCM. Among all cases, 22 cases (18%) might breach the ethic rules. ConclusionPsychotherapy of TCM is an effective short-term psychotherapy, and is mainly applied for some mental disorders including neurosis, stress-related disorder, hysteria, etc., which has obvious Chinese culture distinctness and is worthy of development and extension.
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Psychotherapy ; Emotion Inter-resistance
中醫心理治療是中醫的主要特色治療之一,早在《內經》中就有許多心理治療方面的記載,如《黃帝內經》五運行大論篇第六十七指出:“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 歷代醫家根據《內經》中的原則,創立了許多心理治療技術,留下了眾多的心理治療醫案,內容豐富,構思奇巧。為了解中醫心理治療案例中診治的詳細情況,現將收集到的歷代中醫心理治療案例122例分析如下。
1 對象和方法
搜集歷代中醫書籍和現代期刊中記錄的中醫心理治療案例共122例,分別從案例年代、性別、年齡、療程、致病因素、中醫疾病診斷、中醫心理治療方法、合并治療方案、現代診斷、現代治療分類以及有無違背倫理學原則等11個方面進行統計調查,了解診治情況。
其中,中醫疾病診斷,根據案例記載的內容進行分析,按照《中醫診療常規》[1]中相關疾病的診斷依據進行診斷;現代診斷按照《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2]進行診斷;有無違背倫理學原則,是依據現在的法律法規,以治療的實施過程有無涉嫌違法、侵犯公民(包括患者、治療師或他人)的權益為判定標準。中醫心理治療方法,參照全國醫學院校心理學專業教材《中醫心理學基礎》[3]中的心理治療分類進行分類。其中情志相勝療法是指在中醫陰陽五行學說及情志相勝等理論指導下,醫生有意識地運用一種或多種情志刺激,以制約、消除患者的病態情志,從而治療由情志所引起的某些心身疾病的心理療法;勸說開導療法是針對患者的病情及其心理狀態采取語言交談方式進行疏導,以消除其致病心因,糾正其不良情緒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順情從欲療法是順從患者的意念、情緒,滿足患者的心身需求,以釋卻患者心理病因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移情易性療法是通過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或通過精神轉移,改變患者內心關注的指向性,從而派遣情思,改變心志,以治療由情志因素所引起疾病的一種心理療法;暗示解惑療法是指采用含蓄、間接的方式,對患者的心理狀態產生影響,以誘導患者“無形中”接受醫生的治療性意見,或通過語言等方式,剖析本質,以解除患者的疑惑,從而達到治療由情志因素所引起疾病的一種心理療法;修身養性療法是指通過加強自己的道德修養、發展多種興趣愛好及增加交往活動等方式改善心身素質,陶冶性情促進身心平衡的治療方法;激情療法指有意識地加以誘發,以利用隨激情而出現的某些可以預期的強烈機體或行為反應,從而改善軀體功能狀態,達到治療目的的療法;習以驚平法是讓患者習慣于接觸某些刺激因素,提高其適應能力,使之不再對該刺激因素敏感,以治療由情志因素所引起的病癥的一種心理療法;懲罰治療指對患者施以責打、旋轉、厭惡刺激等適當的懲罰,把癥狀和不愉快的體驗聯系起來,以矯正病態行為的方法;行為誘導療法是指用各種方法對患者施以行為誘導,以矯正變態行為的方法;音樂療法是使人處于特定的音樂環境,感受音樂的藝術意境,娛神悅性,宣通氣血,以此來產生預防或治療疾病的效應;導引吐納是通過調身、調息、調心等一系列功法起到防病、治病、益智、延年的作用。
2 結果與結論
2.1 案例年代見表1。表1 122例中醫心理治療案例年代分析(略)
在122例中,有13例年代不明。能識別年代的案例中,明清時期46例;近現代案例27例;唐代至元代為24例;唐代以前8例;民國時期4例。可見,明清時期是中醫心理治療比較盛行的時期,到民國又明顯減少。建國后,中醫心理治療又取得了飛速的發展,應用逐漸增多。
2.2 性別構成見表2。表2 122例中醫心理治療案例性別構成(略)
2.3 年齡構成見表3。表3 122例中醫心理治療案年齡構成(略0
0~3歲4例;3~14歲4例;14~30歲17例;30~50歲18例;>50歲8例;另有71例不能識別患者的年齡。提示心理疾病各年齡組均有分布,但中青年最多,可能是與這個年齡組壓力較大,心理疾病的患病率高有關。
2.4 療程見表4。表4 122例中醫心理治療案例療程分析(略)
有58例(47.54%)在治療當天病情就獲得緩解,1個月之內緩解的占68% 。說明中醫心理治療是1種短程、有效的心理治療,多數在1個月內使病情獲得緩解。
2.5 致病因素見表5。表5 122例中醫心理治療案例致病因素分析(略0
共有59例發病與情志刺激有關,其中“憂”“思”致病為最多,分別為10.66%和11.48%。可見憂思是導致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2.6 中醫診斷見表6。表6 122例中醫心理治療案例中醫疾病診斷分析(略)
疾病的診斷多為癲狂、郁證等精神科疾病以外的內科雜癥(心身疾病),占55.74%。在心理疾病中,以郁證為最多,約占總數的1/5(21.31%)
2.7 心理治療方法分類比較見表7。表7 122例中醫心理治療案例治療方法分析(略)
使用最多的方法就是情志相勝法(19.67%),其它依次是暗示解惑法(14.75%)、激情療法(12.30%)、勸說開導法(9.84%)、順情從欲法(8.20%)、行為誘導法(9.02%)等。
2.8 合并治療情況見表8。表8 122例中醫心理治療案例合并治療情況(略)
有近1/3(31.97%)的案例合并藥物或針灸治療,說明歷代中醫醫家很重視心理疾病的綜合治療。
2.9 現代診斷分類見表9。表9 122例中醫心理治療案例現代診斷分類(略)
由表9可以看出,按現代診斷分類,診斷較多的是神經癥、應激相關障礙和癔癥,與現代心理治療的適應證是一致的。還有一部分為精神分裂癥患者,也使用了中醫心理治療。
轉貼于
2.10 現代治療分類見表10。表10 122例中醫心理治療案例現代治療分析(略)
由表10分析,有近一半(57例,46.72%)的案例所使用的心理治療方法與現代心理治療的某些理論相當一致,如支持治療、行為治療、認知治療等,但比現代心理治療要早許多年。還有一些屬于中醫獨特的治療方法,如情志相勝等,具有明顯的中國文化特色,值得挖掘。
2.11 倫理學問題統計見表11。表11 122例中醫心理治療案例倫理學問題統計(略)
有22例(18%)的案例中使用了有悖于倫理的方法,對患者施以痛打等,嚴重的甚至因治療引來殺身之禍。
由上可知,中醫心理治療是一種有效的短程心理治療,主要適用于神經癥、應激相關障礙、癔癥等精神障礙,具有明顯的中國文化特色,值得挖掘和推廣。但有些治療過程有悖于倫理學要求,應注意避免。
3 討論
盡管精神科臨床中,藥物治療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但對社會心理因素的關注將逐漸成為精神科工作的重點, 心理治療也將成為精神科治療手段的主流之一,心理治療的一些基本理念及思維方式也是臨床醫生不可或缺的[4]。現代心理治療理論及操作技術大都產生于西方,而心理治療的理論建構、價值取向和具體操作會受到社會文化的深刻影響,西方的心理治療理論、概念、技術在應用于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的咨詢時往往會產生不相容性和矛盾[5],所以研究和使用中國本土化的心理治療理論及操作技術是必要的[6]。
中醫學歷來重視心理因素在治療中的重要作用,歷代醫家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總結出來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心理治療方法,是中醫學重要的組成部分。
短程心理治療一般指不超過25次會談的心理治療[7],它正逐漸成為最為流行的心理治療形式[8]。本研究顯示,中醫心理治療是一種療效確切的短程心理治療,經治療后1個月之內緩解比例高達68%,而在治療當天就有明顯效果的達到47.54%,盡管當時的治療師和記錄者對于療效的評價不一定準確和嚴格,但也至少說明中醫心理治療是一種短程、有效的心理治療。如金代張子和著的《儒門事親》載:名醫張子和采用“思勝恐”的治療方法來治療恐懼癥,取得了滿意的療效,這就相當于現代西方心理學的系統脫敏法,收效顯著而迅速。
在中醫心理治療的適應證方面,本研究顯示,多以神經癥、應激相關障礙和癔癥為主。值得一提的是,有8.21%的案例為精神分裂癥的個案,當前精神分裂癥的非藥物治療也是一個重要的治療手段,對于精神分裂癥的治療和康復起到重要的作用。
情志相勝治療是使用最多的一種中醫心理治療方法也是最具有中醫特色的心理治療方法。情志相勝心理治療中,“情志”指人的怒、喜、思、悲、恐五種基本情緒,按照五行的屬性分類,它們分別歸屬于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間存在相互制約的相勝關系,如木勝土,土勝水,水勝火,火勝金,金勝木……,根據上述五行相勝的規律,情緒之間也可以互相制約,喜勝悲、悲勝怒、怒勝思、思勝恐、恐勝喜等。因此情志相勝心理治療是有意識地使患者產生一種情緒去克服、緩解另一種情緒,是醫學家在長期臨床觀察及實踐中,用五行原理概括出來的對情緒相互之間最佳調節的一種假說[9]。例如,成書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的《續名醫類案》中記載的一例“怒勝思”案例,及《儒門事親》中記載有1例“喜勝悲”案例,這些案例的成功均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借鑒意義。
情志相勝心理治療從現代心理學的角度理解,其原理主要是:解除情緒刺激多余的能量、改變情緒刺激的方向、改變在引起情緒的中介——認知(理性情緒療法ABC理論) [9],與當代被廣泛認可的認知行為療法有某些相通之處,值得我們在臨床中不斷實踐和探索。
在治療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最主要的是有些治療方法有悖于倫理學原則,占18%,在現代的治療中應當堅決避免。
另外,本研究是一個文獻回顧性研究,年代跨度較大,每種心理治療方法操作各異,缺乏對照組。所以,本研究結論有其局限性,還需要在更為嚴格的大規模前瞻性研究中加以證實。
【參考文獻】
[1]中國中醫研究院廣安門醫院.中醫診療常規[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89:62.
[2]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75.
[3]董湘玉,李 琳.中醫心理學基礎[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103.
[4]唐登華.心理治療在精神科中的應用[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3,17(5):355.
[5]Yii-Nii Lin.The application of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to counseling Chinese[J].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therapy,2002 ,56(1):46.
[6]向慧,張亞林,黃國平.中國本土化心理治療的回顧與思考[J].醫學與哲學,2006,27 (2):64.
[7]徐俊冕.短程心理治療的意義和方法[J].上海精神醫學,1999,(s1)55.
[8]Svartberg M,and Stiles T.Comparative Effectsof Short-Term Psychodynamic Psychotherapy:A Meta - Analysis[J].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2002,59(5): 704.
關鍵詞:推拿按摩;針灸;面癱
面癱對患者的影響較大,很多患者由于患有面癱疾病而失去良好的工作,影響到患者外在的美觀,對患者的生活質量也造成較大的影響。而在臨床上,由于對面癱的發病機制不是非常的了解,導致在臨床治療方面存在著的很大的困難。而為了進一步尋找有效的治療方法,在本次的臨床研究中,針對于面癱主要采取推拿按摩配合針灸的方式進行治療,并且對臨床治療的效果進行了對比觀察。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A組29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0例,年齡在28歲到4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4.2士1.2歲。B組29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2例,年齡在25歲到5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3.1士1.4歲。2組患者在年齡構成和性別組成上無統計學意義,具有臨床資料的可比性。
1.2 方法
B組患者主要采用針灸治療的方式,取穴為地倉、頰車、合谷、陽白、四白等,除合谷外均為患側,針刺方法地倉透頰車,余穴常規針刺以得氣為佳,留針加艾條灸 10分鐘到20分鐘不等,具體根據患者疾病的嚴重程度以及患者的身體情況進行綜合性的把握。對A組患者在采用與對照組同樣針灸的方法之外,同時對患者采用推拿的方法進行治療,取患者平臥位,從患者額部的正中線開始,沿攢竹、魚腰朝向面部外側的太陽穴,采用大拇指的掌面進行推拿按摩,然后朝向前下方沿頰車,一直到達地倉進行按摩,在按摩過程中,手法應當盡量輕緩,并在耳部稍微放松,每次按摩時間為5分鐘至8分鐘。對2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期為21天。在21天結束之后,根據患者臨床癥狀的變化情況總結臨床治療的效果。
1.3 臨床療效評定標準
痊愈:患者的面部神經功能恢復正常,臨床癥狀全部消失。有效:患者的面部神經功能有所恢復,臨床癥狀顯著消失。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有所加重,需要進一步進行治療。另外,在臨床治療期間,對2組患者臨床癥狀的改善時間進行對比觀察。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6.0軟件進行統計,對計數資料采用t檢驗,對計量資料采用卡方檢驗,P
2 結果
表1 2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對比分析表
組別
例數(n)
痊愈n(%)
有效n(%)
無效n(%)
總有效率(%)
A組
29
16(55.2)
12(41.4)
1(3.4)
96.6
B組
29
13(44.8)
11(37.9)
5(17.3)
82.7
X2
5.39232
1.43923
3.54932
6.93233
1.95342
P值
0.018
0.027
0.031
0.029
0.044
注: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表2 2組患者臨床癥狀的改善時間對比分析表
組別
例數(n)
7天內臨床癥狀改善n(%)
14天內臨床癥狀改善n(%)
21天內臨床癥狀改善n(%)
A組
29
13(44.8)
14(48.3)
2(6.9)
B組
29
10(34.5)
9(31.0)
5(17.2)
X2
3.59023
2.54592
4.32923
1.54591
P值
0.019
0.021
0.035
0.027
注: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在臨床上,由于面癱疾病具有發病較急,對患者的影響較大等特點,給患者造成了嚴重的痛苦。而從面癱疾病的臨床治療方法上看,其治療方法較多,像,針灸治療、推拿按摩治療以及相關的藥物治療等等,每種治療方法的治療效果不同,給患者造成的影響也不同[1]。通過大量臨床經驗表明,在針對于面癱疾病的臨床治療方面,采用藥物治療的效果不明顯,且療程較長。因此,需要采取更為有效的治療方法對患者開展有效的治療,這樣才能夠確保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較好的臨床效果,減少患者的精神壓力[2]。
由于面癱疾病對患者的外在美觀造成較為嚴重的影響,因此,在選擇治療方法的時候,需要結合患者疾病的特點及對患者的影響進行選擇,并且確保對患者能夠進行有效的治療。在本次的臨床研究中,針對于A組患者主要采用的是推拿按摩配合針灸治療的方式,從本次的臨床研究結果上看,A組患者臨床治療的有效率明顯的高于B組患者,并且A組患者在臨床癥狀的改善時間方面具有顯著的優勢[3]。因此,在針對于面癱疾病的臨床治療中,應該首選推拿按摩配合針灸治療的方式。另外,在治療的過程中,還需要做好患者的思想開導工作,主要就是由于面癱疾病改變了患者的面部美觀,尤其是女性患者,在外在形象方面發生巨大的變化,存在著很大的心理壓力,進而影響到臨床治療的效果。針對于此種情況,需要對患者進行有效的思想開導,使患者能夠放下思想的包袱,積極的配合醫生的治療操作,這樣才能夠促進患者早日康復出院。
參考文獻:
[1] 蘆俊巍,宣麗華.針灸治療面癱的臨床研究進展[J]. 針灸臨床雜志. 2011,03(09):390-391.
湖北省荊門市第二人民醫院 湖北省荊門市 448000
【摘 要】目的:探討正確評估病情和期后持續性治療對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臨床效果。方法:隨機從2013 年1 月至2015 年3 月來我院治療缺氧缺血性腦病的患兒當中選出153 例,將其隨機分為三個小組,每組51 例。對其中一組采用常規治療和護理方法,作為對比組;對其中一組則采用早期治療干預方法,作為早期治療組;對最后一組在早期治療基礎上使用后期持續治療方法,作為持續治療組。分別對三組患兒進行為期1 到6 個月的隨訪,并記錄患兒的智力發育情況和心理發育情況。結果:本次研究中,兩組治療組患兒的智力發育和心理發育評分明顯高于對比組,其中連續治療組的評分明顯高于早期治療組。各組數據存在較大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 0.05)。結論:采用期后持續性治療方法能夠有效改善缺氧缺血性腦病新生兒的智力和心理發育,臨床效果比早期干預更加突出。
關鍵詞 新生兒;缺氧缺血醒腦病;期后持續治療;療效
缺氧缺血性腦病是對新生兒健康威脅性極大的病癥之一,如不及時治療則有可能引發腦組織或神經發育障礙,影響新生兒的智力發育。本文即是對期后持續性治療和病情正確評估方法在缺氧缺血性腦病治療中的效果進行研究,具體如下:
1 資料及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對象是從2013 年1 月至2015 年3 月選出的153 例患兒,其中男性95 例,女性58 例,患兒的年齡從3 個月至16 個月不等,平均年齡為(5.09±0.16)個月。臨床檢查后均排除患兒具有先天性代謝性疾病。患兒的一般資料沒有較大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將153 例患兒隨機分為每組51 例的三組,對其中一組采用常規治療和護理方法,作為對比組;對其中一組則采用早期治療干預方法,作為早期治療組;對最后一組在早期治療基礎上使用后期持續治療方法,作為持續治療組。
其中常規治療包括呼吸支持、循環支持以及代謝支持治療,同時給予患兒血管痙攣抑制劑、脫水劑等藥物治療,并控制患者腦干部位的臨床癥狀,為患兒提供腦蛋白水解物進行治療,每天注射5ml,將其與30ml 的葡萄糖溶液混合后采用靜脈滴注的方式進行治療,提供復方丹參制劑進行治療,治療時間隨患兒的病情程度而延長[1]。
早期治療干預主要包括聽覺、視覺、觸覺、記憶以及動作的訓練,選擇俯臥位幫助患兒進行抬頭訓練,并用聲音較大,顏色較顯眼的物體來刺激患兒的聽覺和視覺。堅持每天進行按摩護理,對不同年齡段的新生兒護理時間不同。后期持續性治療是在早期治療干預基礎上進行的,采用麗珠賽樂進行藥物治療,每天劑量為5ml,每個療程為10d,連續治療3 個療程[2]。
1.2.2 病情評估方法
根據我國0-3歲新生兒腦病診斷標準,對患兒的意識、肌肉功能、反射活動、腦干癥狀等進行觀察,并根據其情況進行分類。其中輕度疾病患兒,其24h 內的病癥較為明顯,通常會出現過度興奮、應激性或自發性肌肉痙攣,腦神經功能正常,肌肉張力正常,心率加快,瞳孔放大,一般在發病后3d-5d 內減弱,不會出現后遺癥;中度患兒一般在24h 到72h 內最為明顯,常見驚厥、肌肉痙攣、下頜抖動、瞳孔縮小、周期性心動過緩,腦電波圖呈下降趨勢,一般需要7d 到15d 能夠緩解;重度患兒癥狀更加明顯,并伴有昏迷、應激反射消失、肌肉張力消失、瞳孔應激變化消失,呼吸不規律等,病死率極高[3]。
2 結果
對三組患兒智力發育和心理發育評分進行記錄,將其制成如表1。
從表1 中可以看出,兩組治療組患兒的智力發育和心理發育評分明顯高于對比組,其中持續治療組患兒的智力和心理發育評分明顯高于早期治療組。各組數據存在較大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缺氧缺血性腦病是新生兒早期窒息所引發的嚴重并發癥,主要是由于腦部長期處于缺氧或缺血狀態,導致其氧自由基、鈣質過量、興奮性氨基酸等產生的毒性作用。一般新生兒腦部缺氧缺血都會引發腦部水腫、細胞壞死以及內出血等癥狀,其中以腦細胞或神經細胞凋亡為主,其死亡時間較長,具有一定的可逆性,給疾病的治療帶來了機會。因此,在患兒患病的早期采用持續性治療方法能夠最大程度緩解患兒受損的細胞,改善神經細胞的能量代謝功能,從而降低腦部損傷。新生兒的大腦神經和細胞發育速度較快,并且皮層的細胞移動還在繼續,處于神經樹突和軸突生長的重要階段,可塑性極強。采用單純早期治療僅能夠緩解患兒的病情,一旦治療停止還可能導致復發,而期后持續性治療則能夠保持治療效果,最大程度對已損傷的腦細胞和神經進行修復,提高患兒智力和心理的發育。
參考文獻
[1] 石美珠, 黃海云. 生后6-12h 開始亞低溫治療對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預后的影響[J]. 泰山醫學院學報,2014,35(08):749-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