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職院校德育教學論文6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第一篇
一、充分發揮榜樣作用
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要為學生負責任。不但要傳授科學知識,解除學生的迷惑,教會學生如何學習,還要教會學生怎樣做人。在職教學校中,學生除了學習專業知識,最重要的就是良好品質的養成。作為教師,我們要從正面積極地引導學生,因此,教師要發揮其榜樣的作用。學生在這個年齡段的模仿能力極強,可塑性很大,榜樣的作用是其它德育方法不可替代的。榜樣不單指教師,還包括家長以及教科書中的英雄人物、革命領袖等,都可以感染學生,產生積極的作用。另外,班級內部的學生也可以是某一方面的榜樣,比如,某個學生學習成績很好,可以引導其他學生向他學習。這樣不但增強了這個學生的自信心,也給其他學生以正面積極的引導。我們要讓學生努力發現自己的優點,發展自己的長處,使自己能夠成為別人的榜樣。同時,不要讓學生認為榜樣是完美無缺、遙不可及的人物,往往身邊就有很多可以模仿的人物,并且通過努力自己也可以成為別人模仿的人,成為別人的榜樣。
二、由單一的教學方式轉變成多方面引導的方式
教師在進行德育工作時要采用引導的方式,不能將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學生。引導要設置引導的教育內容、引導的方式。首先,應注意以學生的需要為前提。要針對學生的需要、關注點來解決學生的德育問題。現在的職校學生最關心的就是就業問題,他們對這個問題可能會產生很多的思想偏差。比如,有的學生希望找到收入較高的工作,但又不想吃苦受累;有的學生認為到私人經營的企業謀職是一件丟人的事,國有企事業單位才是心中的理想去處;還有的學生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對于工作前途比較迷茫。我們把這些問題結合到德育工作中來,并組織開展相應的教育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其主動地接受教育,配合德育工作者的引導,在受教育的過程中提高素質。其次,我們要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體,給學生自我發揮的余地。組織班委會、學生會等互評和自評,促進學生自我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同時,也開辦些課余活動、組織社會實踐等,讓學生深入了解社會,從而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德育工作者應該定期地做調查研究,及時發現學生中存在的問題,然后調整德育活動內容,給學生指引方向。
三、教學手段的多樣化
我們德育工作者要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首先,要堅持以正面的教育為主要手段。我們應該將教育的內容分層次、分階段地印記在學生的腦海里,循序漸進地引導,重點是要學生對教育的內容有所認知,明確是非。其次,將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相關的學科知識與德育教育結合起來,滲入到學生的思想中去,幫助他們解決生活實踐中出現的德育問題,從而更好地完成德育教育。再次,運用現代化的信息手段輔助德育教學,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觀看影視動漫等來培養學生的情操,從正面影響學生的認知。也可以運用網絡教學手段,跟上時代的潮流,提高學生的興趣,增強職教德育工作的效率。最后,理論聯系實際。將課本上的知識與實際活動聯系在一起,組織學生走入社會,參加社會實際活動,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總結經驗。讓學生融入到社會當中去,增強他們判斷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實際問題中吸取經驗教訓。
四、多元化的教學方式
在職校的德育教學當中,單靠學校的課堂教育是遠遠不夠的。由于社會發展的迅速,信息傳遞極快,學生接收信息的渠道不斷地增加,學生受外界的影響逐步加大,因此,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勢在必行。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走出傳統式的封閉性教育,與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結合起來,通過家訪、家長會、電話聯系等多種方式將學校、社會、家庭聯系在一起。以必要的措施創建一個學校、社會、家庭三者相結合的大的德育環境,讓學生不論在哪里都會處在德育教育的環境當中,以增強學校德育工作的效率。現如今,我國經濟發展速度較快。經濟發展也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因此,中職學校對學生的德育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德育教育的方法很多,針對不同的情況、不同的學生,我們應該采取適當的方法進行教育,為社會發展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
作者:李芳單位:北方工業學校
第二篇
一、道德感情及其在德育教學中的意義
消極錯誤的道德感情成為思想品德發展的阻力,甚至也會產生不道德的行為。所以,從受教育者角度來說,德育教學的實效性——這種實效性在受教育者個體上體現為道德行為的發生與否——正是直接通過道德感情的性質而發生的。盧桂英在其《激發情感是搞好德育課教學的一個重要條件》一文中也指出:“情感是一個人思想品德轉變的一個根本,是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環節,是受教育者自愿打開心靈之門將外界教育影響轉化為個人思想,又將個人思想轉化為行為的媒介和橋梁?!蹦敲矗鳛閷Ρ妊芯?,與道德認識相比,同樣作為構成品德心理結構成分之一的道德感情,與道德行為處于怎樣的關系?北京大學王海明先生在其著作《倫理學原理》一書中指出:作為品德結構的一個成分“道德感情”,是道德行為的心理動因,是品德的動力因素、決定性因素,因為需要、欲望、感情乃是一個人行為的唯一動力。因此,道德感情水平與品德水平必定完全一致:道德感情高者,道德行為必高、品德也必高;道德行為高者,道德感情也必高。相比較而言,道德認識是道德行為的心理指導,是品德的指導因素;但它不是品德的動力要素、決定性因素,而是非動力、非決定性因素。因此,道德認識水平與品德水平未必一致:道德認識水平高者,其道德行為未必高、品德未必高;道德感情、道德行為高者,其道德認識卻未必高。由此,從品德心理結構與德育教學的關系角度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結論:作為品德心理結構構成成分的道德感情才是影響德育教學實效性即道德行為發生與否的決定因素,而不是作為品德心理結構成分的道德認識。試問,一個有道德認識的人,就會有相應的道德行為嗎?答案是不確定的。因為一個人有了道德認識,知道什么是道德的和不道德的,卻未必想做、愿意做道德的行為,而不愿意做不道德的行為。那么,這里的“想做與不想做、愿意做與不愿意做”正是一個人面臨當下道德行為產生的內在矛盾,筆者把它稱之為“道德感情的躊躇”,并作為思考和研究民族地區高職院校德育教學的切入視角。
二、以培養道德感情為重點,推動民族地區高職院校德育教學的改革
李瓊先生在《重視民族特點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子》一文中指出:民族院校的德育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有別于普通院校,即民族院校做好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關鍵是針對其特點,加強教育和引導,更要注重感情的交流和溝通。因此,作為民族地區的德育教師,筆者也將立足于民族院校的實際,從道德感情的視角,以進一步提高德育教學實效性為研究目的,在審視班級授課制德育教學現狀下,從4方面與大家共同商榷和探討民族地區高職院校德育教學的改革。
1.教學目標的轉變
道德感情在個人品德心理結構中的決定性地位與作用決定了德育教學目標應是在培育道德感情上下功夫,而不應是傳統課堂教學中的一味注重道德認識的拔高。長期以來,民族地區高職院校德育教學依然習慣性地在傳統教學模式觀念下采用灌輸式教學。在德育教學大綱中,往往是把道德認知列為首要教學目標,情感態度培養則是第二。在這種信念下,德育教學往往以德育教材為本,在課堂上將道德知識以清晰概念的方式傳授給學生,把道德行為規范以知識講解的形式教給學生,期望通過提高學生道德認知使學生認識到道德價值的重要性,從而形成對道德行為的熱愛,來促成學生擁有好的道德品質。但現實中,我們看到的普遍事實是學生并沒有隨著道德認識的提高,產生我們期望的道德行為。倫理學的考察使我們進一步知道,道德行為并不與道德認識成正比。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正是德育教學目標的定位偏失使我們失去了德育教學的實效性,“就學校德育而言,它的目的不再關注青少年學生個體的生命體驗與內在精神的發展,使極具生命活力的道德活動蛻變為盲目地對規范與守則的遵從與機械呆板的行為操練。學校道德教育也逐步演化為對道德知識的教學和灌輸,學生成了接受道德規范與教條的容器?!彼裕褡宓貐^的德育工作者要樹立新的德育理念,克服德育知識論片面性,樹立道德感情論,以實現德育教學目標的轉變,即由提高道德認識向培養道德感情的轉變。
2.師生關系的轉變
道德感情對外部教育影響表現出的“自我態度”的選擇性凸顯了學生作為道德主體的真正所在,即不是傳統教學意義上單向接受知識的認知主體,而是具有自主選擇的情感主體。將“講解—接受”式教學模式移植在德育教學中往往演變為以知識為權威,以遵從去德化的說教模式。其弊端表現之一就是在教學上把師生關系僵硬地捆綁在道德知識的對立兩端:一端是教之主體,教師作為道德主體;一端是受之客體,學生成為道德客體?!爸v解—接受”式教學模式異化為師生單向對立的“講解—接受”式人際關系,往往破壞了本應和諧的師生關系和寬松、平等的教學氛圍,還有民族感情的培育,使學生在這種關系中產生了諸多抵制情緒——對道德知識的漠視、與教師的疏離等,德育實效性自然是難以產生。究其根源,筆者認為對學生作為道德主體性的理解不到位,把道德主體只是定位為認知主體,而忽視感情主體、意志主體,尤其是道德感情對外部教育影響表現出的“自我態度”選擇性的忽視,更丟掉了突顯學生作為道德主體的真正所在的德育規律的認識。因此,我們要從受教育者具有自主選擇的情感主體的角度,重新思考師生在德育教學中的關系,并促其轉變。那么,在現有班級授課制條件下,如何培育學生的道德情感主體,實現德育教學效果,筆者提出師生關系由傳統的“教”與“學”關系向“研”與“討”關系轉變的構想,與大家共同探討。首先,這里的“教”向“研”的轉變是指教師要改變以德育教材內容為本的滿堂灌式教學,而是以德育教材為綱,重點關注和研究當代社會和現實生活中具體道德問題,并把它作為教學主要內容搬到德育教學中或課堂教學上與學生共同研究,從而在“研”中淋漓盡致地發揮出教師的引導作用;其次,“學”與“討”的轉化,是指打破教師一言堂式的權威教學,學生要與老師一同討論、探討他們關心的或當下社會和現實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問題或道德危機,在“討論”中顯露和培育情感主體對道德修養的功用和德育實效性的效用。作為民族地區的德育教師,要明確道德養成或德育的實效性不是通過道德知識的灌輸制造出來的,而應是在道德情感共鳴下逐漸潛移默化孕育出來的,克服德育灌輸論片面性,樹立道德情感共鳴論對民族地區高職院校德育教學的改革有其不同的意義。同時,我們也要了解道德情感的培育與道德認知的培養途徑也是截然不同的。
3.教學方法的轉變
在德育教學中,道德知識的增多與道德認識的提高具有一致性,但未必與道德感情成正比。情感或者說人類特有的道德感情在認識辯證運動過程中是主體非理性因素。與理性相比,非理性因素在認識辯證運動過程中具有兩個方面的顯著特點。第一,非理性思維不是通過概念、判斷、推理等邏輯的形式,而是以愿望、動機、興趣、體驗、沖動、傾向等非邏輯的形式表現出來。第二,非理性思維本身是一種借助于生動的形象或圖像、具體的情境而展開的思維活動類型。道德感情的這種思維特點決定了德育教學,要改變以往以概念、定義、特征、結論等道德知識形式為主要邏輯特征的課堂教學。以民族地區高職院校德育狀況調查結果為例,對于傳統教學模式,50%學生認為老師講課教條,枯燥無味;27%學生認為課程內容離現實太遠,不貼近生活現實和學生實際;79%的學生呼吁德育課程的授課方法應該進行改革,讓師生走出陳舊的“知識—識記”式的教學、學習模式。所以,以培養道德感情為核心的德育教學需要德育教師去探求直觀生動的、易于激發道德情感的、可操作性的教學方法。在民族地區高職院校德育狀況師生座談調研中,學生也進行了這樣的表達,“教材里面的理論、大道理,我們都懂。因為從小就在父母和學校(指中小學)老師教育下,對于這些道理,我們都能夠理解;還不如講一些能反映社會現實的、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有關道德的事情,從而讓我們增強明辨是非善惡的能力和多了解現實的世界……”那么,這些體現在德育教材或教學內容中恰恰不是抽象的、空洞的理論知識,而是真實的反映現實的、社會的、生活中的具體的感性材料,如真實的道德事件、典型的倫理案例、令人反思的道德現象等內容。這些內容正是學生關心、能夠觸動學生道德感情反應的、能夠讓學生對道德進行反思的教育情景。
4.德育考核的轉變
道德感情是關乎道德行為產生與否的決定性內在要素,德育教學的考核就不應是通過試卷來考核學生對道德知識的記憶,而應是考核學生對道德“自我態度”的積極變化和個人品德心理結構的健康程度。德育評價是促使學生品德健康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杠桿。然而,目前高職院校對學生的品德評價的現狀表現之一,往往就是通過德育課程的試卷分值來檢查學生對德育教材中德育知識的掌握程度和記憶,以及運用所學道德知識來進行正確的辨析,而缺乏對學生社會實踐、公益活動和平時表現的思想道德素質操行評定,漸漸也就抑制和抹掉了學生主體性作用的發揮和獨立情感的體驗,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道德自覺性的發展和道德自主判斷與選擇能力的培養,難以使學生的素質得到提高。如果基于道德感情的視角來審視德育考核,道德感情作為關乎德育教學實效性能否產生的決定性內在要素。德育教學的考核就不應是通過試卷來考核學生對道德知識的記憶,而應是考核學生對道德“自我態度”的積極變化和個人品德心理結構的健康程度,以此來衡量德育教學實效性。因此,作為德育工作者就要在平時品德評價,即表揚和批評、獎勵和懲罰、操行評定重點來關注道德感情因素,從學生個人成長動態的過程中重視學生道德“自我態度”的變化和個人品德心理健康程度的發展。筆者認為考核應由德育教師、政治輔導員及心理咨詢教師共同配合來評估,通過觀察法和心理測試法方法來完成考核(這是德育教學改革難度最大的方面,提出來和大家共同商榷),并且也可以以這些來衡量一位德育教師德育教學的實效性收獲與否。把培養道德感情作為推動民族地區高職院校德育教學改革和探討的重點,是由民族地區高職院校德育教育的特殊性決定的。因為德育工作“對于民族地區的高職院校而言,它既承擔為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培養建設人才的重任,又肩負著加強民族團結,促進各民族共生共榮,維護民族地區和諧穩定等歷史責任?!崩罱ㄈA教授在《論道德情感培育的目標指向》中指出道德感情培育是一種有明確目標的社會性活動。這種活動體現在3個層次的目標上:第一個層次為個體層面即道德的內化和人格的提升;第二個層次是人際互動層面即隔閡的消除和理解的實現;第三個層次也是最高層次,是社會層面即整個社會正義感的凸現。三位一體才是道德感情全部內涵和完整的表現形式。因此,從道德感情角度來探討和分析民族地區高職院校德育教學改革則不能不考慮3個層次的有機統一,這關系到民族地區高職院校德育教學的德育實效性真正實現與否。所以,作為民族地區高職院校的德育工作者,德育教學改革和探索仍然是任重而道遠。
作者:劉俊富耿寶云單位:內蒙古化工職業學院
第三篇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小事引導學生,時刻注意自己的禮儀,要在班集體活動中團結同學、友善相處、互相尊重、真誠待人、彬彬有禮,在交談中要注意自己的用語要禮貌,要友善。從而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質。并且我們教師要主動積極地走進學生的生活,不知不覺地引導學生學習禮儀知識,接受禮儀教育,有效地強化學生的道德觀念,提高學生的思想品質。而在現階段的中等職業教學中,德育教育的現狀并不是很理想。從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基本禮儀狀況來看,他們的整體道德水平還處于有待提高的階段,或是還有一些很不盡人意的地方。在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下,現在每一個家庭大都只有一個孩子,這些孩子在家長的倍加呵護甚至是溺愛下成長,形成了自我為中心的觀念,因此,在中職學校學習的過程中,他們就不會主動地和他人合作交流,不懂得關心和體諒他人,最后使得他們對一些小事都斤斤計較,缺乏必要的禮儀教育。鑒于這種嚴重現象的出現,中職教師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就要主動去引導學生規范自己的禮儀行為,養成良好的禮儀習慣,通過一些有效的教育和訓練活動讓學生的情感得到熏陶和升華,掌握良好的禮儀細節,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和人格品質。那么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如何有效地利用禮儀教學來推動道德教育呢?本人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重視對中職學生的禮儀教育,提高學生的教養
禮儀是最基本的生活禮節,在中職學校開展禮儀教育能夠讓學生懂得如何與他人交流,在生活中如何尊重別人,如何更加寬容和真誠地對待別人。良好的禮儀教育能夠讓學生清楚地分辨是非,能夠使學生的言談舉止更加大方、有禮。我長時間從事中職教育工作,發現大多數的學生對禮儀知識有一定的教育需求,為此我們應該在中職教育課程中設置禮儀必修課程,以便能夠讓學生在學校學習期間掌握必要的禮儀知識,樹立自己的良好的個人形象,從而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行為。
二、教學中要重視教師的示范作用,樹立禮儀素養的榜樣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是與學生接觸最多的人,教師不但在課堂中通過語言來引導學生學習和成長,而且在日常學習生活中也會通過自己言行舉止來影響學生的一舉一動。尤其是現階段的中職學生,他們擁有一定的基礎知識和獨立的學習能力,在生活中他們就會不自覺地去模仿別人。由于教師是學生比較敬佩的人,他們便會對教師產生崇拜的態度,于是在學生中就會十分欣賞教師的人格魅力和行為舉止,于是便會默默地模仿和學習??梢娊處熢趯W生心靈及人格塑造方面的重要教育作用,為此我們教師一定要嚴格要求自己的禮儀細節,不斷規范自己的行為舉止,以便給學生樹立正確的示范,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良好的影響和教育,從而確保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形成自己正確的道德思想,在學習生活中表現出良好的禮儀。教師備受人們的尊敬和愛戴。現階段教師更是知識的傳授者和教育工作的引導者,教師用自己對工作的無私奉獻之情感動和教育著很多人,也是我們各行各業學習的榜樣。無論在任何時候,哪一個學習階段,教師都用自己的優雅行為、規范禮儀和高尚作風影響和感染著學生,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同時教師也應該以這樣高標準的要求來塑造自我形象,為學生提供良好的示范,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
三、建立健全有效的評價制度,加強對學生的規范化管理制定
思想道德教育就是要讓學生在學習生活中能夠以正確、高尚的思想來支配自己的行為舉止,能夠形成自己良好的禮儀行為。這樣才能夠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更加規范自己的言行,讓自己的做事風格更加合乎情理,更加值得稱贊。為此在中職思想道德教育和禮儀教育的過程中,不僅要靠教師的積極引導,更加需要一個完成的管制制度和評價制度。用更加明朗化的、全面化的道德規章制度和禮儀制度來約束著學生的行為,讓學生時刻注重自己的言表,并且加強監督和反饋,讓學生真正規范自己的道德行為和禮儀行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并且能夠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自我約束和自我克制,讓自己永遠保持高尚的道德行為。
四、為學生營造良好的禮儀學習環境,促進學生提高自己的禮儀素養
校園學習環境和氛圍會直接影響學生的道德思想健康以及學生性格的塑造過程。教師的說教工作遠遠比不上周圍環境的熏陶和影響。為此教師一定要注重校園環境的塑造,一定要充分利用校園氛圍這個隱蔽性的教學作用,通過創設和營造充滿禮儀和高尚道德思想的校園,來加強學生的精神文明建設,讓學生能夠更加積極健康地接受禮儀和道德教育,能夠把寬容、友愛、團結、自理、自強等精神注入到校園的每一個角落。從而讓校園更加美麗和諧。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一些禮儀競賽活動,評選出比較優秀的學生,增強校園濃厚的禮儀學習氛圍,促進學生能夠自我約束和自我提高,有意識地形成禮儀行為,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思想觀念。有效提高中職學校德育教育工作的質量和效率??傊械嚷殬I學校的教學任務就是要培養出技能和高素質為一身的人才,我們在重視技能培養的同時,也要看到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要通過各種禮儀教學活動,來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以及人格素養。
作者:林相學單位: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第四篇
1分析學生現狀,采取切實教育方法
1.1改進教育方法,轉變學生現狀德育教師要以正確的態度,創新教學模式,運用全新的教學理念和切實可行教育方式,關心與尊重每一位學生。
1.1.1增強學生自信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對教師說:“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苯處熞\用“賞識教育”的方式,增強學生自信,并主動找學生談心,幫助他們走出心理陰影,給予他們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
1.1.2用愛和理智對待學生教師要以寬廣的胸懷和崇高的人格接納學生,以淡定的心態,給予他們潛移默化的影響,用愛與真誠啟迪學生心靈,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因材施教,這體現著更高的教育境界。
1.1.3細節決定成敗從細節做起,了解學生的家庭狀況和成長經歷、尊重學生的人格,同時,要重視班主任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找一些年富力強、具有強烈責任感、品德端正、具有豐富管理經驗的教師擔任班主任。建立校園網絡,形成學校、家庭、學生三位一體的溝通模式。
1.1.4加強情感教育,讓學生學會感恩人的道德的發展,源于內心的一種情感,這種情感首先是對自己身邊的人的感恩與愛。學生很多心理問題都源于內心責任感的缺失,不懂得感恩與回報,缺少對他人的關心與愛。因此,必須讓學生理解愛與責任,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1.1.5關注學生發展,重視“職業生涯規則”教育中職生是“應試教育”的失敗者,但并不代表他們不是人才。德育教學應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確立切實可行的職業發展目標,實現人生的可持續發展。教師要讓學生懂得,只要是金子,在哪都會發光,只有你肯努力,肯付出,你的前途就會一片光明,引導他們用知識和技能改變未來。
2提高教師素質、增強教學效果
2.1教師教育教學情況分析
在了解了學生現狀之后,我們再來分析教師自身存在的問題,即在“知彼”之后,要做到“知己”。
2.1.1教學方法傳統、單一,授課枯燥乏味
實踐中,仍然存在教學方法傳統、單一的弊端。課堂上教師灌輸知識,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缺少主動性、創造性,學生綜合能力難以提高,沒有把抽象的理論運用到生活中,缺少體驗與感受,學到的知識很快遺忘。
2.1.2缺乏對新知識的學習與掌握
一些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拘泥于書本,缺少廣度和深度,缺乏對新知識的學習和掌握,不能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如果把學生的知識水平比喻成一艘船,那么教師的知識水平就是水,水漲船才能高,水淺船必然擱淺。所以教師如果不能提高知識層次,改善自身知識結構,就不能滿足教學工作的需求。
2.1.3存在職業倦怠的心理狀態
受綜合因素影響,一些教師對教學工作缺乏興趣,感到厭煩,身心俱疲,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下降,產生職業倦怠的心理狀態,自身潛能難以充分發揮。一方面,教師感覺精神疲憊,缺乏工作熱情和創新,導致對事業追求失去信心;另一方面在工作上安于現狀,不思進取,得過且過,嚴重影響其工作態度及行為。
2.2提高教師整體素質,增強教學效果
德育教師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業務能力,以及較高的道德修養。那么,要提高教師整體素質,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2.2.1加強學習,不斷更新知識結構,做到與時俱進
德育教師應該加強學習,不斷增強自身教學能力和水平,做到與時俱進。時代在發展,學生思想在變化,教師必須要有持續的學習能力和追求卓越的教學理念,才能跟得上學生的腳步。教師應采用現代化教學方式,使教學符合學生心理,讓學生在學習中收獲自信與快樂。
2.2.2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德育教師要突破傳統、單一的教學方法,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德育教師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習效果。同時,教師要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和情感、觀念的培養,提高教學吸引力,調動學生課程參與熱情,加強師生互動,增強課堂有效性,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做他們成長路上的領路人。
2.2.3教師要具有高尚的師德、為人師表
教師的言行對學生有著深刻的影響,教師的個人魅力也在教學中起著關鍵作用?!坝H其師,信其道”,受學生歡迎的老師,具有一種親和力,能使德育教育事半功倍,讓學生聽從老師的教誨。教師要以親切的態度,風趣的話語把課堂變成學生釋放心靈和展現個性的舞臺。教師應增強職業道德意識,加強自身修養,提升個人品位,在平凡而繁瑣的工作中實現人生價值。
2.2.4克服職業倦怠,促進自身專業化發展
學校要為教師創造一個公平、寬松、舒適的教育環境,教師自身也要保持心情舒暢、勞逸結合,多參加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動,防止產生職業倦怠心理。同時,教師要樹立積極的生活態度,增強適應能力,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調節,合理地釋放情緒,學會自我暗示與自我激勵,培養豁達開朗的性格,完善個人修養,克服職業倦怠,用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去影響和教育學生,促進自身專業化發展。
3改進教學方法、增強教學效果
教學是一門藝術,也是一種創造性勞動,教師應依據教學規律和學生心理特點進行教學。堅持以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摒棄填鴨式教學和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方法,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增強教學效果??蓮囊韵聨讉€方面著手:
3.1轉變教學觀念,加強學生體驗
教學不只是灌輸,必須有學生參與、感悟、實踐的過程,讓學生感到德育親切、可信、有用、愉快。讓學生感到快樂的德育,實效才能高。德育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貼近社會生活、貼近所學專業,注重社會實踐、加強學生體驗,增強實效性。
3.2改革教學模式,增強教學效果
在教學中做到以人為本,引導思考、啟迪思維,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充分發展。通過案例教學、情景教學、社會調查、社會實踐等方式,開展多項活動,增強教學效果。
3.3豐富教學方法,激發學習興趣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采用多種教學手段,達到教學目標。教師可以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在快樂的氣氛中領悟知識內容,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校應該加大信息化教學的投入,培養一批技術骨干教師,并組織教師到信息化教學示范院校參觀、考察,以促進本校教育教學的改革與創新。教師被喻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他們擔負著塑造學生美好心靈、培養學生道德素質及教育、啟發、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任。中科院士英國諾丁漢大學校長福家教授講道:“學校和教師一是教學生如何做人,二是教學生怎樣思考問題,最后才是教學生具體的專業知識。”可見,還有很多值得我們思考和探索的問題,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我們有責任、有義務,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學生培養成有用之才。
作者:張琳單位:沈陽市機電工業技工學校
第五篇
一、技術學校圖書館進行德育工作的重要意義
對于在校的技工學校的學生來說,圖書館也是學生們進行課外活動的一個主要的場所,因此,在進行德育教學時,可以利用這個顯著的特點,組織學生在圖書館參加一些課外講座,有針對性的進行思想道德品質素養的提升。這些課外活動可以以讀書會的形式展開,針對當前主要的社會熱點問題,組織學生閱讀相關的書籍,然后展開公開形式的討論,深化學生的思想認識。而且技工學校的圖書館在管理中,要注重藏書的豐富。和一些歷史悠久的國家重點高校相比,技工學校往往建校歷史非常短,因此,缺乏時間所積累的各種針對資料,這就需要在圖書館建設過程中,技工學校的相關部門要放開自己的思路,和其他圖書館進行資源共享,擴展自己的文獻資料范圍。利用其他圖書館的資料文獻,進行本學校的育人工作。
二、將技工學校的圖書館建設成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第二課堂”
在對技工學校的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時,傳統的課堂教學,往往會帶給學生一種枯燥感,而且單調的理論灌輸也會造成學生的厭學情緒。因此,如果在這種德育教育中引入圖書館的參與,將會形成一種課堂教學所不具備的優越性,將德育教學工作更加全面生動的落實到實處。這種學習優勢的形成主要來自于圖書館的主要特點。圖書館和課堂教學不同,它主要是依靠學生的自學和興趣來組織“學習氛圍”的重要學習場所。圖書館的藏書所能起到的一個重要價值就是幫助學生學習自己所感興趣的知識,滿足學生進行自我能力提升的主要途徑。通過閱讀,圖書館還可以開發學生的潛在智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考能力。技工學校的圖書館還是學校的重要的文獻信息中心,而且對各個學科的主要文獻資料都有相關的積累,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圖書館可以配合學校的德育工作目標和學校人才培養的總體戰略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實現具有開放性的德育教育工作策略。而且,圖書館在組織學習的過程中,還有另一個顯著的優點,那就是其自身所能夠體現出的館藏豐富、環境優雅、宣傳導向以及知識傳遞的重要功能,圖書館所具有的這些獨特功能在充分滿足技術學校學生的專業培養和興趣激發的同時,也會促進學生在德、智、體方面綜合發展,利用閱讀從學生的思想深處提升其思想道德水平,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技術與思想道德兼備的技術工作人員,配合課堂德育工作的理論指導,彌補課堂教學中的枯燥氛圍。
三、發揮技工學校圖書館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徑
在技術學校利用圖書館進行德育工作教育,首先就需要圖書館工作人員根據本學校德育教學工作的主要目標,進行書籍資料的采購。目前,市面上關于德育教學一類的書籍魚龍混雜,檔次高低不一,這就需要采購人員具有一定的鑒賞標準,選擇優秀的圖書推薦給學生閱讀。而且要開展一些針對學生的講座,針對優秀德育類圖書,進行講解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書刊內容,做好書籍的宣傳和導讀工作。在進行書籍資料的篩選過程中,負責進行采購的工作人員要堅定的執行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要選擇那些具有健康思想內容,而且觀點與時俱進的書籍資料。在圖書館的藏書中,除了和技術類書籍有關的資料,還要保證一定比例的馬列主義經典理論著作和最新的社會理論研究成果,引導學生在學習技術的同時了解國家最新的思潮動態,學習國家的大政方針,樹立正確的政治指導思想。而且要利用圖書館的網絡資源配置一些在線視頻資料,幫助學生了解國家的相關動態,而且將一些重要的政策解讀視頻上傳到圖書館的主頁之上,讓教師在課堂上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判斷標準,抵御各種錯誤思潮對學生思想的侵害。只有嚴把圖書采集的關口,將圖書館的藏書保持在那些不僅有較強的學術性,而且具有健康的思想和正確的政治觀點的書刊上,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技工學校德育教學職能。其次,利用圖書館進行宣傳教育工作,服務技工學校德育工作。如何利用圖書館的資源更好的為學校的德育工作服務,是學校在開展德育工作時要考慮的一個重點問題。
隨著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的發展,現在的圖書館更加注重的是網絡資源的充分利用,因此,在組織學生進行思想品德學習時,就可以充分利用圖書館的網絡資源。在圖書館內部設置電子閱覽區,購買一些重要報紙刊物和雜志的電子版,然后利用互聯網和一些重要的政治性論壇鏈接,協助學生參與一些社會性的討論。在圖書館的網頁上也可以設置先關的論壇,鼓勵學生進行發言。除了利用電子資源之外,圖書館還可以利用自己的藏書資源定期組織讀書會。組織學生集中學習相關的理論知識,然后請高校教師來校進行講座,根據讀書內容和講座內容,圖書館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會,發表自己對相關問題的看法,然后由教師根據這些觀點進行評論,發現學生在政策理解和思想深處潛在的一些問題,及時進行引導。
圖書館還可以根據當前的就業形勢,進行一些職業素養的培訓,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這種職業素養也是技術學校德育工作的一個重要部分,而且關系到學生以后的職業發展前景,應該給予特別重視??梢云刚堃恍┕竞推髽I的相關負責人員到學校給學生講解現代企業中對于職工道德素養和職業素養的主要需求,使學生在培養自己綜合素質方面更有針對性??偠灾?,技術學校圖書館要想充分發揮自己的德育教育工作,最基礎的條件就是要發揮館藏資料的潛能,將館藏圖書的價值充分調動。發揮館員的在進行德育教育時的主導作用,積極做好各種宣傳工作,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在發揮圖書館的德育教育功能時,還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配合作用,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彌補館藏書目的不足,讓學生更充分的參與到社會性的思想討論之中,在先進的社會思潮影響下進行深入的思想教育工作。
作者:陸少彬單位:廣西南寧高級技工學校
第六篇
一、教育中的德育觀
人們精神貧乏,沒有信仰,人類希望從具體的生活狹小的時空范圍和生命本身所具有的缺陷中解脫出來。科技的發展,財富的增加并不能解決人類的這些問題,甚至會損害人類的利益,危害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如環境污染,人的異化等。德育的價值是以人的價值為根本取向,而于政治、經濟保持獨立的地位。德育的核心是人的健全和完善,它能解決人類物質和精神的失衡?,F代許多國家對忽視德育而帶來的后患進行了反思,他們體會到德育對社會的發展有多么的重要。功利主義的德育為社會實體的工具,它片面地強調德育外在的功能,忽視了德育的本性,人作為個體的價值問題以及人格獨立問題,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使道德規范缺乏內化的力量。馬克思指出:“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真正的道德成長發生在個體內部,是發自人們內心的信念。德育目的觀上的精神內涵的缺失才是德育最深層的危機。
二、德育在人的全面發展中的重要性
席勒認為,教育可以恢復我們天性中人性的完整性。如果為“培養個別的力,就必須犧牲這些力的完整性,這肯定是錯誤的”社會有各種運行機制,如政治、經濟、教育等,我們不能將某個運行機制(個別的力)作為社會唯一的運行機制。前后期間,一切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只有政治教育,沒有道德教育,這種缺乏整體教育理念和思維,降低了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F代商品經濟、市場經濟下,我們如果將經濟運行機制(個別的力)運用到一切領域,只重經濟利益,教育價值取向僅僅定位于市場意識與行為的培養與強化,這樣的教育忽視道德教育和人生觀教育,使一代人道德滑坡,人生目標不明確。社會上出現物欲至上,利己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一系列負面問題。不論是作為政治工具人還是經濟工具人,價值僅僅在于被利用,不具備獨立精神的人格,這與德育的目標相違背。就德育教育來說,德育要按照教育規律,從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出發,使受教育者掌握和遵循社會不同領域的行為準則和規范,也就是說,德育要培養全面、完善的道德品質和人格的人。科技的高速發展,改變了人們對生活方式,對人類的思想、文化、觀念產生了巨大影響。西方各種思潮的紛紛涌入,中西文化的混融,傳統文化被輕視,改變了學生文化環境,時代價值觀念也發生了變化,學生缺乏在多元化社會生活的準備,他們缺乏對社會的了解,缺乏實踐鍛煉,價值觀還在形成之中。面對社會上許多不良現象,學生感到困惑,感到無所適從,甚至麻木不能??萍嫉呢撔谷宋木竦?,導致人與自然的異化(生態危機,環境危機)科學異化(以人作為細菌研究,冷凍研究等)人性異化(失去人獨特的感性和自由)。人文的缺失使我們在經濟改革、社會發展、教育方面缺乏正義、公平、平等自由等普遍的人文價值,導致社會上的腐敗、金錢至上、人情冷漠、輕視生命、漠視自然、沒有社會責任和道德擔當等現象叢生。長期以來“重智”,“輕德育”,把倫理道德、情操修養等內容在教育領域淡化,它掩蓋了教育理應對全面提高人的素質予以關注的問題。我們總是讓學生努力學習,沒有時間思考生命與死亡問題,沒有信仰可以給他們以勇氣面對困難和憂傷,沒有情感讓他們來體會和頓悟人生。怯懦、狹隘、冷漠、自私、漠視生命、破壞自然等是他們目前存在的問題。當我們教學生知識的同時,為什么沒有教他們如何快樂生活、勇敢面對人生,如何自我成長和自我實現,如何有個人價值感和生命的尊嚴。今天當我們多給學生人文關懷的同時,也要教學生懂得作為自然社會的人,要積極地對他人實施關懷?,F階段,西方倡導一種新德育即“學會關心”,這是對社會責任感失落而采取的一種積極的導向。近幾年,我們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愛國教育、人生觀教育、道德教育、勞動教育等,這些內容要逐步形成更加系統規范的體系。德育是培養人的品性,價值觀說德育的核心。
三、德育與美育
學生品德的形成是通過教育把道德規范傳遞給學生的過程,也是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由被動到自動掌握的過程。外界是條件,內心是動力。傳統德育教育過程過分強調社會價值,而忽略學生個人發展的價值。每個學生世界觀、價值觀存在不同,他們的人生追求和目標也不同,教育工作者要關注學生個體生命的成長,教條地說教,使德育成了學生外在的知識。學校片面強調外在價值——社會價值,忽略本體價值——育人價值,這是不可取得,我們只有讓兩種價值體系平衡發展,整個社會才能在穩定中向前發展。美育的過程,是依靠學生內在精神的自我建構過程,一種發自主體內部的積極主動的自我塑造過程。美具有獨立存在的價值,可以作為教育人的手段,起到充當德育工具的作用。美育和德育可以相互滲透,相互補充。
作者:陳淑玲單位:福建郵電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