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電大教師專業化教育模式及實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在基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專業化教育工作中,采取科學的教育模式十分重要。怎樣不斷創新教育方式、方法、手段,使教育模式趨于多樣化,是提升基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專業化教育效果的重要舉措。在實踐中除了常用的講授、分組討論、互動教育、視頻教育等模式外,重點可采取以下教育模式。
1.1教育會診模式
基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參加專業化教育時,培訓者要按學科把基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分成若干個小組,讓基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把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全部擺出來,由教育專家根據基層電大教師的教育教學情況,包括思想狀況、學習情況等,進行集體會診,找出基層電大教師的需求,提出教育策略。
1.2案例教學模式
它是一種以教師教育具體實例為中心的、通過展示案例,組織基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討論、歸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互動式教育模式。這種模式是對當前前沿教育理論學習與實踐而提出的。其目的是培養基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不斷學習、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的能力。
1.3個案診斷式模式
所謂個案診斷式模式是指由教育專家、有經驗的基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等組成評價隊伍,針對具體的教育操作,通過診斷進行形成性評價,發現教育、管理的優長和問題,在達成共識的基礎上,為基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專業能力提出改進方向和措施建議,是促進基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專業能力和專業發展為目的的評價活動。這種評價活動能進一步掌握基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專業能力的具體現狀,有助于針對性地開展教育。
1.4體念一反思模式
體念一反思模式是基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對專業知識的內容、重點與本質的感悟理解,是對能力形成與發展的判斷評價,是對基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的特點、規律與經驗的尋覓發現。體念一反思,是基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專業能力的基本功和重要的素質能力,它既是理念,又是方式。在教育過程中,把反思的理念與方式結合起來,并轉化為方法、過程和類型,對基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專業能力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尋找科學決策,對提升基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專業能力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1.5基于主題探究模式
基于主題探究模式是一種以發現學習理論與建構主義理論為基礎,強調基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專業能力自主探索發展創新的模式。這種模式的主要過程為“主題淺釋一問題引導一組合探究一成果分享一感悟深化”。從而提升基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的專業能力,培養基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的學習能力、研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
1.6研修一體化模式
它是指接受過一定理論教育的基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教育時以課題研究為中心,從教師教育實際出發,立足于解決教師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借助現代教育理論和管理理論,讓基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在問題研究中向更高的理論層次提升。促使基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在研究過程中,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基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教育理論素養和管理素養,使他們成為教育改革的帶頭人。
1.7網絡培訓模式
網絡教育通常是以網絡為學習平臺的,構建基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專業能力網絡教育方法,它的特點是突出網絡教育特色:一方面是堅持基于網絡環境的合作交流、案例教學、示范模仿、情境教學等基本的教學方法模式。另一方面是開辟視頻課堂、博客等,組織基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在參加網絡教育環境下的情感體驗、案例分析、互動交流、成果分享等豐富多彩的網上學習活動,可極大地拓展基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的學習方式,增強網絡教育的人文性、創新性、針對性和開放性。以上基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教育模式,它們不是獨立而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統一體,它們之間不可分割,在具體實踐中必須綜合運用,才能達到預期限效果。
2基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專業化教育的實施途徑
根據上述對基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教育模式的探究,要提高基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的專業能力,促進基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專業化成長,對基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專業化教育可從以下途徑著手。
2.1理念領先,強化基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的引領力教育
現代開放教育呼喚著基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它要求基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具有開闊的視野,能積極主動吸取現代教育思想的精華,轉化為自己的教育理念,并形成與被教育者共同的目標,貫徹到學校教育工作的各方面。現代教師的教育,首先是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教育。因為現代教育給基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提出了更高標準和要求,這些標準與要求也是基層電大教師隊伍建設的目標和依據。基層電大要努力按照現代教育的要求,為基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專業能力的發展搭建平臺、提供條件、創造環境。一是請教育專家對基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進行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教育,促使基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樹立正確地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二是分小組組織基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討論現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提升基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認識;三是督促基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撰寫有關現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方面的論文,確立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真正發揮基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在開放教育工作中的引領作用。
2.2愿景設計,強化基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專業發展力教育
基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教育機構要組織專家組對基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進行調查研究,采用教育會診模式和問題研究模式,幫助基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設計專業發展愿景和發展目標,使基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明確自己的專業發展理念及專業發展是什么?專業發展的思路與專業發展的途徑是什么?自己專業發展的規劃和落實計劃如何確立?進一步深入思考:①自己專業發展的瓶頸是什么?突破瓶頸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出路在哪里?②未來三年專業發展的目標是什么?③現在周邊地區同行最先進的理念和專業發展的策略是什么?④我的“高招”是什么?我的策略在哪里?自己要描圖尋路,努力提升基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的專業發展能力。
2.3改革推進,強化基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的創新力教育
隨著開放大學的創立,發展是基層電大的根本性特點,創新則是基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的典型特征。一往直前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是基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求生存、謀發展的必備精神品質,是基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專業能力的突出體現。基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的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系統的各個方面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基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教育工作的創新,需要宏觀的、整體的、重點的創新,也需要微觀的、局部的、配合性的創新。一個基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如果要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要抓好創新性學習、創新性研究、創新性反思、創新性教育。只有這樣基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才能創新性地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實踐證明:先進理念+不斷學習+努力實踐+不斷反思+勇于創新=專業化持續發展。因此,基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教育機構要通過基于主題講座模式、研修一體化模式、實地考察模式、案例分析模式、體念一反思模式等加強對基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創新能力的教育,強化基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改革創新能力的提升。
2.4分層教育,以教師專業化發展為向度
基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專業化發展大體可分為四個階段,一是人職適應期階段。這一階段是關鍵發展期,教師需經三年左右的教育實踐,才能把書本知識、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知識,基本形成自己的實踐技能和技巧,實現教學知識向教學能力轉變。二是成熟勝任期階段。這個階段的基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年齡約在3o__40歲,他們有旺盛的精力,我們應抓緊引導和具體指導。三是高原平臺期階段。這個階段是基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專業發展的突破期,基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年齡約在40—45歲,容易出現停滯不前的“高原平臺現象”,對突破期的教育重在“突破自我”,要強化和改變基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的職業理想,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突破原有的教育教學水平,抓住薄弱點,把握關鍵,突破高原,實現第二次質的飛躍。四是成功創造期階段。這個階段的基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年齡約在45—55歲。如果教師專業發展得好,他們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能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和教學模式,有自己的教育教學觀點和理論。因此,省級教師教育機構要抓住基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專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對基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實施分層教育,以基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專業發展為向度,根據不同基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的需求,有針對性的組織基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進行專業化教育,從而提高教育的實效性。
2.5體念一反思,努力提升基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專業發展的內驅力
努力提升基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專業發展的內驅力,使基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牢固樹立立志當一個出色的基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讓他們修煉自身的品行,鍛造敬業的“靜心”,堅守敬業的誠心,保持不懈的恒心,充滿滿腔的熱情,擁有真誠的愛心,這是促使基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專業成長的也是最為根本的問題。它倡導基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從自身的教學實際出發,并在其中感悟、學習、提高。因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的教育機構要充分利用問題研究模式、案例教學模式、個案診斷式模式、體念一反思模式,進行問題研究,個案診斷,案例分析,指導基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認真總結經驗,進行反思驗證。組織基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反思教學行為是否達到教學目標;反思教學活動是否“互動”與“合作”;反思是否創造性地進行講課;反思教學過程是否存在“內傷”;反思教學內容是否適應被教育者的需求;反思教學過程是否存在“偽探究”。組織他們深刻體念教育是摯愛,摯愛越深厚,越有激情;教育是思想,思想越先進,越有智慧;教育是信仰,信仰越堅定,越有力量;教育是追求,追求越執著,越有成果;教育是創新,創新越大膽,越有特色。加強基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專業發展速度,探索基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專業發展教育模式和實施途徑,是提升基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專業化水平的重要舉措,對加快基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隊伍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要不斷探索教育新機制,不斷創新教育新舉措,牢固樹立教育新理念,努力創造教育新業績,為高起點、高標準、高規格地培養基層電大課程輔導教師隊伍建設開創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