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課堂教學人才培養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調查對象與問卷回收情況
本次調查隨機選取了沈陽理工大學2012級工商管理和經濟學兩個專業的學生作為調查對象,共發放問卷150份,有效回收147份,有效回收率為98%,其中工商管理專業回收86份,經濟學專業回收61份。
二調查結果及分析
1專業情況分析
專業教育,尤其是對大一學生的專業教育,目的是使學生了解本專業的教學目標、課程設置體系及未來的就業方向與前景,以便學生在入學之初明確學習目標,并在此基礎上確立自己的大學生涯規劃。在對該院專業教育方面的調查發現,僅有38.78%的學生認為通過專業教育對本專業有了明確的認知,而61.22%的學生回答沒有,也就是說有一半以上的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并不了解,不清楚這個專業是做什么的,也不知道自己畢業之后能從事哪些方面的工作。正是因為對專業不了解,59.86%的學生沒有做過大學生涯規劃,甚至08%的學生從沒有聽過這個詞,即使做過大學生涯規劃的學生,也多是由于大一時開設的職業生涯規劃課。同時,在“大學學習中碰到的最大困惑”這一問題中有51.7%的學生選擇“學習目標模糊”。
2教材使用情況分析
教材既是教師執教的依據,同時也是學生學習的依據。為此,必須以教材為中心來組織課堂教學活動。調查發現有333%的學生對當前使用的教材較滿意或很滿意,51.7%的學生選擇一般,197%的學生對所使用的教材不滿意。對專業課教師推薦的輔導資料有50.34%的學生選擇一般,333%的學生表示任課教師沒有為他們推薦相關的教學輔導資料,只有16.33%的學生認為教師推薦的輔導資料較多或足夠。
3授課內容情況分析
在對教學內容方面的調查中發現學生總體滿意度較高。55.1%的學生認為本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較豐富或很豐富;715%的學生表示任課教師能夠及時更新教學內容,介紹該學科的新動態和新發展;87.76%的學生表示任課教師授課中內容熟練、條理清晰;同時835%的學生表示教師授課中能夠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并結合案例講授課程內容。
4手段分析
教學手段是教師和學生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而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方式。隨著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技術正在越來越多的在課堂教學中被使用。調查表明867%的學生認為教師在PPT設計方面做的較好或非常好,能夠做到條理清晰、準確美觀。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部分教師過度依賴PPT,上課就是放PPT、讀課件,學生只能被動地看整頁整頁播放的屏幕,師生間缺乏必要的交流,造成課堂氣氛死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課堂教學效果降低。調查中有76.87%的學生表示希望課堂教學中有互動環節,但僅有38.1%的學生對目前課堂中的互動情況表示滿意,42.86%的學生認為目前互動情況較差或很差。
5對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分析
調查中發現10.2%的學生除了考前突擊復習,每周用于專業課學習的業余時間為0,695%的學生為0-5個小時。可見,學生并沒有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絕大多數的專業課學習仍然依賴于課堂教學。
三結論與建議
1結論
通過對調查結果的對比分析可以看出當前大學生有想法,對實踐環節有更多的需求,希望專業課教師能夠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能幫助他們推薦就業崗位,但同時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差,對本專業普遍缺乏了解。
2對策建議
2.1開展專業教育專業教育是讓學生了解本專業的教學目標、課程設置體系及未來的就業方向與前景,使其明確學習目標的重要手段。學生只有樹立了牢固的專業思想,學習目的明確,才會激發起極大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學習熱情,才會有自覺性、積極性和不斷進取的精神。沈陽理工大學從學生入學教育開始就進行了專業思想教育,讓學生明確本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將來的就業方向,但結果卻不盡人意。盡管作為12級學生已經系統地學習了一部分專業課程,但調查表明仍有相當多的學生對本專業缺乏了解,學習目標不明確。可見入學時一次性的專業教育還遠遠不夠,應該把專業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學管理活動中。①在每個學年的開學之初,由包括專業負責人和學科帶頭人在內的教師對學生開展專業教育活動,以加強學生對本專業的了解和認識;②專業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滲透一些本專業的相關信息;③通過報告、講座、座談或往屆的優秀畢業生來進行現身說法等多種形式,加強學生對本專業的認知;④加強實踐教學,讓學生進入企業真正了解本專業的就業方向和單位對學生素質能力的要求。
2.2培養學習習慣針對調查問卷所反映的學生學習主動性差的問題,其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學生的學習目標不明確,這可以通過加強專業教育予以彌補;二是經過了12年填鴨式的教育,造成學生缺乏學習主動性,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大學課堂的教學,不僅要教授專業知識,也必須同時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即“授人以魚,不若授之以漁”。首先,通過布置課前作業,督促學生養成自學的好習慣。由于大學課程的專業性比較強,如果學生課前不做好功課,就很難在課上提出好問題或新見解,甚至跟不上教師的上課思路。通過給學生布置課前作業的方式,可以引導學生預習課本,同時學習上網查找相關資料,把學生認真過濾后的、想了解的問題帶到課堂上一起討論,共同研究,對于提高大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有重要的意義。其次,改變以往教師獨霸課堂,學生沒有主動學習的時間和機會,沒有產生對知識形成過程的體驗的狀況,真正把教師變成課堂的組織者、參與者和指導者。通過課堂提問、小組討論的方式,使學生身臨其境地參與進去,這樣既可提高學生的聽課注意力,又可及時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掌握情況。再次,及時分享最新資訊。當今社會的發展可謂日新月異,大學教材的編寫很難跟上時展的腳步,教師完全有必要把自己所掌握的跟本專業相關的最新資訊(包括相關專家的研究動向,相關的網站、網址鏈接等)與學生分享,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3優化教材及教輔資料教材、教師、學生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三種基本要求,也是教學質量生成的三種基本要素。教材不但界定教師教的任務,也界定學生學的任務。教師必須以教材為中心來組織課堂教學活動。沒有教材或不依賴教材的課堂,教學就會失去內涵,失去方向,質量也就沒有了保證。因此,任課教師必須認真選擇授課教材,做到優中選優。與此同時,也務必讓學生認識到,教材是課程的核心教學材料,但并不代表課程的全部,課堂中教師還需要補充大量拓展性的資料、信息,這些內容務必是學生感興趣的,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和實際的,同時也是與課程內容緊密相關的。此外,鑒于調查中反映的任課教師推薦教學輔導資料不足的情況,還必須要求各任課教師在每學期的第一堂課為學生列出教學參考書的書單,及其他與課程相關的期刊、網站,以便于學生更好地了解課程知識,查閱相關資料。
2.4加強管理課堂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主要場所,課堂教學是教學過程的中心環節,也是學校教學最基本的組織形式。好的課堂教學秩序對于良好學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其基礎是師生在課堂教學中必須遵守各項規章制度,對課堂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處理,協調教學之間的各種關系,使教學秩序得以保證,使課堂教學效果得以提高,學生的成績得以提升,順利實現教學的目標。應在學生對教學內容總體滿意的基礎上,通過規范教師教學活動,履行教師職責,遵守教學紀律,維護良好課堂教學秩序,同時嚴格執行學生管理制度,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從而保證課堂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作者:楊曉瑩徐靜霞單位:沈陽理工大學